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时那些能够统治一方的诸侯/政治家,并不适合简单粗暴的给他们贴上“君子”或“小人”的标签;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单纯的谦谦君子(即使是伪君子),或是为了目的不折手段的卑鄙小人,都很难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
在讲正史中的刘备之前,这里先举几个反面例子。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史上首个凭借“君子之风”而登上帝位的历史人物,当属“穿越者”王莽。身为标准儒生的他,以自己的谦谦君子形象赢得了民心:
他大肆给王族、功臣后人加官进爵;给退休官员提供高级待遇,甚至下令给全国孤寡老人送布送粮;遇到灾害时,他带头捐钱捐房,令朝野为之感动......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君子王莽将是挽救汉朝危亡、拯救天下苍生的天选之子,这为他成功代汉自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其后王莽的改制手段,体现出他并没有什么穿越或超前的思维,甚至显得纯粹“志大才疏”;他的一切主张,都是完完全全的复古,致力于用儒家学说中的“先王之法”来解决现实问题,最终却将天下带进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苻坚大帝则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清流:相比较其他穷凶极恶的少数民族帝王,接受了系统儒家教育的苻坚堪称一位君子。他以绝对的信任,将国政交给王猛操持,二人之间的鱼水关系,被视为封建君臣的楷模;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投靠、投降自己的势力领袖,他不仅从不斩草除根,反而一律给予高官厚禄,让这些人掌握实权;甚至在攻打东晋前,他已在长安为东晋皇帝和宰相修好了官邸。
但这么一位从思想到行动上践行君子标准的帝王,在失去了王猛这位一流政治家的辅佐后,家业迅速被自己信任的姚苌、慕容垂等人瓜分殆尽,他本人也被缢死。
隋朝末年的王世充,则是一位真小人。他和另一位枭李密都曾经拜在儒生徐文远门下,不过徐老师对二位弟子的态度可差得远了。 李密在成为瓦岗军的老大后,每次见到徐文远,仍旧毕恭毕敬的行师徒大礼;后者也大大咧咧的坐着非常受用。 而在王世充得势后,徐文远每次见到这位弟子,则屁颠屁颠的主动下拜。
旁人就奇怪了:“同样是弟子,为啥您老见李密时那么拽,但见到王世充却如此低声下气?” 徐文远解释道:“李密是君子,能容忍贤士;王世充却是小人,对老朋友都会下手,我哪敢不拜啊!”
但显得过于小人,也给王世充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不仅秦叔宝、程知节等名将因不满其“为人多诈”,在阵前公然辞别;甚至大量老百姓也大量逃离,即使王世充采取了凶残的连坐、制,也未能组织这一趋势。最终,王世充被唐军击败、俘虏、流放而死。
现在再来看看刘备。
笔者这里的依据,不是《三国演义》,而是《三国志》这类正史。
在正史中,刘备并没有“皇叔”的美称,无论是汉献帝、还是身边的文臣武将,或民间百姓,都没有这么称呼过他。说得直白点,他只是一个在推恩令政策下、历经数代而彻底沦落为平头百姓的没落贵族,甚至比当初种田的刘秀都差了不少,毕竟人家刘秀还是个有家有业、亲属众多、家族势力庞大的地头蛇。况且,在东汉末年,真正属于体制内的刘氏宗室首先是把握一方大权的刘表、刘焉、刘虞等人,即使排队认亲,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轮到刘备。
因此,起初的刘备,就是一位底子薄,没钱、没人、没影响力的平民;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一众实力雄厚、各具神通诸侯的环伺下,三无人员刘备最终竟能跻身三强之一,上演了屌丝逆袭的经典案例。
而刘备之所以能创造奇迹,就在于他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竞争力:
深谙人心、极具人格魅力。
刘备的性格特点我们看起来会非常面熟: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他的先祖刘邦是这样的:
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
俩人都不爱读书,但都具有神奇的吸引力,让三教九流都对他们一见倾心。同时,与刘邦相比,刘备少了一份洒脱,却多了一丝稳重。
依靠这份能耐,刘备不断吸引各路贵人相助:
家穷上不起学,同宗刘德然之父大度赞助;出身贵族的同学公孙瓒也与其关系密切,甚至称兄道弟:“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商人张世平、苏双与他素昧平生,聊了几句后就愉快的把家产悉数掏出;关羽、张飞其实与刘备并无结拜之情,纯粹是出于对他前景的看好,才死心塌地跟随,当刘备在乡下招募人手时,二人替他看场子:“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在替陶谦助拳后,也得到了对方青眼,糜竺、陈登等当地大家族也对其鼎立支持,让他轻易得到徐州......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魅力。不过这一能力并不是靠忽悠而来,而是凭借大气的格局,识人、用人的能力。
知人善任,眼光毒辣。
刘备有雄才
这是三国时期顶级谋士贾诩对刘备的评价。刘备的雄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此我们不便加以细究,但从他用人的眼光和方式就可见一斑。
刘备在世时,魏延的经历,可谓励志将领的模板;他跟随刘备入川,因战功逐渐升为牙门将军;刘备夺取汉中后,在选定汉中太守人选时,无视自己的忠实搭档、一代虎将张飞,越级提拔魏延。而后者在镇守汉中的十多年里,也用自己的表现证明了刘备选择的正确性。
但在刘备去世后,魏延却陷入了不受诸葛亮认可、与杨仪等文臣不和的尴尬处境,虽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但并不能改变自己日渐边缘化的现实,最终因内耗惨死。
而刘备的人用人眼光,在对马谡的评价上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对于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的马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也就是高看一眼,视为一代奇才;但刘备则一针见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因此,在创业的前半期,刘备虽四处颠沛,却仍能不断吸引大量一流人才加盟,与他知人善任、能够充分发挥每位人才所长的特点密不可分。毕竟,身处乱世中,人才和君主是互相选择的,现实的富贵自然重要,但能否一展自己所长、凭自己的才华博取更加美好的前景,则更具致命吸引力。诸葛亮、庞统等人的加盟,看重的就是这一点。
意志坚定、愈挫愈勇的顽强斗志。
决定政治人物事业下限的,是他的能力;而决定其上限的,则是其意志。古往今来,从不缺才华横溢、能力卓越的枭雄,稀缺的是那些愈挫愈勇、精神力强大的豪杰。而刘备则属于后一种人。
在我们看来,刘备的前半生,充满了沮丧与挫折。他豁出身家性命,才抓住黄巾起义的机会谋得县尉职务;但令人郁闷的是,官椅还未坐热乎,就因得罪上级不得不跑路;后来他因功被封下密县丞,但没过多久再次丢了乌纱帽;当上高唐县令后,却因打了败仗不得不投奔公孙瓒;继承自陶谦的徐州,也被吕布轻松骗走,不得不投奔曹操;其后更是流落至袁绍、刘表等处,宛如丧家之犬。
但刘备强就强在,这些失败压根无法削弱他的斗志;失败了,卷土重来;老婆孩子被抓了,不管,跑路先;得力助手关羽被俘,没关系,他肯定会回来......甚至流落荆州之际,他仍信心满满的四处寻找人才,最终通过司马徽得知了诸葛亮等人才的存在,并且抓住赤壁之战的机会,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如果我们还在嘲笑刘备“假仁假义”,扪心自问一下,若换做你遭受上述挫折,能支撑多久?与他同期的那些枭雄中,就没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四世三公、实力雄厚的袁绍、袁术,就压根没这种抗压能力,最终沦为了历史笑柄。
在取蜀地的过程中,他曾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节节胜利之际,刘备曾在涪地饮酒作乐;极度得意之下,他忘记了一贯的矜持,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如今进展顺利,蜀地唾手可得,可真让人喜不自胜啊!这与他之前公开体现出来的“不忍”、“犹豫”等态度截然相反
但庞统却很清醒,此时还不是得意的时候,低调才能驶得万年船:“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明明是背信弃义攻打刘璋,怎么能说是乐事呢?低调点,别把我们仁义之师的名头整没了。
刘备闻言大怒,把庞统赶出了酒席。但不久后酒劲略退,急忙把他叫了回来。
总而言之,刘备是三国时期的出色政治家,君子或小人的字眼,都过于简单粗暴,不适合用来形容他。这也是中国数千年封建时期,那些开国君主的普遍特点:没有君子或小人,只有是否务实、能否解决现实问题,这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其他网友回答:这不能一概而论。大范围和大众面前,他是一个君子,一个很仁义的君子。如胜利了从没有滥杀无辜甚至屠城,(演义和三国志里大概也找不出那样的例子)失败了广大当地百姓也自愿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地跟着他,足可见他的仁义和君子之风。(如曹操攻下荆州,刘备不得不自动退走江陵新野百姓自发跟随)
同时,他又是一个小人。如他没有儿子时,收下义子叫刘封,生下亲儿子时起名叫刘禅,最后导致刘封名裂身死;娶孙权的小妹孙尚香最后又导致孙尚香在江东郁郁而终;庞统死于落凤坡;令关羽镇守荆州又导致关羽最后走麦城、身首异处;为替关羽报仇,不顾天时地利人和发动了猇亭之战,置数十万将士性命魂归他乡尸骨无存……这不能不说是因他的小人之心作祟。
其他网友回答:若他不算君子,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就没人是了。
这是个相对来说,很仁义而义气的皇帝。
首先,刘备的谥号叫昭烈,这个词你先自己琢磨一下:
放整个历史,这谥号都是相当刚猛的一个词儿
演义中的刘备,是一个和宋江还有唐僧一样的爱哭鬼。
真实的刘备呢,那叫一个刚猛又义气:
对督邮的作风很不爽,演义中是张飞抽他,实际是刘备,他连官都不当了,直接将他绑起来,抽了一顿之后闪人。
在跟着刘表混的期间,有一个叫许汜的刘表朋友,说了一些刘备所敬重的陈登的坏话,当着刘表面,直接就给怼了回去。
对于许靖这类徒有虚名的所谓名士,从来不掩饰自己的鄙视,而对于快意恩仇,性格直爽泼辣的法正,却是格外投缘。
实际上,刘备的游侠气质非常浓烈,或者可以这么说,他就是个从年轻时一直打到晚年的兵头,在所有的皇帝中,他是相对最讲兄弟义气的了。
刘备的另一大属性是:仁义。
相对于其他皇帝来说,,刘备是个很厚道的人。
他的一生,从来没屠城过,也没像曹操那样杀过任何一位功臣,手下的人跟他混,虽是一生奔波,好歹至死都肝胆相照。有百姓愿意追随他,他即使冒着被追上的风险,也要带着百姓渡江——你跟着我混,我就冒险保护你。
当初被曹操追杀,兵败之时,有人传赵云投了魏,刘备立即大怒:子龙必不弃我!
当时的首席谋士徐庶,他母亲被曹操所扣押,刘备也不很干脆的放他去了曹操阵营。
关羽兵败身亡,年过60岁的刘备,亲自举兵去伐吴。
伐吴失败,在这痛苦至极的时刻,手下爱将黄权不得已中,投靠魏国,刘备认为错在自己当初不听他的,投降了魏国而不是吴国,他刘备也理解,于是仍然优待黄权的家人。而黄权去了魏国,有人说他家人都被刘备杀了,黄权很斩钉截铁地说:刘备肯定不是这样的人。
这种例子,还发生在糜芳投降吴国这件事上,这事间接导致了关羽兵败,糜芳的哥哥糜竺自缚到刘备面前请罪,刘备对他也没有任何责怪的意思,可糜竺回家,竟然自己惭愧死了!
写到这,甚至都还没提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之情呢。
其他网友回答:<2>古之成大事的君主,又怎可用君子或小人来评价呢?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刘备,从一介平民,成为割剧一方之雄主,个中艰辛自不必说,做过的伤害他人之事,自然也不少。不过,古语称之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即为了伟大的理想,不可拘泥于一些琐事。不仅如此,为了实现个人理想,他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表演,演给自己,演给兄弟,演给下属,演给对手,如此事发生在凡夫身上,自然也都是小人的表现。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成功。
刘备的一生,虽未统一,但也成为了三足之一,是中国历史上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是雄主、霸主。身为君主的刘备以仁义著称,为世人所爱戴,似乎他又成为了君子。
刘备的一生在君子与小人之间不断切换,甚至在后世,也在很多后人的笔下不断切换。只是,水一白想说的是,君子和小人本就不应用来评价这些成事儿的君主。完完全全的坦坦荡荡,也绝非君主所为。为君之道,重在平衡各种各样的关系,趋大利而避大害,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必须打击的势力,所以,从不同的人角度来看,对他的评价自然也不相同。
小时候看故事书,常以好人与坏人相区分;长大一些,又以君子与小人来评价;似乎只有黑白,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然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不但灰色地带开始出现,而且灰色地带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广,直至几乎将黑与白完全淹没。
其他网友回答:相信有很多人都有看过《三国演义》,它不仅仅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同时还是一部文化瑰宝。在三国里,大家都感觉刘备是正派人物,而曹操是反派人物。甚至在作者的意图之中,还有一点在故意褒奖刘备,贬低曹操的意思。
为什么作者要故意褒奖刘备呢?按照书里面所描写的,刘备是一个仁义厚德的人,一人挑起了匡扶汉室的担子。而且大家都称呼他为刘皇叔,非常得民心;而反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奸恶权臣的形象,自然受到很多人的诟病。
如果大家仔细阅读的话,就会发现,刘备到底是想匡扶汉献帝当傀儡,还是想自己做皇帝呢?有人会说:刘备以仁为本,绝对不会乘人之危的,自然匡扶的是汉献帝了。其实,这个说的倒也是很对,因为在汉献帝还在位的时候,刘备就基本上没有做过什么出格的事情,一直对外宣称是刘皇叔。但是等到曹丕废除了汉献帝之后,刘备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就在蜀地称帝了。可见刘备还是很心急的。
而在刘备和刘璋的益州争夺战之中,刘备从成都的后辈带兵进攻,趁刘璋不注意,一举夺下了益州。之后,刘备把士兵和将士们都聚集在了一起,开了一个庆功宴,美食美酒,好不快活。
而在刘备正在和将士们庆祝的时候,他手底下和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就觉得刘备这样的做法是很失态的,有一些太骄傲了。而庞统为了刘备戒骄戒躁,就对他说到:“想要成就一番霸业,就要坚持以仁为本,才能够得到民心。而且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是被刘璋邀请来的益州。现在却反客为主,夺了人家的地盘,于情于理,我们都是有一些愧疚的。因此我们不应该这样大肆宣扬。”
在刘备一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非常得恼怒。刘备好不容易看到了自己的势力慢慢变大,而且自己还是此次进攻军队的主帅。你庞统虽然作为一个头号功臣,也立下过不少战功,但是也不能在我们庆祝的时候,直接泼凉水啊。因此刘备就非常生气得说到:“当初武王讨伐纣王的时候,也是大肆欢庆,难道说武王这个人也是不仁不义之徒?先生说的有些过失,既然如此就请您出去!”
在这句话之中,刘备将自己比作周武王,而且心里面还没有丝毫觉得会不恰当。而且他心里已经有了和周武王一样,做开国皇帝的打算了。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平常口口声声说要匡扶汉室,以仁为本,衣服忠厚仁义的模样都是假的,只不过被他隐藏得极深罢了。但是没想到,被庞统用一句话就给套了出来,揭开了刘备的真面目。
而由此可见,刘备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是忠臣还是奸臣,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不过在不过在谋天下这件事情上,是不乱忠奸的。但是刘备这张宅心仁厚,正义凛然的面具,一直被世人所传唱,也是时候该摘下来了。
其他网友回答:刘备总体上算不得小人,因为他不够阴险,最多也是有私心罢了,不过在私心方面不够光明磊落,本人觉得也算正常,在职场上太直接了好多事也办不好,刘备最大的特点就是服软,博得别人的同情心,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
刘备自诩汉室宗亲,自己也是按照正统的封建观念去做事。他比较仁慈爱民,笼络人心,三顾茅庐,收纳降将。他手下的人除了极少数背叛了他,绝大多数人都愿意为他尽忠效力。是君子啊。
不过嘛,成大事者,不能光有君子之风,还要有计谋和心机。
其他网友回答:刘备长厚似伪,在乱世年代不像曹操董卓那样屠城,对百姓秋毫不犯,对兄弟重情重义,对下属知人善任,其实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重要的是带入,比如作为一个百姓回到东汉末年,最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如果你在家呆的好好的,突然曹操大军杀来,为报父仇把你住的地方杀光抢光,亦或者董卓,李傕郭汜等辈烧杀抢掠,你这时一定希望有个领导可以不惊扰百姓,还能约法三章,减轻赋税,刘备的仁政就体现在这个地方,所以让一个君王定义岁君子还是小人是不科学的,非要说我偏向君子,刘备的唯一缺点就是好感情用事,关键时刻有点分不清主次矛盾,仅此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姑且不论演义还是正史,这里我只说一下我的看法。很多人都说,为什么感觉小时候看三国觉得刘备是一个仁君,而慢慢长大了却觉得刘备是一个虚伪的假仁假义的小人呢。其实刘皇叔还是那个刘皇叔,是我们变了!
小时候的我们单纯善良,和朋友拉勾发誓保守秘密,不论家长老师怎么威逼利诱你都不会说出口。所以那个时候你相信刘备,你相信刘备是真的为了兄弟赵云摔的孩子,相信他爱民如子逃跑也不肯丢下百姓。但慢慢的你长大了,社会里各种黑暗你开始或多或少都听过见过经历过。扶老人被讹,你不再相信善良;各种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你不再相信诚信。
你慢慢觉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才是社会的真谛,所以你觉得刘备三顾茅庐,为赵云摔孩子,这都是收买人心的伪善。
你慢慢觉得就应该各扫门前雪,别人的死活与我何干,所以你觉得刘备舍生取义,不惜拖慢逃跑速度也要带上百姓也是收买人心的手段。
但刘备真的变了吗,他就还在三国的历史中,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变的是我们,我们被生活击垮了,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家庭,普通的智商,普通的长相,这一切都会逼你迅速的认清现实。你会对你的朋友下属毫无保留的信任吗;你会已经40多岁寸功未立却不忘初心,因为髀肉复生而痛哭流涕吗。你会明知道为二弟报仇会导致两败俱伤,让魏国坐收渔翁之利,仍然义无反顾吗。你舍得临终前把毕生基业托付他人吗。
上面每一件事都有人不相信,都能找到很多合理的解释去黑刘备。你觉得这个世界不可能存在存在这样的人,只会发出一声讥笑:怎么可能有这种人,一定是个伪君子。
况且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就拿屠城说,张角董卓这种杀人魔王做起来如同吃饭喝水。曹操因为他爹死在徐州就把徐州给屠了。甚至就连孙权都屠过江夏。而刘备逃命还要带着百姓,夸一句刘备君子,很过分吗?史书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柔德有光曰昭,圣功广大曰烈,昭烈皇帝当之无愧。
这就是我的观点,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原创手打不易,您的点赞与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威海链 » 刘备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