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对现代有何启示?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是教人如何去识人,要从多方面去观察一个人,才能认清这个的真面目。

0 1 识人是最难的

古往今来,人们都感叹认识一个人真难,要准确地认清一个人更难。

人是有思想的,眼睛看到的人只是这个人的表面,而看不到他的内心,你不知道这个人究竟在想什么,他所说的、所做的,是真还是假,这就常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展现在他人的面前,让人一览无余。人眼能看到的是一面,也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带着面具,把自己遮得严严实实,让别人不容易一眼看透,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能了解透,此谓日久见人心。

苏东坡在《论语解二首》之《观过斯知仁矣》中说道:“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苏东坡说,人的城府比江海还深,人心的险恶悬崖深谷还凶险,人的善变就像天上的浮云说变不变,可见人的不可捉摸,识人是多么不易。

0 2 孔子教你如何识人

孔子认为,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孔子说做到三个方面就可以了。

“视其所以。”视,一般的看;所以,原因,也就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当前的言行。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外在表现,还看所作所为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不但要看他做了什么,还要看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看看他做事的出发点是不是好的。

“观其所由。”观,细心的观看,比“视”更进一步;所由,所用的方法。认识一个人,还看他为人处事的方法,他是用什么方法来做事的,是守规矩按规则做事还是不守规则走捷径,是走正道还是歪门邪道?

“察其所安。”察,分析地看;所安,安于什么。观察一个人,还要看他有什么追求。追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追求正确,就不会损人利己;如果一心只为自己,就会不择手段。

孔子认为,这三个方面入手,把一个人平时各种的表现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虽然他平时极力隐藏自己,不让别人识别,但是经过长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就能认清他的本来面目,得出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的结论。这个时候,他想隐藏也隐藏不了了。

0 3 孔子识人的启示

孔子识人的方法告诉我们,识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一个进行仔细地观察,要看他平时的表现,做事的方法手段,更重要还要细心他做事的目的动机,做事是否有原则有底线,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就能认清一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认清了一个人,如果你是要与他交朋友,这时候你心中就有了底,知道自己应该不应该与他深交;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这时候你明白这个人是否可用,同时也了解到他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可以把他放到什么地方更合适。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的时空 ,一起探讨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论语》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要了解一个人,应该看他的言行,观察他所走的道路,了解他的心理寄托,他还能躲藏到哪里去呢?他还能躲藏到哪里去呢?”

在这一章里,孔子教导我们,要想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必须对这个人作出全方位的观察和了解。首先,要看他外在的言行,言为心声,一个人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必然受他思想的支配,因而从一个人的言行表现中,可以大体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脾气。其次,观察他所走的道路,他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一个为金钱而活着的人必然是一个贪婪之徒。三是了解他的心理寄托,即看一个人的修养和心境,他安心于什么?是安于享受,还是安于平淡?安于享受的人必然性情浮躁,稍不顺心,情绪便会大起大落。

但是,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难,恐怕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真正了解一个人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茫茫人海,很多人往往给自己带了一副“假面具”,嘴上说的,实际做的,和心里想的是两回事。有的人为了实现自己心中不可告人的目的,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像林彪之流,“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一代英明领袖尚难分清好人坏人,况一芥草民乎?

“知人善任”是每一个普通百姓对领导干部的希望,领导干部在考察用人时,要全方位了解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不要被某些人的外部假象所迷,从而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推向领导岗位,这是百姓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做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学生,他们的心灵还没有被社会不良风气所污染,所以孔子在一章里指出的“察人”之道,对我们做好教育工作,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工作,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一是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外在言行,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性格,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二是当学生的行为发生偏差时,比如同学之间闹矛盾、学习成绩下滑、心理出现问题等,要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对症下药,不要过早地下结论,将学生一棍子打死。三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坚定信念,加强修养,宠辱不惊,不为外界不良风气所干扰,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作出不懈的努力。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廋是隐藏的意思。孔子的这段话主要是告诉我们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不仅仅要看这个人当前所做的事情,还要综合考察这个人过去所做的事情,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参考一下这个人做事是为了什么、心安于什么,这样大抵就可以相对客观地了解一个人了。

这对于我们了解合伙人,队友和考察干部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作为平民,是不需要费那么大的心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会危及平民什么。特别是农民,种好自己的地,家里喂上两头猪,十多只鸡。种地不用买化肥,吃粮不用怕污染,何等舒服。!你说的这事,都是有权人或准备上位的人考虑的事咱老百姓就不多虑了。

其他网友回答:

出处:《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大意:孔子说:“先观察他的行为,再探求他的动机,再审度他行事后的心情,用这种方法去了解一个人的品格邪正,他怎么能掩藏得住呢!怎么能掩藏得住呢!”

研析:知人不易,人不易知,孔子也有他的观人之术。首先,他从对方的行事探视其人动机的善恶,进而观察其人心术的诚伪,再进而细查其人事后心情的反应是否安然无愧。这三项观察,由浅入深,由外至内,能够经此观察,则被观察的人,必将真相毕露而无可藏匿。

广解:这一章阐述的观人术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人主若能以此品评和鉴别天下之人,此人行事的善恶,心术的邪正,百不爽一。孔子曰:“观人之法,据迹考心,由显极微,方是彻底穷究学问。凡人行事,善恶昭然处谓之以,意所从来谓之由,心安意乐、绝无勉强谓之安。观人者当先视其所为之事,为善则为君子,为恶则为小人。若为善之人,又须观其意所从来。果能毫无假饰,方是为善之诚意。所从来既善,又须察其平日心之所存,果能毫无矫强,方是为善之纯。夫自以而由、而安,在人者既从外而且探其内。自视而观、而察,在我者又因略而致取详。考验至此,人何得而藏匿之哉?人何得而藏匿之哉?重言之者,以见其必不能隐也。”

其他网友回答:

查,调查,查看以往的情形或情况,看其来源、源头、原由,察看、侦察、细察其安身居住的地方,难道隐藏或藏匿起来不成?比如找某一个人,根据他以往性格特点,习惯,居所等情况找不到他,怀疑他是否隐身或藏匿起來呢?对于现代调查、侦察破案起到启发作用,这是我的理解。

其他网友回答:

看一个人做事的目的,动机,和他想要的结果,他怎么隐藏呢?

说实话看人是最难的,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

现在社会有一定道理,但是做到知人善任太难了。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草。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要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功名看气魄,富贵看精神,真假看嘴唇,歪正看眼鼻。风波看脚筋,胆识看掌相,若要问条理,尽在语言中。

相人欲先辨五行,次察阴阳精气神。

三停八卦须相称,五岳四渎定高深。

吉凶悔吝看气色,相逐心生相术真。

人分三六九等,识人为第一要务,不患不知己,患不知人也。识人不明,认人不清,古今翻船者数不胜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识人于未发迹之时,尤其困难,古今成大事者,基本上都是独具慧眼,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成就一番事业。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其他网友回答: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是从三个角度去判断人或者事。简单点说就是通过审视所以、观看所由及细察所安来进行判断。难点在于“以、由、安”的现代理解。个人古文功力实在有限,这里借用缠中说禅解说论语的词语释义,“以”,凭借;“由”,遵从;“安”,安置。视其所以,就是去认识、理解现实存在的原因,存在都是合理的,但是需要去找到凭什么合理,这是感性认识阶段;观其所由,就是在所以的基础上去观察个体遵从选择的方向,存在两种可能:契合视后的感性认识和不契合视后的感性认识;察其所安,就是审察所由后出现的状态是什么情况,这是所以和所由的综合展现,是由感性认识升级到理性认识的反应。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这三句并非是同级别的角度,而是不断递进深化的认识,人的认识阶段也是因此不断提升。


其他网友回答: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跟我讲了这样的一件事!

单位里的领导搞了一项创新,让技术岗位的人开始轮岗!领导的想法是,把技术人员都培养成多面手!一人全能,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乍一听好像算是正经事!过去有句话叫,技多不压身!一个人能学会多种手艺,不也是件好事吗?但其实不然!

有些技术是可以同时兼备的!一个厨师又会辽菜,又会粤菜,又会鲁菜,又会满汉全席的,这还真是件好事!

可你让一个厨子去学开飞机,并且一边开飞机一边炒菜,那岂不成了笑话?

所以,有些技术能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就是靠年头的积累经验和不断钻研才可以得到成果的!这样一轮岗,所有人不都成了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半吊子了吗?

但这种改革写在履历里,就成了革新!成了炫耀的资本!这种尝试做好了,那就是创新者的功劳,做不好也就是一个决策失误的事嘛!没什么大不了!

但是,每一种新的尝试,也是要讲实际效果的,要科学,要有严谨性!啪啪拍脑门子,想出来的都是馊主意,实施了其实也是在糟蹋人才!

这种领导想要的不是成绩,是政绩!

看人,识人就看他做的是什么事就很明了了!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我水平不高,但会尽量中性地分析,请理解。

看人这个学问,科不科学且不说,多是经验之谈。孔子圣人有慧眼没什么争议,但对世人而言,能不缺心眼就算不错了。再说了,即使算命先生教你,也不见得你就能看懂一个人。若片言只语能道尽人心,心理学情何以堪,弗洛伊德的棺材板该压不住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不同人对这几句有不同见解,所以我也不过是其一,不是绝对。如果您有兴趣不妨可以看看是否合理。

①视其所以,原文如果我没理解错应该是“所已”,“已”是完、停止,所以这句话就是看他做过的事(做过的事就是完结的,可以完整地从头到尾去看)。孔子想通过这样告诉大家,每个人做法不同自然就能对号入座看出他的心思。

注意细节:圣人说得容易,那是因为孔子阅人无数,实际的情况是,世人不是圣人,既然每个人做法都不同,又怎么总结出共性呢?也就是说,每个人做法都和别人不一样,怎么对号入座?多少号?哪个座?再说了,就算给你找到一个做法一样的人,你能保证他两心思一样吗?

(图片来自网络)

②观其所由,这里的“由”是和上一句的“已”相对的,可以说是出发点,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溯源,从做事的结果往前看他整个过程。所以这句是为了从后往前看他人做事的心思。

注意细节:孔子的逻辑是非常谨慎的,毕竟是搞学问的。正向看一个人了解始末(什么情况),然后反向再看一遍以防遗漏(怎么回事)。推理思维和这个也是很有渊源。

(图片来源网路)

③察其所安,“察”是洞察,这个完全靠个人顿悟了。“察”本义是看天的情况(好天气)做祭祀嘛,所以这里是靠你对这个情况的理解(理清情况),这是最主观的一步,所谓对这个事物下判断的‘个人’总结。“安”是冷静的情况下,就是他事情都准备好了,没有顾虑的情况下,有什么期待。这种可以理解为他已运筹帷幄的情况下,也就是他最牛逼的时候你能洞察出多少。

注意细节:“安”很多人理解不同,我更倾向于联系上下文。第一句看他做完一件事从头到尾的做法,第二句从后往前看他是怎么想的,第三句按逻辑就该是做这个事他期待什么结果了,也就是“安”代表着“等待结果”,因为已经准备好了,运筹帷幄好了,当然安心。打个比方会比较容易理解,姜太公钓鱼,你得若能“察”出他鱼钩是直的用意,那你就看懂这个人了。

(图片来自网络)

④人焉廋哉。这个我不解释,但我要说一点,这在原文是重复两遍的句子。正常教人的情况,会重复两遍同样句子吗?我相信你看完我前面三点就明白孔子用意和逻辑谨慎复杂,所以如果我不在这里说,可能很多人不会想到这个方面。换言之,孔子意思是看人不容易,确实不容易拿自己的经验教会他人,于是重复一遍,你还看不懂吗?你还看不懂吗?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察其所安 所由 子曰 为人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