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太平天国不内讧,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对抗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结果会如何?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太平天国如果不改变他奇葩的宗教体系,是绝无可能推翻清朝的。

回到1856年,如果太平天国不内讧,西征和东征战果很可能扩大,击败当时尚未成熟的湘军(当时左宗棠、李鸿章还未成军),但是,要想彻底打败曾国藩,恐怕还是很困难。

太平军能征善战,但不善于打歼灭战

太平军早期取得了许多胜利。武昌、九江、安庆,都数次攻占。同时,在西征战役中,太平军也多次击败湘军。其中,“九江、湖口大捷”堪称是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

可是,我们会发现,这些胜利,大多是击溃战。即使是“湖口大捷”,也只是“重创”湘军水师。而“樟树镇大捷”,也是"杀敌千余“。

1856年,太平军连续取得胜利。逼近南昌,曾国藩四处求援,岌岌可危;九江城下,塔齐布病死,九江撤围救南昌;武昌城下,罗泽南战死。

太平军数次把曾国藩打得羞愧难当,但是,却很少打上规模的歼灭战。

可是,这背后,却暴露出太平军过于注重攻城略地,没有重视歼灭敌军主力。

以水军为利:在之前短暂的湘军进攻阶段,太平军水军损失船只万艘,曾经以水师自豪的太平军失去了正面对抗湘军的能力。而在太平军反攻阶段,取得湖口大捷后,湘军水师分为两股,外江水师遭遇重创后撤退,内湖水师撤退到鄱阳湖作战。

因此,太平军始终没有重新建立起水军优势,这对于太平军是致命的隐患。

湖口之战重创湘军水军,但是,长江水面太平军依然无法重建水师优势。太平军军力与战略目标不匹配

大家普遍认为太平军兵马众多。事实上,太平军初期,真正能战之兵并不多。

有的专家认为,太平军全盛时期的野战兵团,大约只有十万左右。北伐用去三万,留守天京附近的大约三万,用于西征的大约三、四万兵马。

我认为,这个估计过于模糊,持相对保守态度。不过,太平军兵力确实不多。这个有迹可循。

在太平军西征的最后的阶段,杨秀清调石达开回师救援天京,参加东征作战。

石达开带走“二三万人”,整个西征的进攻就基本停止。而当时,南昌已经岌岌可危。

可见,即使算上西征太平军算上在西征过程中招募的新兵,虽应该不只三、四万兵马,但绝没有大家印象中动辄“几十万大军”的规模。

以几万人的兵马,太平军同时攻略江西、安徽、湖北等数省。这个兵力确实与战略目标完全不匹配。毕竟,与早期的转战不同,此时太平军的目标已经不是过路了,而是要控制、经营这些地区。这还没有考虑到此时江南、江北大营在天京附近的威胁。

最终,因为江南江北大营加紧在东线的攻势,威胁天京。使得太平军被迫调集兵马回救天京,致使西征在战役追击阶段戛然而止。

湘军进步速度快,如果不能快速歼灭,湘军战力将迅速攀升

早期,湘军成军不久就开始参战。尽管有塔齐布等行伍之人参加,但是,湘军的领导多是文人,此时他们在战役指挥,战役协作上的经验还非常欠缺。

湘军的文人将领们,在战争中不断遭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逐渐成长起来。

因此,即使太平军回头打下南昌,只要没有活捉或者杀死曾国藩。由于湘军主力尚在,恐怕也不是一时半会还是不会败亡的。

三个变量,谁变得快,谁就能赢

因此,如果要判断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两个变量。

湘军方面能否快速成熟,战役指挥、战役协作水平的提高。

太平军方面,能否顺利改变奇葩宗教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当时,杨秀清、石达开都在奇葩宗教笼罩下的政治、经济政策上尝试做一些调整)。

清朝方面,能否像1860年以后那样,充分信任和支持湘军作战。毕竟,太平军的对手是大清朝廷,湘军只是一个打工仔。打工仔能够取胜,还要看老板支持不支持。

奇葩的宗教体系是太平军的硬伤。这个不改变,太平军永远无法胜利,不论内讧与否。

因此,我认为,即使太平天国没有内讧。1856年时,湘军与太平军的作战还在中盘,胜负难料。

其他网友回答:

1864年隆冬,长沙城内。左宗棠摊开宣纸,提笔书写。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插满了太平军的黄旗,满清皇室死的死,逃得逃。现在左帅要做的就是分析战败的原因,为后人留下教训遗产。

一、太平军大都是广东客家人,有共同的语言习俗。加上广泛吸收广西的士兵,桂一省,自古民风彪悍,部队中又混有苗民与秘密社会成员。这些人投军只求饭饱,能死战求生,战死亦求升天。反观湘军,与敌交战,只敢用鸟铳远攻炮击,不敢和太平军短兵相接,贪生怕死的多;更为要命的事,军饷不能及时发放,士兵肆意抢掠,百姓怕官军;将士各自为政,败不相救,胜则争功。

二、太平军以宗教之名起事,士兵们只需”遵守命令,勇敢作战,一时受苦,同打江山,后自有高封。“以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为首的诸位将领,部队纪律严明,百姓爱戴,主动向太平军进贡粮米钱财,以至军队粮饷充沛,士兵少扰民。湘军,奸淫抢掠,百姓恨之入骨。”贼至争相迎之,官军至皆罢市“。

三、满清入主中原,一直以来压制华夏文化,大兴文字狱。洪秀全虽以”上帝“名义起义,但联合各会党,发檄文驱杀胡妖,其实是一场种族革命,所以能博得底层民众的同情与支持。

左宗棠写的正起劲,突然听到外头传来阵阵喧闹声。紧接着,门外脚步声步步紧逼。“大人出大事了”左旋即把笔丢一边,随下人走到屋外。左宗堂现在的府邸临江而建,出门不远就是湘江。虽已是枯水期,但湘江水位不见消退。只见众人拉着曾国潘,曾下半身已湿透,裤子上还沾着黄泥巴。不知为何,左宗棠看到曾国藩这副模样,竟大笑起来。“真像个猪崽子”在旁的众人,表情尴尬,想笑又不敢笑,只得憋在脸上。

左宗棠随即恢复往日的威严,他四下打量曾国藩周边人。“伯涵,怎么不见李二?”曾国藩目光投向前方烟波浩淼的湘江”我派他去上海,搬救兵!“。

其他网友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次农民起义,无论其是否出现天京事变,其结局都会是失败的。农民阶级的思想局限性使得起义会以改朝换代的传统封建王朝方式演化,晚清已经走到了封建制度的尽头,再改改朝换代必然会更加腐朽。尽管太平天国后期实行了初步的资产阶级改革,但是那是在农民皇帝洪秀全默许下进行的,即便太平天国运动没有立刻失败,其改革也会半途而废,或者隔靴搔痒,没有显著成效。总之,在没有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科学的革命思想指导的前提下,太平天国运动只能走向失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上个世纪的历史书中,洪是农民运动的伟大领袖,太平天国也是正面形象,曾李左等人,被贬一钱不值,是清迋走狗,奴才,汉奸。不知为何,后来是谁把历史改了,太平天国成了反面典型,曾一跃成为圣人。

若凭打仗,太平天国不内讧,以杨石韦等几王的军事天赋,吊打曾李左等人,清朝提前天亡,也就没后面孙蒋等什么事了。但杨石韦等文化有限,只会以奇用兵,不会以正治国,最终也会失败,那中国现在是什么样,就说不清楚了…

其他网友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四年被剿灭,共历时十四年,势力扩展到十七个省份。

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清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既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又是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旧式革命运动。不仅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封建统治,促进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又遏制了资本主义列强对我国得侵略,阻止了中国的殖民化进程。由于农民阶级不是推动中国历史的先进阶级,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目光短浅等毛病,使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始终无法保持团结,军事决策上一再失误,对外交往上缺乏经验,无法认清西方列强的真实面目,最后被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联合剿杀。

其他网友回答:

这种假设毫无意义。一般言之,革命者往往是从非常低下的社会地位靠暴力赢得一国或一局部地区的统治地位的。一旦地位骤然提高,往往会私欲极度膨胀,尤其在进入繁华大都市后,无法抑制对于女人、财富和豪华糜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很容易忘却革命前对于同为穷苦百姓的革命基本力量的承诺,迅速腐败,于是也就迅速变得不得人心,最终导致失败垮台。

其他网友回答:

太平天国最终还是要以失败而告终,且不说其它,单是它的理论就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它不能够指导太平天国走向胜利。即使太平天国不发生内讧,有着曾国藩,左宗棠此类人物的出现,也是够太平天国好好的喝一壶的。

曾国藩何等人也?立功,立德,立言一完人,何许人也?古今的大贤人,左宗棠又是一虎将,把军队练的嗷嗷叫,只能说是大清气数不该尽,遇上了曾国藩这样的贤臣,最终将太平天国彻底地镇压了下去。

综所言,太平天国根本就不是曾国藩的敌手。

其他网友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是由“拜上帝会”这个教派组织的,除主要领导让洪秀全,冯云山等外,几乎都是底层农民。所以他们不可避免的犯下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其一,不尊重知识分子,认为只有暴力才能解决一切。这必然引起当时中国处于中流砥柱的士大夫阶层的绝对反感,以致人才大量流失,政权不能有效得到知识分子的支持与助力。

其二,破坏纲理伦常,破坏原有的社会制度,破坏当时中国社会内在结构。这几乎是与当时的官僚地主阶级站在了对立面。(如果需要清洗,也是统一之后的事情,比如刘邦,朱元璋等人)

3,在取得局部胜利之后,决策者利令智昏。(太平天国)虽然以人海战术优势能够暂时取得局部性的胜利,但是之后由于政治人才的断流,以致在政权建设上昏招不断,不能有效的巩固已得到的成果。犯下盲目乐观主义,导致不能有效的估计形式而制定战略。在定都天京之后,曾以小股部队去进行北伐,此就是盲目乐观主义导致的失败。如果反观一样在南方建立政权的朱元璋大家便能得出其中的优劣。

4,理想虽好,却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天朝田亩制度》虽然理想美好,但在当下是不能有效实行甚至颁布的,等于是给底层农民画了一张大大的烧饼。而后来的《资政新篇》虽然建议与设想更具现实。但连续不断的战乱也导致了此书的可行性为零。

5,本是教会组织,在永安建制之后,太平天国已经初具政权雏形,但是由于此建制与教义的冲突,便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洪与杨之间的斗争,以致原骨干被大肆屠杀,石达开领兵出走,因此天京事变便成了太平天国的失败伏笔。

6,不能有效处理与洋人的关系,而导致国际上转而同情清政府。其一,其教会虽然打着上帝的名义,但是与原上帝大相径庭,是一个早已歪曲理念的教会组织,自然得不到基督,天主教国家的支持。其二,与洋人关系时好时坏,一边允许通商,但又不承认他们之前的不平等利益,以致洋人转投清政府,因为清政府至少满足了他们的所有利益诉求。

总而言之,太平天国运动在当时的环境下必然失败。他们只是一群发动暴乱的农民,虽然组织者却不是个农民,而是个走投无路文人,他们根本不具备建立政权的必要条件,所以他们只能被失败。

其他网友回答:

太平军就犯了一个错误:1850南京定都后,北伐只派了两万人。如果北伐兵力达十万以上,又一个皇帝会上吊。除此之外,其它可忽略不计

其他网友回答:

有胜的可能,但不尊守原先般承诺,产生腐败,胜利也只是暂时的,跟李自成没多大区别。

般更为的。

致谢!

标签: 韦昌辉 杨秀清 石达开 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