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夏朝之前有虞朝,虞朝之前还有个唐朝。虞朝,是唐尧死后建立的王朝,唐朝,是上古时代唐尧建立的王朝,后世之人经常把唐朝与虞朝并称,史称“唐虞”。
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
有虞氏是夏以前的一个独立的朝代。古史传说的圣王舜,就是有虞部落的首领。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时人还言之凿凿。但春秋以后文献散失,有关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没,战国后虞史传说经过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降低。夏朝在中华历史上是真真实实的存在过的,所以我们现在称呼自己为华夏民族,但这还是个传说,尚无文字记载,何况是虞朝。在历史教科书,中国远古时代,夏商周为华夏最早的朝代。其实有许多历史观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形成,但后来却被推翻。
夏商周前的虞朝,在古籍《左传》和《国语》中就有记载,儒家经典《论语》中也提到尧舜,但在后世却被说成虞朝是墨家专门臆造出来的,或许将来出土了实制物品或文字记载,真正的虞朝就会浮出水面。 其他网友回答:夏朝都是个迷,还沒搞清,或许夏以前还有好多朝代,但要拿出有力的证据才能说。只有等以后考古发现了,用科学方法来证明了。谢谢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虞朝的概念是由王树民先生十六年前正式提出的,并发表《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的学术论文,论证虞朝的存在性,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五帝时代——英雄纪元
因为我们所习惯的是“夏商周”的概念,所以觉得这种观点很过于“激进”,就好像发现了宣布发现了失落的文明一样让人难以想象。
但是在很久以前“虞夏商周”的朝代划分几乎是常识性的存在。 据左丘明《国语•周语上》 记载祭公之言: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而在《国语•郑语》中记载史伯之言:
“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而在战国末期《韩非子•显学》中更记载了“虞”所存在的时期是:
“ 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
其实更准确的讲,虞朝就是“五帝”时代。也就是从黄帝(有熊氏、轩辕氏)到帝舜(《山海经•大荒东经》也作“帝俊”)这一时期。这个时期对五帝的名号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记录,普遍的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自近代以来顾颉刚为代表的这些疑古学者一直在批判,认定这个谱系是战国学者把各大家族不同祖先生拉硬扯到一堂。并且指出如果黄帝是第一代的话,那么帝尧就是第三代,帝舜是另外一支,从高阳下来的,属于第九代,大禹这一支也是高阳下来的,属于第五代。难道帝舜的辈分居然比后来的大禹还低?
而这种质疑恰好说明了顾颉刚等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对贵族社会的毫无概念。因为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古人早婚,比如《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周文王十五岁生周武王;《左传•襄公九年》也有记录:
“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
所以只要漫长的祖宗血脉传承不断,过不了几个世纪,同一家族之间的辈分和自然就和年龄之间会拉很大。
而太史公在记录五帝谱系时更是滴水不漏。《史记·五帝本纪》曰: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黄帝子),以至舜七世矣。”
这个谱系肯定是非常可靠的 。因为在有文字之前,先民们就是靠着口耳相传才将历史一代代传承下去。对此徐中舒先生曾经说举出一个例子,彝族的酋长们通常可以将几十代的祖先的名号自豪的背出来。而现代的美国印第安人部落的首领们以及韩国两班宗家的子弟也可以将家谱倒背如流。而太史公所采用料是由战国文字书写的《五帝德》、《帝王世纪》等古老史料,皆未遭秦火,故而可信度很高。
其他网友回答:先上结论:在文献中,确实有过虞朝的说法,但是对于虞朝概念比较混乱;而且虞朝和夏朝一样,都只是存在于周朝人的观念中,目前都无法得到考古证实的。
我们要讲虞朝,先要讲夏朝。
先秦古书“夏商周”合称的说法很多,比如《论语》就有以下记载: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八佾篇》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八佾篇》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卫灵公篇》但最重要的,还是太史公为夏朝作了传记,这是夏朝一份完整的履历表,从此《夏本纪》深入人心,二千年来基本都没有被质疑过。连近代著名的“疑古派”顾颉刚先生也只认为大禹到少康的记载都是神话传说,但并不怀疑夏朝存在,只不过没有文字印证罢了。
1959年徐旭生先生主持发掘二里头遗址,当时普遍认为是早商都城。有趣的是,70年代后期邹衡提出夏都说逐步取代了商都说,到今天似乎普遍认可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夏朝存在提供了考古证据。确实,二里头遗址在时间、空间都与文献的夏代有重合之处,也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
但是,对二里头遗址及夏朝的质疑声一直存在。比如今天的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主张没有甲骨文一类当时的自证性文书资料出土,不可能解决都邑的族属和王朝归属问题。而外国更是不少学者质疑夏朝存在,如英国学者艾兰和俄罗斯学者刘克甫,理由主要都是认为没有夏文字。
可见,虽然严格来说少了最关键的文字证据,但是确实还有不少证据指向夏朝存在。更重要的是,因为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记载与文化自豪,我们很难说服自己用严密甚至苛刻的逻辑去损害属于自己两千年的精神财富。这个问题早已经不是历史问题,而是现实问题。
相比之下,唐朝(尧)、虞朝(舜)存在的证据要薄弱很多。毕竟它们出现的时间太晚了,“夏”的出现在商周之际,而“唐”“虞”要到春秋以后了,而且彼此存在严重矛盾,以致太史公也只能以一篇《五帝本纪》概括,把五帝都当作人而非朝代了。
且惟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墨子·明鬼篇》这里似乎以虞夏为一代,但是已经有两代的趋势了。
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国语·鲁语》这段已经把有虞氏明确为一代了,但是到底包含哪些先王呢,帝喾是不是有虞氏的一代?
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制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国语·郑语》这个虞幕是谁?和虞舜什么关系?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篇》《泰伯篇》一章历来被认为文义不类,可能是较晚记录,但战国时唐虞合称记载亦不少。
帝尧有唐氏。——《世本》这样看,帝尧似乎又从虞朝独立出成立了一个唐朝。
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韩非子·显学》这里说不但虞朝存在了,甚至有了模糊的断代期。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史记·伯夷列传》引《采薇》虞朝前面又有个神农,似乎以五帝同为虞朝。
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样唐和虞分开来了,又特指尧和舜一代。
可见,所谓唐朝、虞朝的记载,根本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也没有一套完整的传记,更没有两千年的认同。《史记》只有《五帝本纪》,所以唐一般被认为是尧本人的部落,而虞被认为是舜本人的部落,尽管唐尧、虞舜常常合称,但一般不认为构成前后朝代,也不包含黄帝、颛顼、帝喾三大神。所以童书业先生说:
其实虞盖夏时一部落或氏族耳,本不得为代名,此一氏族部落或盛或衰,且其氏族部落中人或散居各处,其详尚待考证。——《春秋左传研究》我们不是说夏朝一定存在,只是说今天认可它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因为在周朝就已经形成共识了。但夏朝实际上是无法证实的,那么所谓虞朝就更难证实了,连两千年前的太史公都处理不了,现在只留下战国时期一些捕风捉影又充满矛盾的记载,顶多把又一个没有文字自证的陶寺遗址扯进来,今天的人如何写出一篇系统可靠的《虞本纪》呢?
其他网友回答:根据〈韩非子.显学〉“虞、夏2000年论断”,“夏朝”按北宋理学家邵雍〈皇极经世〉纪年表,起止时间:公元前2214年至公元前1766年。从公元前1766年往上推2000年即公元前3766左右。
按照汉代纪年标准向前推2000年也达到公元前3500年。虞、夏朝拥有档案和典籍,如〈史记〉记载:〈禹刑〉、〈政典〉,〈左传〉记载:〈甘誓〉。说明虞朝夏朝具有文字系统的文明古国。在中国最早的青铜意义上文明二里头文明,经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1730年。纵观世界文明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只有苏美尔文明,苏美尔文明具有文字系统的历史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200左右,苏美尔文明遗址中发现大量典籍、档案。苏美尔文明是中华文明虞朝?根据〈山海经〉记载昆仑墟,或称下都。又曰尧葬阳、帝喾葬阴。尧明白无误属虞朝人,阳为上阴为下,上都应在苏美尔邦国两河流域,帝喾属夏朝人葬下都情理之中。结合竹书纪年〈穆天子传〉从昆仑墟向西七千里是帝墟。按照折算周朝1里相当于690米,距离4500多公里,向西正好指向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城邦国。十七世纪西方语言学破译苏美尔古文字后发现,汉语是伊甸园语言即苏美尔语。从文字传承看早期苏美尔文字是象形文字,有数十个单字和我国殷墟甲骨文单字一模一样。从两种文字语法结构,书写顺序,造字原理都是一样的。
在青铜器的多种有色金属和冶炼方式以及文式和商文明也是一致。有人对比两地青铜器中均按铜、锡、铅、锌比例铸造。下图为苏美尔、商朝青铜比较酒器。
砖瓦建筑方式结构和布局与商文明一致。下图为苏美尔建筑与四川古羌寨建筑对比。
星象学如24星宿,60年一甲子,天文方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太阳历,不仅商周今天我们仍沿用。苏美尔人崇拜的鬼神在中国均有祭拜,如伏羲、女娲,灶皇、城皇,月神、金星神等等。还有商之前中国没有发现六畜和大小麦,而在苏美尔城邦国已大量饲养、种植。有关专家对苏美尔文明和中华文明进行总结有72项一致。这不是文明共性,多起源论能否认其中的传承关系。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发现,文字传承,传说的一致。应该确定苏美尔文明就是中国上古时期的虞朝。
夏朝不是凭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之前一定还有历史。如果“尧舜禹”的传承是真实的,那夏朝的奠基者(注意不是第一任天子)禹传承于舜,而舜又传承于尧,题主问的那个虞朝,指的正是舜所建立的“王朝”。而尧统治时期则被称为唐朝(注意不是李渊建立的唐朝),两个朝代并称为“唐虞”。
且不说关于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文献是不是真实靠谱,就算尧舜禹三人都是信史,仅仅一个首领所管辖的部落联合体,你好意思称之为“王朝”吗?的确,中国的国家制度在尧舜二人手中得到了极大的细化,依不同职务而任命的官员也初具体系,但硬要将其定义为“王朝”,未免太小题大做了。
应当说,尧舜二位君主统治的世代,中国的“王朝”正在成型中,最终于启手中得到了升华,建立了夏朝。从逻辑上讲,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有人可能会问,如果夏朝是世袭王朝,那将虞朝定义为禅让王朝有什么不可以?如果按这个定义,那尧禅位于舜,两人统治世代也是一个王朝,而不应当分为唐朝和虞朝。只是,这种定义有什么意义呢?中国第一个朝代就是夏(其实夏的存在尚有争议)。中国历史很悠久,但不能因为这种悠久,就人为地安插一些朝代,这反而有损于华夏文化的自信。
其他网友回答:夏之前是否还有个虞朝?
应该没有。
第一,司马迁的《史记》,虽然从黄帝写起,有《五帝本纪》,但是,作为朝代,他只写了夏商周。虞朝如果存在,距离司马迁的年代,大约也有两千年了,不过比起我们,还是近了两千年。作为史官世家的太史公,不写虞朝,一定有他的道理。
第二,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有两部,一是《书》二是《诗》,《书》是西周甚至更早的“政治文件”汇编,里面,说到夏和商,但没有说到唐和虞。所谓“没有说到”,是说没有作为朝代说到。当然,《尧典》和《甘誓》,在《书》里,曾被归入《虞夏书》或《夏书》,但这是汉儒们干的事,这个时候,《书》已被称为《尚书》。如果再往前追溯,甲骨文里也没有。
第三,把“虞”说成为一个朝代,发生于战国时期,最早是在《左传》和《国语》之中,但实际上也语焉不详。《左传》和《国语》,都是司马迁写《太史公书》,即《史记》所主要依据的史料,史迁并没有为之所动,未把“虞”当做一个朝代来处理。
第四,一个朝代,必然相应有若干帝王,这叫“帝系”或“帝世系”。其实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处理五帝以及夏商周帝王世系上,已经遇到了麻烦。一方面,按照董仲舒的思想,他是司马迁的老师,天下帝王“大一统”,司马迁按照这个思想,从黄帝开始,包括炎帝,一直到周,所有帝王都是一家人,争来斗去,“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方面,从黄帝到颛顼、帝喾、尧舜禹,再到夏商周,谁是谁的儿子,谁是谁的孙子,到谁谁是第几辈儿,已经难以说清。《史记》里,这方面的“冲突”或叫“混乱”不少。司马迁的处理方法是,把各种古籍中的主要说法都列出来,矛盾就矛盾,让后人去甄别。
第五,于是问题就来了,关于“虞”,如果是一个朝代的话,传承多少代多少世,帝王都是谁,司马迁一定苦于无据可依。传说中“虞”之前的“唐”也是如此。没有帝王世系,怎么能算是一个朝代呢?撑不起来呀!
第六,《周易》成书较晚,大约在战国早期。在其成书之前,一定已经流传了相当长时间,多长呢,“长”到西周初年,因为,里面包含了后来春秋战国的人也曾没搞懂的历史故事,比如“王亥丧牛羊于有易”;比如商王嫁女的“帝乙归妹”;比如“康侯用锡马蕃庶”等等。《周易》和《书》《诗》,记载历史的重要作用可等量齐观。从这三部古籍中,可知,在西周,人们对于之前的历史的认识,是商周两族,皆由上帝所生,他们各有自己的宗神,但又都住在古代一位天神“禹”所敷布的土地上。而夏商周三代前后相承,活动于“禹迹”之域。夏和周,是西土先后相承的部族,殷商则是东方之族。《诗》的《生民》、《緜》说,周族的远祖,就与姜族通婚。《书.吕刑》说,除了商族和周族,还有苗族和重黎之族。这三部古籍中,都没有说,曾经有“虞”这么一个朝代。
第七,战国初期的《国语》里,最早出现了不是“三代”而是“四代”的说法。《郑语》说,这“四代”是虞、夏、商、周;“四代”的宗神,是虞幕、夏禹、商契、周弃。《国语.鲁语》说,有虞氏祭祀黄帝、颛顼、幕、尧、舜;夏后氏祭祀黄帝、颛顼、鯀、禹、杼;殷商祭祀舜、契、冥、上甲微;周人祭祀喾、稷、高圉、太王、文王,等等。
第八,《国语》亦云:“昔在有虞,有崇伯鯀。”这是说,有虞氏的居所在崇山。这个崇山,当在现在陶寺的东南侧,直线距离约20公里,唐代,此处为虞州。有虞氏,很可能是和夏族是同一部落孽分出的两支,与姜族一样,始终与夏族保持紧密的关系。《尧典》说,尧女嫔于虞,恰好是夏虞通婚的证明。古文中,“虞”往往作“吴”,郭沫若考证说:“金文虞,字每作吴,而吴越之吴则作攻䱷、攻吴。”攻吴,又作“句吴”。《括地志》说:“虞城……虞山之上,亦名吴山”。这个吴山,即陕西陇县之吴山。可知,虞族至少是一部,曾居于此。而此处,距夏族居地不远。《同文尚书》说:“我区夏这,谓丰岐间一区之国境也。”就是说,在陕西,有夏氏和有虞氏,亦为近邻。
顾颉刚先生曾在上个世纪中期即提出,搞清楚“华”“夏”“吴”这三个字的关系,大概就能说清楚华夏族的来源。现在看来,“华”指炎帝的姜族;“夏”指黄帝的夏族;而“吴”即为“虞”,也是华夏族群中的一支。尽管《甘誓》记载了夏族征伐有虞的战事,但那也是掳夺统治权之争。
说“虞”是一个朝代,可作为支撑的证据就太少了。
其他网友回答:应该有的,虞朝存在了大概一千五百多年,只是缺乏文字记载和信史以及出土文物佐证。
有待下步考古发现,为这段历史提供支持,填补历史的缺失。
其他网友回答:可以这么说,现在对于夏朝的存在及存在时间,还有很多疑点,更别提“虞朝”
一般认为有记载的才叫历史,关于夏朝的记载,史书比较多,大部分都是相信这一朝代的存在,春秋时期的史书就开始在记载,但是夏朝传说享国500年,没有详细记载帝王更替,只有大禹,夏启,夏桀等寥寥数笔记载。
最重要的是目前没有文字记载出土,比如商朝有甲骨文出土,证明商朝这段历史,至今夏朝没有文字出土进行佐证。这就很值得怀疑。
当然,身为华夏儿女,我们都是相信夏朝,甚至夏朝之前的存在。不过,实际上,夏朝应该只是个部落形式存在,地盘也很小,期间肯定还有其他部落存在,当然,虞朝也能和他并存为当时的一个部落。所以,称朝代还不至于,一个部落还是可以的,估计最初还没有城池,只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聚集。中国真正朝代应该从商开始,已经开始称王称帝,社会分工也很明确,等级制度也明确,王城也已形成。
以上,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作者:冷清先生,个人科研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夏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但是不叫虞朝,而叫“象”朝,是炎黄二帝建立的。
虞朝这个提法,是王树民教授,于2002年在《河北学刊》,发表文章《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冷清先生同意王树民的观点之一,夏朝不是中国最早的朝代,夏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但是冷清不同意王树民教授的观点之一,夏朝之前的朝代叫“象朝”,而不叫“虞朝”。
炎黄二帝,在公元前二十八世纪,建立了“象朝”,象朝实行民主两党制,“帝王”的继承人从炎黄二帝的后裔中推选,传承大约七百年,十三个帝,一个摄政。虞舜是象朝的第十二个帝,大禹是象朝的第十三个帝。虞舜在位39年,大禹在位45年,公元前2070年,大禹在会稽驾崩后,夏后启称帝,夏朝建立“世袭制”。
王树民教授说虞朝的依据是,《韩非子、显学》:“虞夏二千余年。”韩非子距今2200多年,从虞舜和夏朝到韩非子时代,的确是二千多年。不能把“虞夏二千余年”,理解成虞朝和夏朝有二千多年。虞舜之时,是象朝的晚期,怎么能用虞舜命名呢?
关于“象朝”的论述,冷清先生专著《华夏源考、三皇五帝纪》正在组织出版中,冷清先生专著,将中国可用公元纪年的历史,向上推进四千年,直至地皇伏羲氏,中国有八千年文明史。炎帝和黄帝,以及之后到大禹之间的十二位帝王摄政,皆可以用公元准确纪年,敬请期待。
威海链 » 夏朝之前真的还有一个“虞朝”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