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统一天下。后汉三国鼎立是一种实力动态平衡,三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消长,必然导致联盟的重新组合,蜀国不管怎么样资源体量太小,综合实力积累增长,都比不上吴国和魏国,实力不足以单方面支撑统一天下。如果依赖联盟,联盟又是个动态变量,不断变化,因而蜀国不具备这样的强力约束,很难形成综合对比实力。
如果刘备一直听诸葛亮的话,蜀国的存续时间会长一些。这是综合实力决定的趋势!可惜,历史并没有按照假设而发生。
一、诸葛亮的性格决定了他遇到刘备拒谏时不会强力力争诸葛一生唯谨慎。一句话道出了诸葛亮的性格。他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在荆州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占荆州、据西川,夺汉中,达到了最强大高峰。这个时候,刘备从一个草根艰苦奋斗,崛起到实力割据的巅峰,虚荣心也膨胀,团队骄傲短视的情绪滋长,刘备下了一招臭棋,诸葛亮强劝也没有劝住,从此,蜀国就迅速走向衰落。这就是刘备汉中称王。
二、刘备第一次拒绝纳谏诸葛亮建议,就丧失了独有的政治优势刘备集团在汉中,张飞力战大败曹操五子良将之一的猛将张郃,蜀军士气大振!各个阶层充满了骄傲轻敌情绪,看不见自身困难的贪头享乐,派系分立的趋势也逐渐抬头。表功要紧,纷纷劝进刘备做汉中王。诸葛亮对形势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当大家劝进刘备时,他坚决要求刘备不要称王。这时,刘备拿下了西川,汉中,又拥有荆州,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功业升到了他平生的顶峰,没有听进诸葛亮的谏言,在众人的劝进声中,做了汉中王。刘备擅自称王,从政治上无异于袁术称帝,中兴汉室的誓言变成了谎言,失去了人心,直接宣告了他成为正统的反对面,给了曹操征伐的口实,也破坏了孙刘联联盟的政治基础。直接导致了魏吴联盟,这次联盟实质内容就是达成了合力解决荆州。给刘备一方直接造成的恶果就是荆州失陷,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死。
三、刘备第二次拒绝纳谏诸葛亮建议,就让军事实力血本无归。曹操去世,曹丕篡汉自立,对刘备来讲又是一次政治上正名的机会。政治上曹丕的行为推翻了曹操打压豪强,重用寒门政策,寒门子弟开始心向代表汉室正统的刘备,提升了民众对汉的认可度,为名正言顺,诸葛亮建议刘备称帝。这和上次反对称王不同,因为时势完全生了变化。刘备称帝在政治上宣告了自己的存在和目的,魏、吴反倒在政治上处于不利的被动状态。但刘备又走了一招臭棋。刘备称帝第二年,为给关羽报仇,刘备准备统兵东证东吴。诸葛亮又谏言反对:“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同时赵云也劝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可以看出诸葛亮和赵云在政治上是非常英名的,可惜刘备又棋臭一招,向着自己的联盟对象开始攻击,结果夷陵兵败,军事实力血本无归。自己也梦断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备的两招臭棋缩短了蜀国的寿命。诸葛亮倒是不负所托,弹尽竭虑,辅佐刘禅,攘除奸凶,兴汉安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奈何时不予诸葛亮,势不予诸葛亮!最后只留下“天不助我也!”的哀叹。
综上所述,就算刘备全听诸葛亮的,诸葛亮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的。正如水镜先生评价:“诸葛亮得其主,而未得其时也”。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做判断和决策,一定要审时度势,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有利形势,又要分析潜在危机,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资料《三国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评论和点赞。
其他网友回答:假如诸葛亮能听刘备的话!我想有很多的事就会有变化。刘备临死之前,千叮咛万嘱咐,对诸葛亮说:你千万不要用马谡…切记
其他网友回答:不会,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以彼之时,以其之力,三分已善!
历史上刘备的第一谋士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如果法正不死,刘备不会伐吴,天下大事就好说了。当时,刘备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的。白帝城托孤时,甚至对诸葛亮说出了,刘禅若不能扶佐可取而代之的话,这是摆明挖坑让诸葛亮跳呢。
其他网友回答:蜀汉统一天下只能是个美好愿景,六个字来形容丞相“知天命,逆天行”。
拿大家所认同皇叔犯的较大过失来讲。
关羽死后,刘备亲征东吴,被陆逊大败。亮:“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
诸葛亮关于进谏刘备东征的谏言只有说过这个,诸葛亮并不是一定反对东征的,只是不支持刘备亲征,这段话的意思说的很清楚,陛下您现在是汉帝,要亲征只能亲征汉贼(这里指的曹操),至于东吴,派遣一名上将去即可,哪里需要您亲自去呢?
当时的情况:关羽的死讯刚刚传到蜀中,上下一片哗然。大部分人还沉浸在关羽水淹七军的喜报当中,谁又能想到转瞬之间,关羽竟死于非命。
刘备不可能在结义兄弟关羽被孙权杀了以后还过去讲和的。1.张飞不答应(大哥你不去报仇,我就自己去)
2.孙权不答应(三国志里面明确记载:“欲图进蜀”)
3.入川的荆州人士不答应(从此和刘备离心离德,部分荆州人士叛降)
4.刘备自己不答应(烈帝是做不出这种寒心的选择,因为他是汉昭烈帝!仁德之师 重情重义)
关羽死后东征孙吴是必然的!
再说到东征统帅,是指足够份量的东征统帅,刘备自己算一个,张飞算一个,马超算一个,魏延算一个。出征前夕张飞被部下杀害(原定先锋出征)。
马超和魏延防御北方曹操 (防止曹军趁虚而入)
至于为什么没有带上赵云?赵云是提出了反对意见的,而且说的也比较直接,但是后来还是安排了赵云做为接应。
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
那么为什么没有带上诸葛亮呢?
1.诸葛亮没被刘备当做前线谋士,是当作丞相来用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2.诸葛亮自己也没把自己当做前线谋士。
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往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3.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为了奋斗半生的基业。进可攻,退可守。
诸葛亮留镇后方,治理民政,供应军需。刘备出征不带诸葛亮,却将蜀汉政权的大后方全权交付,这就是对诸葛亮能力和忠诚的无上信任。(当时拿下益州也没多久,平定内部矛盾,肃清反对派,需要有威望的人坐镇。)
刘备就算听了诸葛亮的,没有亲征,最好的结果大概率不会病死永安,白帝城托孤。换成现有的其他将领东征,张飞(不打先锋)马超,魏延,虽然个个武艺超群,但是遇到了满肚子坏水的东吴都督陆伯言,哪个能讨到好果子吃?也是只能浪费国力,继续恶化蜀吴两国的关系。
东征大败之后,诸葛亮仅仅数年,又重组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丞相一己之力中兴汉室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本就是逆天而行,蜀汉想要统一天下实在太难。
其他网友回答:不会,刘备和诸葛亮的战略目标也就是三分天下,可以说完成任务,后面主要工作是巩固。曹操目标才是一统天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郭佳不死,或诸葛亮选择辅助曹操,或能早30年结束战乱。无奈历史没有如果。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谁也说不好,一千多年前的事情谁能说清楚,历史记载无从考证,大多数人都是看电视剧了解的,就是书里也是后世人写的吧!现代人应该都是猜测摆了。
其他网友回答:刘备不如刘邦,诸葛亮不如张良,关羽不如韩信,杨仪不如陈平。焉能不败?
其他网友回答:我来回答:
首先,在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及战略家,对于军事及临阵指挥方面才能欠佳,而刘备是一个政治投机者且具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华之人。他们两个基本上能力方面有互补的属性,所以在一起是“天作之合”。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基本上就是按照诸葛亮所设计的方针进行布局的,如果说没有听诸葛亮的话或者唯一与诸葛亮方针有比较大的不一样的地方,那估计就是在荆州被东吴所侵占后进行的伐吴行动了。现在暂时不去理会刘备当时伐吴战略方针正确与否,但是分析下当时的客观情况来看看有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性。
首先,当时的状况是曹魏已经完全控制了北方,而当时的北方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所占的各种资源占整个国家资源的70%甚至更多。蜀汉在失去荆州后偏居四川之地,暂时不说云南的少数民族有没有完全臣服于刘备,就国力上来说,蜀汉政权是三个政权里面最弱小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在没有大的内部矛盾爆发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关键还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而当时曹魏内部稳定,国力上完全是碾压蜀汉的。另外在中国历史上,在四川的军阀或者说政权很多,但是还没有任何一个以四川为中心的军阀最后能统一天下的。
往大了点说,从三国往后几百年间,不管是东晋,还是南朝的那些国家,在疆域最鼎盛的时候,都是南北平分中国的。东晋控制吴蜀两地,南朝宋最强的时候与魏是隔黄河为界的,即使是那样的情况下,最后南方政权也没能统一天下,而且在与北方的争斗中始终处于弱势。这其实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从地形、人员结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但是综合说到底,综合国力是最最关键的因素。不是南方缺乏优秀的人才与统帅,也不是北方人就一定高明,关键在于客观的因素方面的制约。虽说人定胜天,但是很多时候确实是有力也无处使啊。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当今的朝鲜,你再有厉害的人物也没有办法,受制于先天的局限性,你只能是配角。如果说伟大人物厉害,那厉害啥,可以说是识时务,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该干什么,做什么才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最有利。
刘备与诸葛亮都是当时的人杰,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其实能割据一方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以南胜北,历史上仅有朱元璋干到过,但那个时代南方的经济实力已经远远强于北方了,客观条件有所成熟。而三国时代的蜀汉政权,只能这么说,乱天下有余,而要平天下实力不足啊。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其他网友回答:<2>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即使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蜀国也不会统一天下!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行,而刘备除了拥有被称之为当世之“卧龙”的旷世奇才诸葛亮之外其他条件都不具备,因此我就从这个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天时
如三国演义中所讲,刘备自起兵以来,将不过关、张,兵不过千人,马不足百匹,败曹操,输吕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能输的都输了,能败的都败了,最后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可以说非常的悲惨。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战乱年代,能够独霸一方的不是诸侯大将就是家中世代公侯财力雄厚之人,这些人兵多将广,势力庞大,岂是刘备这种白手起家的社会底层人士所能比的。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一开始就面临这么多的强劲对手,刘备可谓是生不逢时,所以前期才会混的那么辛苦。即使是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当了军师之后,才稍有起色,但还是被对手赶的东奔西跑,没有一个稳定的安身之处,后来好不容易才进入西南巴蜀之地。
二、地利
正是因为刘备实力的贫弱,既无法与曹操涿鹿中原,也没有能力占据江东富庶之地,无奈之下偏居西南蜀地。西南之地与中原江东地区比起来无论是人口、土地、战略位置、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等都有着巨大的差距。统一天下靠的不仅仅是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兵员、粮草等后勤实力,而这一点就是刘备势力的明显短板。更何况在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之后,曹操很早就在北方占领地区开垦农田,发展生产,让人民休养生息,始终保持强大的实力。东吴孙氏一族几代人长期经营江南之地,奉行休兵自保的策略,实力也不容小觑。而蜀国身处西南贫穷之地,不仅没有休养生息,反而连年动兵,数次北伐,劳民伤财,兵疲将乏,国力衰弱。
三、人和
三国演义中,刘备一直被塑造成爱民如子的贤人,然而,那些称颂他为贤者的人一个一个全部被灭掉了,最后剩下的魏、吴两家却都认为他是假慈悲的阴险狡诈之人。因此,虽然和吴国有过数次的联合,但带来的后果却都是不欢而散。尤其是刘备称帝之后,也许是出于帝王的权威或者是自信吧,对诸葛亮没有以往的言听计从,尤其是关、张二人死后,更是方寸大乱导致遭遇了火烧连营那样的大败,从此一蹶不振,为以后蜀国的灭亡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总之,诸葛亮是刘备集团能够取得成功的最大功臣,可以说对刘备集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诸葛亮就不会有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至于刘备的失败也有一些原因是刘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劝告而导致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刘备的失败是自身实力的贫弱和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的原因导致的,并不是凭借诸葛亮一人之力所能改变的。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得交流!
威海链 » 假如刘备一直听诸葛亮的话,蜀国会不会统一天下?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