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上善若水”是孟子的观点,这是对的吗?对于“上善若水”这句话你又有什么看法和见解?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参与回答,谢谢!,孟子而言语表达方式,上善若水就是同代之人类,善哉善存在的价值意义非凡人生观价值观念而不同的处境,而是不平凡的波动性,必定会高难度过程,平静,不平凡,争议性,象征流量进展若水的波浪涛声,浪花浪漫人生观,曲曲折折,但是继续前进流浪的意思,如此今时代更是这样的相处模式一样,善良的人有波波动动的情节奏感,但善意取得胜利在望,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力,善待别人,善意大利大吉,争论斗争过程是善始善终,善而和谐相处,和谐社会,家园景色达人才,善哉善良是天下之道。

其他网友回答: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的《道德经》,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水”对老子而言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也折射出为人处世的“七智”,做到这七条,方能和水一样“不争,几于道”。

居善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居善地”意指善人居所如水般顺应自然,善于选择地方。找到合适自己的定位至关重要,因为自己的才能、个性、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是否相容,是我们在选择人生站位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如果没有认清自我,定了错误的或者违背本心的人生目标,则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心善渊,拥有清澈平静的心灵

东晋陶渊明放下一句“吾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后,便于“悠然见南山”的一片静景中结庐,开始过上了“心远地自偏”的生活。他的心灵和深潭一样清澈平静,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与影响。

反观我们也一样,要想在物质社会避免受到不良习气的污染和惊扰,则需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心静如水,则能做到“无欲望则静止,静止则明朗”。

与善仁,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

“与善仁”,对待人因该像水一样润泽万物,即对强者尊重,对弱者理解与嘉许。许多人对强者能保持足够尊敬,对弱者却心有轻视;或者对弱者表示亲近,对强者却心存排斥,这不是真正的“仁”。

如果无论强者和弱者,我们都能待之以仁,就可得众之力,无所不成。

言善信,诚信是人之立身之本

“言善信”指的是说话像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商鞅变法曾立木为信,在百姓心里树立起了威信,从而使秦国迅速壮大统一中国。

要想在这个社会立足,则需做到“一诚天下动”,并时常谨记“轻诺必寡信”。

正善治,学会稳妥地掌控局势

“正善治”反映了水海阔天空、把握大势的气魄。之所以三国曹操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胜袁绍统一北方,其重要一点就是曹操听从了谋士许攸的建议后洞察局势,最后精心谋划,纵火乌巢,从而彻底扭转战局。

想要把自身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就必须高屋建瓴,有条不紊地牢牢掌控局势。

事善能,要善于发挥才能处事

“事善能”指的是处事如水般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

在做任何事的时候,越是难事就越要将其简单化和间接化处理,把自己的精力充分地嵌入事中,才能把才能发挥得恰到好处,结果也自然能够水到渠成。

动善时,处事要懂得把握时机

“动善时”指的是行动如水一样涸溢随时,善于顺随天时,懂得把握时机。而至于什么时候开始行动才合适,则取决于个人的眼光和阅历。

如果我们的眼光与阅历不够,要做到“动善时”就得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除此之外,抱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去做,则大业可成。

为人处世应如水。人之所以有能力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在于他是否能体会这“水之七善”,等到这“七善”具备了,那么就定能做到“夫唯不争,故无下莫能与之争”。

欢迎朋友们加我关注、评论、点赞,谢谢您的阅读!有关必回!!!

其他网友回答:

<2>“上善若水”一词,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老子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结合《道德经》的思想,“上善若水”也强调了祖上的善德对后代的影响,因此,也可以理解为:祖上(上一代人)善德修来的福泽好像源源不断的水流滋润着子孙后代。“上善若水”的出处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原意是: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若,好像。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的蕴意

一、“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老子认为,最善的人如水一般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最接近于“道”。

二、“上善若水”: 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老子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三、结合《道德经》的思想,“上善若水”也强调了祖上的善德对后代的影响,因此,也可以理解为:祖上(上一代人)善德修来的福泽好像源源不断的水流滋润着子孙后代。

老子劝诫人们:积德行善,也是在为子孙后代谋福祈,不容忽视。

其他网友回答:

孟子云上善若水!我的理解是,首先要了解水的本质,形态和特性。也就理解了为何上善要若水。

从微观世界讲,在物质世界,水分子是最细微和渺小的,这是水的本质。水的表现形态是委身低凹处存身,形成泽国,宽广而浩荡,又因气温变化,成烟成雾,飞云赴天,充斥于空气之中,化身云雾,现身于雨雪,可谓水是无处不在的。水的特征是,地有多长多深,水必汇之,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珠峰之巅常年冰雪覆盖,南北极冰川连绵,酷暑之地更是纵横交错,险崖绝壁飞瀑流泉。总之水的特性有柔的一面,又有澎湃激昂,势不可挡的一面。水还是地球的冷却剂。

这就是说,做人要拥善自立,能力微弱时,要不以小善而不为。能力大时要善若水流,荡涤污浊,以净乾坤,滋润土壤养育万物,尽心尽意造福世界。还有一点,善不代表懦弱,要因时因势张扬其善的勇武和气慨。也许这就是上善若水的注解吧!

一己之见。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

先明确一个问题,“上善若水”是谁的观点。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总结起来,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也就是后来人总结的孟子的“性善论”。从哲学角度看,孟子的“性善论”属于认识论的范畴,离方法论还有一定距离。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后人把它总结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从哲学角度看,老子的“无为”思想既是认识论,也是实践论。“无为”是达成“无不为”的方法。

综上,如果从文字出处讲,“上善若水”来源于老子。虽然两个圣人都提到“善”,但他们对“善”的诠释角度是不相同的。我下面谈谈自己对老子“上善若水”的理解。

先看百度辞典的解释:上:至,最高;最高的善像水一样。喻君子之为人处世,犹如水善于便利万物,又水性至柔不与人纷争不休。

再看汉语辞典的解释: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这两个解释都没有具体解释“善”的意思。所以,想要理解“上善若水”,首先要弄清楚“善”的意思。《说文》:善,吉也。“善”字最早见于金文,而“吉”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吉”,从象形文字的角度分析,是把物品放在供桌上,意为家有喜庆,吉利。在古代,还有什么比祭祀更重要的呢?因此,梦孟2018认为,“吉”除了吉利、吉祥的意思外,还隐含着敬畏天道的意思。

好了,我们再来解释“上善若水”。先剔除几个误区,一是“最高的善像水一样。喻君子之为人处世,犹如水善于便利万物,又水性至柔不与人纷争不休。”这个误区在于没有说清“善”的本质,或者说根本就没说。二是“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这个误区在于把“上善”解释为做人的境界。三是,把善定义在“品行”层面,而没进入更高的哲学层面。这个误区在于没有把“上善若水”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显然,这些误区的存在,无疑太把老子看轻了。

那么,“上善若水”到底应该作何理解呢?梦孟2018的解释是,天道如水。咱们慢慢理一理。“上善”是什么呢?是最大的善,最大的吉,其实就是天道,自然规律也。那为什么天道如水呢?因为水最代表了天道。“上善若水”告诉人们,要学习水的品质,按自然规律为人处世。这和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何其相似。有许多人批评老子的“无为”思想,显然没有明白他老人家本意。

上面讲,水最代表了天道。水为什么最代表天道呢?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这段话讲出了水的几种独特品质。我概括了一下,核心就是顺势无为——顺应形势、以无为达到无不为。老子对孔子也讲述了具体做法: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今天看来,老子的“上善若水”并非有些人讲的清静无为、消极避世,而是在更高层面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入世。真希望我们不要再误会老子他老人家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上善若水”这个词出自老子,他的用意是告诉人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像水一样的清澈,水对我们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一个人几天没吃饭可能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如果断了水源达到几天的时间,人就会被渴死,不仅人类需要水,植物也同样需要水的滋润,水给与众生的是呵护,水非常的具有凝聚力,水无论是那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它们都是融合在一起的,像雨水即使是在降落的时候,有过短暂的分开,但是到了地面以后马上又会凝聚在一起,它们汇成河流,成为更大的一个团体,在集体中或者是在单位里,如果我们都能够拥有水的这种团结精神和凝聚力,我们就不会有不能完成的任务。

水还有一点非常宝贵的特点,就是公平,如果把它们盛在器皿中,无论是什么器皿,他们都是一样的对待,并没有因为盛水的器皿不同材质,而产生不一样的效用,在我们生活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正是这点特质。水是清澈的,它是一个透明的液体,里面有任何的杂质和颜色马上就会被人们看到,这种透明的精神也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所以古人的这句话意在我们做人要像水一样。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首先要懂得“上善若水”中“水”的品质,“水”的品质是随顺自然,顺其自然而行走,深藏不露,柔和温顺,没有锋芒。“水”的流动是自然而然的……“水”的随顺自然就是“道”,就是宇宙规律。

其他网友回答:

上善若水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如图,本来是一个下雨的符号,一倒过来就变成了“水”字。

所以“水”字就是根据水流的形象造出来的象形字。

孟子有一天回到家里,看到妻子衣服没有穿好,非常生气地训斥妻子。孟母为儿媳求情,说在家里没有关系。孟子坚持认为这是非常要紧的问题。因为夫妻只有在卧室里面才是夫妻,一出了卧室,就不是夫妻了,要么是人家的儿子、媳妇,要么是人家的爸爸,妈妈。父母不可以在未成年的子女面前拥抱、接吻,做一些性行为,这才叫中华文化。

“水”可以解释为没有泥土的陆地,所以水在八卦里称为坎。“坎”这个字分开来看,一个是“欠”,一个是“士”,就是缺少土的意思。人是不能离开土的,一旦“欠土”,人就很危险,所以我们说坎坷,取的就是水的特性。

人生其实像水一样,我们的民族性完全是跟黄河学习的,水流得很平静、很顺畅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可是一旦碰到阻碍,就会咆哮了。当然,水是很可爱的,没有水我们活不了,但是水对人来说是充满坎坷的,它随时会带来很多灾难。把水搞通了,很多学问都通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上善若水”实际上最先是老子对孔子提出来的,孔子是老子的学生,孟子又与孔子在理论上为同一流派,因此说“上善若水”是孟子的见解也不错。

一、“上善若水”产生于老子与孔子在黄河边的一段对话

那是公元前538年,孔子自觉感悟世事不深,领悟道行过浅,便专程到东周拜会老子。老子教了孔子礼乐之法,道德之要。后来老子送孔子回国,路过黄河时,孔子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老子说,你这样想就有些矫揉造作了,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长,一切本属自然。他手指黄河水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孔子说:“水有何德?”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子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回国。

二、老子与孔子关于“上善若水”的对话,最终留在了《道德经》中,成为至理名言,惠泽千秋万代。

原文是这样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选自《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的字面含义应该是这样的: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的境界。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清明,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三、老子为什么对水有如此之深的认识呢?其实,他也是受了他的老师商容的启发。

老子曾经跟着商容学了三年艺,商容对他一言不发,这叫行不言之教。

后来商容病了,老子去看他,说“先生没有什么遗教告诉弟子我吗?”

于是,商容在病床上提了几个问题让老子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问的,商容张开口,说:“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 “还在。”商容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有了。”商容说“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老子想了想说:“不是说刚强的容易消亡而柔弱的容易生存吗?”商容笑着说:“天下的道理都在这里了!”

后来,为了进一步领悟“柔弱胜刚强”这几个字,老子遍访天下,寻找道的根本,老子见了滴水穿石之坚韧,溪水汩汩之欢快,大明湖水之宁静,云台瀑布之雄壮,海纳百川之胸怀,终于悟出“水”与“舌”有着“柔胜刚”的相通之处。

水滴穿石

四、老子以水寓道,开启了整个道学入世的法门。我们今天学习《道德经》,就是要从里面体会真谛,把握方向。

水“道”中的内涵十分丰富。水的德行最接近于“道”,“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水避高趋下,不受任何阻碍;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但却深不可测;水可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水源源不断地流淌,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

水,遇高必退,决不淹没你高的优点;遇低必淹,决不暴露你低的缺陷;遇动必随,决不撇下你的孤单;遇静必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遇冷必凝,决不漠视你的寒冷;遇热必沸,决不妨碍你的热情。

水,“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十分守信。

水,变可升空,滴可穿石,溶于万物,进入万方,无所不能。

水,包容天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柔美而大气。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即是“无为”,“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是以“善利万物”为前提的顺势而为。

我们知道,任何石头在水里,经过千百年的洗礼,都会变得圆润。一个有道的人,往往也会像石头经受了千百年的洗礼一样,会变得很谦逊。当一个人很浅薄的时候,他是很嚣张的,一旦有了一定的层次,就会很柔和、很包容、很宽厚。越强势的人,往往越没有底蕴,而看似不强势的人,往往境界很高。这就是“水”和“道”“挫其锐、解其纷”的功能。

水也能解除一切纷扰,经过水的滋润,禾苗可以茁壮成长,经过水的侵蚀,一切可变得灵动自然。人活着有许多的痛苦,因为有那么多的争执和磨难,那么多的敌对和杀戮。而道也可以跟水一样解除人的纷扰,让人的内心变得清晰,让万物变得清楚,让一切变得秩序井然。

当水雾化后可以融入天地万物,无论是最高还是最低的地方,都能找到水的影子。一个人当他学会了水道之后,也能让自己变得宽厚,让心灵变得清澈,让万物变得不那么复杂,让世间变得可上可下,可高可低,一切依据自然而为。平常,他一定是保持着低调,保持着包容,不断地沉淀内心,修炼内涵,当需要他的时候,他可以横空出世,不需要他的时候,他会融入万众。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旷世高人。

武汉东湖

五、在水德中我最赞赏的是水的无私。

无论你是好人、坏人,都可以喝它,给你无限的供应。天地万物,它都滋润,不求回报。无论身处怎样的污秽之地它都毫无怨言。老子说,夫唯无私,故能成其私。水告诉我们,越没有私心就越有私,越有私心就越没私。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你私心越重,最后就一无所有。你没有任何私心,你就可以拥有一切。不难理解,因为你有私心,什么都想据为己有,就众叛亲离、天怒人怨,成了孤家寡人,正所谓财聚则人散;而你没有私心了,把好东西都分给大家,天下响应,万民归心,正所谓财散则人聚。

历史上,体现无私的感人故事不少。最让人传为美谈的,其中有“负荆请罪”的故事。

说的是蔺相如让完璧归赵,官职晋升很快,为廉颇所妒忌。廉颇是赵国大将,纵横天下几十载,无人可敌。他认为蔺相如不过是个文官,论资排辈,都不可能在他之上。于是廉颇就隔三差五找蔺相如麻烦。

蔺相如从来不与廉颇争执,也从不计较。有人问他,你比他官大,怎能容他这样对你?蔺相如却说,我跟廉将军的恩怨是私人的,我若跟他对抗,那是我的私心,对抗的结果,一定是文武不合,国家遭殃。如果别国趁虚而入,赵国危矣。我不能为了一己私利使国家处于危险。他横一点、嚣张一点,对我来讲无非是一种感觉,无所谓的。赵国的利益才是根本,我不能忘了根本。

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满面羞愧。他想,人家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放弃个人之私,我廉颇也是国家栋梁,怎能这样呢?于是负荆请罪,登门磕头,终成“将相和”千古佳话。

从水德的“无私”,我们可以窥见水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仁”字。所谓仁者无忧、仁者无敌、仁者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明显地体现了仁者是无私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私心很重,老想占便宜,结果便宜不好占,东西不能得,自然忧心忡忡,夜不能寐,而且四处树敌。当有一天,他学会了做一个“仁”者,无私、为人、爱人,没有了占便宜的心,没有了为己之心,没有了贪得之心,他也就没有忧虑了,没有敌人了。只有这样,人才能达到水德至上的要求。

负荆请罪

六、水道,是水中的道理;水德,就是按照水给我们的启示去行动。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仅要懂得上善若水、仁者无忧、仁者无敌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它,拿它作为准则,指导我们的一言一行。

因为这个德,不仅是一种品质,它还是一个人能够成就的关键。

古人言,小胜靠才,大胜靠德。我们只有依靠水德,才能够无所不利,无往不胜,成就基业。

历史上有很多“大德”之人,至今仍然令我们怀想。很多伟人都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孔明之德、雷锋之德、孔繁森之德、毛泽东和周恩来之德……他们以其德行,超出了他们的职务和能量,为后人永远铭记。他们才真正用行动走向了水德的最高境界,值得每个人敬仰与崇拜!

标签: 上善若水 孟子 见解 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