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汉唐时常有泰山封禅,宋真宗以后就绝迹了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还记得杜十娘沉江的故事吧,杜十娘心中的“爱情”,就是后世帝王眼里的“封禅”,它被宋真宗玷污了。谁要是再去泰山封禅,总有被沾上脏东西的感觉,恶心!



据史料记载,从三皇五帝时期,就有封禅泰山的传统。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巅筑坛,祭祀天神;所谓“禅”,就是在泰山脚下除山祭祀地神;当然,石刻记功向神灵“汇报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封禅泰山不是谁都有资格的,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完成国家大一统;二要帝王政绩斐然国泰民安;三要有祥瑞出现。因为自古封禅的神圣性,很多伟大的帝王都与封禅擦肩而过,比如唐太宗。

从帝制社会开始,历史上一共只有六位皇帝封禅泰山,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其后,即便如明成祖、康熙,甚至最好涂脂抹粉的乾隆皇帝,都没有去封禅泰山。不是他们不想去,而是“封禅泰山”这个万年品牌,被宋真宗弄脏了。



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他一生中最“伟岸”的一件事,就是御驾亲征,逼迫金国人与大宋签下和平条约,史称“澶渊之盟”。

宋金和平后,北宋迎来高速发展,赵恒志满意得,逢人就吹牛逼:想当初,朕御驾亲征,救国家于危难......没想到某一天,他被一个叫王钦若马屁精泼了一盆冷水:澶渊之盟难道不是城下之盟吗?还有比这更耻辱的吗?

王钦若不是铮臣,他的目的也不是给宋真宗找别扭,而是想彻底否定寇准在抗金上的功劳。但这句话的副作用,就是刺伤了宋真宗的自尊。

王钦若有找补的办法:澶渊之盟是寇准的耻辱,陛下您的丰功伟绩是毋庸置疑的,咱们应该封禅泰山,让天地神灵都知道您是一位伟大的君王。



对啊,赵恒豁然开朗,封禅泰山已经成了金字招牌,用它来给自己佐证,等于拉秦始皇汉武帝给自己站台,高啊!

可是,可但是,宋真宗脸红了!大一统?金国人都打到黄河边上了。丰功伟业?太祖太宗都没敢封禅唉。祥瑞?在哪儿呢?

王钦若脸皮厚,燕云十六州又不是你丢的,现在难道不是国泰民安吗?祥瑞嘛,会有的!宋真宗像偷嘴的猫,安耐不住躁动:王旦不会反对吗?

王旦是有名的“崛头”,他可不好对付,这么不要脸的事,不被他骂投井了就是幸运。王钦若挤咕挤咕眼睛:这事包在我身上!



某一天,宋真宗招待群臣。酒过三巡,他亲自抱了一斛酒,递给王旦:爱卿劳苦功高,朕赐你一斛御酒,回家再品尝!

王旦千恩万谢,掂掂分量,总觉得不对劲,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一开,哪是什么御酒,满满一壶的稀世珠宝。王旦瘫坐,皇帝肯定不干好事了,这是想堵我的嘴啊,可这事没法说破呐,太匪夷所思了,皇帝行贿大臣,说出来你让皇帝还活不活了?

王旦打破门牙肚里咽,也因为这件事,让他一世英名受到玷污。

王旦被封口,寇准已经被贬,朝中就没人敢说话了,宋真宗一伙敲锣打鼓,他们精心策划的闹剧,拉开帷幕。



一天早朝,有人来报,左承天门的鸱尾上,突然出现一个黄帛。宋真宗一脸疑惑,那就取来看看嘛。不大一会儿,黄帛被取来,众人一看:哇塞!原来是一封天书!

文字比较古奥,大致意思是说,大宋受天命,要传世七百年,八十一代。除了正文,还有三张“小纸条”,全都是上天表扬赵恒的话。

赵恒像被踩了尾巴一样跳起:原来真的是神仙显灵啊,一个月前的夜晚,我刚要准备睡觉,突然屋子里一片光明,一位“星冠绛袍”的老神仙从天而降。他对我说,一个月后会有《大中祥符》三篇降世,天机不可泄露。我将信将疑,整整斋戒了一个月,果真有天书降临!

王旦在一旁强忍着没呕吐出来!老臣血压高,回家歇着了。



接下来,历史上有名的“闹鬼事件”愈演愈烈。宋真宗下旨,大赦天下,改元“大中祥符”,改承天门为承天祥符,京师臣民聚饮三天。

再笨的大臣也看出了门道,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各种祥瑞发了疯似的的涌现。

想躲清静的王旦,被揪出来当代表,率领群臣和民众代表24300多人,连续向宋真宗上表:皇上啊,您就是功比三皇五帝的圣主,请您顺应天意,去封禅泰山。

宋真宗一脸“委屈”,那好吧,都是你们逼的!

满朝文武忙了三个月筹备工作,总导演王钦若当先行官,刚到泰安,又给天下带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祥瑞又出现了——泰山醴泉出,锡山苍龙现!同时又在泰山得到一封天书。



奥斯卡金奖得主赵恒,再次被踩尾巴:哇塞,这么巧,上个月我就梦到神仙告诉我,泰山有天书。

封禅过程就不详述了,不过,这件事不算完,宋真宗像着了魔似的,接下来又搞了一系列的闹鬼事件,包括大肆建造各类宫观,三头两日的祭祀活动,还去汾阳搞了一次“西封”大礼。

后人如何看待宋真宗的封禅泰山行为呢?《宋史真宗纪》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一国君臣如病狂!”明朝大学者李贽更是破口大骂:“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宋真宗封禅泰山,带来几个恶果:

  • 其一,公然造假,败坏社会风气


说实话,历代帝王封禅泰山前,所有的“祥瑞”都不靠谱。那时候的祥瑞,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过度解读,二是局部伪造。

所谓过度解读,即“祥瑞”是真的,或者疑似真的,被牵强附会定义为祥瑞。比如,由于基因突变,可能真的会出现“嘉禾”(多头穗禾苗),或者“白雉”(白色野鸡),或者“麒麟”(怪兽)等等。

所谓局部造假,就是部分官员,为了个人前途,瞒着众人耳目造假欺骗皇帝。皇帝信了,即便不信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历史上这么大规模公开造假,达到不要脸的程度,只发生过两次,一次是王莽代汉前夕,一次就是宋真宗封禅。



王莽时期的造假,人家王莽至少没有亲自参与,他只是装瞎。宋真宗可是赤膊上阵,扮演男一号。别说王旦,我估计连王钦若这类人,都对赵恒充满鄙视。

所以,满朝君臣被骂作“魑魅魍魉”、丧心病狂,一点都不为过。

  • 其二,糜费国帑,加重人民负担

宋真宗的拜鬼运动,花费了多少,我们举几个例子,摆几组数据。

有人考证,东封泰山,耗费八百余万贯(一贯折合白银一两);西封汾阴,耗资二百万贯。从购买力折算,两次封禅,宋真宗花费了相当于100亿人民币!



封禅泰山后,宋真宗修建了多少宫观,已经很难考证(有人考证说2600多所),花了多少钱也没有具体数字。不过有一个数字可以参考,营造玉清昭应宫,仅雕三座塑像就用去黄金一万两、银五千两。是不是惊出一身冷汗?

宋真宗即位时,正是北宋发展势头最好的时期,从太祖赵匡胤设立封桩库(积攒赎买燕云十六州的储备金),到太宗朝的积累,库藏数字非常惊人。可是到宋真宗晚年,“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 其三,破坏秩序,遗留政治弊端

北宋从宋真宗开始,各种社会矛盾重生,呈现出未老先衰的迹象。宋仁宗即位后,为何要进行庆历新政?就是要革除宋真宗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三冗”,冗官、冗费、冗兵。其中的冗官和冗费,都与这次封禅事件有关。



北宋有个奇怪的现象,官员们经常挂职某某宫观的“提举”、“提点”、“管勾”、“勾当”、“主管”、“司使”等,这是一种什么官职呢?

闲职,吃白饭的地方。这类官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专职吃白饭”,比如皇帝恩赐,或者被剥夺实职后养起来的官员。另一类是“兼职赚外快”,除了正常职位之外,兼领一份职务,什么事也不用做,就是多拿一份薪水,这份薪水往往是正常职务的几倍。

这个恶例就始自于宋真宗的封禅活动,他为了提高神教的影响力,让朝廷高官,出任“宫观官”,全然不顾国家神器的庄严。这个恶例,最终加剧了毒害北宋的“冗官”和“冗费”。

因此,宋真宗的封禅泰山,成了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事件,它让古人心目中最神圣的政治活动,变成了污秽的代名词。



古人眼中,封禅泰山就像爱情一样神圣,宋真宗扮演了李甲,在神圣的丰碑上泼尿,后世的皇帝再去封禅泰山,岂不是跟他一路货?

还有一个事实,宋真宗是真的有精神病,家族遗传史,谁再去封禅泰山,岂不也有神经病的嫌疑?

其他网友回答:


在历史上实际举行过泰山封禅的皇帝有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玄宗以及宋真宗。为什么并不是所有皇帝都去泰山封禅?这些封禅的皇帝又是为了什么?


因何要封禅?

泰山的封禅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高山祭祀活动。传说我国古代到泰山封禅的有七十二君,在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封禅始于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封禅实际是一种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有着重要的联系。



原始的宗教观念主要是对自然界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崇拜,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按照古人的观点,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之中,泰山为最高峰,上可通天,下可通地。所谓封禅就是,在泰山上筑土成坛,在坛顶烧柴禾,用以祭天,报天之功,此为“封”。在泰山南梁父山上祭地,报地之功,此为禅,合称为“封禅”。


封禅实际是对天地的一种信仰,是建立在帝王统治“受命于天”观念的基础之上。帝王突显国家实力时,选择泰山祭祀。这种封禅仪式意味着皇帝有丰功伟绩,上要昭告天神自己的功德圆满,意味着向天地之神报告天下太平,以致谢意,感谢他们让国家风调雨顺、民生安乐的功劳;下要昭告黎民百姓功德无量,以此向百姓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受命于天的,让民众顺从。



泰山作为祈天之所,并非所有君王都愿意到泰山封禅。始皇帝无德,泰山封禅后病死途中;而汉武帝封禅后使泰山声威大震,因此并不是所有君王都到泰山封禅,因为怕遭天遣。


宋真宗的“泰山封禅”

如果以我们今人的评估来看,历史学家认为配得上泰山封禅的皇帝恐怕只有黄帝、尧与舜才有资格。秦皇汉武都不算有资格,那么宋真宗何德何能要跑去泰山封禅呢?自然也是出于政治原因。



宋朝建立之后,面临着完成统一全国,特别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重大挑战。1004年,辽国大举进攻北宋。在寇准的力促下,宋真宗亲征。但是很多大臣对此战没有信心,甚至原来表示支持寇准的宰相毕士安也借口有病在身,不愿随驾北征。


宋真宗没走多远,本来就是勉强出征,听说辽国萧太后亲自上阵,于是便打起了退堂鼓。寇准一再劝解,更何况前有其父赵光义因士气受挫而大败的前车之鉴,只好继续北行。


真宗抵达澶州时,三面已被辽军围住。他望着黄河滚滚烟尘,又心生胆怯,不愿横渡黄河前往澶州北城。在寇准和武将高琼的一再要求下,无奈渡过黄河,到达澶州北城。



北宋将士们看到皇帝的龙旗出现在城楼上,欢声雷动,士气高涨。宋军集结在澶州多达几十万人,更何况辽国主将萧挞览被宋兵射死,这样的阵势给辽国造成很大的压力。


萧太后觉得这次也很难占到什么便宜,于是提出议和。此提议遭到寇准的坚决反对,他认为此时的局势对宋军有利,如果乘势出兵,必能收复失地。


但宋真宗可不这么想,他一起想要议和,只要不割地,给百万钱财也可。寇准虽主战,但在强大的妥协派面前,他也不得不放弃。



最后,宋辽两国达成了“澶渊之盟”,成为兄弟之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双方划定了国界后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的达成,对于北宋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面子和尊严的问题。但是宋真宗封禅却是宋朝内部争权夺利的产物。


在宋朝商人地位提升,人们开始讲求实际,义利并重,甚至产生了利重于义的思想。宋朝出现了大商人与大地主大官僚相结合的局面,因此,以经济代价换取两国的和平,这种方式不仅大多数君臣接受,而且普通民众也能接受。并且宋朝从榷场获得的贸易利润远超过了他们为和平所付出的钱物。



澶渊之盟并没有给宋朝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宋真宗原本也很满意,毕竟他的底线是去到百万,结果三十万就搞定了,这当然是一件乐事。


澶渊之盟后,寇准本来很受宋真宗的信赖,但是自古以来,贤臣遭嫉妒的例子比比皆是,寇准也同样受到排挤。宋真宗听信王若钦及其记恨寇准大臣们的谗言,最终将寇准贬官外地,客死海南。


北宋亡于政事,统治集团因为钱多难免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士因为处于和平之下,难免疏于训练,士气低落,严重缺乏战斗力。而且宋朝这种花钱为别人做嫁衣的行为,助长了北方少数民族实力的增长,加重了宋朝的边患。



但是,宋朝的大臣们可不这样认为。王若钦正是利用澶渊之盟赶走了寇准,自己上位,开启了溜须拍马的模式。他对宋真宗说,澶渊之盟作为城下之盟完全是一种耻辱,而且宋真宗亲征,完全是被寇准利用了。于是,宋真宗也觉得脸上无光。


皇帝觉得自己没面子,这个难题如何解决,王若钦给出的答案便是封禅泰山。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对天地怀有敬畏感,封禅意思就是在昭告辽国及大宋天下,我宋真宗才是上天选定的真命天子,以此从心理上对辽国产生震慑作用。


由此可见,宋真宗的泰山封禅完全是一种心理安慰,连一场政治秀都算不上,证明的不是宋真宗有多大的丰功伟绩,而是宋朝的文臣嘴巴有多么的厉害,完全可以左右皇帝。



宋真宗之后为何再无封禅?

历史上的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太祖等都先后封禅过泰山,宋真宗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去泰山封禅的皇帝。


泰山的出名,多半是由于封禅,但封禅本无旧典可考,也没有相传的封禅制度,据汪曾祺说,秦始皇上山,上到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


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结果因无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乱说一气。汉武帝生气了,自己规定了一个仪式,就按照祭祀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但是只带了一个人,这个人是霍去病的儿子。之后没过多久,霍去病的儿子就得暴病死去,死因蹊跷,究竟汉武帝在山顶干了些什么,无人知晓,只有一个无字碑清楚。



秦皇汉武作为一代天骄,封禅仪式都如此简陋,而后世皇帝在功绩上均不及此二帝,亦跑去封禅,却大规模的修山筑庙,准备仪仗队,纯属劳民伤财,本身也受到一些大臣和百姓的非议。据说,宋真宗封禅花费了800万贯,之后又是大肆筑庙。


而且不论秦始皇还是汉武帝,再到宋真宗,封禅后都陷入过度信奉道教,为追求长生不老,炼丹修道,对朝政造成很大的困扰。



宋真宗的封禅活动将宋代的政治风气堕落化,造成国库的匮乏,同时也引起了宋代文风以及文人价值观的嬗变。宋真宗、王旦、王钦若,虽贵为皇帝或宰相,但都因封禅而身败名裂,真正受益的恐怕只有秦山。


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封禅这种政治秀意义已不大。到了明代,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并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因此,虽然帝王们不再到泰山封禅,但是祭祀活动还在进行,这些都使泰山文化更具人文色彩。


国家对封禅仪式取消后,反而促进了民间对泰山的祭祀和崇拜活动,宋真宗为封禅而修建的庙观,在提升民间宗教热情的同时,也方便了后世百姓对泰山的朝拜。

其他网友回答:

北宋除了太祖赵匡胤能文能武外,其他皇帝基本就是废柴,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更是亡国之君。“靖康耻、亡国恨”在宋朝帝王心中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宋朝因此被视为历史上最窝囊的王朝。



▲宋真宗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此人在历史籍籍无名,既没有治理国家的政绩,又无来开疆拓土的战例。但是就是这个一个泛泛之辈,却效仿了“秦皇汉武”的封禅大典壮举,这在历史上留下了笑话。

景德五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登泰山封禅。然而自他封禅之后,就再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而赵恒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原来宋真宗拉低了帝王封禅的规格。说起赵恒封禅之事,还得从“澶渊之盟”这次战争说起。



▲王钦若

“澶渊之盟”发生在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太后发兵20万攻宋,契丹兵锋势如破竹,一直攻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契丹军队和京都汴京只一河之隔。此时朝廷震动,人心惶惶。以宰相寇准为首的主战派,提出皇帝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消灭敌人;以宰相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则建议迁都,放弃北方之地。

最后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御驾亲征,果然取得了胜利,宋朝和辽国签订了城下之盟“澶渊之盟”,契丹军队退回了辽国,京城危机解除了。寇准因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宰相王钦若嫉妒寇准的功劳,于是挑拨真宗和寇准之间的关系。他对宋真宗说,“当初寇准是用皇帝的生命做赌注赢得了这次战争。再者说了,“澶渊之盟”是耻辱的条约,是不公平的条约。【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引自王钦若语】

王钦若的话,本来是要贬低寇凖的,但却同时给爱虚荣的赵恒泼了一盆冷水,从此他一直闷闷不乐。

王钦若为了博得皇帝的宠信,揣摩圣意,提出了“封禅泰山”的建议,目的就是宣扬宋真宗的文治武功,试图比肩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的皇帝。真宗听后大喜过望。其实按照真宗这点能力,“封禅泰山”根本就是扯淡的事。我们先看看前朝都有哪些皇帝封禅泰山吧。

1.秦始皇嬴政、2.汉武帝刘彻、3.汉光武帝刘秀、4.唐高宗李治、5.唐玄宗李隆基。



亲们可以比较一下,宋真宗能比肩哪个皇帝呢?秦始皇汉武帝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三人就别说了,真宗和他们相差甚远,即便李治和李隆基他也比不上。李治能被“千古一帝”李世民选中接班人就是明证,李治以仁孝著称。李隆基少年得志,他老爸的皇位都是他通过“唐隆政变”打拼来的,他开创了“开元盛世”,只不过到了晚年宠幸杨贵妃而被世人诟病。总之真宗和这些皇帝有一定的差距。



真宗苦无良策,越比越自卑,假如提出封禅泰山这事,大臣反对怎么办?毕竟自己这点业绩明摆着呢!正在苦无良策时,王钦若又给真宗出了一条妙计,就是从“地方包围中央”,他说,只要地方官员不断的献瑞,朝廷大员们就不好反对了。献瑞是古代常用的办法,想捧谁,就让老百姓献个奇异的东西,比如五色的鸡、鸭,谷子一个杆长两个穗。小猪有两个尾巴等等……。

真宗一听这办法不错,于是暗示地方官员进行操作,结果可想而知,祥瑞之物源源不断汇集汴京,王钦若把握火候,适时提出了皇帝封禅泰山的建议,朝廷一致通过,这就是真宗封禅的过程。





说实话,皇帝弄虚作假让人不耻。到后来的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皇帝们都知道真宗在封禅这事弄的不够光明正大,都嫌弃他,以他为耻,以后只是来泰山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后来的康熙和乾隆就只是祭祀,而不是封禅。)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自打宋真宗这货去了泰山封禅以后,泰山的名声就臭了,后世的皇帝们都不屑跟宋真宗这种货色一样,前往泰山封禅。

为啥?因为后世皇帝去了泰山封禅,就相当于承认自己和宋真宗一样垃圾,那谁还愿意去呢?可以说宋真宗以一己之力,毁了一座山的荣耀。

其实早在唐高宗李治封禅泰山的时候,泰山的含金量就大打折扣了。毕竟他老爸文治武功的唐太宗李世民都没封禅泰山,你一个被女人拿捏得死死的皇帝,凭什么封禅泰山呢?

此后唐玄宗也曾经封禅过泰山,这又是对泰山的一大打击。不过唐玄宗前期还算凑合,毕竟开创了开元盛世,勉强算半个明君。

宋真宗这货真的就拉倒吧,治国没什么本事,打仗处处憋屈,好不容易搞了个澶渊之盟,在后世看来,还是个褒贬不一的耻辱性条约。


历史上只有6位帝王封禅泰山。

第一位封禅泰山的,当然是号称祖龙的秦始皇嬴政。这位老大就很牛了,凭借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陆续灭亡战国其余六国,完成了七国大一统的局面,使得后世英雄们,都以秦始皇作为自己的楷模,因此避免了我们成为欧洲那个德行。

所以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人敢说个不字,而且封禅泰山这一举动也是人家发明的,秦始皇对此有专利权,后面那几位按道理还要交专利费给他。

第二位封禅泰山的,则是汉武帝刘彻。说起西汉最著名的皇帝,不是开国之君汉高帝刘邦,不是最英明的皇帝汉宣帝刘询,而是汉武帝刘彻。

四月,还至奉高。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史记》

为什么?因为在此之前,西汉对匈奴总是唯唯诺诺,任其欺凌。汉武帝一改屈辱政策,将匈奴打得载歌载舞,友好多了,是他奠定了汉家天下的自豪感。他不封禅泰山,谁敢封禅泰山?而且他5次封禅泰山,秦皇汉武,基本上是并驾齐驱的排名。


第三位封禅泰山的,是号称位面之子的东汉光武帝刘秀。王莽篡汉以后,光武帝刘秀带着一票人,不光灭了王莽,还平定了天下诸侯,再次完成了大汉朝的大一统局面。

刘秀为汉朝多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寿命,可谓是功德无量。而且他带领的少年开国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刘秀更是在30岁登基称帝,打仗百战百胜,又不滥杀功臣,可谓是千古罕见。这样的皇帝,活该封禅泰山。

第四位封禅泰山的,准确的来说,是两个人,而且是夫妻。他们便是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武则天。这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夫妻俩一起封禅泰山,可见武则天在李治的生命中,有多么重要。

贞观中,太宗将封禅泰山,有彗星见,颐因言"考诸玄象,恐未可东封"。会褚遂良亦言其事,于是乃止。---《旧唐书》

李治这个皇帝其实真的配不上封禅泰山,因为这哥们没什么太出色的政绩。反倒是做了不少荒唐事,但是配上武则天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有千古唯一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女皇陪着,你小子偷着乐吧,而且武则天干皇帝这份职业,比李治强多了。他俩封禅泰山,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第五位封禅泰山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就要比李治强得多了,他心想,既然李治都能封禅泰山,为啥我就不行呢?毕竟我也开创了开元盛世了!

在一帮小人的支持下,李隆基终于前往泰山。当时天气骤变,寒风刺骨,可能是老天爷不想看到这货封禅泰山,李隆基多次祷告以后,这才天气转暖,可能是老天爷觉得算了,毕竟后面封禅的还有更差劲的,李隆基算是可以的了。


第六位封禅泰山的,就是这位寂寂无名的宋真宗了。

说起宋朝,其实除了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根本就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皇帝。最出名的当然是宋徽宗赵佶,这哥们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就是不懂治国,结果出现了靖康之耻。

而且宋朝没有哪个皇帝完成过天下一统,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封禅泰山。非要有一个入选的话,或许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了。

但是赵匡胤被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弄死了,年仅50岁。如果活得再长一点,或许他还真的会去封禅泰山。毕竟他也是34岁就做了皇帝的男人。


宋太祖赵光义是没脸封禅的,他自己也知道,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唯一拿得出手的战绩就是灭了北汉。

宋太宗有点廉耻,可他儿子宋真宗赵恒是真的一点廉耻都不要啊。大辽南下的时候,宋真宗在寇准的逼迫下,才愿意御驾亲征。

本来宋朝在战场上是有优势的,可是这个时候辽国萧太后提出了议和。宋真宗哪里晓得战场上的胜负?立刻笑得合不拢嘴,连连答应了人家的条件,签订了澶渊之盟。

这本来也算是一件好事,至少维持了两国和平。但是有奸臣王钦若认为,这次寇准的功劳太大,他想要泼点冷水。


于是王钦若就告诉宋真宗,这次澶渊之盟根本就是耻辱性的条约。当时宋真宗还自得其乐,认为办了一件大事,这话一听就有些不高兴了。

钦若度帝厌兵,即谬曰:"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涤耻。"帝曰:"河朔生灵始免兵革,朕安能为此?可思其次。"钦若曰:"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然自古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然后可尔。"---《宋史》

王钦若知道,马屁拍在了马腿上,为了化解这一矛盾,王钦若提出了两个方案给宋真宗。要想赢回荣誉,要么收复幽燕之地,要么封禅泰山。

前者对宋真宗来说实在是太难了,明摆着王钦若就是要宋真宗封禅泰山。于是宋真宗就这么去了。


总结:宋真宗去了泰山以后,泰山就不太适合封禅了。

宋真宗在王钦若的怂恿下,去了泰山封禅。从此以后,泰山自己都觉得有点恶心。后世的皇帝都拿宋真宗作为比较,他们都觉得自己比宋真宗强,所以都不屑封禅泰山。

毕竟再去泰山封禅,就好像把自己跟宋真宗排在了一起。这哥们有什么好吹嘘的吗?完全没有啊,所以说宋真宗赵恒够狠的,一个人毁了一座山。

参考资料:《宋史》、《史记》、《旧唐书》、《后汉书》

其他网友回答: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公元1004年秋,大辽的萧太后与皇帝辽圣宗,倾巢出动,率领大军南侵大宋。最后大宋皇帝也御驾亲征,两军在澶州城会面了。最后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辽国退兵而去。

澶渊之盟的主要条款是:

最终达成协议: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3.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4.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5.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宋神宗觉得自己赚了,当了大哥,有些洋洋自得。但是回到汴京后,也感觉到满朝的不满情绪充斥朝野。他有些心里不托底,就招来心腹王钦若询问原因。

王钦若问宋神宗:“请问陛下,和辽国的盟约是在宋辽边境签订的吗?”

宋神宗不明所以,答道:“是在我大宋境内。”

王钦若回答道:“那就是了,这是《春秋》里所说的城下之盟,诸侯还以之为耻辱,而陛下认为是功劳,臣私下认为不可取。”

宋神宗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原来这个盟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是一个“胜利”,它已经打上耻辱的标记了。那样,就对自己的光辉形象,造成了无可弥补的影响,想到这里,于是凄然地说:“爱卿看看,有什么补救的办法吗?”

王钦若明知这个计策宋神宗不能同意,但为了吊他胃口,诡言道:“陛下可以用军队攻取辽国的幽燕之地,才可洗去耻辱。”

果然,宋真宗听后,摇摇头回答道:“河朔的百姓才免于战火,朕怎么能这样做呢?爱卿可有更好的建议?”

王钦若说:“不动刀兵,那还有一个办法,到泰山去封禅,这样可以镇服四海,夸耀显示外国。但自古封禅,应得到上天祥瑞希世绝伦的事情,然后才可以。”

泰山封禅?宋神宗听了以后,倒吸一口凉气,这可不是一件说说就办的简单事情。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

自古以来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在此封禅是上古时期留下的庄严礼仪,封和禅是分两步完成的: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史记正义》唐·张守节)

封禅,是一个王朝最重要的祭祀活动,非同于一般的礼仪可比。要举办此类活动是有条件的,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帝王的封禅,至少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更朝换代,国家统一。

第二个是帝王在位的时候必须有政绩,政绩卓著,要国泰民安、国富民强,要有政绩,大家都信服。

第三个主要看天意了,那就是天降祥瑞,也就是说必须有吉祥物出现。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曾经在泰山,正式举办过封禅仪式的,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和唐玄宗五位。纵观宋朝,太祖、太宗皇帝都没敢举办。

那么说到自己呢?统一的事情,还有燕云十六州在契丹人手中;自己刚登基几年,还没有创造什么伟业;天降祥瑞,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王钦若一看,皇帝显得有些踌躇,马上猜透了他的心思。进一步启发道:“ 上古时的祥瑞也都是人为的。比如说‘河出图、洛出书’,这样的文明源头,难道就都是真的?可那时的君王深信不疑,郑重召告天下,所以臣民也都跟着相信。事情也就办成了。”

宋真宗虽然表示同意,但害怕丞相王旦阻挠,问道:“王旦要是认为不行呢?”

王钦若说:“陛下如果用圣意晓谕他,应该没有什么不行的。”

从这一天起,宋真宗开始变得恍恍惚惚,经常一个人散步、思索,而且长时间地到皇家图书馆里翻阅古老的典籍。直到有一天晚上,他偶遇秘阁的直学士杜镐,这是一位公认的博学且正直的宿儒。

宋真宗突然问他:“‘河出图、洛出书’,真有其事?”

杜镐是个满腹经纶的老儒,宋真宗这一问,他摸不清意图,于是就直言相告:“假的。是上古圣人为了教化天下,才假借这些神怪的事,让百姓们相信。”

听到这话,宋真宗愁苦的浓眉舒展开了。有了这句话,他的心里头有底气了,决意要完成此事。

帝由此意决,遂召旦饮,欢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既归发之,皆珠也。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宋史·王旦传》

王旦喝了皇上的酒,又抱着酒坛子回到家,等回到家打开酒坛子一看,傻眼了——当今圣上竟然给一个大臣行贿!

如果皇上御赐美酒,那是赏赐;可说的是酒,却变成了珍珠,这不是行贿是什么?想到这里,冷汗都下来了。但他却没有地方报告去。如果把这件事汇报给御史,说当今圣上居然给自己行贿,谁信呢?到时候皇上一口否认,自己可真就是百口莫辩了。罢,罢,还是装糊涂为妙。就这样,之后凡是天书、封禅等事项,王旦只能同意,不敢再有异议了。

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王旦率群臣早朝完毕时,有司来报,称“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宋真宗“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为了证明“天书”真的是从天而降,宋真宗还特意精心编造了一个很离奇的故事。

既然是皇上说的,那一定是真实的。于是百官在皇上的率领下,徒步来到承天门,诚惶诚恐地把那所谓的“天书”迎奉到道场,当众开了封口。只见帛布上写的是:“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为了扩大影响,宋真宗趁热打铁,接连下了几道诏令:大赦、改元、改左承天门为承天祥符、群臣加恩、特允京师聚饮三日以示庆祝等。

一切准备就绪了,马上要准备实施了,才想起来,这差旅费够不够呀?马上招来管财务的丁谓询问。丁谓一听,信心满满的打包票说:“经费足够,大计有余。”

宋真宗一听,资金问题解决了,还等什么?赶快趁热打铁去操办吧。

当伪造天书,一切准备就绪后,宋真宗于当年的十月初,正式就道东行。那“天书”被载以玉辂,在前开路;王旦等文武百官随从;还有一大批供役人员,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历时十七天始到达泰山。

在山下斋戒三日,始行登山。按照事先拟定的礼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后,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礼。宋真宗将乾封县,改成了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之后,就是一连串的庆贺活动,前后用了四十七天时间。这么庞大的队伍,历时一个半月,花钱自然像流水一样,花费达到800余万贯。

但这些钱在理财圣手丁谓那里,还真不算回事。他没花国库一份钱,全是靠拉赞助,做到了他向宋真宗“大计有余”的承诺,让那些以靡费国家财力反对封禅的大臣们嘡目结舌。

这场由王钦若执导、赵恒主演、丁谓赞助、王旦配合的封禅闹剧结束后,王旦奉命撰写歌功颂德的《封祀坛颂》,并刻碑纪念。宋真宗虽然因此被载入史册,但自此以后,这种封禅仪式在历史上就成为绝响。

他之后的皇帝为何没有再举办这种典礼?

就像目下的世情一样,娱乐界把“老师”的名声叫臭了,不管资历深浅,艺术造诣高低,统统都成了老师。所以,“老师”这个过去神圣的称呼,被蒙上庸俗的灰尘。还有,过去大户人家的千斤才能有的“小姐”这个称呼,到了当下,某些场合你叫妙龄女子“小姐”,有可能要挨耳刮子的地步。

都是这么一批宵小之徒,把高贵的东西给玷污了。

同样,神圣的泰山封禅,就这样让宋真宗最后搞成了一场闹剧。从此以后的帝王,都羞于再去泰山举办这神圣的仪式了。

后续: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还特意派人到泰山凿刻琢了“去东岳封号碑”。从此以后的帝王,就和泰山说拜拜了。以后只是普通的祭祀而已。

朱元璋在南京的正阳门外建大祀坛, 并且在此天地合祀,也就是将对天地的祭拜活动合在一起举行。

公元1420年,明永乐帝在北京建成天坛,祭祀的地点搬到了北京。清朝的皇帝后来也在此举办各种祭天活动 。

其他网友回答:

泰山封禅遗迹

“泰山封禅”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是帝王的最高大典,2132年帝王史,494位皇帝,仅有6位帝王这么干过。首次完成大一统的秦始皇、灭匈奴扬威西域的汉武帝、“光武中兴”的汉光武帝、“万国之主”的唐高宗、“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可以说这几位帝王都是文治武功、功业非凡的人物,但北宋时期的宋真宗赵恒却将“泰山封禅”弄成了一场闹剧,一下子就拉低了这项大典的逼格,自此“泰山封禅”成为绝响。

秦始皇

“泰山封禅”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上古先秦时期。古人认为山川河流有灵,而泰山在当时人的认知中是最高的“天下第一山”,在这里祭祀天地可以更容易的与天地沟通,说白了是对未知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有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上古人族共主、贤王明君进行“泰山封禅”的说法;一生追求恢复周礼的孔子,多次前往泰山,寻找上古圣贤们封禅大礼的遗迹。

“泰山封禅”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是从秦始皇嬴政开始。在秦朝建立之前,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分属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不同的国家,大家用着不同的文字,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对于新生的秦朝缺乏认同感,反抗活动此起彼伏。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为了证明自身统治的合理性和神圣性,让万民归心,采用阴阳家的学说弄出了“终始五德说”,各个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而秦承水德、尚黑,一统天下是顺应天意;让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刻传国玉玺,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作为自己皇权天授的信物。这些行为都是在向臣民灌输皇权至高无上、是天地代言人的观念,将皇帝神化,“泰山封禅”也是这么回事。

秦始皇

齐国是长期在实力方面能和秦国并称的战国诸侯,物阜民丰、商业繁荣。公元前221年,齐国不战而降,没经历过战乱摧残的齐地保留下了雄厚的人力、物力;同时齐地远离秦统治核心的关中地区,秦朝在这里的统治薄弱,使得齐地成为了反秦势力的聚集地,反秦势力可以在这里得到强大的物质支持。秦始皇对于这种动摇秦朝统治的事情自然不能视而不见,因此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齐地,进行“泰山封禅”。

“泰山封禅”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在齐鲁地区深入人心,当年称霸天下的齐桓公想要封禅,都被国相管仲以功绩不够阻止了,可见“泰山封禅”在齐鲁人士心中的地位,秦始皇就利用这件事来宣德扬威、收买人心。秦始皇是第一个进行封禅大典的的皇帝,也是他扩大了封禅大典的权威性,将“泰山封禅”从齐鲁之地的祭典变成了国之大典,后世君王无不向往。

一件事情的权威性树立起来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但毁了它却很快。秦始皇、汉武帝都是皇帝中标杆人物,功绩能和他们媲美的帝王没几个,在他们的衬托下就无形抬高了“泰山封禅”的准入标准,水平不够的皇帝也不会自取其辱去泰山封禅,直到宋真宗赵恒的出现。赵恒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一生中最大的历史事件就是公元1005年的“澶渊之盟”,宋真宗在占据有利军事态势的情况下求和,虽然很多人对“澶渊之盟”评价很高,带来和平、减少北宋军费开支等等,但“澶渊之盟”的签订北宋就是不败而败。本来宋真宗是将“澶渊之盟”当成一件功绩看的,但后来王钦若贬低寇准的一番话一下击中了赵恒的痛点,王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

赵恒是一个爱慕虚荣、在意别人对自己评价的人,听了王钦若的话后,整日闷闷不乐。王钦若是个善于揣摩上意、溜须拍马的人,一看说错话了马上补救,出了个馊主意,让赵恒泰山封禅以夸耀功绩、粉饰太平。公元1008年(景德五年)一场闹剧拉开序幕,宋真宗赵恒和王钦若、王旦等臣子联手大肆伪造天书祥瑞为“泰山封禅”造势,赵恒自己还弄出个“神人托梦”的故事;为了显得顺应“民意”,文武百官、地方名人宿老等两万多人五次联名上书,让宋真宗去泰山封禅。这场闹剧前后折腾了大半年,花费八百余万贯财富,赵恒是玩嗨了,整个北宋的风气也败坏了,此后无数阿谀奉承之人争献“祥瑞”讨好宋真宗,大量国家财富浪费在封祀运动中,到了宋真宗晚年朝堂奸佞横行、国库空虚、民间怨声载道。

泰山

历朝历代所谓的“祥瑞”都是伪造的,只不过宋真宗弄得漏洞百出,让人耻笑,把好好的“泰山封禅”弄成闹剧,权威尽丧。实际上元、明、清三朝也有过进行“泰山封禅”的呼声,但后来的皇帝们一方面是不愿意和宋真宗赵恒这货为伍,另一方面是主流政治文化发生了变化。元朝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敬的是长生天;清朝统治者推崇萨满教,拜的是长白山,对于去泰山封禅没兴趣。而明朝程朱理学盛行,文人士大夫主张抑制君权,对于“泰山封禅”这种增强皇帝权威、神化帝王的行为是不喜欢的,“泰山封禅”自然消失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历代封建帝王都热衷于“泰山封禅”呢?而史书上记载仅仅只有六位帝王完成了这件光荣而又神圣的“泰山封禅”,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宋真宗之后,“泰山封禅”就绝迹了,难道像朱元璋、康熙等都没有进行吗?我来告诉你答案吧!

一、早在远古时期,华夏祖先就对“泰山”进行过祭祀活动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我们的祖先曾经世世代代居住在黄河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的匮乏,我们的祖先无法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对于“风雨雷电”更是恐惧异常,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我们的祖先形成了原始的崇拜,开始对“大山”或者“江河”进行祭拜。

泰山位于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人们心目中孕育万物的地方,它东临大海,西接黄河,巍峨雄伟,在我们先祖的心目中,泰山就是“上天”的化身, “泰山”是我们祖先最早祭拜的“大山”之一!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伏羲氏、神农氏和炎帝等帝王都曾祭拜过泰山。

对于“泰山”的祭拜活动也存在于先祖的“周礼”之中。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光环不再,诸侯国强大,“礼崩乐坏”,孔子就出生在这一历史时期,他的一生都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孔子出生于泰山脚下,曾多次登上泰山,寻觅“周礼”中先祖祭拜泰山的遗迹,由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孔子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他的人生理想,但是因为他个人的原因,“泰山”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重新被认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万古基业,称“始皇帝”,“皇帝”一词正式进入中国历史之中!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行至泰山脚下,决定“泰山封禅”,以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

由于古人祭拜“泰山”的“周礼”早已无从考证,秦始皇首创“泰山封禅”礼仪,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泰山封禅”迎合了好大喜功的始皇帝,“君权神授”的秦始皇是上天派来治理臣民的“天子”,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

二、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中,史料记载实现了“泰山封禅”的仅有六位帝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开始,到1912年清帝退位,中华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实现了这一夙愿的帝王仅有六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自秦始皇“泰山封禅”开始,能够进行一次“泰山封禅”活动就成为一个帝王的终极梦想!可是要实现这一个梦想可真的不容易!

《史记封禅传》: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为什么实现“泰山封禅”的帝王如此至少呢?因为它实在是太难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皇帝本身要有惊天伟业才有资格进行封禅大典;

(2)、满足第一个条件后,还需要“天降祥瑞”。笔者认为这一条其实可以忽略,因为所谓的天降祥瑞,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而已。如果只是皇帝一人想要“泰山封禅”,而下面的臣民不配合,这个大典也搞不成,所以“泰山封禅”必须要有君臣民一心才行。

(3)、最后一个条件,“泰山封禅”必须要在盛世太平才能进行。只有国库充盈,国泰民安,国家才有能力办好这个耗时耗力的大典。一般在王朝建立之初或者王朝末期,帝王一般都自顾不暇,是不可能完成这件事情的。

三、大明王朝创立者朱元璋下诏书废除了“泰山封禅”礼制

作为草根出生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其称帝之后,非常不屑于“君权神授”的这种迂腐的观念,因为这与他自己的经历恰好自相矛盾,因为他本身就是靠造反才得了天下。朱元璋相信一切唯有靠自己才是硬道理,所以他下诏书废去了“泰山封禅”礼制,再后来,后世的君王及时登临泰山,也只是普通的祭祀而已。

对于泰山的祭拜,刚开始时,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敬畏天地的原始崇拜。自秦始皇的“泰山封禅”开始,对于泰山的封禅,是为了满足皇帝的虚荣心,巩固政治统治基础。元朝作为一个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只有短短的不到100年时间,而且这段时间,它的精力主要放在扩张领土上,“泰山封禅”对于元朝统治者没有什么吸引力。明朝朱元璋正式下诏废除了“泰山封禅”,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自身统治的需要,自此 “泰山封禅”走下了历史神坛。到了清朝之后,清朝皇帝一般在天坛、地坛等专门的地方来完成祭祀天地活动,也就没有“泰山封禅”这样的活动了。

今天作为东岳“泰山”,它在国人心目中,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诸如“稳如泰山”,“国泰民安”等,中华民族先祖的血液依然流淌在我们心中, “泰山”也将成为我们文化血液中的符号,源远流长!


(本文系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果喜欢本文,请关注和点赞,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咨询。)

其他网友回答:

都说到宋真宗名不副实把封禅弄得掉价了,其实不全面,前朝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封禅已经弄得很尴尬,而玄宗李隆基封禅之后反而让唐朝由盛转衰,显得不吉利。宋真宗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后世皇帝彻底看清,封禅过时了。


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的最高追求。帝王通过泰山封禅的祭祀典礼,向天地昭示自己是受皇天后土的保佑,获得了崇高的功绩。故而,能登上泰山封禅的帝王,都要有拿得出手的丰功伟绩,否则就会被大臣劝谏,后世耻笑。


历来登上泰山封禅的帝王,秦朝之前几乎只是传说,如炎帝、皇帝、颛顼、尧、舜、禹、汤、周成王等等。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不可真正相信。真正能确定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封禅帝王只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六人而已,另外还有个武则天别出心裁去嵩山封禅。

六人之中,秦始皇一统六国,天下归一,始称皇帝,可堪封禅;汉武帝痛击匈奴,解决藩王内乱问题,遣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虽有穷兵黩武,但也算功大于过,可堪封禅;汉光武帝扫清乱世,恢复汉朝江山,天下重归太平,可堪封禅。但是后面三位加上武则天,都有点拿不出手。


首先是唐高宗李治。按说唐朝最有资格封禅泰山的就是李世民了,李世民也确实很想封禅,但不是因为天灾,就是因为战乱,再有就是顾惜民生,不忍劳民伤财,终未成行。李治仗着李世民时期留下的雄厚国力,在继位初期真的是让唐朝疆域达到了鼎盛,平灭百济、高句丽,大破日本海军,镇压西突厥叛乱。于是自然志得意满。加上武则天一意扩大自己权势,怂恿李治封禅(其实是要自己能在大典上破天荒主持亚祭),最后就这样真的封禅了。但是当时的李治充其量算个守成之主(后期连守成都不算了),实在有些德不配位。所以《旧唐书•高宗本纪》都直言不讳,称其“封岱礼天,其德不类”。封禅之后,李唐王朝也没能保持住鼎盛的态势,吐蕃反复侵扰边境,新罗进犯辽东,东突厥复国,而李治的身体一直不好使得武后把持朝政,最后竟至李唐王朝被武周取代。


然后是武则天,就更像一场闹剧了。因为自古以来,帝王都是封禅泰山,武则天偏偏要封禅嵩山。据说因为嵩山之神姓武,武则天是希望这个“本家神”能够保佑武氏王朝。还有传闻周成王曾在嵩山封禅(当然只是传说而已),同样国号周的武则天所以也选择嵩山。另外可能是因为自己曾在泰山以皇后身份为丈夫李治主持亚祭,再去泰山封禅有点“打脸”。就成就了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封禅。但是,不守规矩去泰山反而去嵩山自然会被后世诟病,而武则天时期也没有保持很好的状态,契丹人崛起,北伐一直不安定,武则天为了稳定内部局势,任用酷吏,也导致不少良将遇害,致使唐朝留下的威名一日不如一日。加之最后武则天还被政变推翻,更是让她的封禅没有光彩。


接下来是李隆基。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继贞观之治后最好的时代,人口达到鼎盛,政治清明,良相辈出,万国来朝。但是自从李隆基志得意满地泰山封禅之后,情况反而是急转直下。李隆基先后任用了李林甫、牛仙客、杨国忠等奸相。他们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致使政治昏聩。边关更是对安禄山之流委以重任,一味偏袒,最终酿成安史之乱的惨祸,两京失陷,李隆基仓皇出逃。从此大唐盛世不再。这样的封禅究竟有什么意义?


唐朝三位一个比一个糟糕,终于在宋朝达到了顶峰。李治至少让唐朝疆域达到过顶峰,武则天女人称帝好歹也算开创性,宋真宗赵恒就真的没什么能拿出手了。因为萧太后与辽圣宗帅军南下侵宋,真宗赵恒在寇准强劝下终于答应北上督战,宋军也成功射杀辽国大将萧挞凛。辽请和,真宗答应,以每年岁币三十万予辽,双方退兵。客观来讲,澶渊之盟的岁币不算高,和当时北宋的经济收入来比,还是能够承受,并且因为澶渊之盟,宋辽两国有了百余年和平发展,不能一味否定。但是,毕竟是辽入侵,最后却是被入侵的宋在有优势的情况下向辽支付岁币,怎么也不能算是很拿的出手的功绩吧。真宗以此为功封禅,真的是让封禅彻底名不副实了。

所以,唐高宗、武则天的差强人意,唐玄宗的由盛转衰,宋真宗的名不副实,后世帝王是真的明白了,封禅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实在是没有必要再继续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有资格并且能在封禅之后继续保持强盛,以免将来落人笑柄。

其他网友回答:

泰山作为古代皇帝封禅,或者说祭拜天地,祈求上苍给予天下臣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神山,是历代帝王、诸侯们,最尊崇、最敬畏的,从先秦到宋朝一两千年里,它的地位从未有过动摇。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认为自己功绩可以进行泰山封禅,但是丞相管仲却认为,他的功绩不足封禅,经过管仲的分析之后,齐桓公就停止的封禅,

再如,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因为生病留在洛阳,不能随汉武帝泰山封禅,深感遗憾,最终抑郁愤恨而死,遗言要司马迁替他完成理想。可见秦汉时期,泰山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皇帝到泰山祭祀天地,民间百姓不能上泰山祭祀,就只能因地制宜建泰山庙祭祀,到唐宋时期祭祀泰山到达顶峰,而到了明清时期,祭祀泰山成了,以民间百姓的为主,皇家为辅,基本就没有皇帝在去泰山封禅,这是什么原因呢?

统治者的政治需求不那么强

为什么说是统治者的政治需求不那么强呢?因为在明清以前的帝王,讲究君权神授,神是上天的统治者,自己之所以能统治万民,是天上的神授予自己的权力,因此作为帝王要感谢神明,给予自己的统治权。而泰山古称太山,大为太,太山是指域内最大的山,太又通泰,所以在早期的中原王朝时期,泰山便是域内最高、最大的山,君王要想感谢上苍,泰山是最好的选择,因而,封禅泰山就成了帝王不成文的规定,随着后世对泰山祭祀,封禅的头衔越来越多,各地的泰山庙和信仰泰山的信众也成倍增加。

俗话说“物极必反”信仰也不理例外,在宋朝灭亡以后,汉地被游牧民族占领,汉地的文化更是遭到打击,尤其是蒙元的统治者,蒙古军队在泰山脚下,除了烧杀抢虐之外,更是更是直接毁坏泰山的宫、观、庙宇,对汉文化的毁灭相当严重,虽说后期有建设,但终究没有之前毁坏的多。到明清时期,已不怎么讲究君权神受这个概念,神也没有最初那么高高在地位了,统治者们更多则是讲人治,人的位置已经和神差不多了,但并不是说他们不祭祀泰山了,而是明清的皇帝没有祭祀,但终究没有以往的规模宏大,祭祀的人也从最初的帝王、诸侯,变为皇帝专门派遣的人员,或者山东的总督、巡抚之类的地方官员,祭祀的内容也从敬畏上苍,变成祈祷风调雨顺。

民间的信仰影响了皇家信仰

随着历朝历代皇帝对泰山的敕封,泰山之神,在域内乃至众神中独尊的地位,是其它神灵所不能比拟的,因为他的影响力巨大,因此在每年春季,各地的泰山信众不远千里,或者携家带口到泰山,参加泰山庙会等等,于是忽必烈至元年间,一位叫赵天麟的上书忽必烈, 认为泰山本是天子封禅、诸侯祭祀的地方,现在这些平民在这属于干越邦典,泄渎神明,请求制止民间的行为,于是泰山庙会就被元廷明令禁止了。

泰山神的信众之所有那么多,不单单是应为东岳帝君或者泰山神,还有另外一个神仙,就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最早源于泰山玉女,而民众泰山玉女的崇拜,最迟晚于宋真宗的大中祥符元年,因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去泰山封禅封的就是泰山玉女,并做有《玉女像记》,并令官员祭祀,到宋仁宗时期,玉女神又有了玉女池、玉女祠,无论贵贱都可以前往玉女祠祭拜,金人统治时期也有贵族祭拜泰山玉女。蒙元时期在泰山脚下大肆毁坏建筑,忽必烈时期因为赵天麟的策书,民间信仰被禁止。

其实元廷认可的是泰山封禅,不认可的是贵贱皆可信仰的泰山玉女,而众人皆往泰山参加庙会,其实是祭祀宋真宗封禅的泰山玉女,元廷为体现封的唯一性,而故意禁止民间百姓到泰山。但是不能因为朝廷的封禁,民间百姓就放弃自己的信仰,为了挽救对泰山玉女的信仰,于是泰山玉女就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从最初高贵出生的泰山神之女,即玉女大仙、玉女娘娘,玉女祠变成诏真观。随着明朝时期整个道教神仙体现的完善,泰山玉女也就塑造成了碧霞元君。碧霞元君的神职也就有了送子、祛病消灾,保佑一方平安等,类似佛教中观音所干的事。

由于在泰山娘娘、碧霞元君在民间的香火极旺,引得明清两朝,皇帝积极派人修缮、扩建、新建她的宫观,妃子们争相去派人去祭祀碧霞元君,乞求元君庇佑送子等,于是泰山上碧霞元君的宫、观、祠的数量也大于泰山神的宫、观,泰山的正神也从男性转变为女性,泰山的地位也随之而降。

另外就是,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本属于泰山神掌管的阴曹地府、阎罗殿,也逐渐转变为阎罗王管辖,因此泰山神的地位越来越低,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下,信奉一个掌管死后的神,没有信奉掌管送子、送福的神来的实惠。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自从宋真宗封禅以后,确实再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之所以会这样,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宋真宗并不具备去泰山封禅的资格,而他却去泰山封禅了。宋真宗这样的表现,让后世的皇帝们都羞于与他为伍。因此都不愿意再去做这件事情。

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宋真宗去泰山封禅,确实很像一场闹剧。

(宋真宗)

宋真宗是在和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之后,才去泰山封禅的。宋真宗打不赢辽国,也不完全是他的错。这既有宋太祖时期的重文抑武,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不足。还有宋太宗时期,依靠错误的战略打法被辽国人打败后,军队中产生了普遍的恐慌心理。同时还有辽国在这时候异军突起等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宋真宗确实是打败了。打败了,所以他才要去泰山封禅。

宋真宗去泰山封禅,至少想达到三个目的。

一是提振赵宋皇室在国内的影响力。

赵宋皇室的皇位,是从后周那里得来的。后周的时候,柴荣带着军队攻打辽国,三个月就打下了三个州,显示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只是因为紧接着柴荣就英年早逝了,所以,才没能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宋太宗上台和辽国打,乃至宋真宗上台和辽国打,都打了败仗。还订立了“澶渊之盟”,又割地,还赔款。这不免让国人产生一种感觉:赵宋皇室是没有能力的,是比不上后周的。这种看法,显然是会严重影响赵宋皇室在国内的统治地位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考虑,所以宋真宗要去泰山封禅。通过去泰山封禅这种活动,表明赵宋皇室的皇位是上天给予的,不是夺取过来的。这样也就封住了那些说三道四的人的口,确保了赵宋皇室的权威地位。

(宋太宗)

二是宋真宗要确保自己一脉的地位。

我们知道宋真宗当皇帝,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宋真宗的父亲,宋太宗的皇位是从他哥哥宋太祖那里继承来的。宋太宗继承了宋太祖的皇位,这件事情也在民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宋太宗在继承了皇位以后,他在和辽国打仗的时候,却打了败仗。

要知道,当年宋太祖在打天下的时候,虽然几乎没有和辽国打过,但他是常胜将军,很少打败仗。皇位传给宋太宗以后,宋太宗和辽国打仗就打不赢了。不只是宋太宗打不赢,宋真宗也打不赢。这就给人一种感觉,宋太宗这一脉是不行的。

这是宋真宗想通过去泰山封禅改变人们观念的第二个目的。

三是宋真宗要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

宋真宗皇位的获得也是很特别的。本来,宋太宗没有想过要立宋真宗为皇帝。他想要立的是赵元佐,但是赵元佐因为不满意宋太宗对宋太祖后人,以及宋太宗弟弟的迫害,借故发疯。也就是这样,宋真宗才获得了皇位。

宋真宗获得了皇位,不但打不赢辽国,还割地赔款。也就是说,他的失败更进一步。因此国内对宋真宗的怀疑,就已经达到了三重。

这是宋真宗想通过去泰山封禅改变人们观念的第三个目的。

宋真宗为了让他去泰山封禅这件事具有说服力,反复在全国寻找“祥瑞”。全国各地的那些想升官发财的官员们,也在不停地向宋真宗报告“祥瑞”的出现。因此成为了一个闹剧。

虽然最终宋真宗做了“封禅”这件事,但是宋真宗去泰山封禅的目的,以及他获得“祥瑞”的过程,都是个笑话。后世皇帝不想学,不想成为笑柄,也是很有道理的。

后世皇帝虽然有这样的考虑,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毕竟,虽然宋真宗去泰山封禅是个笑话,但也有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人去泰山封禅。一个统一中国,一个开疆拓土,在后人的眼中,他们的功绩是很大的,是有资格去泰山封禅的。

也就是说,并不能因为宋真宗去泰山封禅了,后人也就因此否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去泰山封禅这件事。

(泰山封禅)

那么,后世皇帝为什么不再去泰山封禅了呢?

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泰山在古代中国政治地位的减弱。

宋朝之后的古代中国还有三个朝代:元朝、明朝、清朝。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元朝的祖山应该在蒙古本土,清朝的祖山也在关外。明朝虽然是汗人建立的朝代,但是朱元璋是从南方发迹的,他的龙兴之地在南方。

事实上,当初秦朝、汉朝这些朝代,之所以会把泰山封禅这件事情,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政治活动,那时候的所谓“中原国家”,政治中心就在泰山一代。泰山在四面平地之上显得非常突出,从地理政治美学的角度来考虑,泰山就成了政治中心。

但是元朝、明朝、清朝地域面都变得非常广大,对“中原国家”的理解,也不仅仅局限于泰山那一段。因而,泰山的地理政治美学的力量,就消失了。所以后人很少再用泰山来做文章了。

其二,封禅这种政治行为在后世几乎没有了。

封禅所要表达的意义是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后世也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人事。

什么叫加强人事呢?就是不等着上天照顾,而是人为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尤其是在明、清两代。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帝的权威,所做的工作已经足够多。中央已经足够集权,皇帝也已经足够强大,根本就不需要通过“封禅”这种方式来强调皇权的意义了。

(参考资料:《宋史》)

标签: 宋真宗 泰山 皇帝 封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