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若问谁是千古第一完人,我必回之“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至少挽救了清王朝五十年,倘若没有他一手操练的湘军恐怕清朝早已倒在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刀枪之下。
相比政治上做出的贡献,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行为准则更值得我们学习,左右逢源而不与贪官同流合污,不卑不亢却又能圆滑变通,这种能力即使放在当代仍是无数人渴求的对象。
三十岁那年,曾国藩一朝顿悟立志做一名圣人,并给自己设立了每天早起、静坐、读书写字、节制欲望等十二个目标,按理来说这种修生养性的做法十分有利于长寿,可为何曾国藩年仅61岁就撒手人寰呢?
就笔者而言,曾国藩会在这个年龄离开人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综上所述,曾国藩在学习过于刻苦、工作强度高、严重的皮肤病、遗传脑血管病、晚年信仰崩塌以及古代平均寿命较短六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仅仅只活了61年,如果抛开这些我想他或许能实现真正的高寿吧!诸位看客,你们说呢?
其他网友回答:原因还是身体有病。曾国藩在30岁后,立志成为圣人,极度自律,很讲究修身养性,所以如此,除了立志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身体差。
曾国藩体质不算好,刚进京参加散馆考试大约半年后,便染上了肺病。在曾文正公的那个年代,肺病是不治之症,幸而他遇到了一位名医,才死里逃生。身体不好,他还有许多坏毛病,好色、抽烟、喝酒之类,估计是把身体越搞越差。可能是自己都受不了,于是就有了曾国藩30岁立志的佳话。
但饶是曾国藩意志坚决,身体底子摆在那里,要出问题还是继续出问题,到50岁以后体力甚差,在其50岁后的日记中经常出现“委顿”的字眼,足见其身体状况堪忧,50岁时是其功名事业正如火中天的时候,曾国藩的委顿应该是天赋不足,精神困乏,这也是其健康状况不佳的最初信号。
35岁开始生牛皮癣,痛苦得“几无生人之乐”。这个病很折磨人,必须宽服轻身,衣服不能穿得多了,但曾国藩公务繁忙,很多时候需要身穿繁琐官服应对,而癣疾的痛苦折磨着曾国藩,以至身体溃烂,反复发作。曾国藩认为此症跟饮食有很大关系,以至于只吃蔬菜,不吃肉蛋,有时候甚至只吃无油的蔬菜,只吃干米饭,这种营养上的不均衡应该是让其身体进一步恶化的部分原因。
不吃蔬菜,专吃干米饭,这个够养生了吧,什么病毒都可以排出了吧,按照一些养生专家的意见,血液应该是干净得不得了,但这事搁在曾国藩身上,一点都不起作用。
首先身体很虚,虚而且怕热。曾国藩日记中记载比较多的还有“怕热”,他平素最怕夏天,不但会加重身上的癣疾,而且出汗比较多,整日之内需要数度更换内衣。从中医的观点来看,出汗太多属于“人体精液的损耗”,因此他十分担心自己命不久矣。
其次,尽管吃得那么养生,他50多岁还是得了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其中高血压病怕是跑不了,多次眩晕。曾国藩的最后几日,基本上已经不能说话,舌头已经麻痹,最后记载的脚麻,乃至“坐化”,实际上跟现在的脑梗很像。这就表明曾国藩有很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痛苦还没完,他的眼睛又出问题了,视力急剧下降。他在回老家为父亲丁忧时便说自己已经两眼模糊,寸大的字都看不清楚。后来他目光益蒙,到晚上就已经看不了书了,到了1870年他的右眼完全失明。最后右眼全盲,全靠左眼支撑。从其日记中记载看,曾国藩的眼疾并非是年老的老花,应该是白内障之类。
据说,江宁布政使许仙屏曾送给他一块中空积水的玛瑙,他的儿子曾纪泽听信偏方,打开水晶,将里面的水滴到曾国藩的右眼中进行治疗。在每天早上起床后,他将手掌摩擦发热,沾上舌尖的唾液,在眼睑上擦八十一下。
如此重的眼疾,与曾文正公的肝病分不开的。曾国藩年轻时是一个“愤青”,喜欢和京城的那些“清议派”一起抨击时事,性格较直且易怒,然而怒则伤肝,肝又主目,肝气郁郁不平,势必会影响到双目的精气调和。另外曾国藩几乎大半生都耗在与太平军作战上,过度的劳累与官场上的应酬让他的身体受尽了折磨。
身体这种种问题令他精神上十分紧张,曾国藩说“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苟活人间,惭悚何极”。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曾国藩对待这些身体问题采取了一种奇怪的态度。他极力主张修身,为自己订立了著名的修身十二条功课,其中最主要的有五个字,即“诚、敬、静、谨、恒”,其核心就是养心。这也很好啊,不修身哪能涵养精神,提升到圣人境界。奇怪的是,曾修身不仅是为了涵养精神,还有驱赶病魔的目的,认为性养好了,心治好了,病也就去掉了。
在《曾文正公家书》中,他说,“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一个典型事例是,曾国藩曾在给自己四弟的家书中说,自己是不信医药的,有很多人就是吃药吃出毛病的。他的原话是这样的,“迨至补药吃出毛病,则服凉药攻伐之,阳药吃出毛病,则服阴药清润之,辗转差误,非大病大弱不止……泽儿虽体弱,而保养之法,亦惟在慎饮食,节嗜欲,断不在多服药也。”
这是什么态度?见识不凡,养生得宜?还是讳疾忌医,武断臆语?所以说,有病了还是非得要去治,不治病是不会自己跑走的。
身体的病痛,公务的压力,以及偏执的养生理念,终于加速了曾的死亡。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吃过午饭后在南京自己家中的西花圃散步,突发感觉脚麻,曾纪泽将他搀扶到书房,曾国藩端坐了三个小时去世了,时年62岁。
其他网友回答:
曾国藩就是清朝版的许三多,看过《士兵突围》的人都对一根筋的许三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国藩也是这样一个人,一方面是固执,一方面是勤奋,正是这两个因素把他推上了人生巅峰,也让他早早送命。
张宏杰老师在自己的作品中称曾国藩的死叫油尽灯枯,这个词是非常准确的。其实曾国藩这个人并不算太笨,之所以六次考秀才不中是因为老师是他的父亲曾麟书,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
1833年,曾国藩曾经到长沙学习过一段时间,这次有名师指点,曾国藩马上就开窍了。终于在这一年曾国藩考中了秀才,第二年就考中了举人,四年后中了进士,并被选拔进了翰林院。
曾国藩和他的父亲一起学习,共同努力,天不亮就起床读书,一直学习到深夜。这种暗无天日的教育摧毁了他的身体,让他打小身子骨就不太结实。
进了翰林院之后,就相当于现在的农村学生考进了北大清华。来到学校以后和其他学生一比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实在是太小,曾国藩不甘居人后,继续努力读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从1841年起,31岁的曾国藩就患上了耳鸣症,身体非常容易感到疲劳。研究曾国藩家书的人曾经指出,曾国藩在家书中报喜不报忧,但终于有几次忍不住提到了自己的耳鸣,说明病痛已经严重到了一定程度,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从32岁起,曾国藩就发誓做一个圣人,努力读书天天向上。但这种苦行僧的方式进一步摧残了他的身体状况,终于在第2年33岁的时候,曾国藩患上了失眠症,并且吐血不止。
这一年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体气本弱,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没多久,曾国藩又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精神易乏,如50岁人,良可恨也”。
从36岁起,曾国藩就戴上了老花镜。并且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状况,不能说话太多,只要超过20句,马上就会无力说话,身体疲倦难支。
就在这时,曾国藩得了皮肤病,身上大面积长癣,奇痒无比,越抓越烂,疼痛难忍。曾有医学专家推断,从曾国藩家书中看出他毫无生活乐趣,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患上了抑郁症,并连带他患上了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这种皮肤病伴随他的后半生,时好时坏,难以治愈。在后来曾国藩带兵的过程中,只要前方战事不利,他就会心情烦闷,皮肤疾病就会变得非常严重,经常把自己的大腿抓得血肉模糊。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深受朝廷的猜忌,朝中的大臣们也时不时的给他穿小鞋,地方官员也经常给他制造麻烦,更不要说太平天国的将领们经常在战场上击败他。
但曾国藩每天很早就起床,开始视察营寨,批阅公文到晚上。吃过晚饭后,曾国藩还要和身边的幕僚进行谈话,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养。这种夜以继日的艰苦劳动让曾国藩患上了多种疾病,根据张宏杰老师的统计,大概有以下几种疾病:肠胃不好、胀肚、牙疼、腹痛、多汗、咳痰、腰痛、脚肿、眩晕、疝气、肝病等。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虽然自己还没有50岁,但基本上已经彻底衰老了,就身体状况而言,和70岁的老人差不多了。但他个性固执,仍然每天努力不止,这些都透支了他的身体。
1870年,曾国藩接替了直隶总督。因为前任积压的案卷太多,曾国藩日夜操劳,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也模糊不清。在天津教案发生后,精神上备受打击的他又患上了肾病,并且因为前列腺炎而小便不正常。
在曾国藩的晚年,他曾多次向朝廷上奏章希望能够告老还乡,但都被拒绝了。从1871年下半年开始,重新回到两江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就不断的在日记中写道,繁重的公务让他难以支撑。
从1871年8月份开始,曾国藩的脚就开始浮肿到了膝盖以上,并且偶尔会出现大小便失禁。这一定是非常严重的身体警告信号,曾国藩认为当一天和尚就要敲一天钟,仍然每天忙到深夜。
早在1864年攻下天京的那一年,曾国藩就出现过中风的症状。根据相关的专家研究,曾国藩家族有脑血管病的基因。从1870年底开始,曾国藩经常出现脚部的麻木。以现在的医学来观察,这就是中风的前兆。
1872年正月23,可能是因为天气比较冷的原因,曾国藩的脚部麻木状况变得非常严重,甚至开始颤抖不止。但曾国藩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直到正月26,他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开口说话了。
1872年二月初四,曾国藩的疾病再次加重,并且抽搐不止,既不能行走也不能说话。尽管他的二女儿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向天祈祷,也同样无济于事。就在这天夜里,曾国藩就悄然离世。
也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体现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精神。正是长年累月的艰辛拖垮了他原本瘦弱的身体,让他在花甲之年就离世而去。
其他网友回答:首先,曾国藩作为大哥,又做着京官,在家书中肯定得对诸弟们的成长与为人为学方面说道说道,并在某些方面做好带头大哥的样子,因此,书信上说的未必不是冠冕堂皇的,况且,说归说,说得到能不能做得到,对人性而言还是有巨大考验的。所以修身养性大抵上算是曾氏生平的一种官方语言。
曾国藩一心想做圣人,据说是有一次见本家幼童在私塾里将姓曾的“曾”字写成了“兽”字,不竟借机说道,不读好书,就会姓兽;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自此,一心探究为圣之道。
圣者,出凡的圣明者也。但可惜曾氏天资禀赋不高,才气平平,甚至有些愚拙,虽经苦读勤思,人世历练,悟得一些生平道理为学心得,但没有任何突出的卓然不群的思想和个人创见,诗文写了不少却大多是泛泛之作,没什么脍炙人口让人惊喜的一文半句。其一些零散论说,有人讥为不过是将菜根谭和流传民间的增广贤文等读物换一个曾氏版本。也有人说,曾国藩留下的所有文字,抵不过左宗棠的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无论是格局境界,精神气象、悟性洞见、人性历练,才情情怀,曾左之别,相形见绌,高下立判。
所以,半身不遂,曾氏的半个圣人还是中风的。
在清朝初期,社会上还到处有人在搞反清复明。为什么?固然有明代旧政权的残余势力在垂死顽抗,妄图东山再起,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清对作为以大汉族为主的中原中国,在那时算是蛮夷、入侵的敌人、外来政权甚至是外国,是作为大汉族主义的汉族人所不容也不屈的,免不了起来反抗和表达不满,甚至立志推翻之。太平天国运动一定程度上也有这样的意义。
因此,作为汉族地主阶层乃至军阀势力代表的曾国藩,用一手创建的湘军战胜太平天国,一将功成万骨枯,取得大清半壁河山的势力版图。却为了维护个人阶层和集团利益,对腐朽政权感恩戴德,依然不打算彻底推翻满清政府。就被当时社会许多人尤其汉族内部各阶层骂为汉奸和刽子手。只不过如今时过境迁看去,虽然依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共和新时代,人们的观点已经宽容客观许多了。
读他几行文字,初以为这是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曾国藩因此被许多人封为完人,其实还是要打个大折扣的。立德?杀人无数;立言?老生常谈,喋喋不休;立功?为的是腐朽的晚清政权。完人应该内外畅和,功德圆满,身心平和,气顺神安,60来岁就死掉了,看来精神之中一定有深深的不安,甚至惶惶不可终日才这样罢!
曾国藩确实讲究修身养性,可是他修身养性是对自己严格要求,正因为严格要求自己,再加上天生身体虚弱,还忧国忧民,所以曾国藩才会61岁就去世。
一、修身养性关于曾国藩修身养性,众所周知,比如他30岁立志成为圣人,从此以后为自己制定很多标准,也坚持改变很多自己缺点,比如他浮躁、骄傲、虚伪以及好色等,都是自己修身养性之后,才逐渐改掉的。
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曾国藩戒色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逆天而为,明明当时曾国藩才30岁,血气方刚,而且人生正是春风得意,却要逼迫自己去戒色,这明显就是不符合常理的行为。
正是由于曾国藩对自己如此要求严格,才导致曾国藩每天工作以外的时间任务都很重,比如为了戒色,他就必须让自己累起来减少欲望,于是每天加倍看书写字等,把自己累得精疲力尽方才休息,长此以往,自然身体透支过多,活到61岁就很正常不过了。
二、体弱多病曾国藩的一生都在与疾病做斗争,才30岁的时候,就感觉“常耳鸣,不解何故,常以耳鸣为苦”,仅仅30岁,耳朵就开始出问题,50岁耳朵更是听力下降,说话都要大声一点才行。
除了耳朵之外,在曾国藩家书里还发现,曾国藩眼睛也不行,比如35岁的时候他就说“看书,眼蒙如老人”,并且“丁末年已用增光镜”,曾国藩的眼睛一直是一个大问题,50岁左眼失明,只剩下一只眼睛,曾国藩十分担心也会失明。
仅仅有一只眼睛,曾国藩依旧坚持每天看书写字,从来没有懈怠过。曾国藩更加严重并且伴随一生的是皮肤病,他身上有一些像蟒蛇皮一样的东西,特别难治疗,估计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苔藓之类的皮肤病,顽固难治,伴随他一生。
曾国藩还有心脑血管类的疾病,他在家书里写道“眼花耳疼,足软若不能立者,说话若不能高声者,衰疲之状,如七十许”,这个时候他才48岁而已,就已经感觉腿软无力,好像七十岁一样。他的腿软还伴随着身体突然麻木,类似于心脑血管类的疾病,最后61岁曾国藩去世的时候,也是脑溢血身亡。
当时他与儿子曾纪泽在家里后花园走着,突然感觉脚有些麻走不动路,曾纪泽问他怎么回事,他告诉曾纪泽腿麻无法行走,于是曾纪泽连忙叫来曾国藩秘书帮忙把他架回家,坐在椅子上等待医生来临,可惜医生还没到,曾国藩就与世长辞了。
曾国藩一生为国家社稷奋斗,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带病训练湘军,而且还亲自奔赴战场,精神可嘉。为了国家社稷,他过于操劳,哪怕最后去世之时,曾国藩依旧没有忘记工作,每天还坚持批阅各种文件,眼睛痛的不行就自己闭目背诵论语,相当坚强。
他担心国家的程度太大,可是那时候的清政府已经很糟糕,曾国藩看着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江山随时可能败在这群人手里,悲伤至极,晚年经常说担心看到国家衰亡,自己想提前结束生命。
本来就操劳过度,还抑郁成疾,自然寿命更加短,不过曾国藩能够在这样的先天条件下坚持建功立业并且活到61岁,已经是足够坚强了。
结语曾国藩被称为半个圣人,也有人说他是千古完人,看完他一生所做的贡献与取得的成绩,再综合考虑他的身体情况,最后我们真的不得不佩服这位老人,简直值得我们学习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
曾国藩死于:“千夫所指,无病自亡。”
相信各位朋友,读书时代上历史课时不是睡觉,都会了解曾国藩这个人,晚清名臣,甚至可以说是一己之力挽救了腐朽的满清。
曾国藩甚至被满清歌颂为“立功、立言、立德”的圣人。笔者认为,满清太过夸张,毕竟曾国藩没有悟道,学问上也没有开宗立派,镇压太平天国时又太过杀戮,把太平天国占领区的普通平民百姓当猪狗一样宰杀。
满清之所以把曾国藩捧高,这是他们的政治手段,树立一个忠臣的榜样,给世人做课本来学习。
那么被歌颂为“圣人”的曾国藩,擅长于养生之道,为何又短短62岁便挂掉了呢?
咱们先来分析一下曾国藩的养生之道,究竟有没有问题。
“养身之法,约有一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曾国藩家书·修身篇》
上文摘自曾国藩写给他四弟曾国葆的家书,这就是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笔者早年曾对医道典籍略有涉猎,可以看出来,他的养生方法是没有问题的,是值得提倡的。
一,眠食有恒。这是说睡眠饮食要规律。
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需要睡眠。曾经苏联科学家做过一个犯人不睡眠的实验,要么猝死,要么精神失常了。
睡眠是如此重要,那么,怎么样的睡眠才对身体最好呢?
子午觉睡眠对身体最好。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中医认为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
所以他们提倡,在子时,阴气极盛,阳气初升之时睡觉,更能维持阴阳平衡。即晚上11点——1点这个时间段睡着,更有利于身体。
同时,配合午时阳气极盛,阴气初升(中午11点——1点),那时候小睡一会更养精神。
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说的就是饮食问题。
读《黄帝内经》知道,五色五味归五脏,但是过度饮食,就会造成相应的伤害,如下图:
(括号里是食物的颜色)
养生界有一句话,叫吃七分饱,千万不可过食,过食的话,很多疾病就跟着来了。
二,惩忿(制怒)控制自己的怒气,怒极伤肝,又极容易失去理智。有句话说得好:我发起火来,连我自己都害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与人体五脏六腑关联极深,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曾国藩的这个制怒,不仅仅指控制怒气,而是泛指控制所有情绪。
三,节欲孔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有身体,就需要吃喝住,文明要传承,就需要繁衍后代。
所以,这些欲望都是必须的,但不可太过,尤其是色欲,色是刮骨钢刀,纵情色欲会把身体掏空变虚弱,甚至导致百病丛生。
曾国藩的好色是出了名的,他曾经留恋青楼女子,快意放纵,也有去到朋友家,看到朋友的妻子漂亮非常,多次偷瞄她。
回到家后,他又立马痛心疾首的批评自己,在日记里写下:“直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
于是,每当他犯了色欲,他回到家后,都要记录在日记里狠狠的批评自己。
此后,曾国藩一直竭尽精力去看书学习思考,直到把精力耗尽,才不会起欲念。
四,临睡洗脚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是女孩子睡前搞点艾叶泡脚,长久后更是能治愈宫寒。好处多多,不用言说。
俗话都说了,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曾国藩每次饭后散三千步,既有运动量,又能开阔心情,是养生的好法子。
上面既然分析了曾国藩的养生之道没问题,那为何他又不能长寿呢?
削命第一刀:军务劳碌1853年,42岁的曾国藩在湖南老家组建湘军团。
一年后,曾国藩的湘军练成,出发讨伐太平天国,在岳州初战失利时,悲愤得差点投河自尽。
这里他就没有闲心管悲愤这两把夺命之刀了。
(曾国藩和他的湘军)
此后的十多年军旅生涯,曾国藩都呕心沥血,根本没时间管养生。
削命第二刀:疾病缠身曾国藩一生身体多病,曾经患有牛皮癣、失眠、耳鸣、眼疾等,他两个儿子和弟弟们也是经常得病,但是奇怪的他认为,得病不能吃药。
他认为,病从心生,只要调伏好心,病自然就好了。
他特别崇尚苏轼的道家养生法,甚至写信叮嘱两个儿子不要吃药:“余教尔从眠食二端用功,看似粗浅,却得自然之妙,尔以后不轻服药,自然日就壮健矣。”
(左起:曾国荃、曾国藩、曾纪泽)
除了劝两个弟弟不吃药,他还经常劝人不要吃药。1864年,他弟弟曾国荃得了肝病,他竟然写信叫弟弟将万事看空,不要生气,不要烦恼,就会渐渐好了。
削命必杀刀:千夫所指!1870年4、5月间,天津发生多起儿童绑架事件,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收容的中国儿童,因患瘟疫而大批死亡,共死亡了三、四十名孤儿,教堂将死亡儿童埋在河东盐坨之地,每二三人一棺,尸骸暴露,每天引得几百个丢失了儿童的家长前去察看。
1870年6月20日,匪徒武兰珍被天津居民擒获,供出儿童失踪与教民王三及望海楼天主堂有关,顿时群情激愤,舆论大哇。此时,民间有谣言“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晃子,实则绑架杀死孩童作为药材之用”等等,舆论进一步被点燃,民间反洋鬼子情绪特高。
津知县刘杰带人犯武兰珍去教堂对质,发现犯人所说的不属实,并无相关人王三和物。但是,群情激愤之下,并不管那么多,他们和教徒发生了冲突互殴。
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到场后,不问缘由,直接向刘杰开枪,并打伤其随从。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位于教堂旁边的法国领事馆,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其他4座基督教堂。
天津教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集军舰到大沽口威胁。
法国要求处死陈国瑞将军以及天津知府和知县,满清马上派出曾国藩交涉。
1870年6月10日,曾国藩一到天津,立马发布了《谕天津士民》,严词斥责天津人民,经调查,育婴堂并无诱拐伤害孩童之事。
曾国藩为堵住法国人之口,处死为首的16人,缓刑4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另外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9万两白银,派崇厚去法国"谢罪"。
处理结果一出来,全国哇然,民怨沸腾,人们纷纷大骂曾国藩是卖国贼,千夫所指之下,曾国藩身败名裂。
他的精神被人们斥责得毫无生机,极度郁闷,又极度情绪低沉,他甚至想“惟望速死”,他在致友人书中说道:“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一年后即迅速死去。
这就是千夫所指的后果!后世的袁世凯不顾人民的意愿,强行称帝,也被千夫所指,不出一年即死去。
可见千夫所指的威力。
曾国藩并非如满清所吹嘘的“圣人”,中国圣人,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参考:《多病且可高寿——曾国藩的养生之道》、《曾国藩家书》
文:梁生
其他网友回答:<2>关于修身养性,瀚海有话要说
《鬼谷子》中有上、中、下三卷,其中下卷说的以修身养性、内心修炼为核心。那么大家可能想问,修身养性到底是什么呢?说到底,修身养性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内在的实质。内在的修炼,包括内在精神、意志和思虑的养成,以“盛神”、“养志”、“实意”为主。
如何修炼内心呢?鬼谷子也给出了一个大致的建议:怀着上天之心施行恩德,以无为之道来指导思想。说到这里,大家对于修身养性有一定了解了吧,瀚海就把话说得明明白白了,修身养性修的是内在,这跟寿命没有直接的外在联系呀!因此,曾国藩即便是修身养性,到六十岁左右就与世长辞,这也是毫不稀奇的事情。寿命跟内心的境界没有很重大的关联性。
而在曾国藩的著作中,特别是他的日记和家书中,他详细讲述出来自己的修身养性之道:静坐,平淡,改过。他的《修身养性之诀》中,总结了修身十二款:一是主敬,整齐严肃,如日之升。二是静坐,每日不论何时,静坐一小时,三省吾身。三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四是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是读史,每日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本史书,圈点十页,从不间断。六是谨言,刻刻留心,时时注意。七是养气,气藏丹田,宠辱皆忘。八是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是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是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检验悟道的进展。十一是练字:饭后写字一小时。凡是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十二是夜不出门。减少应酬,养精蓄锐,以便从容应对明日工作。
曾国藩的死因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自家后花园散步时,突发脑溢血,手脚发麻,舌头发硬,不能讲话。长子曾纪泽搀扶着回到书房,端坐四十五分钟逝世。
然而,曾国藩并不是无缘无故就逝世了。他的身体遗留着一些前因,所以留下了病发的后患。早年的曾国藩曾经患过肺病,那时虽然死里逃生,却埋下了隐患。之后他患上了牛皮癣,痛苦一生。但是疾病并没有见他如此优秀就放过了他,耳鸣和肝肾等诸多毛病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让他不得好受。
他死前一个月在日记中记载的三次反常现象。第一次,会客时“右脚麻木不仁,旋即发颤,若抽掣动风者,良久乃止”;第二次是四天后,曾国藩到城外迎客,“在途中已觉痰迷心中”。第三次,他欲与人说话皆“久说不出”。在给皇帝上呈的奏折中,他提到自己“忽然眩晕,左手左脚疼痛异常,抽搐数次,起坐不便”。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身体是从早年开始就越发不好,而且根据这种症状,瀚海猜测这个名臣是死于中风。
其他网友回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概是中国绝大多数文人诗词的终极目标。而修身养性自然是完成着一系列目标的基础。因此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讲求养生的国度,修身养性更是文人士大夫阶层追求的目标。
例如晚清重臣曾国藩,在他留给后人的家书中,就能够看出他是一位非常注重养生之人。曾国藩有着非常良好的生活规律与生活习惯,在他个人所写的养生之法中,有5件事必须每天坚持,“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日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多行三千步”。
这些养生之法,至今仍是许多人学习和追求的目标。然而,一生善于养生调节,保重健康的曾国藩,享年仅有61岁。在这样的年纪去世,即便是晚清,对于衣食无忧的统治阶层而言,根本算不上高寿。那么,讲究修身养性的曾国藩,为什么会在61岁的时候就逝世了呢?
曾国藩画像
其实,曾国藩的养生方法并没有问题,也值得后人学习。比如他在饮食上一直主张清淡饮食,少食多餐。纵然曾国藩身居官位要职,他一日三餐多以素食、蔬菜为主;即便是在军事繁忙之际,仍然常备米粥疗养脾胃。
曾国藩也在家书中告诫过兄弟,不可每日肥鱼大肉,否则会损伤脾胃。只要长期坚持清淡素食,确实可以调养脾胃,对于健康长寿也有一定的效果。
曾国藩
为了达到养生目的,曾国藩在平日里很注重体育锻炼。他每日餐后都会坚持走1000步,为了锻炼自己的子女、儿媳,他告诫家人要亲自种菜、养猪、下厨,切不可凡事都要使唤奴仆。出门的时候尽量多走路,少坐轿骑马,以此来达到强筋健骨的目的。
他的儿子、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出生的时候原本体弱多病,在曾国藩每日的督促之下,坚持每天早晚各走五里路,身体逐步转弱为强,疾病也得到了治愈。
曾国藩剧照
曾国藩的养生之道,还表现在精神养生之上。为了提升精气神,曾国藩一生坚持早起,调理个人气息;除此之外,他还通过书法、围棋等诸多文艺活动,调节他的精神情绪。他一生所坚持的这些养生之道,确实值得人们长期练习。
曾国藩之所以会在61岁的时候就去世,首先这与他个人体质有关,曾国藩早年的时候就得过严重的肺病,幸而死里逃生;后来又患上了牛皮癣伴其终身,所以,曾国藩的基础体质并不好。如果曾国藩没有坚持这些养生方法,恐怕他也活不到61岁的年纪。
曾国藩家族
除此之外,曾国藩一生压力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曾与太平天国展开过生死搏斗,又耗尽一生心去创办了湘军,这一件又一件的丰功伟绩,在体现他的聪明才智的同时,又消磨了他的心气神,耗尽了他的体能。对于一个原本体弱多病之人,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太过忙碌。
曾国藩故居
但是,曾国藩是清朝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晚清中兴名臣,他身上肩负着挽救清廷于危难之中的重任,那些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很容易促使曾国藩的疾病恶化。
更何况,清朝廷对手握重兵的曾国藩非常忌惮,经常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让曾国藩的政治生涯如履薄冰。得不到上级信任的曾国藩,即便对自己多加开导,也没有办法不让自己心情郁闷,这些都是促使他的死亡因素,即便是养生之道也难以挽救他的性命。
其他网友回答: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他创立洋务派,建立学校、工厂以及引进西方军事系统,是中国近代文化和科技的先驱
有人说正是因为有了曾国藩,有了曾国藩组建的湘军,才使得满清灭亡推迟了半个世纪
曾国藩的一生,不好色不贪财,在言行举止上都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
他有一个爱好是抽水烟,后来意识到这是一种恶习后,成功戒除了
他性格刚毅,自律性极强,不过终其一生也没能戒掉的,就是下围棋
曾国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上一副棋盘
下围棋,这本来是一件有益于身心的好事,但他过于伤神劳心,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以致于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健康
曾国藩的棋友,仅日记中记载的就有五十多位。诸如亲朋好友、幕僚职属、救死扶伤的大夫、过往的官员以及不第的士子
还有他的兄弟曾国荃和弟媳等等。除此而外,当时国手周小松、黄南坡等也与曾国藩常有棋艺交往
自道光二十一年起,日记中有所记载的对弈局数就有1300余盘。没有记录的就数不胜数了
据《清代轶闻》记载,曾国藩最好弈,而不工。尝召小松弈,意厚赆之。小松授曾九子,裂其棋为九片,皆仅乃得活。曾大怒,遂一文不之赆
曾患癣,终身不愈。每与人弈将负,则半身伏案上,癣益痒,爬骚肤屑盈案,人莫不厌苦之。尝与某武员弈,至相诟詈,几至挥拳。明日乃嘉其有胆气,保荐之
据载,一次部下向他报告大将多隆阿收队之法,他便命人以棋子摆列阵式进行实战研究
他下围棋耽误时间不说,还自感最耗心血,多下则头昏眼花,眼蒙太甚,所以曾国藩决定戒除棋瘾
当年戒烟时,曾国藩以写日记的形式来自我监督,效果很好。因此,他打算故技重施,再次用这个方法
于是,在随后的日记中,多次看到这样的记载,观入围棋,几欲攘臂代谋,屡惩屡犯,真不是人
某月某日,又围棋一局,何以为人
有一次郭嵩焘来找他,两人边下棋边谈。郭嵩焘走后,他觉得异常疲惫,决心此后再不下棋了
第二天郭嵩焘又来了,前后不超过一天,他就忘记了自己的誓言
三河之战,他的弟弟曾国华被击毙,他心急如焚,与人对弈两局才镇静下来
在围攻天京的几年时间内,在战事紧急时,他都要和人一起对弈才能定神
行至暮年,多病缠身,仍要每天对弈两三局。在他离世前一天的日记中,还留下“围棋二局”的记载
颇懂养生的曾国藩,六十岁就过早离世,也许和下围棋过度有些关系吧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一个重要的大臣,也正是有曾国藩等人的呕心沥血,晚清才得以延续国祚近半个世纪。
当年若没有曾国藩带兵镇压太平天国,可能清政府的统治早就土崩瓦解了,因此有学者甚至将他和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合并称之为清国续命二老。
曾国藩除了军事和政治攻击非常卓越之外,他本人也因喜欢修身养性闻名于世。可是让人感到无语的是曾国藩却非常的短命,在61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虽然当时清朝非常的凌弱,但是毕竟他身为官员生活应该不成问题,为什么他还会如此的短寿?笔者认为重要的就是因为他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曾国藩可以带兵打仗和太平天国直面硬碰硬,按道理来说他应该勇武之才,身体素质应该不错呀?
但其实曾国藩并非是武将出身,只是书生出身。有资料记载他为了考取功名,小时候读书非常的刻苦,常年累月的坐在那里读书,导致了他的身体基础素质非常差。
再加上后来他因为各种事情积劳成疾,经常体弱多病,从而导致身体变得越来越差。
后来他考取功名之后,他又不喜欢闲着,每天忙于自己的工作,很难得到充足的时间调养生息。
以至于他在30多岁的时候,身体就开始出现了问题。有资料记载,他或许是因为操劳过度在30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耳鸣,而且精神状态也非常不佳,经常感觉到特别的疲惫。
可是尽管如此,曾国藩仍然没有闲着,经常自己一个人熬夜工作,在36岁的时候视力已经严重退化,不得不戴上老花镜。
从曾国藩所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他其实40岁左右的时候,身体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比如说当时他染上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皮肤病,每次发作他全身将会奇痒无比,因此身上经常会被他挠的血淋淋的。本来他就要熬夜工作,再加上皮肤病肯定休息不好。
而且当时曾国藩还要处理对战太平天国的事务以及朝中的政务,而这些事情经常让曾国藩焦头烂额。
别说是一个体弱多病之人,就算是一个十分精壮的人也经不住如此折腾。所以在没过多久之后,曾国藩的身体便开始迅速垮掉。
消灭太平天国之后,可能是因为心情猛一下的放松,导致他身上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他在日记中曾写到“右脚麻木不仁,旋即发颤,若抽掣动风者,良久乃止”“在途中已觉痰迷心中”“久说不出”。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他的肢体协调已经出现了问题,而且经常会出现麻木头晕的现象,需要休息很久未必能够站得起来,而且有的时候话说不出来,感觉思维停顿了一样,说白了也就是得了心脑血管疾病。
得了这个病,就算现在的医疗水平未必能够保住人命,更何况在当年那个落后的医疗时代。
而且话说回来,曾国藩当时活61岁也不算短命,毕竟在那个时期,人活七十都古来稀了,更何况整个清朝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当时人们的人均寿命还不到50岁。
威海链 » 讲究修身养性的曾国藩为什么60来岁就死掉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