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正月打雷,坟谷堆”,有什么科学的解释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提要:农村俗语“正月打雷坟谷堆,二月打雷麦谷堆”啥意思?有何科学讲究?

农民种田,能不能丰收全看天气,天气好,年景就好,天气差,就会欠收。因此千百年来,农民对天气都特别重视,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天象,更是重点观察对象。比如说打雷,什么时候打雷,打的什么雷,人们都做了大量的观察,并将打雷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记录下来,用一两句脍炙人口的俗语总结出来,流传后世。

而“正月打雷坟谷堆,二月打雷麦谷堆”就是当地的一句气象俗语,有些地方还有类似的说法,例如“正月打雷人堆堆”,“正月打雷遍地生贼”,从字面来讲,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农民认为在正月里出现打雷的天气情况非常不好,会导致当年的农业收成非常差,因为吃不饱饭饿死的人就会比较多,有些人迫不得已就会做贼,偷盗别人家的粮食以度日。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正月打雷坟谷堆

正月里天气还比较寒冷,气候也比较干燥,在这种天气条件下,一般是不会打雷的。因为只有在天气变暖变湿,比如说二月二龙抬头,或者六月天这种环境下才会出现打雷。所以,当正月打雷时,老一辈人就会觉得不是一件好事,这年的收成会出问题。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正月打雷,说明天气已提前变暖变湿,那些原本应该在冬天被冻死的虫子会逃过这一难,并提前醒来,在暖湿的环境下大量繁殖,随后影响春夏农作物的生长,造成粮食欠收。古时候可没有什么农药、杀虫剂之类的,很多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被糟蹋,收不上粮,到了秋冬季节饿肚子。

二月打雷麦谷堆

二月二,龙抬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每到二月份的时候,都会响起震天雷。这是一种正常天象,说明冬春两季已顺利交接,天气变暖变湿,自然也容易打雷,顺带着雨水也多了起来。这个时候的雨,在农民眼里那可是比油还贵,因为冬小麦这个时候正处于返青的关键时期,雨水足够了,就能长势茂盛,丰产丰收。

在古人看来,这些春雨正是二月时打雷带来的,所以二月打雷,在人们眼中就是一种吉兆,接着就有了“二月打雷麦堆堆”这一说法。

这句俗语通常是在北方流传,南方说这个的比较少。一个是南方春天来得早,天气变暖变湿也早些,正月里打雷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对农作物的影响有限。二个就是这句话本身的问题了,说什么二月打雷麦堆堆,要知道,南方一般都是种稻子,可没几个种麦子啊。

说到这里我们要先说一些闪电和雷声是怎么出现的,打雷是伴随着闪电和雷鸣的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往往出现在乌云遍布的天空中,令人生畏。雷电的产生在冬天很少见,主要因为冬天气温低,下雪天气多,上升气流少,云产生电荷主要是上升气流和云产生摩擦引起的。如果冬天上升气流少,就不足以和云产生摩擦,自然也就不会产生雷鸣了。还有就是湿润的空气才导电,夏天空气湿润自然雷声多,冬天气候干燥,也是不容易发生闪电的一个原因。

形成雷雨云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行,在春夏季节,南方暖湿气流北上,在夏天充足的阳光辐射下,地面潮湿的空气上升,上方冷空气下降,形成强烈的对流,所以雷雨天气多。但是在冬天气空气干燥寒冷,无法形成强烈的对流天气,所以很少会出现雷雨。

今年冬天气候温暖湿润,遇到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两股气流冷热交替对流,空气中上下温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短暂的形成雷阵雨,出现打雷的情况。也就是说,正月打雷和收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会因为雨水的多少去影响庄稼的收成。当然这些谚语都是劳动人民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是能够流传至今,我想肯定都有以一定的道理、只不过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放在当前已经不合适了。

其他网友回答:

老祖宗的话,放到现在也很实用。正月打雷坟谷堆,意思很明显,预兆今年不好呗。相信不相信,也别抬杠,老祖宗传下来的有些东西,科学他也解释不来,也不用听那些七拼八凑出来的解释。自我调整好心态,好好生活,好好陪伴亲人,珍惜当下就好,未知的事谁也说不准。有句老话说的,是祸躲不过,是福挡不住,福有祸相依,祸有福相伴。啥事想开点就好

其他网友回答:

腊月打雷动刀兵,正月打雷尸成堆。

你品,细细的品。虽然有些迷信,但这些都老一辈传下的,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其他网友回答:

正月是万物冬眠时刻,正月打雷,意味着老天爷不让万物好好休眠,未到惊蛰万物惊醒,万物有好的也就有坏的,有些魑魅魍魉跑出来就会作乱,所以才会有这场瘟疫。要镇瘟疫,速请火神、雷神、钟馗。幸运的是我们快速建了火神山雷神山,还有钟馗后人钟南山。所以抗疫必然成功!!!

其他网友回答:

祖辈的话至少是有经验了才会流传下来,正月打雷是异常气象,以前这种异常经常会有瘟疫。这也是古人遇到多次以后总结并编成童谣流传下来。这场病毒在医疗不好的古代就是一场瘟疫。

其他网友回答:

看了很多回答,这里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也算是辟谣,这句话最早是南宋孝宗时期的童谣,这一次疫情造成了接近三十万人死亡。<归安县志>记载:时饿殍迁徙者不可胜计。而正月打雷造成的疫情要分两个历史阶段看:

第一个阶段是秦汉以前,春节是在每年十月份,正月就是现在的阴历十一月左右,这时候万物蛰伏地气不吐,等待来年雨水浇灌,如果打雷下雨容易上冻造成作物绝产。

第二个阶段是北宋后期经济重心南移,此时正月跟现在的正月时间范围是一致的,正是一年中疫情最容易爆发扩散的时候,积累的一年的粪水随着冰雪融化本来就有可能造成粪口传播,这时打雷下雨会导致病菌进入水井加速疫情传播,进而导致人民恐慌不事生产饥民饿死,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要学会辩证理性的看待问题,不迷信不盲从,同时汲取历史经验,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新年快乐!

其他网友回答:

昨天晚上,陪母亲看电视时,恰巧打雷,说:“正月打雷人堆堆,二月打雷谷堆堆”。虽然我不太相信那些事情,但还是期盼疫情早些结束,期盼人们远离灾难。

其他网友回答:

有的 正常情况下冬天是不打雷的 冬天打雷说明空中气压气流等异于平时 容易发生瘟疫 黄帝内经上的

其他网友回答:

小时候农村的老人说,惊蛰之前不能打雷,打了第二年收成不好。我猜大概意思是,把冬眠的益虫都惊醒了然后冻死了,所以第二年收成不好吧。

今年武汉去年腊月就打雷过,昨天晚上又是惊雷。


其他网友回答:

在我国一些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正月打雷的谚语,比如:“正月打雷,坟谷堆”“正月打雷,人谷堆”“正月打雷,秕壳飞”“正月打雷,遍地遭贼”等等,将正月出现的打雷现象,与当年粮食收成、人的生老病死相联系,其实是缺乏科学道理的。

打雷的现象是由于充足的水汽在剧烈的空气对流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只要符合它发生的条件就能出现,只不过这种条件在夏季非常容易满足,而在冬季特别是正月里比较少见而已。打雷的原理,简单的描述,就是积雨云的上下云层形成不同的电荷,当正负电荷量分别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出现剧烈的中和反应,产生放电现象,巨大的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周围空气发生巨大膨胀,形成爆破声,于是雷声就形成了。

对于打雷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空气中水汽含量必须充足;二是要有强烈的空气对流,近地空气受热上升,而上层温度较低的空气下沉;三是水汽凝结并且冰晶剧烈摩擦,水汽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会凝结成细小冰晶,在强烈空气对流作用下互相碰撞和摩擦,在此过程中带上了不同的电荷,云层上部冰晶体积较大,带负电,云层上部冰晶体积较小带正电;四是上下云层间的电位差要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可以击穿云层之间空气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那么对照以下条件,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气温偏低,空气寒冷干燥,水汽含量不足,往往空气上下对流的程度很低,很难形成积雨云,也就不会出现上下云层间的放电现象,随之产生雷声了。不过,在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冬季近地面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大,冷暖空气相遇时的强度都比较大,也会引起比较剧烈的空气对流运动,产生可以产生雷电的积雨云,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由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知程度有限,把一些罕见的自然现象,都会和当年发生的各种灾难人为地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些自然现象都是不好的征兆,其实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标签: 坟谷堆 打雷 正月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