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睿死后才发动兵变?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2>曹睿的执政能力。

曹睿为曹丕长子,226年即位,是谓魏明帝,即位时23岁,执政13年,239年去世,时年36岁。

曹丕担心自己的儿子年轻,为儿子安排了四个辅佐的顾命大臣: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可是曹睿非常聪明,擅长帝王之术,为了自己大权独揽,攘外必先安内。将曹休、曹真和司马懿三个掌握朝廷实权的人物,轮番调往与东吴和西蜀作战的前线,基本上在京城待的时间很短,根本影响不了曹睿掌握大魏的朝廷实际权力,而且也不能干预曹睿的执政。(曹睿剧照)

在对外作战中曹休和曹真相继病死,但是他们也抵御了吴蜀两国的进攻,并且平息了辽东公孙渊的反叛,可以称之为明君了。一个没有多少实权的陈群就没有调动,对权臣的控制可见一斑了。

曹睿无子,养子曹芳即位。

曹睿虽然聪明,曾经有三个儿子,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到成年就夭折了。无奈只好弄了两个养子:齐王曹芳和秦王曹询。(郭皇后剧照)

曹睿特别好色,大概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早早夭折,他拼命的行走于嫔妃的床笫之间,希望能够生下自己的嫡系后代,但事与愿违,掏空了自己的身体,后代的事情也没有解决。(曹芳剧照)

239年正月27日,36岁的魏明帝病故。病故之前,急招司马懿和曹爽(曹真长子)进宫,托付后事,曹爽和司马懿成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这时的曹芳才7岁,是谓魏少帝。(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被废,曹爽专权。

曹爽是曹真的长子,曹睿托孤时,他被封为大将军,假节钺,简单说曹爽掌握了曹魏的军事大权。

曹爽在曹芳刚刚即位时,凡事和司马懿商量,不过后来听了别人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趁机剥夺了司马懿的军权。并将原来的禁卫军将领蒋济免职,各主要的军事位置都换上了自己的兄弟和亲信。(曹爽剧照)

244年,曹爽觉得自己是大将军,但是一点战功也没有。于是就起兵征讨蜀汉,司马懿劝阻,但是曹爽大权独揽,哪里肯听。结果曹爽被蜀汉的大将军费祎击败,并且造成很大的内耗,战争地区的人民怨声载道。

247年,曹爽兄弟将郭太后迁移出宫,架空了司马懿,专擅朝政,党羽遍布,并且排挤了大量的官员。在宫殿内,曹爽甚至带走曹芳的嫔妃出去玩乐,根本不把魏帝放在眼里,俨然有取代魏帝的苗头,因为曹芳不是曹睿的亲生儿子,继承帝位有瑕疵。

高平陵之变。

曹爽对司马懿换是小心提防的,248年,曾派人试探司马懿的状态。当时司马懿应该啥病都没有,但是马上装病,垂垂老矣的样子,人都变得糊涂了,试探的人回去汇报给曹爽后,曹爽放心了。

司马懿在干什么呐?这些年来的征讨指挥,手下聚拢大批的将士亲信,并且暗地里培养了精锐的3000死士,寻找合适的时机发动政变。在朝堂上凡是曹爽排挤下来的军队人士以及朝臣,司马懿都倾心相交,拉拢到自己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

249年,魏明帝曹睿已经去世10年了。曹爽兄弟陪着魏帝曹芳去拜谒曹睿的陵寝——高平陵。曹爽的主要班底都参加了拜谒活动,出城前,谋士桓范告诫曹爽,他们这些掌握军权的主要人物不能一起去参加这个活动,都城军队会失去领导,曹爽不以为然。

司马懿培养的死士和拉拢的被曹爽排挤的大臣将领们纷纷出动,占据了曹爽及其兄弟的军队驻地,打开武器库,迅速装备起来一直大军,并将郭皇后搬了出来。然后他们认为曹爽兄弟有篡位夺权之意,下令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职和军职。谋士桓范逃出都城,建议曹爽携皇帝曹芳到许昌,号令天下讨伐司马懿。(桓范剧照)

曹爽就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家伙,遇到这样的事情马上慌了,他仍旧留恋家族和安逸的生活,愿意投降,继续他的富贵人生。桓范悲痛地哭泣道:

“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曹爽回到都城后,家族被软禁看管。司马懿很快找了一个曹爽谋反的事件,将曹爽家族及其党羽诛灭三族,5000多人受到牵连。司马懿从此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懿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重臣。

司马懿生命后期,成为掌控朝政的权臣,尽管在其生前没有造反,但司马氏最终篡夺了曹魏的政权,与司马懿后期专权擅政具有绝对关系。

为何曹操、曹丕、曹叡不提前杀死司马懿,而让他在曹叡去世后有机会独霸朝政,让司马氏造反了呢?

一起来看一下这个过程。

01

司马懿的老谋深算,远在曹操意料之外。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晋书·宣帝纪》记载,建安六年(201年),也就是曹操在官渡战胜袁绍的第二年,河内郡举荐司马懿为计掾。当时,曹操担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就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看到汉朝国运已经衰微,又不想在曹操手下混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不能起居,无法出仕为官。

曹操不信,就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果然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的患了风痹病一样。

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除了有人给司马懿通风报信、串通一气之外,那就是司马懿早已料定曹操会派人来暗探。此时,司马懿年仅二十三岁,而曹操(155--220年)已经四十七岁了。由此可见,司马懿是如何老辣,深不可测,超出了曹操的预料。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后,便强迫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前去征召的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害怕被杀头,只好出来做事。

风痹病,在中医学上是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肢节痛疼或者麻木的病症,严重者不能行走,只能卧床休息。

就今天的医疗条件也很难治愈,就司马懿的病情如此严重,治好是很困难的。

但装病装得了一时,但不可能装得了一世,曹操肯定知道了司马懿是在假装。

曹操之所以没有跟他计较,可能出于几方面考虑:

第一,既然不乐意为官,那就算了。曹操还处在打拼阶段,庙太小不好强人所难。勉强出来,也不会实心实意的替你干活,这跟放关羽走人差不多的道理。愿意革命的就留下,不愿意革命的发路费走人,革命自愿。

第二,曹操爱惜人才,就因为这个把他杀了,有损自己的名声。

第三,曹操手下人才济济,也不差这一个干活的人。死了张屠户,岂能就吃带毛的猪。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做了丞相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叫你出来就必须出来,再装就杀掉。这跟杀华佗是一个道理,朝廷征召必须服从,否则依律就可以治罪。

曹操已经成就了霸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藐视朝廷就是藐视曹操。曹操是不能再容忍的,不管你司马懿比诸葛亮是不是更厉害,曹操没那个心思三顾茅庐。

曹操仔细研究了司马懿的胳膊腿,看到都好好地,再仔细观察了其面相,就得出了鹰眼狼顾的结论。

曹操让郭嘉给司马懿相相面,郭嘉说:对司马懿要控制使用。

郭嘉临死前,对曹操建议:“如果掌控不了,就直接把他杀掉。

曹操自以为天下枭雄,一个小小的司马懿是翻不了天的。

司马懿更清楚曹操的心思,一直保持高度的低调,夹着尾巴做人。

曹操珍惜司马懿是个大才,“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君臣彼此相安无事。

02

曹丕委司马懿以重任

司马懿入仕之后,曹操让他与太子曹丕往来游处。曹丕跟司马懿关系很好,在曹丕被立为太子及许多重大问题上,都支持曹丕,深得曹丕信任。

但曹操对司马懿还是不放心,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将来会干预你们的家事。”

当时,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都是曹丕的死党。

曹操是政治家,既然将来要把江山交付给曹丕,曹丕的人就交给曹丕处理吧。曹操不会像对待杨修、崔琰等人那样,仅凭“鹰视狼顾”之相和郭嘉的遗言,就剪除司马懿。

但一定也会提醒曹丕,要控制使用司马懿,掌控不了就直接杀掉。

曹操也相信曹丕能够镇得住他,曹丕也自信没有问题。

曹丕一直很器重司马懿,而且委以重任。

03

托孤大臣司马懿

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重。临终曹丕托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为辅佐大臣。

曹丕特别叮嘱太子曹叡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一方面是出于对司马懿的信任,另一方面,有曹真等托孤大臣制衡。同时,曹丕对于曹叡还是很有信心,相信曹叡能够控制司马懿的任用。

曹丕是否也像曹操那样,提醒曹叡要控制司马懿,不得而知。但从曹叡继位以后君臣关系来看,司马懿并没有过失,依然是处事十分低调。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突然病重。临终时,曹叡把司马懿火速从前线召回。

司马懿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的路程一夜之间赶回来,径入嘉福殿拜见曹叡。

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司马懿满眼流泪,曹叡拉着他的手说:

“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曹叡的意思是说,我不行了,拜托你跟曹爽一起辅佐年幼的太子,可不要三心二意哦。否则,将来到了那边,见了面不好说话啊。”

就当时的情况看,并非曹叡对司马懿多么信任,反而有些不放心,但也是无奈之举。

第一,司马懿是曹丕托孤重臣,有言在先,不可以随便听信谗言,处置他。

第二,司马懿一向韬光养晦,辅佐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尽心尽力,曹叡没有理由将司马懿一起带走。

第三,事发突然,曹叡没有时间妥善地处置托孤之事。

曹叡病危时,欲立燕王曹宇为大将军,托付后事。希望曹宇跟司马懿一起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

曹宇做事一向谦恭、低调,没有野心,于是推辞。曹叡听从中书刘放、孙资之言,改立曹爽为大将军,与司马懿共同辅政。

也有说法是,刘放、孙资把持中书省,擅权跋扈。曹肇等人放言,一旦掌权就要收拾二人。刘放、孙资惧怕,就逼迫曹叡改立与之关系比较好的曹爽为大将军。

总之,曹叡托孤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幼主曹芳,也是无奈之举。

第四,曹叡对曹爽并不放心。

曹爽(?-249年),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大司马曹真长子,三国时期曹魏宗室、权臣。曹爽是大司马曹真的长子,曹真死后继承了其父爵位。曹爽自幼以宗室身份出入宫廷,做事谨慎持重。但曹叡认为,曹爽不学无术,并没有多少本事。

出于无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作为托孤大臣,也只得勉强为之。

在这种情况下,曹叡如何再杀司马懿哪?

八岁的曹芳继位后,拜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驻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起初,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也以曹爽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后来,曹爽听从亲信丁谧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夺了司马懿的兵权。

曹爽开始独专朝政,日益骄横跋扈,最终导致了高平陵事件,曹爽被杀,司马懿控制了朝政。

试想一下,如果曹宇为大将军,与曹爽、司马懿共同辅佐朝政,或许就不会出现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事情;

如果曹爽能够与司马懿和平共事,不忘初心,一心辅佐曹魏幼主,或许也不会出现司马氏篡魏的情况;

如果不是高平陵事件,就曹爽的发展趋势,恐怕很可能也会废掉曹芳,自立为帝,只不过政权还是姓曹罢了。

由此看来,不清楚曹丕临终是否嘱咐曹叡要控制使用司马懿,但曹叡临终最不放心的并不是司马懿,而是曹爽。史实也证明曹爽的确不能令人放心。

在这种情况下,曹叡希望司马懿牵制曹爽,也就不会把他杀掉了。

晋朝能够替代曹魏,根本是起因于司马懿的专权,司马懿被后世诟病也源于此。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晋朝后来的贾南风之乱和八王之乱,司马懿的后世子孙能够施行仁政,晋朝长治久安,那么司马懿就是千古一人。

没有必要去替司马懿洗白,但历史应该更准确地定位、评价司马懿,或许对后世更有教益。

上网一查,就可以看到,对司马懿的评价是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晋朝奠基人。这个评价应该是很高了,也是公允的。

所以,也不必先入为主,带着司马懿就是“鹰视狼顾”、绝世奸臣的有色眼镜,去看这段历史,或许更好一些。




其他网友回答:

<2>在曹叡面前,司马懿就是一个孙子

同志们,自古以来造反都是一件危险性极高的时期,不是每一个权臣一开始就想着去造反的,大家最初都想做忠臣,例如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刘裕、明成祖朱棣,这些起初都不敢谋反。但随着自己实力的增长,这才萌生了造反的念头,而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绝非一蹴而就。

司马懿作为曹氏父子的谋士,在曹操、曹丕、曹叡时期都非常老实,毕竟上述这三位大佬都是历史上雄主,尤其是曹操,司马懿在曹操手底下混得时候绝对没想过造反的事儿,借他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就是个孙子)

司马懿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年轻时便名声在外,曹操在掌权后派人征召他。但司马懿认为曹操是阉宦之后,不耻于与其为伍,他借口生病婉拒了曹操的邀请。

在第一次邀请被拒后,曹操没有说啥,直到曹操担任丞相后,他再度征召司马懿,这一次曹操威胁司马懿,若是不从则逮捕他。司马懿非常恐惧,他只得放下架子,前往朝中任职。

司马懿这个人确实是非常厉害,他的眼光也非常卓越。早在曹操降服汉中之时,司马懿就建议曹操趁机南下进攻尚且立足未稳的刘备,一鼓作气拿下益州。

然而当时曹操年事已高,在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失败后,曹操已经无心统一中国,曹操当时的重心在于安顿后方,为曹丕接班做铺垫,于是扔下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之后便东撤返回许都。

曹操主力的撤退给了刘备以可乘之机,刘备随即率主力北上夺取汉中,曹操闻讯后虽然亲自带兵反扑,但最终还是被刘备击败,丢掉了汉中。

拿下汉中使得诸葛亮获得了北伐中原的前进基地,此后诸葛亮北伐都是以汉中为基地,给曹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而如果当时曹操能够执行司马懿的建议,立即南下攻击刘备,说不定就不会有三分天下了。

曹操死后,司马懿作为曹丕的心腹,地位得到了进步一提高,甚至成为曹丕的托孤重任。曹丕临终前曾任命曹真、陈群、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曹丕为此还专门告诫太子曹叡:“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意思是这个人你千万不要怀疑。

而到了曹叡上台后,司马懿被封为舞阳侯,更是被委以重任。在曹叡时期,司马懿晋升为肱骨之臣,他领兵在外相继在东线和西线击退了孙权和诸葛亮的北伐,又平定了辽东,深受曹叡的器重。

不过即便是位高权重,司马懿在此期间仍旧没有造反的念头,因为此时他并非一家独大,曹真和陈群都不是好惹的主儿。虽然在曹叡时期,曹真和陈群都接连去世,但魏明帝曹叡也是一代雄主。(当时的人对曹叡的评价很高,认为他的能力不在秦皇汉武之下)

《三国志》中对曹叡的评价是:

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觽,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

司马懿在曹叡手底下是老老实实的,不敢有一点非分之想。(在曹叡面前,司马懿也是个孙子)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公元239年,年仅35岁的魏明帝曹叡驾崩,整个曹魏的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曹叡生前曾有过三子,分别是:

清河王曹冏

繁阳王曹穆

安平王曹殷

可不幸的是,这三个儿子全部都早夭了,这让曹叡十分苦恼。

由于自己的儿子都夭折了,对于继位人问题,按理说曹叡应该首先从自己的兄弟中挑选。但是曹叡并不想把皇位传给兄弟,于是他收养了两个远房宗室之子——曹询和曹芳。后来曹询也早夭了,只剩下了曹芳一人。

对于曹芳到底是谁的儿子,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曹芳与曹叡之间应该隔着很远。

其实立曹芳为储君也是可以的,只是曹叡死的太早了,曹叡驾崩时曹芳才刚刚七岁,虚岁也就是八岁,就是一个小孩子,主少国疑,碰到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还好,可问题是司马懿并非忠臣。

而更重要的是,自从曹丕上台后,为防止兄弟威胁自己,曹丕严重削弱宗室力量,使得夏侯家和曹家都远离了朝廷的政治中心,对权臣起不到制约作用。并且在曹叡驾崩后,受命与司马懿一同辅政的大将军曹爽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废物。此时的司马懿环顾四周,发现周围之人都是一群鼠辈,夺权之心渐起。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三族,此后他又平定了淮南的叛乱,彻底掌握了曹魏的朝政。

司马懿在掌权之后非常克制,拒绝了朝廷的一切爵位和封赏,甚至比当年的曹操还要低调。曹操虽然没有直接代汉称帝,但至少也被封王。而司马懿连个郡公的爵位都不要,试图想向世人证明,他仍是大魏的忠臣。

但是此时的司马懿确实已经有了夺权之心,司马懿只不过想给自己留个好名声,在加之当时司马家族尚且没有完全做好立即推翻曹魏的准备,因此司马懿所要做的就是给司马昭和司马师铺路,让这俩兄弟完成代魏称帝的大业。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懿并不是等魏明帝曹叡死后立即就发动政变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高平陵政变”发生时已经是曹魏正始十年了,彼时魏明帝曹叡已经入土近十年,早已成了一堆枯骨……那么,司马懿为何不敢在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发动政变夺权呢?不是他不想,而是根本做不到!

精明的魏明帝

司马懿有多大能量,曹操、曹丕父子心知肚明,但曹操父子用人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唯才是举。管你道德败坏也好、贪污受贿也罢,只要你真有才能,那我就敢用!大不了且用且防就是了。因此,曹操、曹丕父子在世时,对司马懿该怎么用、就怎么用,但就是不让他染指军队。没有了军队的支持,司马懿纵有天大的才能,又能翻出什么浪花?

魏文帝曹丕对司马懿的态度是不仅要用、而且还要重用!不仅生前重用司马懿,临终前将司马懿与曹休、曹真、陈群一道留给了儿子曹叡作为辅政大臣。辅政大臣弄权、掣肘甚至威胁皇权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汉有霍光、清有鳌拜,如果用不好,辅政大臣会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

本来魏明帝曹叡是可以顺着父祖的思路走下去的,不给司马懿染指军队的机会,让他一心一意做个文臣。奈何曹魏政权元戎凋零、“新生代”将领又青黄不接,曹叡只得将司马懿这些人派上了战场,而这也最终给了司马懿培植军中班底的绝佳机会。但曹叡颇得祖父曹操和父亲曹丕的真传,玩起帝王驭下之术来,那绝对是炉火纯青!虽然给了司马懿等人兵权,但却利用战事不停地调换曹休、曹真和司马懿在军中的位置。如此一来,军无常帅,就算三人在军中培植私人势力,也相当有限,很难将军队变成某人的私家军。随着曹休和曹真的辞世,司马懿的兵权也逐步被曹叡削夺,虽没有被削夺殆尽,但司马懿想要有所动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也是曹叡临终前敢于将司马懿留给过继嗣子曹芳作为辅政大臣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问题来了,既然魏明帝曹叡已经将司马懿限制在了可控范围之内,他又为何能够发动“高平陵政变”呢?这还要从曹爽这个人说起。

曹操养子之子辅政

提起曹爽,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是曹魏的宗室成员。诚然,名义上他的确是曹魏的宗室,但他这个宗室身份是要打一些折扣的。曹爽的父亲曹真虽然姓曹、也的确是曹操的“儿子”,连字都是个魏文帝曹丕兄弟一样的“子字辈”,但他却不是曹操的亲生儿子。曹真原姓秦,幼年丧父、被曹操收为了养子,这才改名曹真,成了后来曹魏的宗室。换言之,曹爽虽然姓曹,与老曹家却没有血缘关系。

在成为辅政大臣之后,身份特殊的曹爽心中自然是担忧的,自古宗室辅政者不得善终的也大有人在,更何况是自己这样的身份?为了能够握稳权柄,曹爽在地位稳固之后便开始弄权了。不仅架空了小皇帝曹芳,而且还软禁了魏明帝曹叡的皇后、时为皇太后的郭氏。但曹爽依然不放心,继而又通过明升暗降的手段将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抬上了虚位,从而架空了司马懿,把自家兄弟安插到了各大要害部门。

因为身份特殊,对于曹魏宗室,曹爽也是极不放心的。在掌权之后,曹爽又几乎架空了整个曹魏宗室,除了他的兄弟之外,曹魏宗室几乎都被排除在了权力核心之外!在一些列弄权的操作之下,曹爽不仅得罪了整个曹魏宗室,而且还得罪了许多世家大族,在那个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各方势力能够保持充分克制的原因所在。

曹爽掌权,大多数人的利益已经遭到了极大的损害。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不假,但他彼时并没有彻底暴露野心。在很多人看来,彼时的司马懿更多地还是为了夺权,而不是篡位。试想,这些人会如何?换上司马懿,自己的利益总不会比曹爽掌权更少,不是吗?尤其是对于世家大族而言,谁当皇帝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他们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何况,司马懿手里还握着一个郭太后,以郭太后皇太后的身份号令天下,就算曹爽手里有小皇帝曹芳,他也不得不有所顾忌。

司马懿最后的王牌

不知道是疏忽了,还是出于其他什么原因,曹爽自己架空司马懿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门缝”,那就是中护军这个职位并没有收回,这也使得司马懿虽然被削夺了大部分兵权,却依然能够染指京师防务!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那三千死士,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司马懿父子利用选拔禁卫军的机会豢养的。试想,如果没有这一层掩护,司马懿父子想要“阴养”死士,难度势必会呈几何倍数增长,不是吗?

再者,“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父子凭什么靠着区区三千死士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攻陷京师?原因很简单,司马懿父子虽然无法全部控制京师禁军,但凭着中护军的权力,控制一小半总还是能够做到的。而这一部分控制在司马懿父子手中的京师禁军,最终成了“高平陵政变”期间与司马懿父子里应外合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这个“先天优势”,司马懿父子想要发动“高平陵政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得已的铤而走险

“高平陵政变”的发生虽然有司马懿父子野心勃勃的因素,但某种程度上其实还是司马懿父子被逼到墙角后不得已而发起的反击。曹爽为了集权,架空皇帝、软禁了皇太后,继而又利用明升暗降的手段架空了司马懿。可以预见,在司马氏势力消亡殆尽之时,恐怕曹爽不会对司马懿有多客气!日后除去司马懿这块“绊脚石”几乎是必然的。横竖都是个死,与其坐以待毙,司马懿父子倒不如铤而走险!这也是司马懿父子敢以区区三千死士发动“高平陵政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不是司马懿要等到魏明帝曹叡去世之后才反,而是曹叡在位期间他根本没有机会。再就是“高平陵政变”的发生,有司马懿父子野心勃勃的因素,但更多地还是被曹爽逼到了墙角不得已而发起的反击、是司马懿父子为了生存而选择的铤而走险!试想,如果曹爽没有弄权、司马懿继续做着他有名有实的辅政大臣,他还会在垂暮之年选择铤而走险吗?恐怕就很难说了。或许会,但起码没有那么急迫,不是吗?

司马懿父子凭着三千死士和京师禁军的里应外合迅速控制了京师,手里还握着郭太后、占据了“道德、法理制高点”,曹爽还能怎么办?以小皇帝曹芳的名义号令天下勤王?勤谁的王?曹爽架空皇帝、幽禁皇太后,到底谁才是“叛逆”?曹魏宗室、世家大族又有谁会趟曹爽的这一趟浑水?说到底,不是曹爽想要投降,而是不投降他随时有可能沦为真正的“叛逆”!到时候,再想回头就更加没有机会了。更何况,在彼时的曹爽看来,司马懿要的无非是自己手中的权力,给他就是了,至少自己还是宗室、还可以继续做个“富家翁”。但曹爽万万没想到,司马懿要的根本不是他手中的那点儿权力,而是老曹家的江山……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曹睿死,因为曹爽还掌大权。他会

等到曹氏宗亲最不防备的时候才动手,不是哪个标志性人物的死才动手。他动的是整个曹氏宗族的政权。是封建社会家族质政权的整体更替,有多残酷大家知道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魏明帝曹叡历经了曹操、曹丕的时代,轮到他即位时也二十多岁了,一不年轻(政治年龄),二不草包,三还懂天下大事,如此皇帝,不是司马懿的心机可以抗衡的。

其次,即便是曹叡驾崩后,司马懿也没有立即兵变,一是不能,二是能力不够,曹叡驾崩后,养子曹芳即位,曹芳年龄很小,虚岁也才是八岁而已,但别看曹芳年纪小,司马懿就可以为所欲为,曹叡在位时,能臣武将很多,即便他们都不在了,曹叡还是留下了曹爽和他的几个兄弟们,既是制衡,也是为了照顾曹芳,与司马懿共同辅佐曹芳。

而司马懿都还被曹爽压制了许多年,在曹芳登基十年后才发动高平陵政变,掌握曹魏的实际权力,说白了,司马懿发动政变这个事情,本质并不能说明他能力超群,只能说明他为人心机深沉、阴险,但又能隐忍。

因为魏太祖曹操和高祖曹丕都很强的缘故,曹魏第三代曹叡的存在感不高,总被认为是个草包皇帝。实则不然,曹叡曾经被曹操夸奖过,有曹叡则曹家三代兴隆,曹叡自己也是见识过祖父摄政朝廷的威武霸气,在出身方面,他传承了东汉贵族的一切优质教育,在心性方面,他得到了天下谩骂曹家人,而曹家人沉默不发的那种隐忍。

如此性格,是为上品,而且曹叡还是在二十几岁才登基,年龄已经足够,心智成熟无比,所以说魏明帝曹叡,起步很高,和曹丕比都不会输,他在位期间,对曹魏有着绝对的掌控力。

曹丕驾崩之时,留下了曹休、曹真、陈群还有司马懿共同辅佐曹叡,其实在曹丕留下的四大顾命大臣里,司马懿地位次于前三人,因此,司马懿在这个时期,没有后来所宣传地那么神,而且司马懿在曹叡时期,他也是一心为国,虽然曹操说过司马懿难以为曹家所用,但司马懿的确为曹丕、曹叡卖了很多年的命。

魏明帝文治武功都是极其不错的,在文治方面,魏明帝对王朝制度有了许多的修改和补进,最重要的是关于律法的完善,《魏律》是古代法史一个重要的存在,正是出自于魏明帝时期。武功方面,魏明帝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而且征服鲜卑,正是这些功绩,让魏明帝被称为“三祖”之一。

而魏明帝的文治武功,正是满朝文武一同协作的结果,有魏明帝领导,文武百官锐意执行,这样的朝廷,根本没有让群臣有造反的必要,司马懿更是如此,所以司马懿在曹叡期间,或许从未有过谋反之心,后来他开始走上曹操的老路,根源是在于曹爽。

曹叡在位时,自己对朝廷控制力强,而文武大臣很多,司马懿别说兵变,压制两个政敌他都做不到。不过曹叡时期,也有很多大臣去世,曹休、曹真、陈群,这三个曹丕留下的顾命大臣不在了,而曹叡只能留给曹芳司马懿和曹真的几个儿子。

曹芳即位,他的年龄太小,导致两位顾命大臣权力大揽,这才是司马懿后来兵变的根源所在。

本来曹爽挺正常一人,谁知道当他成为顾命大臣后,就开始飘了。曹爽为了立即建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发动了伐蜀之战,这场战便是“兴势之战”,可是这场战司马懿本来就持反对意见,果不其然,魏军无功而返,但是这场战争造成了国内的高度消耗,曹爽专政的苗头和弊端开始出现。

后面的几年时间里,曹爽越来越疯狂,因为他和几个兄弟都是曹真的儿子,在朝廷中的话事权极高,曹爽让曹義、曹训把控着军权,另一方面自己在朝廷里大搞排斥,架空司马懿为太傅,司马懿一开始还偶尔表达自己和曹爽不同的意见,后来直接就不说话,司马懿又玩回了那套“装病”,当年就是这样糊弄曹操的。

不过这一次司马懿装病,不是为了退休,而是为了夺权。

正所谓,欲使人灭亡,先使其疯狂。

司马懿看着曹爽越来越疯狂,曹爽性情仿佛大变,为人十分跋扈,导致朝中很多人对他不满,曹義都多次提醒过曹爽,既然都大权在手了,没必要这么狂,稍微控制一下自己,但是曹爽的失控,无人能够阻止,一边是搞风搞雨的曹爽。一边是装病,假装即将去世,但实际上却在等待机会的司马懿。

公元249年,曹芳登基十年,这一年,曹爽和两个兄弟跟着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这个时候,司马懿早已经做好政变的准备,司马懿这场政变有一个得力的助手,那就是他的儿子司马师,一个比司马懿更可怕的人。

因为曹爽得罪人过多,京城里很多人对其不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懿很快掌控了京城的军事管理权,而后曹爽的几大军营也被掌控,其实高平陵政变有一大半的因素是,很多人对曹爽不满而临时倒戈的,就这样,司马懿几乎兵不血刃地完成了对京城的掌控。

而司马师更是令人感到惊骇,他已经提前在京城埋伏好了三千死士,这三千死士日常蛰伏在城中,仿佛老百姓一样,但政变这天,纷纷拿起武器拱卫司马家,这一招让人对司马家的深不见底感到害怕,完成了京城的掌控,司马懿开始发动对曹爽兄弟的攻击,他让郭太后下令,以罪名逮捕曹爽兄弟,反过来对曹爽进行架空。

京城反应如此之快,让人没想到,曹爽在高平陵便得知了司马懿对他的制裁,本来桓范便跑出来,叫曹爽不要返京,不要相信司马懿提出的和平相处,可是曹爽又在这个时候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为了自己的地位和荣华富贵,鬼迷心窍地同意了司马懿的方案,回到京城,谁知道,司马懿根本就不会放过。

就这样,曹爽回到京城,就立马看到了变卦的司马懿,司马懿毫无心理负担除掉了曹爽,自此,大权已经在司马懿手里,司马懿立即扶持自己的心腹,很多新人把控了朝政,曹爽时代已经过去,而曹芳更是不用说,存在感低到了极致。

司马懿在生前完成了“加九锡”这一个重要的仪式,这个仪式正是宣告权臣把控朝政的标志。司马懿不久后去世,但是司马家族的专政没有结束,比司马懿更出色的司马师接过了大权,奠定了司马家在曹魏之中的地位,进一步架空曹芳,后来曹芳还想着反抗,可惜被司马师提前废掉,立了曹髦为帝。

虽然司马师为人心机深沉,又有能力,但是他也命不长,司马懿去世的第五年后,司马师因为连续征战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弟弟司马昭接过了大权,而司马昭成为权臣时,整个朝廷已经形同司马家的私产了,司马昭更是让人诛杀了想要反抗他的魏帝曹髦,曹髦因此成为曹魏被杀害的皇帝,他也被称为曹家最后一个有血性的男人。

经过三代人的夺权,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终于走到了曹丕当年那一步,接受了曹魏的禅让,建立了晋朝,司马家成为了中原新的主人。实际上,自高平陵政变以来,司马家的夺权是在缓慢的过程中确立的,司马懿的“造反”之心也是后面两代人的扩大而形成的。

而司马懿最终走上曹操的道路,是一种无人可制衡他的结果,司马懿并无曹操的雄才大略,他自己,当年也是因为曹操专政而不愿意为其谋事,可惜后来,他也变成他曾经最讨厌的人。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其他网友回答:

<2>魏明帝曹叡是魏国第二位皇帝,他的治国能力和驭人手段虽稍逊色于他的父皇魏文帝曹丕和皇祖魏武帝曹操,但也可谓守成之君。终明帝一朝,司马懿始终都是谨小慎微,不敢乱来。



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笃,立曹叡为皇太子,诏命陈群、曹休、曹真、司马懿四大臣共同辅政。次日,曹丕驾崩,年轻的曹叡即位,即魏明帝,至此开始了他十三年的执政生涯。

年轻的魏明帝曹叡从即位之初就表现出了他高超的驭下之术,他深知“攘外必先安内”的重要性,四辅政大臣都是跟随过皇祖、皇父的开国元勋,在朝中深具威望。为了收回大权,能够政由己出,曹叡以吴蜀数犯边境,多次将曹真、曹休和司马懿调往边境御敌,使得他们留在都城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大大降低了他们在朝廷的影响力。而曹真与曹休则在频繁的战事调动中先后去世。



四辅政大臣中唯一留在朝中的陈群,任司空,录尚书事,但并不掌军权。曹叡通过这种办法,使得四辅政大臣形同虚设,曹叡得以成功收揽权柄掌握大权。在他十三年的执政生涯里,始终牢牢掌握魏国最高决策权,没有出现威胁皇权的权臣。这个时候的司马懿,经常往返京师和魏蜀边境,朝政大事集于曹叡一人之手,使他能独断乾坤,号令百官,统御天下。

魏文帝曹丕四十而崩,曹叡享国竟不如他父皇,在位仅十三年,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崩逝于洛阳宫嘉福殿,年仅三十岁。曹叡无子,早在青龙三年(235年)便立养子曹芳为齐王,曹询为秦王。曹叡去世后,齐王曹芳被立为帝,遗命宗室、大将军曹爽(大将军曹真之子)、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曹芳。这个时候,曹魏的功勋老臣也差不多都过世了,能够对司马懿后面夺权构成威胁的人已寥寥无几,曹爽算是一个。



曹爽是个有勇无谋的庸才,他与司马懿同受顾命辅佐幼主,为了大权独揽,将司马懿排挤出中枢,迁为无实权的太傅,软禁郭太后,将禁军交付于自家兄弟。司马懿无法参与政令决策,为了等待时机,凝聚反击力量,遂于正始八年(247年)借故生病辞职以回避曹爽,以此静待时机,侍机篡夺大权。

对于司马懿来说,九岁即位的曹芳已经够不成什么威胁,他的资历威望在朝中已无人可撼动,不同于魏明帝曹叡在世时期,皇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一身,面对有勇无谋的曹爽,司马懿几乎就没有把他当做对手。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日,曹爽不听“智囊”桓范苦劝,带领兄弟陪同曹芳离开洛阳前往明帝陵墓高平陵扫墓。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 ,上奏郭太后,废去曹氏兄弟一切职务,曹爽及兄弟被诛杀,并夷灭三族,曹魏大权至此尽落司马家之手。

其他网友回答:

看过《军事联盟之虎啸龙吟》的朋友,想必心里都很疑惑像司马懿这样精明会算,城府又深的人为什么要在侍奉曹家三代之后,直到曹睿死后才发动兵变?下面就听听有书君的几点分析:

1.司马懿发动兵变并非早有打算

曹操对他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十分赞赏,并且曹操善于用人,让他为曹魏大业尽其才智,对司马懿的奇谋异策更是从善如流。

在曹操死后,司马懿又帮助曹丕继位,作为曹丕继位的功臣自然也会他被信任。而且曹丕死前还曾遗命曹睿:“有间此三公者(三公指:曹真、陈群、司马懿),慎勿疑之”,由此也可看出曹丕对司马懿信任有加,与此同时也看出了司马懿对曹丕的肝脑凃地。

再然后,曹丕死了曹睿继位,司马懿凭借自己精湛的兵法在与诸葛亮的作战期间连连取胜,之后因镇压公孙渊而被升任为太尉。

在侍奉魏国三朝皇帝期间,司马懿的才能都是被认可的,一直以来司马懿的人生都还算太平,有官可升有事可做,也就想不到要兵变。

2.因为无奈而起兵叛变

在曹睿死后,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由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齐王,但曹爽包藏祸心,想要谋权篡位。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如果再不起兵叛变的,不但自己性命难保,还可能会危及江山社稷,毕竟曹芳也只有8岁。所以,便在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时,起兵控制京都,这就是后来的高平陵事件。

司马懿这次虽然发动兵变,但这只不过是他自保的一种手段,虽说他从此控制了曹魏的政权,但并非造反谋逆,曹芳依然还是皇帝,并没有因为这次兵变而下台。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司马懿的兵变根本谈不上等到谁死了以后来兵变,只不过是他自保的权宜之计。他终其一生,也只不过是停留在权臣的位置上。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是三国后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要发动兵变呢?

首先是,司马懿作为曹叡指定的辅政大臣之一,被曹爽完全架空了。曹叡临终时,指定的辅政大臣时司马懿和曹爽两个人,曹爽是亲贵的代表,司马懿是曹魏元老勋旧的代表,两个人相互制衡,是一个平衡的局面。但曹爽很快就通过一系列手段,迫使司马懿放弃了权力,完全架空了司马懿,并迫使司马懿闭门谢客,托病不出,曹爽完全把持朝政。

其次,曹爽逼退司马懿之后,完全把持朝廷权力,重用曹氏和夏侯氏的亲贵,比如夏侯玄、何晏等人,一直在排挤曹魏的元老勋旧,司马懿是被排挤的元老们的代表,除了他,还有王凌、高柔、蒋济这些人,都是被曹爽排挤的。这就引发了曹魏的元老重臣们对曹爽的强烈不满,这是司马懿能够发动兵变的主要支持群体,没有他们的支持,司马懿也不敢发动兵变。

第三,曹爽在逼退司马懿之后,又排斥元老勋旧,完全控制了皇帝曹芳,把曹芳变成了傀儡,并且私取宫人淫乐,这是犯大忌的事。这样,曹爽就不但得罪了元老们,而且也得罪了当时的郭太后和皇帝曹芳,包括曹魏的近亲宗室,对曹爽都是非常不满的。尤其是随着皇帝日渐年长,曹爽还完全把曹芳当傀儡,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权臣,他本身的处境就已经非常危险了。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班掌控曹魏政权时,曾经发生过曹芳的岳父张缉和李丰企图发动兵变,诛杀司马氏,重新夺回权力,以夏侯玄辅政的事。虽然《三国志》并未提及此事由曹芳主导,但当时曹芳已经成年,自然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不发挥任何作用。这就是说,即便是司马懿不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集团,曹芳也有可能自己来做这件事,毕竟他是皇帝,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效忠于他的。

在这个意义上,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不仅是司马懿本人的政治野心使然,也是当时的政治局面使然。不仅司马懿本人对曹爽专权不满,曹魏的元老重臣和宗室以及皇帝本人、郭太后,都对曹爽是相当不满的,都希望铲除曹爽,还政于曹芳,让皇帝成为真正的皇帝。也可以说,没有这些人的支持,没有朝野之间对曹爽非常普遍的不满,司马懿也不可能仅仅因为个人的政治野心就贸然发动政变。

任何政权都是许多不同政治势力和集团的组合,内部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这是常态,要完全消除这种内在的利益争斗,这是不太可能的。即使能够消除原有的权力斗争,也会产生新的权力斗争,并在新的政治格局下斗争。甚至是一些臭名昭著的奸臣、宦官集团内部,也同样会在没有了共同的敌人之后,内部开始出现利益分化和权力斗争。比如明朝的刘瑾,就是这样覆灭的。

如果碰到一个比较强势的皇帝,那么可能会对这些权势集团进行打压,让所有人都为自己效力,如果碰到一个比较平庸的皇帝,那么最合适的局面就是保持各个集团之间的平衡,避免一支独大,压倒其它集团,一旦其它集团被消灭了,那么接下来的对象就是直接威胁皇帝的权力和地位了。最糟糕的局面就是出现了权臣,缺乏其他权势集团的有效制衡,皇帝也无力制约,所有人都利益受损。

曹爽专权时期,皇帝年幼,完全被当成了傀儡,辅政大臣司马懿被架空,其它的权势集团都被曹爽打压。对其他权势集团来说,这就是最糟糕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其它权势集团就会提出铲除曹爽集团、尊崇皇权的要求。因为这时候皇权的利益和他们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敌人,只有先推翻这个敌人,才能实现其它所有集团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曹爽与其说是被司马懿铲除的,不如说是被其它所有权势集团联合起来铲除的,而司马懿只是这个反对曹爽的联盟的盟主。

只是其他人在联合起来共同支持司马懿推翻曹爽的时候,没有想到最后出现的结果并不是他们想要的局面,而是司马懿取代曹爽,成了新的权臣,打压其他所有的权势集团,从而出现了新的不满。比如王凌之叛就是非常典型的对司马懿的不满。在高平陵之变之前,王凌是支持司马懿铲除曹爽的,并且王凌和司马懿私交甚笃,司马懿还曾经举荐过王凌。但司马懿专权之后,王凌最后仍然选择了反叛,实际上就是因为司马懿本身也在打压他。

在此之后,又出现了张缉和李丰的政变活动,以及母丘俭和诸葛诞在淮南地区的接连叛乱,其原因也都是如此。司马懿专权之后,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相继,持续控制着曹魏的内外权力,其它权势集团要么依附于司马氏集团,要么就要被消灭,而最终的结局必然和曹操篡汉一样,司马氏篡夺曹氏的皇权,从而出现一个权力集中的皇帝。这是对其他所有权势集团来说都非常不利的格局,也是他们所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那么反过来说,如果王凌、毋丘俭和诸葛诞的叛乱能够成功,他们会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尊奖王室,排除权臣吗?也是不太可能的,有司马懿的例子在前面,如果这些人成功,结果也会是他们取代司马氏,成为曹魏新的权臣,皇帝依然是傀儡,曹氏的皇权依然衰弱,并逐渐被取代。更何况,他们都是以军事叛乱来反抗司马懿的,在军事行动期间就会直接铲除一些权势集团,会更加有利于权力集中的过程。

这就是说,如果曹叡没有早死,或者继位的是一个已经成年的皇帝,能够在曹爽和司马懿两个集团之间找到平衡点,能够做好曹魏内部不同权势集团的利益诉求的平衡,那么司马懿就不用发动高平陵之变,也不会出现其他权势集团联合起来推翻曹爽的诉求。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曹叡的早死实际上成了曹魏皇权衰落的转折点,因为继位的是一个年幼的皇帝,而曹魏长期以来对宗室近亲的打压又让皇帝缺乏有效的支持,只能依赖于不同权势集团之间的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曹魏的皇权也就差不多走到头了。

其他网友回答:

曹睿在世,他有曹操之谋略。把司马懿调到边疆去作战,今天去打蜀国,明天又去打吴国,懿无法篡位。后来曹芳执政时,被曹爽驾空。实际的权力是曹爽了,可是他们对付不了司马懿,所以被司马懿斩首。

标签: 曹睿 司马懿 兵变 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