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不死,蜀汉不亡。不过如果魏延还活着,黄皓有没有机会说这句话可就说不定了。因为那个时候,蜀汉的政局就完全两样了。
魏延是刘备手下大将,也是刘备精心培养的新一代的将领。魏延被刘备提拔为汉中太守的时候,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当时,大家都以为汉中太守这样的重任应该由张飞担任,可是刘备却提拔了魏延。刘备在问魏延守卫汉中的方略时,魏延说了著名的一句话: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里,已经表明了魏延防守汉中的方略。魏延依托汉中北部的山险进行防守,如果曹操亲自率领曹魏主力来,魏延就层层防御,阻击曹操,不让曹操突破。如果曹操派大将率领十万人马前来,魏延就设计全歼他们。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对曹魏手下的将领根本看不到眼里。
而诸葛亮执掌蜀汉的政权后,他亲自指挥了对曹魏的北伐。虽然有人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比起政治能力要差,但是,诸葛亮就是不放手。这让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满的魏延十分憋屈。诸葛亮不但不采纳魏延的建议,还很少给他独立作战的机会。魏延只得在诸葛亮的指挥下亦步亦趋,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唯一一次的魏延独立指挥作战中,魏延率军西入羌中,扩充军队,在曹魏纵深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在阳溪一战,大败曹魏名将郭淮,显示了卓越的军事能力。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能力出众的将领,一直都被诸葛亮压制使用。而且,诸葛亮对魏延的性格十分不满意。魏延恃才傲物,和同事的关系处得很僵。在诸葛亮临死前,他指定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不管是在职位上、资历上、能力上,魏延都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接班人。诸葛亮这样安排,直接就判了魏延死刑。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魏延被诸葛亮的安排的这批人以反叛的罪名给杀了。蒋琬接任了诸葛亮的职位,做到了安全过渡。
如果魏延活着,最起码的一点来说,蜀汉是不会灭亡的。这是因为,曹魏根本就没有人胆敢讨伐蜀汉。当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都不敢动这个念头。他追击蜀军到了山边就退回去了。这是因为蜀军还有魏延这名将领在。而司马懿得知魏延的死讯后,马上上表要讨伐蜀汉。由于曹睿急着享受,否决了司马懿的意见。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在曹魏君臣心中的分量。可以说,有魏延在,蜀汉稳如泰山。如果曹魏胆敢进攻蜀汉,就如魏延所说,钟会率领十万人马到来,魏延就全部消灭他。更不要说想灭蜀了。
在军事上,魏延能够保证蜀汉的安全。但是,魏延更大的影响是在政局上。这也是诸葛亮最害怕的地方,也是他必须要除掉魏延的原因。这就是,魏延一旦掌管蜀汉的军权,就肯定会将诸葛亮营造的幕府制度推翻。
我们知道,在诸葛亮掌权之后,就建立了幕府制度。刘禅就是政权的名义元首,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诸葛亮的丞相府。就算是诸葛亮出师北伐,在出师之前,还把所有的权力向刘禅申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在诸葛亮死前,也将政权交替继续安排,依然将幕府制度延续下去。他安排下继承人,绝不把权力还给刘禅。
刘禅之所以如此被动,最主要的是没有有实力的人来支持他。而当时,凡是刘备的亲信大部分不是死,就是贬,只剩下魏延一人。魏延对刘备忠心耿耿,必然会要求将权力还给刘禅。同时,被贬斥的李严也会复位,这样,刘备当年安排的政局会恢复,蜀汉的前途还会有希望。但是,这样一来,诸葛亮苦心经营的政局会出现严重的动荡。
不过,以李严和魏延的能力,是应该可以稳定住蜀汉的政局的。如果李严主政,搞好后勤供应。魏延主军,对曹魏进行北伐。那么,对曹魏的军事形势肯定比姜维的时候要好得多。除了司马懿,曹魏军中,没有一个人是魏延的对手。魏延对军队进行改造,那些被诸葛亮压制的军事人才会纷纷脱颖而出,蜀汉绝对不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这样,北伐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战果。
可惜,魏延一死,这一切都没有了希望。当时魏延轻信费祎的花言巧语,将自己准备对军队的改造跟费祎直说了。这中间就包括准备起用的将领。魏延一死,这些将领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这才是蜀军最大的灾难,从此蜀军只剩下姜维这些无能的将领,蜀汉只有死路一条。
而李严一直在流放地等待重新起用的消息。历史上说,他是在等诸葛亮重新起用他,在得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而失望去世的。这根本就不可能。诸葛亮重新起用过谁?李严实际上是等待诸葛亮死后,魏延的消息。当听说魏延之死,完全失去了希望才死的。当时魏延是定的反叛罪,李严怎么敢和魏延发生联系。
结语:
魏延不死,蜀汉不亡。因为魏延的身上,寄托着刘备和他留下的那些老臣的希望。在魏延的身上,寄托着蜀军重振的希望。在魏延的身上,寄托着刘禅重整朝纲的希望。
但是,随着魏延的死,这一切都化成了泡影。虽然在后期,诸葛亮的继承人费祎被刺杀,姜维掌握了军权,继续发动北伐。但是病入膏肓的蜀汉政权,不是一个才能不足的姜维能够扶保得了的。蜀汉无可奈何的衰落下去,最终走向了灭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黄皓如果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话,虽然黄皓是祸国殃民的大太监,但是他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说明黄皓认可魏延的能力,魏延是蜀汉名将,实力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蜀汉五虎上将是一个档次,魏延镇守汉中面对强大的曹操毫不畏惧,成功地保卫了汉中。
其次说明黄皓与魏延的关系不错。黄皓与蜀汉名将姜维关系不好,姜维要杀黄皓,黄皓也陷害姜维。而蜀汉当时唯一可以与姜维相提并论的名将就是魏延,黄皓怀念魏延也非常正常。
当年刘备派魏延守汉中,魏延何其豪情万丈——曹操举天下来,为大王拒之;偏将10万众来,为大王吞之。
事实上,魏延也是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兢兢业业守卫汉中门户。 诸葛亮时代,以攻为守。诸葛亮将丞相幕府移到汉中,魏延虽受制于诸葛亮,但是作为最了解汉中军事的蜀汉大将,一直颇受诸葛亮倚重。
在诸葛亮时代两类将军颇受重用,一是荆州派系,比如邓芝向宠;二是西北武将,比如了解雍凉军事的姜维王平。
而魏延是兼具两种特性,荆州出身同时熟悉汉中前线军事。
如果姜维是矛,那魏延就是盾,盾不但能守,而且还能反击和推进。
从理论上来说,黄皓的话是对的。如果魏延活到蜀汉灭亡的时候,有姜维魏延两位蜀汉超一流名将防御曹魏,蜀汉的确不可能灭亡。
姜维12次北伐曹魏,取得5胜5平2负的战绩,姜维最远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打到现在的青海甘肃一带。如果有魏延这样实力不亚于姜维的蜀汉名将镇守汉中,蜀汉对曹魏的战争更加游刃有余,当然不可能被曹魏灭亡。
曹操对魏延都毫无办法,何况实力远不如曹操的钟会邓艾等曹魏将领。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情况,实际上魏延很难活到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
历史上对魏延的出生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公元211年魏延跟随刘备进军四川,就算魏延此时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到蜀汉灭亡时候的公元263年也已经七十多岁了,魏延即使活着估计也廉颇老矣,很可能已经退休回家养老了。
实际上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魏延在蜀汉权力斗争中被冤杀,昏君刘禅甚至灭了魏延的三族。中国历史上被皇帝灭族的名将屈指可数,两汉三国也就韩信彭越魏延三位,而姜维全家是在蜀汉灭亡以后被曹魏军队杀害。
如果在蜀汉王朝权倾天下的大太监黄皓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他就应该让皇帝刘禅为含冤遇害的一代名将魏延平反昭雪,可是黄皓并没有这样做,刘禅更没有这样做,可见刘禅是比杀害名将岳飞的赵构更加昏庸无能的昏君,赵构毕竟是南宋开国皇帝善于逃跑,而刘禅连逃跑都不敢直接投降,成为亡国之君并不冤枉。
其他网友回答:历史没有如果,许多类似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但是题主这个如果却是很有意义、非常沉重的话题,值得仔细地品味。
第一,黄皓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这个并不重要。
没有史料记载,刘禅投降邓艾时,黄皓有无此话跟刘禅说过。
当然了,没有记载并不能就说绝对的没有,但按照一般的历史观点,就不能看做它的存在。但不必为此纠结,要看这事有无意义。
第二,不管黄皓有没有说过,但这个疑问,在当时恐怕是存在的。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肯定有人对于杀掉魏延耿耿于怀,这牵涉许多疑案。如诸葛亮是否安排杀魏延,魏延是否真的反叛等等;其二,寻找替罪羊。就是说蜀汉的灭亡应该由杀掉魏延的人来承担责任。
第三,豹眼一向认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没有可行性,是不会成功的。而且坚定地认为诸葛亮没有那么神,但是豹眼也认为诸葛亮做不到的事,蜀汉任何人都不会做到。
也就是说,魏延不可能北伐成功。而且魏延的个性,与诸葛亮相比,更加偏激缺乏稳健,如果魏延活着,恐怕蜀汉早就被他折腾完了。
因此,豹眼的观点是,如果魏延活着,蜀汉更惨。无论诸葛亮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除掉了魏延,对于蜀汉来说,都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如果,豹眼不想说得太多。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豹眼真正感兴趣的是,为何黄皓会说出这样的话,不管是否真的说过。
据《蜀书·后主传》记载:景耀元年(258年),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政事。
又据《蜀书·姜维传》记载:
景耀五年(262),姜维率众出兵汉城、侯和,被邓艾击败,退还驻守沓中。姜维本是托身异国羁旅他乡,连年攻战未立功绩,而宦官黄皓在朝廷玩弄权术,右大将军阎宇与黄皓狼狈一气,黄皓阴谋废除姜维代之以阎宇。姜维也怀疑黄皓,故自己颇感危惧,不再返还成都。《华阳国志》记载的较为详细,姜维看到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并不同意。刘禅说黄皓就是一个小人,不用太在意。刘禅命令黄皓向姜维谢罪,但姜维看到黄皓在朝中势力根深蒂固、枝连叶附,恐怕要加害于他。当时的右将军阎宇又联合了一些人打算废掉姜维。姜维害怕就离开了成都,前往沓中屯田。
黄皓弄权是一个方面的问题,但姜维坚持诸葛亮的北伐路线,劳民伤财,许多将领及官吏并不支持,也是一个原因。
并不是说,没有黄皓弄权,整个蜀汉支持姜维北伐,蜀汉就不会灭亡。
蜀汉的灭亡是早晚的事,即便没有黄皓弄权,一样不可改变这个历史史实。
但是,史实是你黄皓弄权了,那么蜀汉的灭亡自然而然就把责任推到他的身上。
黄皓也清楚这一点,蜀汉灭亡是个大事,总要有人来承担主要责任,黄皓就需要找个芝麻粒垫一下屁股啦。
于是就有了“魏延不死,蜀汉不亡”的话。其意并不是魏延多么厉害,他就是蜀汉的庇护神。实际上仅仅是黄皓在寻找借口,为自己解脱。
其意就是,姜维等人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去做,反而是借机除掉了魏延,致使蜀汉无人可用,最终导致灭亡。这个结局需要姜维他们来承担,别人死了,但姜维还活着,他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不管黄皓是否说过这话,但豹眼认为,像黄皓这样的人,能说出这种话也不稀奇。
权臣弄权不稀奇,最后寻找借口,把责任推给别人,也是常用的伎俩。
对于这一点,豹眼认为更值得品味,比去探讨魏延是否能够保证蜀汉不灭亡更有趣味。
这是豹眼看历史的角度和观点。
其他网友回答:为了蜀国的建立,无数人花费了一辈子的青春,乃至是付出了生命,但是蜀国也不过仅存了40多年。可惜的是刘备这么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诸葛亮尽心辅佐了十多年,但是最后也落下了一个灭亡的结局。刘备英明一世却生了一个糊涂的儿子,刘禅果然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就这样葬送了蜀国的大好基业,自己都没有拼命的去抵抗,反而是投降了,让蜀国很多人遭到了毁灭,为了一己之私,罪该万死。
而当时有很多人在想,要是魏延还活着的话,可能结局就不是这样的,在北伐期间,魏延还曾经提起过,奇袭子午谷计划要是实现的话,蜀国就可能统一天下了。那魏延要是在的话,真的会让蜀国继续延续下去吗?这个答案就是否定了。(根据三国志去讲述)
刘禅就是一个根本扶起来的阿斗,魏延也没有太大能力,诸葛亮都没有做到的事情,魏延又怎么能够做到呢?更何况当时蜀国的命数已经尽了,在大势所趋面前,魏延就算有通天能力,也改变不了这个结局。
首先是刘禅想要投降的,就算魏延在这里也没有办法阻止。
当初可是刘禅投降的,姜维当时还在拼命的抵抗,如果刘禅不投降还是可以继续保留下来的,但是刘禅一枪都没有打,直接把蜀国所有的基业都送给了魏国,让邓艾成了这个战役中占最大便宜的人。姜维气的要死,差点就是自杀了,但是他还没有放弃,还要寻找时机去反叛,并且联系了当时魏国大将钟会,可惜最后也失败了。
魏延劝说不了刘禅不投降。姜维可是诸葛亮最看重的人才,这个可是在他心目中比姜维更加的重要,姜维最后都没有办法改变刘禅这个投降的事实,他魏延又怎么能够保证劝说刘禅不投降呢,除非诸葛亮还活着,这个还是有机会的。
杀掉魏延其中责任就是在于刘禅,就是因为刘禅对魏延不放心,魏延得不到重用。当初魏延和杨仪闹矛盾,但是最后刘禅选择偏袒了杨仪,让杨仪掌握了权。魏延面对如此情况只能逃走,可是最后也被杨仪所杀了,这一切都在刘禅眼里,要是没有刘禅的意思,魏延又怎么能够死呢?最后杨仪杀了魏延之后,刘禅都没有责怪杨仪,反而放了他。
魏延可不是诸葛亮,没有强大的领导能力。从当初魏延和杨仪的相争中可以看出,魏延不是一个能够成大事的人,要是他能够一直忍耐下来,不得罪这些人的话,魏延或许就能够使蜀国保留下来。当初诸葛亮还是对魏延抱有很大希望的,让魏延掌握了一定的军权。
魏延与众人不和,最后被杀。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应该做的就是和大家和睦相处。毕竟蜀国当时的国力还是尚未虚弱,诸葛亮一死,势必是比较混乱的,他们两个去争斗的话,皇帝又怎么能够放心下来,势必是要选择一个人。但是魏延可能觉得自己地位实在是太高了,在皇帝心目中一定会选择魏延,可是没想到皇帝会选择偏袒杨怡。而当时也没有人去保魏延,可以见他是多么不得人心啊。
魏延脾气不好,太容易冲动,不是成大事的料。要是当初魏延看到这样的情况,能够耐心下来,先和刘禅讲清楚就行了。可是魏延却直接想要去杀杨怡,杨仪当时可是朝廷命官,而且手握很大的权力,这明摆着就是送死,而且杨仪也有理由说魏延是造反的,毕竟这两个人象征这么久,自然是有对方的把柄在手里。要是蜀国真的一直在魏延手里的话,怕是可能会更快的灭亡。
最后,蜀国的气数已尽了,蜀国必亡刘备和诸葛亮皆死,蜀国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刘备死后,诸葛亮还活着,可以保守国平安。但是诸葛亮死后,蜀国虽然苟延残喘下来,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就算姜维一直北伐,继承诸葛亮的意志,可是诸葛亮做不到事情,姜维又怎么能做到呢?但是北伐却惹怒了很多人,连年战乱使民不聊生,就算魏国不去攻打蜀国的话,蜀国也迟早是灭亡的。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虽然是三国演义的开头的一句话,但是却非常的有道理,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王朝灭亡,另一个王朝会起来,不可能一直延续下来。就算是分裂了,也迟早有统一的时刻,而这个统一的时刻就是蜀国灭亡的时刻。
蜀国必亡。要是蜀国没有打败魏国的实力,那么迟早也会被魏国打败的。人民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乱,人们早就已经厌倦了,多么想要过上和平的生活,所以统一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蜀国是统一不了天下,那么上天就选择了魏国来统一天下,一切选择皆有定数,蜀国是改变不了的。
在这些种种的条件下,蜀国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魏延也是没有办法改变,任何人也是没有办法改变。早在刘备的时候已经就注定蜀国的灭亡了,蜀国已经没有了统一天下能力,只能被别人灭亡。而刘禅是比较幸运的,能够让蜀国继续延续了很多年,最后选择了让蜀国投降,自己安享晚年,对于刘禅来讲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所以一切都是有其道理,历史根本的原因在很深处,慢慢的等待人们的挖掘。
你们认为魏延该不该早死呢?欢迎在下方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冯梦龙的《燕都日记》记载:“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明明是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身边的太监曹化淳说的“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不知为何竟然被有心人改编成了黄皓说的“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就算二人都曾是亡国之君身边的红人,黄皓又怎么能和曹化淳相提并论呢?
其实,世人多被《明季北略》所误导:“贼攻西直门,不克,攻彰义门,申刻门忽启,盖太监曹化淳所开。得胜、平子二门亦随破。”后来的《明史流贼传》、《国榷》、《崇祯实录》及《明史通俗演义》等史料也多引用此说法,认为曹化淳曾将北京城的彰义门打开,放李自成的军队入城,因此将他打成了“奸贼派”。
但是,当时的曹化淳已告老还乡5年之久,那有开门迎贼的条件和机会,而且也没有打开城门权威。对此,他曾写下《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所以,他也是被历史摸黑的一位贤臣。
崇祯在世时,曹化淳先后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等职,曾负责处理魏忠贤时的冤案,平反昭雪两千余件,可见其能;崇祯煤山上吊身亡后,曹化淳又多次奔赴北京,上书顺治皇帝,请求清朝妥善处理崇祯帝后的陵寝,终获得准许,比许多屈膝投降的明朝官员还要好的多,可见其忠;还有他的《被诬遗嘱》、《感怀诗》等作品留传于世,可见其才。
因此,如果说一位有才、有能、有德的人关心国事,并说出“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语,显然很正常。反观黄皓,自从17岁的刘禅重用他开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操弄威柄,终至覆国”(陈寿评)。
向刘禅进谗言,致使刘禅和刘永兄弟感情疏远,10多年来兄弟想见一面都不可得。
排除异己,培植党羽,将刚正不阿的将领罗宪贬为巴东太守,并受其亲信阎宇节制。同时,害姜维前往沓中屯田避祸,其得知钟会关中治军,也不敢再回成都,只能上书刘禅。
当姜维上书刘禅,说钟会在关中治兵,有攻打蜀国的倾向,希望朝廷早做防备。可是,黄皓却用鬼神巫之术欺骗刘禅,说敌人根本不会来,没有那回来,致使蜀汉丧失御敌先机。
很显然,黄皓就是一个只会玩弄权柄的庸才,又哪有一点忧国忧民之志,也绝对不会说出“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关心国家安危的话来。
就算黄皓真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魏延也没有被马岱所杀,蜀汉还能延续吗?可以肯定地说,答案是否定的。
《三国志·魏廷传》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也就是说,魏廷“以勇略任”(陈寿评),但性格又太高傲,同僚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其实就是群众关系紧张。虽说魏延的确是一员可以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的良将,但他的群众关系太差,又怎么可能担负起扭转蜀汉生死存亡的重担。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蜀军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当时,护军姜维、长史杨仪以及军司马费祎等人,是抛下他这支孤军缓缓撤离前线的,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一;
当他梦到头上生角,去问解梦的赵直时,赵直明明心中清楚“头上用刀,大凶之兆”,但他反而糊弄魏廷“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二;
当魏廷与杨仪两军对峙相互上书朝廷进行辩解时,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二人的意见,但二人都愿意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三;
诸葛亮在世时,对魏廷并不重用,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四。
同时,魏廷的处事格局,也就决定了他人生的路走不长。当魏廷看到杨仪等人正在引兵撤退时,十分震怒,趁着杨仪还未下达撤军的机会,自己率先带领部队直接南归,并烧毁所过之处的所有栈道。而这些栈道可是花费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才建成了,就这样被魏廷一把火毁于一旦。由此可见,魏廷的大局观还是有问题的,显然是“顾小我而失大我”的心态格局。
所以,刘禅投降邓艾前后,黄皓绝对没有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忧国之言,而魏延就算活着,也无力扶蜀汉大厦于倾倒。
图片来源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魏延是刘备和诸葛亮着力培养的将领,因此有人就认为,魏延如果还活着,蜀汉不至于灭亡。
事实上,魏延可以是一员大将,但绝不可以做统帅,他如果活着,蜀汉照样灭亡。
魏延在历史上第一次出场,是在刘备入川的时候,魏延带着部众开始跟随刘备,在与汉中张鲁的战争中立下战功。
后来,刘备与刘璋决裂,魏延又在占领广汉郡的战争中立下战功,因此被封为牙门将军。
两年后,魏延又跟随刘备,诸葛亮和张飞等人攻占成都,再次立下汗马功劳。
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准备将治所迁往成都,这样就需要留一员大将镇守汉中,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的两个兄弟,关羽已经镇守荆州,张飞就应该镇守汉中,就连张飞也觉得非自己莫属。
但令人意外的是,刘备并没有任命张飞为汉中守将,而是让魏延担任汉中都督和汉中太守,并将他从牙门将军提拔为镇远将军。
当时大臣们都为此感到惊讶,他们很疑惑刘备为何会直接忽视张飞,让魏延这个资历尚浅的人去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
刘备见大家对此非常疑惑,就在一次宴席上问魏延,我让你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你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
魏延也知道很多人对他有看法,他必须表个态让刘备放心,便说,如果曹操倾巢出动攻打汉中,我愿意为大王抵挡住他;如果只是一个将军率领十万大军来袭,我愿意为大王消灭他!
不得不说,魏延这话说得很有水平,也很对刘备的胃口。
魏延这话的意思是,如果敌人太多太强,他就以防守为主,不能把汉中给弄丢了;但魏延又担心刘备会觉得他不能打,就又说如果是十万人规模的战争,他可以搞定。
总结起来就是,魏延在向刘备说明自己能攻能守,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是非常适合担任汉中守将的。
刘备听完魏延的话,果然十分高兴,于是放心让魏延去上任了。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而事实也证明,刘备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从219年魏延去汉中,到234年魏延被杀,汉中岿然不动,一直掌握在蜀汉手中。
因为在汉中干得不错,所以221年刘备称帝的时候,就封魏延为镇北将军,成为四镇将军之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
刘备这么看重魏延,诸葛亮又是怎么对他的呢?
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以托孤大臣的身份治理蜀汉,魏延则被封为都亭侯。等到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魏延开始受到重用,担任丞相府司马。
魏延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每次参加北伐,都要求诸葛亮给他一支万人部队,他会另走一路去攻打关中,最后在潼关与诸葛亮汇合。
就比如说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对诸葛亮说,他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胆子小,还胸无谋略,他请求诸葛亮让他带兵走子午谷直取长安,夏侯楙必定弃城而逃。
魏延的话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这也符合他“雄豪”的性格特质。
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魏延这种做法十分冒进,难度非常大,而且他就是拿下了长安,能不能守得住还是个问题。
但在诸葛亮的词典里,就没有冒险这个词,因为他知道蜀汉经不起大的损失,一旦魏延遭受失败,那么打击将会是十分沉重的,因此他几次拒绝了魏延的请求。
面对诸葛亮的不断拒绝,性格高傲的魏延就十分不满,他甚至说诸葛亮胆怯,不能人尽其才。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也就是说,在魏延眼里,诸葛亮也不过如此,只有他的做法才是对的,因为以前韩信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成功。
我们抛开对错不谈,魏延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就注定他无法成为一位合格的统帅。
并且,魏延的缺点还不止于此,史书中说魏延虽然勇猛过人,善养士卒,但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芒。
事实也确实如此,魏延的脾气很不好,沉不住气,遇到啥事就喜欢口吐莲花,而不是冷静沉着地处理问题,因此在军中人缘很差,很多人对他都不服气,只不过敢怒不敢言。
纵观我国历史,没有一个像魏延这种性格的人最后以统帅的身份成就大事业,也没有人一个统帅喜欢重用他这样的人。
但实际情况是,诸葛亮就很赏识魏延,并且委以重任,这是为何?
因为诸葛亮的一贯风格就是用人用其贤,魏延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诸葛亮相信自己可以用好,只不过他没有猜中结尾罢了。
据记载,魏延性格嚣张跋扈,杨仪就很不买他的账,他们虽然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但彼此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差。
诸葛亮的处理办法其实并不好,他欣赏两人的才华,不愿意偏袒任何一方,结果造成两人关系更差,诸葛亮去世之后两人还爆发了血战,魏延最终被杨仪杀死。
魏延和杨仪的关系就是一颗雷,但是没有引起诸葛亮的重视,他将两人都提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以至于两人都觉得自己才是诸葛亮的继承人。
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已经是前锋了,诸葛亮对他给予厚望,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实现北伐的成功。
但不幸的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生了重病,他开始为自己安排后事,写了封信派人送去交给刘禅,说杨仪性格急躁而且狭隘,不能委以重任,应该让蒋琬接替自己。
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在信中压根就没提魏延,这也意味着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让魏延接替自己。
不过,因为诸葛亮对魏延的重用,以至于包括魏延自己在内的一些人,都认为魏延才是诸葛亮的最佳接替者。
但实际情况是,诸葛亮在安排大军撤退的时候,只是找来了杨仪,费祎和姜维等人前去商议,根本就没请魏延。
并且,诸葛亮让杨仪率领大军返回,魏延则被他安排去断后。诸葛亮的这个安排有其合理性,毕竟魏延是当时军中为数不多的扛把子,让他断后比较安全。
如果魏延是个有大局观的人,他就会服从安排,但当杨仪派人去告知他断后的时候,他的表现得极为抗拒,说什么丞相虽然死了,但还有他呢,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停止北伐呢?
这还没完,魏延还说自己是诸葛亮看重的人,怎么可能听杨仪摆布呢?
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最后魏延不但拒绝断后,还率领部众赶到杨仪前面,将桥梁道路都给摧毁了,杨仪率领的大军因此寸步难行。
好在诸葛亮临死前担心魏延不愿意去断后,就安排了姜维在魏延后面伺机而动,司马懿大军追赶而来,被姜维拼死击退,要不然被困住的杨仪大军就要给魏延给坑惨了。
不得不说,魏延的做法证明他并不可靠,他为了一己私利和个人恩怨,竟然不顾整个国家军队的安危,着实可恨。
但这还没完,杨仪和魏延就相互弹劾对方谋反,后来杨仪决定铲除魏延,就派遣王平去攻打魏延,结果王平用计策击败了魏延,魏延只带着几个儿子逃往汉中。
魏延向来以善战而闻名,特别是在230年曹魏三路大军攻打汉中,魏延出奇兵攻打曹魏凉州地区,取得大胜,反逼曹魏大军退兵,这可以说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了。
但是,当魏延在遭遇王平攻打的时候,很容易就被击败,不是他不能打,而是他的做法太过愚蠢。
据记载,当时魏延与王平对战,王平就心生一计,对魏延将士喊话说,丞相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么能敢这么做呢?
魏延手下将士听了王平的话,都觉得魏延没有道义,竟然断自己人的后路,这不是忠臣该做的事,于是作鸟兽散,魏延就这样失败了。
魏延如果能想到道义这一层,或许他还有点当统帅的潜质,但事实证明他仅仅只是勇猛过人罢了,而且还是个自私自利之人,当一名将军已经是他极限了。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魏延逃到汉中之后,杨仪又让马岱去追击,最后将其杀死,并灭其三族。
好了,分析完魏延不可成为统帅,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他如果只是一名将军,有能力阻止蜀汉灭亡吗。
答案是也不能。
魏延死后,杨仪觉得自己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会是诸葛亮唯一的继承人,但当他回到成都去之后,刘禅不但宣布蒋琬担任尚书令,还让杨仪养老去了。
杨仪并不服气,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对蒋琬多有指责,还说刘禅的坏话,结果被刘禅给处死了。
在随后将近二十年时间里,蜀汉的主要策略是休养生息,很少跟曹魏发生激战,也没有发起大规模北伐。
不得不说的是,魏延虽然有诸多缺点,但他是个坚定的北伐派,这也是他被诸葛亮所看重的原因之一。
如果魏延没有被杨仪杀死,那么他的日子也将不好过,这一点我们看看姜维憋屈了二十年才有机会北伐就知道了。
蒋琬当权的时候,曾提出过一个策略,那就是走水路北伐,他还建造了大量战船,但大臣们却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回返不易,不是上策。
因此,很多人都反对蒋琬走水路北伐,这其实并不是问题,走陆地北伐也行。蜀汉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不支持北伐的人占多数,因为他们只想过安逸的生活,百姓们也不愿意因为战争而遭受磨难。
不过,蒋琬还没有开始实施北伐,他就病死了,继任的费祎更是个神仙人物,对北伐没有半点兴趣,甚至每天只上朝半天,其他时间都在饮酒作乐。
没有了战争的羁绊,蜀汉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因此到姜维继任费祎掌权的时候,北伐的时机再次成熟了。
如果魏延能够活到姜维北伐,他或许有用武之地,但很遗憾,北伐是无法成功的,不是说魏延打仗能力不行,而是蜀汉自身有硬伤,那就是人口和土地实在是少了点。
荆州没丢的时候,蜀汉的实力其实还不错,但荆州丢失之后,蜀汉的两只臂膀就被斩断了一只,自保尚且吃力,北伐就是个梦。
关于这一点,姜维十一次北伐就是很好的说明,这好几次北伐中,蜀汉暴露出了粮食不足和经不起人员消耗这两大弊病,也就是蜀汉在人口和土地上的硬伤。
除此之外,蜀汉让人才断档也是个大问题,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不只是说说的,现实确实如此,姜维只能独自支撑。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蜀汉国内许多大臣都是投降派,他们不但不赞成北伐,甚至还主张投降曹魏,美其名日不忍心看到生灵涂炭。
在姜维第十一次北伐之后,曹魏决定反击了,于是就有了钟会和邓艾出兵伐蜀。
事实上,曹魏在蜀汉北伐的时候一直在防守,极少主动攻打蜀汉,这其实是非常正确的策略。
当曹魏自身发展得差不多的时候,就适时对蜀汉展开进攻,结果蜀汉根本无法抵挡,成都陷入绝境,刘禅最终投降。
黄皓说,魏延如果还在,蜀汉不止于此。
但真实的情况是,刘禅之所以投降,一是因为他知道蜀汉无法抵挡曹魏,二是蜀汉大臣中的投降派实在太多了,他们一直在劝刘禅投降,如果刘禅不投降,他们恐怕也会绑了刘禅去投降。
魏延如果在,他又能改变什么呢,难道他还会像诸葛瞻那样负隅顽抗到死吗,他有这样的气节吗?
姜维的能力不算差吧,十一次北伐胜多负少,当他得知刘禅投降的时候,纵然他手上还有兵,纵然他心中不服气,还不是被迫投降了。
如果把姜维换成魏延,恐怕他也一样无能为力吧。
所以说,蜀汉在自身实力上是有硬伤的,这就注定了不但北伐无法成功,而且自保也是个大问题。
魏延倒是个当将军的材料,但他无力改变蜀汉的最终结局,他唯一能做的,只是为自己的履历添上几笔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黄皓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延若还活着,蜀汉一定能延续。虽然黄皓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宦官,是否说过这句话,这暂不考虑,但是这句话是实话,魏延是刘备亲自培养起来的大将,夺益州,守汉中,战功卓著,深得刘备的器重,在刘备心目中,算得上日后蜀汉的顶梁柱。论才能,不比诸葛亮差,也可以说和姜伟相比,能力要在姜维之上,可是始终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诸葛亮偏于政治领导能力,而魏延偏重于军事领导能力,在历次的北伐中,魏延的策略总不被诸葛亮任用,多方排挤魏延,使魏延的军事才能得不到施展。本该诸葛亮死后魏延可以施展才华的,可是,诸葛亮怕军权落到魏延手里,以反骨为借口,指使杨仪、马岱杀了魏延,使蜀国倒了一根顶梁柱。如果魏延不死,和姜维合作,对抗曹魏,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蜀国不一定灭亡得这样快,关键是一有权利之争,必然给国家带来不利。诸葛亮死了,蜀军退兵,司马懿为什么不敢追赶?就是有魏延在,他们才不敢追击的。李严是佩服魏延的,他若和魏延合作,也能打出一片天地,当他得知魏延被杀,也失去信心,郁闷死去,这都是蜀国的损失。怎能不加速蜀国的灭亡。
蜀汉灭亡时,此时蜀汉的实力不如魏国,魏延的能力也不如钟会、邓艾,靠他是解决不了危局的。
魏国能灭蜀汉,其根本原因是它的国力远远超过了蜀汉。魏国灭蜀之战时,共出动了三路大军:
第一路是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共计10多万人,经斜谷、骆谷进攻汉中。
第二路由邓艾率领,有3万多人,负责进攻甘松、沓中,以牵制在此地屯田的姜维。
第三路由诸葛緖率领,有3万多人,进攻武街、桥头,以切断姜维的后路。
此外还有魏兴太守刘钦统帅一路偏师从子午谷进兵。
这么算下来,魏军总共出动的兵力超过了16万。
而在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国力日益下降,在蜀汉投降时,全国共有士兵10.8万人,这还包括了各地的地方部队,由姜维等人指挥的机动部队不过4、5万人,不到魏军的1/3。
就双方的实力比来说,蜀军很难抵挡住魏军的攻势。
而且魏延的能力也远不如魏军的两个主帅钟会和邓艾,甚至还不如姜维,靠他是不可能挽回败局的。按照《三国志》记载,魏延勇猛过人,是蜀汉后期难得的勇将,但是也仅此而已。
现在网上很多人认为魏延曾经长期镇守汉中,魏军未能进犯,如果由他守汉中的话就不会失守。而且魏延提出过“子午谷奇谋”,说明他很有战略眼光,但是这明显高估了魏延的能力。
魏延守汉中是在关羽水淹七军,曹操离开长安,回师洛阳以后。此时魏国的军事重心已经转移到了荆州一线,此后曹操、刘备先后去世,曹丕认为蜀汉已经不构成威胁,所以也是以东吴为主要目标。因此魏延能镇守汉中相安无事,主要还是因为魏国并不以蜀汉为主要目标。
而“子午谷奇谋”不过是《魏略》上的一个说法而已,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提出的仅仅是自己领兵万人单独进军,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允许。
魏延大部分时间只是在诸葛亮手下担任先锋,他独自领兵最好的战绩,不过是在曹真伐蜀时和吴懿一起西入羌中,在阳谿击败了费瑶和郭淮。
而魏延独自领兵还遭遇过一次大败。诸葛亮去世以后,魏延想夺取军权失败,于是率军攻打杨仪,结果被王平击败,魏延兵败身死。
应该说魏延一胜一败这个表现并不算太出色,廖化都曾经击败过郭淮,从实战结果来说,魏延的能力明显不如钟会和邓艾,甚至和姜维比都有差距。
结语实力不如魏军,魏延的能力又不如对方主帅,所以蜀汉最后的危局靠魏延显然是不可能解决的。
其他网友回答:你这话不知出于何处?大概自己杜撰吧?如是杜撰实是可恶!蜀亡于景耀六年,此时魏延已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被杀,离蜀汉亡国已二十九年了,要知道魏延与马岱、王平同时代可能还要大一些,此时这一代早就不在了,魏延想必也活不到蜀亡。再者,黄皓于景耀元年得宠专权,此时魏延也死去二十三年,他二人看来不曾有交集,黄皓能说出死去二十多年的叛将来扭转乾坤,力挽狂澜吗?再说魏延不死,凭他那反复无常,利令智昏,骄横跋扈,目中无人,尾大不调,唯我独尊的品性,还不早篡了刘禅的帝位。诸葛亮逝后,魏延凭借征西大将军的地位和统兵能力与长史杨仪争权,竟然被杀,说明了他连一个杨仪都斗不过,怎堪国家大任。且朝中无一人为善,都不敢保他不反,手下兵将一哄散,混成了孤寡众背,独夫叛贼,还能指望他复国,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其他网友回答:我觉得有点道理啊。
当年刘备认命魏延守汉中,魏延何其雄壮——曹操举天下来,为大王拒之;偏将10万众来,为大王吞之。
事实上,魏延也是践行了自己的誓言,本本分分守卫门户。
诸葛亮时代,以攻为守。诸葛亮将丞相幕府移到汉中,魏延虽受制于诸葛,但是作为最了解汉中军事的将军,一直颇受倚重。
在诸葛亮时代两类将军颇受重用,一是荆州派系,比如邓芝向宠;二是功能性武将,比如了解雍凉军事的姜维王平。
而魏延是兼具两种特性,荆州出身同时熟悉汉中前线军事。
如果姜维是矛,那魏延就是盾,盾不但能守,而且还能反击和推进。
从后期的蜀汉局势看,对于魏延的需要,要远大于凉州出身的姜维。但魏延死也是必要的,以他的个人性格和武人背景,不论杨仪,蒋琬,还是费祎,陈衹,都不会和魏延合作愉快的。
黄皓的感慨,有道理但又很牵强。
有道理在于,魏延确实能力强,魏延守汉中,估计汉中丢不了。
但是牵强在于,魏延不可能活到那时候。
黄皓的确是个宦官,但宦官不是傻子瞎子。历史上大多数宦官都是帝王的分身或国运衰退的背锅人。
他这句感慨如果是真的说过,那他其实埋怨的不只是姜维能力不足,或者诸葛死后蜀汉以攻代守的战略偏执,很可能还影射了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所带来的内耗。
威海链 » 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黄皓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延若还活着,蜀汉还能延续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