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把春节放在正月,不放在二月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因为新的一年开始,从正月初一就是第二年了

其他网友回答:

春节,是从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对过年的称呼,在此之前古人对过年叫元旦。

元旦,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到了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有说:正月朔,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唐汉年间,所谓春节大都是“立春”之日,而并非后来的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一。而真正有历史记载的春节,从宋代开始,当时也不叫春节,而是“元旦” (当然,也不是现在的公历一月一号)。而 正月初一,俗称新年,也称年节、岁节、元日”。

古代过年没有固定的月份

古代过年不是在三十或正月初一,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腊日”移至岁末。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后历代至辛亥革命前相沿至今。

春节名字的来历

辛亥革命后,在民国元年决定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采用公历,因为“春节”一般在“立春”前后,所以才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春节古今释义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

现代人春节一般指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即中国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每到这一天华夏儿女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笑语声喧,家家户户团团圆圆红红火火过大年。

综上所诉:古代的春节定在十月、十一月、腊月的都有。只有夏代和汉武帝时期,春节是正月初一,是在正月。因此不管用什么纪年法,古代也没有把春节定在二月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聪明的先民,在观察了日月星辰的运行之后,发明了历法,发明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及春夏秋冬四季的物候变化,人们把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定为一年,即地球绕日公转一周定为一年。故古人以立春为年首。这是困为大旭回春,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元)而立春之日位于正月初一前后几天,故人们就以农立正月初一为春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着手计划安排一年生产生活准备着迎接春的到来。王安石在《元日》中曾记载了春节热闹的气氛l: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挑换旧符。而今元日禁烟花爆爆竹,悄悄过年吧。

其他网友回答:

春节是我国民俗中最盛大的一个节日,全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人,从年三十到正月期间,都在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下度过。

问题来了,古人为何把春节定在正月初一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就要了解春节是怎样产生的?

古代春节的出现和古人祭祀有关。

古人为了感恩祖先和上天的保佑,一般在丰收之后和年终岁尾举行祭祀活动。

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人发明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记载日期,这就出现了十二月份。

天干的发明是为了祭祀上天,地支的发明是为了祭祀大地。

60年一甲子循环,人们发现春天都出现在正月,古人认为春乃一年之首,而正月初一是这个月之首,于是把春节定位了正月初一。(有一种说法认为远古时期的尧在这一天把王位禅让给了舜)

(正月初一)

到现在,人们从进入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忙年,到正月十六人们依依不舍告别新年才正常工作,前后持续有一个月的时间。

纵观整个历史,由于朝代的更迭和历法的改革,各朝代并没全部把正月初一作为岁首,换言之,并不是把春节都定在了正月初一。

比如夏商周时,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阴历)为正月。如此看来夏商周时期春节没有定在正月初一。我估计夏商周还没有春节这一说法。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阴历)为正月。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手下的一些天文学家,运用天干地支记载日期,以便指导农事,于是把原来冬季十月初一为岁首,恢复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换言之,汉朝的春节定在一月一日。

(古人拜年)

到了民国期间,也就是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阳历的一种),这就出现了阳历1月1日和阴历一月一日两个日子。为了区分,把阳历1月1日改为了元旦,把阴历一月一日改为了春节。一月在古代称为正月。

也就是说,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是从民国开始的。

想不到吧?原来正月初一过春节是近代的事。

1913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同意例行放假,1914年开始实行。由此算来,正月初一过春节不过一百来年的历史。

综上,在古代,没有正月初一过春节这一习俗,也许古代所谓的春节不过是一种大型祭祀活动罢了。

文/秉烛读春秋

其他网友回答:

你家的数字从“二”开始啊?“二”!

其他网友回答:

春节在古代称为新年,古人为什么把春年放在正月,不放在二月呢?

新年的来源

早在原始社会,人民就有了年的意识。

《尔雅·释天》中记载:唐虞曰载。疏曰:载,岁也。注曰:载,始也,取物终更始。释曰:别年岁之名也。

可见尧舜时期,人民将年称为载,载跟万物的转换,新旧更替有着联系。原始先民在不断的经验中,发现农业生产跟天象有着紧密的联系,是随着天象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这个“年”是那时的人们观察天象而得出的结论。

到了夏朝,人民掌握天象的水平升高,有了比较正式的历法,就是夏历,夏历也是我们现在使用农历的雏形。

夏历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天象的变化,连孔子都称赞,说“行夏之时”(《论语注疏 卷十五·卫灵公》),夏朝把年称为岁,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的农业生产跟天象都不一样。

夏朝人定义这个十二个月为一岁,是通过不断的观察天象与农业生产,最后将岁星行一次的时间定位一年,岁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木星。

有了年之分,就有了新的一年,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则是新年,也称为岁的开始。

古代新年都是正月吗

古代的新年确实都是正月,只不过不同朝代定义的正月也是有区别的,不一定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农历一月。

《史记·历书》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可以看出,夏朝定义的正月是在农历一月,殷朝定义的正月是在农历十二月,周朝定义的正月是在农历十一月,正月定义不同,新年的日子自然也就不同。

而到了秦朝,秦始皇为了与前朝能够相生相克,又把新年的日期改了,改为农历十月。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这样十月为正月就一直延续到了汉朝,直到汉武帝才又将正月改为农历一月,所以直到现在,我们都是以农历一月为正月,以农历一月一日为新年的开始。

结语

因此可以看出,古代是将一年中的第一个月作为正月,而正月定义也不同,有的是十月,有的是十一月,有的是十二月,有的是一月,但是不论是定义哪个月份为正月,过年也就是我们说的春节,都是在正月,在一年的开始,不会在二月,而且在古代,二月其实还有很多禁忌,像还有“二月生子者不举”(《隋书.后妃列传》)的说法。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为什么把春节放在一月

其实在古人眼里,“1”也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一”即始,春节放在农历一月一日,代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即全,“合二为一”、“九九归一”;“一”即大,“一鸣惊人”、“一统江山”……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春节为什么放在正月,就不得不谈谈我们国家古代使用的历法农历,农历也叫阴阳历,阳是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以冬至回归年为基准确实的岁实,回归年是指由地球上观察太阳平黄经;阴阳历中的阴是指月球的运行轨道上的天文现象“朔望月”,朔望月的长度大概是29.27~29.83天。

所以尽管古人不知道公转、自转的说法,但是古人研究的历法中,以夜半子(晚上12点)为一天的更替,再根据天文观测计算来的纪年方式定一年为十二个月。实际上现在许多的算命的把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定为一年的,实际上夏朝是以正月初一为一年之首,商朝是以腊月初一为岁首,周代以冬月初一为元旦,秦朝以十月初一为岁首,直到汉代才又定正月初一为岁首,这可能是跟古代历法上的偏差导致的,实际上太阳在渐渐的远离地球,虽然这个速度很慢,但是一定会带来历法上的偏差,后来的闰月、闰日就是为了拉平这个历法上的偏差。


所以定春季为正月指的是一年周而复始之出的意思,而一年则是古代根据天文现象定的历法中的新旧更替的时间段来定的。那古代历法是如何来的这个很难考究。

其他网友回答: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春节也一样,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立春,立春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当天象“斗柄回寅”时,阴阳转化,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立春标示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故立春为“岁始”,也即“岁节”。

在历史上,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也各不相同: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将原来以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恢复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一日为岁首。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历,又称阴阳合历))。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夏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节气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现在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上日、元日、三朝、正日、元辰、新正、新元、元旦等等;而现在过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概念,古代是没有的,是民国政府创造的。“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民国时期,公历被引进,而农历成为了进行农事的标准。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总的来说就是我们的祖先先根据天干地支星象变化,确立了十二月份,十二时辰等历法,然后才有了由岁首祈年祭祀发展而来的“岁节”,最后发展成为过年的习俗,到了近现代才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标签: 正月 二月 古人 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