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到底聪明还是笨?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说的就是刘禅,主要反映刘禅愚钝,只知道享受玩乐不思进取。那么刘禅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在此我就借您的提问,说一说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会笨的像个文盲

刘备自封汉中王的时候,刘禅就基本确立了接班人的身份,所以刘备对刘禅的教育很重视。自小作为储君培养的刘禅,在学习方面并没有松懈过,甚至文化课都有诸葛亮亲自教授,史料上也有诸葛亮亲自为刘禅手抄书的记载,由此可以想象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刘禅就算是个菜包,也应该耳濡目染学到些真东西。刘禅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要进行武技方面的训练,文武双全一直是望子成龙的标配,在摔打中度日的刘禅,理论上也不应该是个弱者。请不要在脑海中勾勒影视剧中的刘禅,胖嘟嘟傻乎乎的形象是为了迎合剧情需要,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可能要好的多。

特殊的历史环境,不得不做甩手掌柜

刘备油尽灯枯之际,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那段精彩的桥段至今都是经典。刘备躺在病榻上,非常露骨的对诸葛亮说,刘禅能辅佐就尽力辅佐,不能辅佐就可以取而代之。甚至还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父,这样的安排根本无法让刘禅独立执政,说高度依赖诸葛亮那是委婉,是否也可看成刘禅是诸葛亮高度集权下的傀儡。刘禅在这样尴尬的环境下,首先赌定了诸葛亮的忠心,因为这是基础和底线,剩下就是安心的享受荣华富贵,没事了给诸葛亮这个廉价劳动力打打鸡血就行了。

从正式独自亲政,窥探识人用人情况

诸葛亮死后,刘禅才正式开始掌控全局,作为一个领导只靠自己干肯定不行,用好人才是最关键的。刘禅上台后先后重用吴懿、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从这个阵容上来看,他们都非碌碌无为的庸才。刘禅这样安排的基础班底,让蜀汉基本可以稳定运行,从这个方面来看他并不笨。当然宠信宦官黄皓必须是个败笔,尤其董允死后,黄皓的势力越来越无法压制,间接加快了蜀汉的灭亡。刘禅清楚的知道黄皓的丑恶嘴脸,只是像爱惜宠物一样舍不得他,后期忽略了黄皓所起的坏作用,但这个过失也不能定论他笨。

玉碎才是正义,瓦全就是可耻?

自古好像只有“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才是我们所能接受的完美结局。当年黄皓贻误战机,让蜀汉明显已经没有自保的机会,面对来势汹汹的大军,难道只有抵抗到死才符合大众心理需求?我们能不能把刘禅这种行为和“识时务者为俊杰”套在一起,明知道已经没有取胜的希望,无意义的抵抗还会让全国百姓增加无辜伤亡,古代败者被屠城的事不是没有。刘禅主动缴械投降,后期虽然落下个“乐不思蜀”的骂名,最起码蜀汉老百姓减少了流血,刘皇室的血脉也算保住了,自己还舒服的终老,这难道不也是种智慧?如果从不同角度看刘禅,不难发现他并非笨的不可救药,只是历史推动下的一个悲剧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是个聪明人。

一、从蜀国治理状况来看,刘禅执政长达四十年,国内政治清明,社会平安稳定,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尤其是在丞相诸葛亮病逝以后,仍然执政十九年,没有发生大的动乱。说明他具有一定的治国理政能力。

二、从与丞相诸葛亮及群臣的关系来看。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刘禅能够倚重诸葛亮的治国能力,君臣平安相伴二十多年;诸葛亮常年率军出征,刘禅在后方与其他臣僚亦能平安相处,其中定有过人之处。

三、从蜀汉面临灭亡危机时的决策来看,蜀国以区区百万人口的蕞尔小国,长期与强大的曹魏集团对抗,国力已经衰竭。兵临城下,继续抵抗,只能白白的丧失民众的性命。刘禅顺应历史潮流,归降司马氏,没有做无谓的牺牲。这是明智的选择。

四、从归降后的表现来看,刘禅以"乐不思蜀"的举止,消释了司马昭的怀疑,成功地保全了自己及原臣属的性命,六十七岁(在当时已属高寿之人)才去世。

普通的民众都喜欢拿诸葛亮与刘禅相比,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政治人物,没有可比性。就是在三国那个时代,真正能与诸葛亮不相上下的人也不是很多。不能拿诸葛亮的"智"来说明刘禅的"愚"。看政治人物的贤良明智与否,要看大节。

其他网友回答:

刘禅才是为老百姓考虑的主儿,“阿斗”才是真英雄。他不仅聪明,而是是真英雄!

提示:面对有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我们不能总是从王侯将相的角度来看,不能总是依据“成王败寇”的标准来评判,我们为什么不能站在老百姓自己的视角来思量呢?

谁是三国时期真英雄?曹操认为是他和刘备,辛弃疾认为应加上孙权。《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认为刘关张才是英雄,曹操是奸雄、枭雄,而不是英雄。

三国时期,谁是真正的英雄?许多人会回答说是刘备、曹操。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对英雄的概念发表了一通著名的议论,被称之为“曹操英雄论”,曹阿瞒议论道:“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边煮酒,边和刘备说,当今天下,能够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了,吓得刘备手中的筷子都抖落掉到地上。

南宋豪放词人、著名将领辛弃疾认为,三国英雄除了刘、曹外,还应加上孙权,辛弃疾写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如今已成俗语被广泛使用。

按历史功绩评判,曹操、刘备、孙权确实无疑属于三国英雄。然而,曹操、辛弃疾的英雄论,是以志气、成败、历史功绩而论,论说得很有道理,但终究逃脱不了“以成败论英雄”的俗套。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则干脆认为刘、关、张才是真正的英雄,其著作中有《三英战吕布》一回,反正书是我写的,我直接认为刘、关、张是英雄,在演义中大量描写、虚构他们三人的英雄事迹即可。而曹操是奸雄、枭雄,在书中大量描写曹操的奸诈即可。

关于罗贯中的“英雄论”,我在此不发表评论。

谁是三国时期真英雄?刘禅才是为老百姓考虑的主儿,“阿斗”才是真英雄。

上述曹操、辛弃疾的英雄论,是站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功绩论、历史结果论的基础之上的。罗贯中的英雄论,除了功绩论外,从刘备姓刘、是汉室正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的。

我不站在曹操、辛弃疾的角度,也不站在罗贯中的角度,我站在咱们老百姓的角度来思考,从民本的视角来看待,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真英雄,非刘禅这位“扶不起的阿斗”莫属。

刘备之子、后主刘禅,后人以“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庸碌之人,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不思进取之人,可见刘禅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反面人物。

刘禅在独掌蜀国朝政之时,采取与民休息之政策,大力发展经济,使蜀国经济一度逐步复苏。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刘禅多次劝诫诸葛亮不要北伐了,可诸葛亮就是不听,动不动拿出“先主”刘备来压制刘禅,还不断出祁山北伐,导致蜀国军费开支剧增、国力日渐消耗殆尽。所以,蜀国的衰弱,诸葛亮要承担主要责任。

公元263年,蜀国兵力枯竭、国力衰微,面对强敌压境,刘禅经过认真思考,力排众议决定向邓艾投降。试想,如果刘禅不投降,而是一意孤行、抵抗到底,要让多少蜀国军队和百姓葬身疆场啊!刘禅正是从百姓的角度考虑,为了避免生灵涂炭才投降的,这样的君主才是为百姓考虑的主儿,这位“阿斗”才是真英雄啊!

至于“乐不思蜀”一节,刘禅就是在装傻,这是大智若愚啊!正因为他装傻,才使司马昭放松了警惕,否则司马昭早把刘禅给杀了。正因为他装傻,刘禅才能够在异国他乡安度余生。

别看他“乐不思蜀”,他只是在装疯卖傻,他内心里边的极度悲痛谁能体谅呢?为了百姓能活着,他承担亡国的责任,还要被后人唾骂、载入耻辱的历史。

面对有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我们不能总是从王侯将相的角度来看,不能总是依据“成王败寇”的标准来评判,我们为什么不能站在老百姓自己的视角来思量呢?

其他网友回答:

笨笨的阿斗其实一点儿也不笨,暗地里精明的很,刘备临终前让他认诸葛亮为父,他可是干干脆脆一点儿也不含糊,这样既避免了诸葛亮拥有篡位之心,反正都是自家人了,诸葛亮还得更努力的留下来替他打工。

而当诸葛亮死后,刘禅就重新执掌朝政,并撤销了丞相这个职位,另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在他的治理之下蜀国平安无事的度过了三十个春秋,后十一年北伐魏国,但最终不敌,导致刘禅向曹魏投降,获封“安乐公”。

所以说刘禅并不笨,他要是笨能在位整整41年时间,可能吗?早就给手底下的人给扒拉下来了,而且他也聪明,知道打不过曹魏,干脆投降得了,一点儿也没有亡国之君的烦恼,刘禅的晚年是很安乐快活的,我倒是觉得他有种大智若愚的感觉。


其他网友回答:

刘婵的智商可不低,毕竟是刘备的儿子。要知道在诸葛亮死后,刘婵还保持了蜀国二十年的基业。可以看得出他的能力,就算刘备和诸葛亮为他留下了班底,可二十年之后,老的老,死的死。刘婵也开创了自己的班底。

刘婵根本无心去抵御魏国的进攻,连投降也是干脆利落。为何呢?此刻也看出了刘婵的长远目光。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早晚有一天这个华夏都会统一的,但是蜀国不可能,吴国也不可能了。魏国地位已经根深蒂固,控制了华夏大部分的地盘。而且魏国的继承人曹丕更是聪明绝顶。

所以魏国统一天下的潮流已经不可抗拒了。而且在刘婵看来,三足鼎立对天下百姓有什么好处,数不清的战火,与随之而来的家破人亡。

而刘婵的聪明又体现在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中,就是乐不思蜀。在常人看来,乐不思蜀就是一个刘婵的笑话,但又在不少精明人,看出了刘婵的机智。如果刘婵无法说出,此中乐,不思蜀,那么他就可能会比历史上早死许久。而刘婵是一个在三国中活得最为久的的皇帝了

其他网友回答:

我看了看大家的评论,说刘禅愚蠢的占到绝大多数。在此,我有不同意见以供商榷。

我的看法是:刘禅不但聪明,而且是骨子里的精明,具备生存的大智慧,是三国时代的平衡术大师,也是后三国时代少见的,获得善终的地方诸侯。

一是评论刘禅首先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评价。刘备入川以后,经历了汉中之战和荆州之役,不顾国力衰微,悍然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损失掉自己的主力家底,病死白帝城之前,留给刘禅的,是一个濒临崩溃的烂局。不仅仅是军力和国力空虚,更重要的是蜀国的政局失去了权力制衡和运转秩序,东洲派,益州派,荆州派矛盾激烈,打的不亦乐乎,不仅各派别间互相压榨,同派之间也有你死我活的情况。继任的诸葛亮和李俨羽翼未丰,魏延等原有功勋老臣们蠢蠢欲动,蜀国政权是相当不稳定的。可谓是内忧外患齐至,如果曹魏当时用兵犯境,只需轻轻一推,蜀国就会轰然倒下。这时的刘禅只有16岁,未经历练,德望很低。面对新的局面,一方面,刘禅对内确认了依托诸葛亮的策略,授钺,开府,称相父,赋予诸葛亮最大权力,另一方面积极结盟孙权,可以说,这场赌博,刘禅是赌对了,在诸葛亮的协助下,稳定了局面,保持了42年执政,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

二是应客观审视刘禅与特定对象的关系处理。首先是与诸葛亮的关系处理。从感情因素讲,刘禅是极其讨厌和反感诸葛亮的,这从诸葛亮死后的一系列态度上可以看出端倪。更难得的是,尽管诸葛亮权力欲望严重,又排挤打击掉李俨,所提携指派的董允又软禁和约束了刘禅的日常起居生活,刘禅想纳个妾居然都不行,还是董允给面斥驳回了。这可是国君啊。但是刘禅还是给予诸葛亮最大的信任,这种跨越个人感情的政治同盟,体现出刘禅非凡的洞察力和忍耐力。这种引而不发,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仅仅这份毅力,就比现在四处惹事嗯特没谱强了很多很多

二是在诸葛亮死后与蜀国各权臣的关系。诸葛亮猝死后,刘禅及时捕杀了有想法的魏延,抑制朝内老臣们的异动,同时立即废除丞相制,改费玮和蒋碗共同理政,本意是要收回国家权力,但是诸葛亮一脉势力太大,原有的体系很难被打破,国家权力依然集中在所谓的几个指定接班人手里,这也是蜀国灭亡的重要原因。此时的刘禅开始了平衡术表演,30年来,各派别之间只会骂宦官干政,把脏水都倒在了黄浩等人头上,包括排挤打击刘永等等,刘禅都是退在幕后的。且看人们你争我夺,刘禅自己却逍遥自在。就是在蜀国即将灭亡的前期,刘禅又推出被压制多年的诸葛亮余党,任命他的儿子诸葛瞻,居然还能够让诸葛瞻肝脑涂地,身死报国。临死前居然也不怨恨刘禅,喊两句口号,却是反姜维和反黄浩的。总之与刘禅无干。

三是与主宰者曹央及司马家族的关系。刘禅的平衡术是血液里带来的。他娶了张飞的两个姑娘,敬哀皇后和张皇后,也是夏侯渊的外孙,夏侯家和曹家本来就是亲戚,刘禅自身就有曹氏血统,这就是曹操根正苗红的红二代。可以说刘禅根本衣食不愁,屁颠屁颠的就投降了。曹氏被架空以后,面对实际权力的司马昭甚至司马炎,则采取了示弱的求生战略,最突出的就是乐不思蜀。其实装傻谁都会,但是一番淋漓尽致的表现下来,瓦解了司马炎的戒心,为自己谋得了求生的机会。

三是从生存的结果看刘禅的求生之道。刘禅的安乐公是公爵,五品爵位中的最高者,当时司马炎才是个晋王,还没有禅让,与孙晧比,刘禅以小国降君排在了前面,得以安享天年,高寿64岁死去。后代还继承了爵位。相比于死因不明不白的孙晧,刘禅下场已经是好多了。

总之,刘禅如果没有突出的政治眼光和洞察力,是很难在三国乱世中顺利存活的,他只是采取了示弱的策略,刘禅可以说是三国时期第一平衡术大师。

其他网友回答:

也不能说刘禅笨,只能说是太普通,沒能象其他皇帝一样有心机,乱杀攻臣,其实这样忠厚的皇帝反而能够稳坐江山39年,你能说他笨吗?

其实在人性上讲,刘禅很少处治过某个大臣,也给大臣们的安全感,大臣们过得舒服哪有心情去谋反或者惹是生非。

而有些皇帝太过精明,处处提防起杀戮,有些大臣为自保不得先下手为强,干脆反了算了,反正不反也是难逃一劫!

当然也有诸葛亮的尽力效命,刘禅才可高枕无忧,但诸葛亮死后他仍然还做了20多年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刘禅肯定有些能耐,至少来说不笨。

其他网友回答:

刘禅是聪明还是笨,意义都不大,关键是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皇,如果他仅仅是一富翁,是一个聪明的人,知道明哲保身,能屈能伸。但作为一个帝皇,以交出皇权为己任,蜀国灭亡,他如释重负,好像解脱了,真是千古奇观。有许多人千方百计为刘禅辩解,有什么意义呢?他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知子莫若父,刘备讬孤时,对诸葛亮说:能辅则辅,不能辅则取而代之。有人理解为刘备的试探之言,但更多的是无奈与失望。


其他网友回答:

千古英雄气,至今尚凛然。功成三分国,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其他网友回答:

刘禅既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人,也不能算是一个笨蛋,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正常人。和所有资质一般的普通人一样,当身边有好人时,刘受其影响就变好了,有坏人时,刘禅受其影响就变坏了。





标签: 刘禅 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