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的溺爱孩子,不仅剥夺了孩子创造生活的能力,更会纵容一系列恶习的发展蔓延,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待遇,从而不知感恩,不懂付出,只知索求得到。在成长过程中,一遇到不顺心,就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解决方法,所以情绪的发泄对象就是亲人,长此以往,愈发不可收拾。
其他网友回答:对孩子的溺爱本身就是做父母的错误。这样的父母一辈子看孩子的眼色都是自找的。但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也是没有出息的人,到他她们当了父母的时后会有报应的。
其他网友回答:养虎为患,溺爱孩子不也是如此吗?养成恶习而不及时指正,当孩子大了,父母老时,你的坏日子就开始了,看孩子的脸色不是最正常的吗?孩子恶言相向,甚至拳脚并用不都是溺爱孩子所应得的结果吗?又有何奇怪的呢?
其他网友回答:网上流传这么一组照片,一个妈妈跪在地上,对面的女孩十几岁的样子。
原来女儿想要一部iphone手机,但光是学费和生活费已经压得妈妈喘不过来气了。
于是妈妈下跪,一边哭,一边道歉,而女儿显然很不耐烦,大声让她别丢人了。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很溺爱,小到把家里任何好吃的都让孩子独享,大到有求必应。
父母以为自己表达的是爱,但在孩子眼里这逐渐变成了理所当然,是父母应该给予自己的。
被当作“小皇帝”养大的孩子,真的也把自己当成了“小皇帝”,把父母当成了仆人。
这种模式一旦形成,期望孩子尊重父母,怜惜父母无异于痴心妄想。
想要得到孩子的欢心和笑脸,只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看孩子的眼色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美国儿童心理问题咨询师肖恩·格罗弗,曾提出一个概念——来自子女的家庭暴力。
本应该尊重父母、爱戴父母的孩子,却对父母冷眼相待,甚至大打出手。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多数来自于父母的溺爱,他们以为爱孩子就是无条件满足孩子,却不知这并不是爱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溺爱不是爱,反而是害。
既害自己,也害孩子。
为人父母,生下孩子,有抚养和爱孩子的责任,但绝不是为了自己当奴隶的。
父母子女都应该有独立的人格,相互尊重。
其他网友回答:溺爰孩孑的父母,说难听点的话,都是些混球。溺爱的孩子没有厚成,更别说养老送终。只要自己能独立生存父母就烧高香了。父母对孑女溺爱,就是对孩孑的犯罪。自己做好承担不好后果的准备。
其他网友回答:您好,我是育婴师睿睿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作为父母,宠溺孩子的心理当然可以理解,自己的孩子谁又能真的狠下心来打骂批评,有时候道理也懂,可人都是感性的,涉及到自己的孩子,亲骨肉怎能做到不宠不溺?不过人也要有理性的一面,为了孩子的将来,作父母有时必须狠下心来理性一点,适当地宠爱孩子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毫无原则的过度宠溺,对孩子百害无一利,家长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等到孩子长大后才后悔莫及
01▶ 有一则新闻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
因为女儿要买一部苹果手机,让残疾人妈妈跪地向女儿请求,请求女儿别买手机,因为这位母亲真的负担不起,女儿站在母亲身旁颐指气使的样子,深深揪疼了我的心。这种事情真是太多了,一句“寒门再难出贵子”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当真正的富二代用尽力气拼搏,拼命想要丢掉别人给ta们贴上标签时,穷人家的“富二代”们正用尽力气榨干父母身上最后一滴血……
02▶ 另一则新闻报道:
3月8日早11时,网友在某广场人群中一个孩子拉着母亲的手在哭闹,儿子哭闹着让母亲买玩具,母亲认为家里已有许多玩具,再买玩具没什么意义,此时儿子打了母亲一巴掌,母亲想要拉走儿子,但任性气大的儿子竟开始抓母亲的头发,母亲央求道:“快放手,好痛”,母子俩纠结起来,一20来岁的女孩前来解围,说要带男孩去买,但被男孩一声“你滚”震退,男孩更加张狂,开始伸手掐住母亲的喉咙,母亲憋得满脸通红,有气无力,最终只好向儿子屈服走向玩具摊。
很多人会思考,这位母亲真的没有力量反抗吗?其实不是的,从体型上看,儿子肯定不是母亲的对手,也许是因为母亲担心孩子身体和心理受伤,所以才不敢实施制止和教育的功能。
03或许有些人知道有一个神童叫做魏永康,17岁就进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是硕士学位还没有拿到,就被学校退学,而被退学的原因竟然是自理能力差。
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会差呢?后来记者找到他的父母采访得知:孩子从小到大都是父母帮他挤牙膏,端饭,洗脸,甚至剪指甲,这些基本的生活他都不会,家长一心让孩子在学习上,其他的都不需要孩子来做,可想而知,这个什么都不会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会怎么生存呢?这样的结果也是他父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04有一次去医院看望朋友,我看到一位母亲领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儿来体检,母亲讨好地跟女儿说话,问这问那,时刻关注着孩子;而她的女儿只顾自己玩手机,对妈妈爱理不理,一幅嫌弃不满的态度。那天体检的人好像挺多,有几个人可能因为排队争执起来,吵吵闹闹的,突然间这个姑娘发出持续半分钟啊的尖叫,大家有点懵,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姑娘尖叫后,妈妈一个劲地向周围人道歉:她就这样,她就这样,你们不要介意,你们不要介意。尖叫完后,这女孩继续面无表情地玩着手机,妈妈在旁边各种安慰,对女儿低声下气的说话。
这位妈妈的身体语言、神态、说话方式等,都是一幅唯唯诺诺的样子,似乎随时都会唤起周围人嫌弃与讨厌,颇有受虐狂的特点。相反,女儿的行为、表情,似乎更像一个自我中心的施虐狂,那声尖叫让周围人敢怒不敢言,现场迷漫着一种攻击的气氛。
我可以感觉到这个女孩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是被溺爱的(一种缺乏规则的宠爱),这种溺爱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孩子的缺陷(如女孩可能存在情绪调节困难),但是我认为还是跟父母自身的人格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类似这样的案例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如果深入去探索,溺爱孩子的父母通常有一种施虐与受虐的特征,他们对孩子迁就、无原则的妥协、退让,反映了一种受虐的人格特质,在这样的亲子关系里,孩子是施虐者,父母是受虐者,孩子的施虐是被自己父母培养出来的。
也许很多人会纳闷:为什么父母要培养一个来虐待他们的人?当然这不是父母主观的愿望,他们跟大多数父母一样,希望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但他们的某些行为,却客观上导致这样关系的产生。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来的?如果我们去跟这些父母聊,会发现他们特别想对孩子好,生怕孩子受伤,想给予孩子全部的爱,他们会把爱赋予很高的地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最最重要的部分,他们的全部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其他的生活或关系,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有人会说:孩子当然要疼爱,但该教育时要教育,该惩罚时要惩罚,或说:你也要有自己的生活,不用太关注孩子时,会发现这些家长会退缩,在这些家长看来,批评和教育孩子,那会让孩子受伤;拥有父母自己的生活(如去交友或玩耍),是弃孩子于不顾;如果控制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会特别内疚、自责,会一个劲地给孩子道歉,生怕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父亲),生怕对孩子造成永不可修复的伤害。
所以这些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爱,一方面出于真诚的关心,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孩子的恐惧,把孩子想象成一个脆弱的、无助,需要特别照顾的人,把孩子想象很脆弱,父母永远可以成为一个照顾者,跟孩子产生强烈的亲密联结,但可悲的是,这种过于紧密的联结更多的不是孩子需要,而是父母自身的需要。
父母把孩子想象为一个非常脆弱的个体,不得不压抑自己对孩子的愤怒和不满,并把这种压抑当成了爱(可能想象成完美的父母),其实,亲子关系中的愤怒是常见的,愤怒的建设性表达有利于孩子明确边界,遵守规则,培养独立性。
一直被压抑的愤怒慢慢地会转化为对孩子的敌意,这种敌意让家长害怕,于是家长更加会小心翼翼地对待孩子,更加压抑对孩子的愤怒,发展到最后亲子关系双方,只能靠强烈的依赖来防御潜在的怨恨了,这是一种无法让人成长的关系。
由于长时间被父母溺爱,孩子不断地感受到自己的无所不能,越来越自我中心,其行为表现、态度、人际关系越来越像一个施虐者,一旦父母试图反抗和制止时,孩子绝不会轻易妥协,而是会转化为暴怒,像新闻中那个掐母亲脖子的孩子一样,此时父母会害怕孩子受伤,又一次委屈求全的讨好孩子。
最后一段施虐和受虐的亲子关系就这样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熊孩子就这样被培养出来了。这些孩子非常自我中心,一切以自己的需要为标准,绝没有妥协的可能,而一个不会妥协的人,注定不会走得很远,即使这些人可能是优秀的、聪明的,但这种糟糕的性格让他们无法稳定友情,不会处理亲密关系,事业上也难以有好的发展。
反过来去看一下这些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往往会发现,他们也有被虐待的痛苦经历。
在这些家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父母要么充满着躯体暴力,动不动就打骂;要么非常自私无情,把孩子当成自恋性操控的对象,成为满足父母需要的工具。
面对这样强势而剥削的父母,当然得小心翼翼,于是一个强势、自私的施虐性客体,一个无助又弱小的受虐性自体,和中间潜藏的愤怒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关系,通过漫长的幼年成长历程,慢慢被内化了。内在关系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总会寻找机会呈现出来,所有亲近的关系,都要经受内在关系的考验。
当这些人成为父母后,一般会有两种结果:第一种他们成了专制而强势的施虐性家长,对孩子说打就打,该骂就骂或是种种情感虐待;第二种对孩子小心翼翼,生怕给孩子造成一点伤害,过度宠爱孩子,最终他们成为被孩子虐待的家长。
在第二种情况中,这些家长把自己孩子当成幼时那个脆弱无助的自己,想给予全部的爱以补偿幼时的缺失,恰恰是这种无原则的宠爱,最终让想象中脆弱无助的孩子转变成一个自我中心的施虐者,内在关系被完完整整地复制出来。
这些受虐型的父母自身也有虐待他人的一面,这种虐待可能体现在对同事、员工、伴侣、其他人,或动物。有时他们也会去虐待孩子,形成一种相互虐待的亲子关系,糟糕的关系中迷漫着攻击、依附、吞噬、怨恨,和潜藏绝望、痛苦、无助和兴奋。
一种受虐施虐的关系,一种强烈的情感依附的关系,像基因一样不自觉地被复制出来了。不过通过不断的自我觉察,愿意去接受周围人的影响,糟糕的内在关系最终能够被清晰的认识和一定程度的修复,至少可以中止恶性复制的不断发生。
溺爱孩子有哪些显著表现?1、祈求央告
在日常生活中,边哄边求孩子吃饭或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家长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容易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会丧失殆尽。
2、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成为孩子的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这样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孩子严重的性格缺陷。
3、包办代替
曾经看过一段采访,在节目中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家长说:疼都来不及,哪里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家长说:叫孩子做事太麻烦,还不如帮他做了……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三四岁的孩子还要追着喂饭,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会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家长减轻负担的责任。家长长久的包办下去,必然会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4、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有的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站出来说你们不能要求太急,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时候,还不如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因为孩子没有是非观念,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后果不仅会让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5、害怕哭闹
很多家庭从小迁就孩子,孩子不顺心时以哭闹、躺地下、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6、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和陪伴孩子,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了中心,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都没法谈话。
7、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家里人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将来会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8、生活懒散
家长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想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9、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会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父母溺爱孩子有哪些可怕后果?做父母的很多都宠爱孩子,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把孩子当成手心里的宝,舍不骂,下不了手打,但作为父母,要清楚一点,宠爱孩子可以,但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好的。
1、孩子健康状况不良
父母宠爱孩子,认为哪里都好,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连不想吃饭也由着他们,这样造成的后果要么是孩子挑食,营养不良;要么是任性暴饮暴食,过于肥胖。作为家长知道这两者都是健康的大敌。或是孩子想玩游戏,不想出去外面玩耍,一整天抱着游戏机打游戏,非常懒散,缺乏运动,这样对孩子的身体成长也是没有好处的。
2、孩子人际关系障碍
由于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过分溺爱,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养成孩子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不考虑他人。这种行为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是非常不利的,要知道人际关系是一种互动互利的交流,被父母宠溺长大的孩子,心中总以为自己是老大,不肯与别人放在平等的地位上相处,当小伙伴不听从他的指挥就会闹矛盾,长此以往没有人愿意和孩子相处,孩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3、孩子懦弱不能经受困难
父母时不时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或脸上有抓痕,或带到幼儿园的玩具、图书不见了……,知道孩子受到了欺负,孩子什么情况也不说,每天都不开心,其实这种情况是孩子懦弱的体现,这类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中,从小不知道什么是挫折,不知道遇到困难要怎么解决,一旦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就会变得沉默,不知所措,经受不了一点风吹雨打。
4、孩子性格骄横乖张
孩子性格骄横乖张,相信有些父母可以感受到,有一点不顺意就大吵大闹,要知道经常被过度溺爱的孩子,觉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不懂得为人着想,也不知道父母的艰辛和付出,这类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性格自私自利、骄横乖张,不懂得宽容。
5、孩子做事懒散无纪律
孩子是家里的宝,是家里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的地位是最高的,处处受特殊照顾。父母宠爱孩子毫无原则,孩子的吃喝拉撒行食住行,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做,变得懒散起来了,在孩子眼中,他就是大人的一切,可以不用听大人,但大人必须事事要听孩子的,这样孩子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6、孩子不懂礼貌目无长辈
看到长辈,孩子死活不肯打招呼,如果家里有客人来访,让孩子和客人打招呼,孩子甚至会抱着玩具笑着跑开,如果老人拿起面前的零食,还会打骂长辈,在生活中,由于父母的过度溺爱,对孩子一些错误的行为没有及时的制止,导致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貌,不知道要尊重长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养成目无长辈,口无遮拦,没有做人的基本礼貌。
7、让孩子的能力低下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较强的能力,学习成绩优秀,但家长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溺爱,会使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退化,导致孩子的能力低下。
在法国有对老夫妻,他们在50多岁才生下第一个孩子,于是老夫妻对这个孩子百般呵护和溺爱,溺爱到孩子25岁时,大便还要父母的帮忙,试想一下如果老人都不在了,这个孩子要如何生存下来,这对老夫妻日常所有的事情都不让孩子动手,导致了孩子所有的能力和本能都消失了。虽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也给每位家长敲响了警钟,为了增强孩子的能力,作为父母切记不要溺爱孩子,要理智的爱孩子。
8、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由于家长的溺爱,孩子的各种能力都被掩盖了,如果这种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就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会遇到各种障碍,于是孩子会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不愿意学习,最后出现厌学或是辍学;当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时,紧跟着其他的毛病都会相继出现,所以厌学的孩子几乎都是在溺爱中长大的,为了孩子,家长请远离溺爱吧。
9、会使孩子的价值观混乱
因为一直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想怎样就怎样,他会觉得不需要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己满足就可以了,甚至孩子的思维会停滞在这个感觉中,当孩子走向社会后,发现都不一样,随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将来要独立的面对世界、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要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去锻炼,去实践,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应对危险的局面。
哪些原因使溺爱在孩子养育中盛行?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咨询师荣伟玲说:在中国,至少有三个原因促发了溺爱的流行: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隔代抚养。1、时代背景
改革前几十年里,一直在物质生活非常匮乏的条件下,而家庭一般都有多个兄弟姐妹,没人分到的物质关爱很少,精神关爱也很少,这样很多渴望没有得到满足,这些没有被满足的渴望藏在内心中。
现在身为父母,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丰盛的时期,现在多独生子女,父母的爱被投射到一个孩子身上,就很容易导致溺爱。现在父母常感叹:我那个年代什么都没得到过,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重复那种生活,这句话里的孩子,不仅是真实的孩子,也是深埋在父母心中的那个小孩。
2、文化背景
中国的教育文化是,自爱有罪应该爱别人,但是人天性首先是自爱的,被教导不自爱是违反了人性,在这种教导下,人们压抑了自爱,但被压抑的自爱的需要必须表达出来,而孩子无疑是最适合的表达对象,这样一来在爱孩子时,容易比那些尊重自爱文化中的人失去分寸。
3、隔代抚养
隔代抚养很容易导致溺爱,不少父母表示自己从小在严厉教育下长大,却从没有见过自己父母动过孙辈一个手指头,且隔代抚养目前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抚养方式。
上海做过一项调查显示:隔代抚养在上海家庭中所占比率为16.7%。中国母亲网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仅有31%的父母既不认可隔代教育,又自己带孩子,57%的父母是不认可隔代教育,但因忙碌所以只能让老人带孩子,12%的父母既认可隔代教育,又让老人带孩子。隔代抚养为什么容易导致溺爱孩子?1、责任感的缺位
责任感缺位是导致隔代溺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子不教,父之过所以做父母的想宠爱孩子,也懂得有所收敛,否则会惯坏孩子,而且还要为此负责人,但是做了长辈以后,在宠爱孙辈时就少了这一层顾虑,从这个角度讲,长辈溺爱孙子孙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 分享一个案例:
一位母亲为帮助儿子改掉马虎的习惯,要求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仔细检查一遍,可孩子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帮孙子改正错题,孩子省心了,可毛病未改,到期中考试时数学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落泪,家里乱成一团。
2、对死亡的恐惧
在隔代抚养中,祖父辈特别怕孙子辈出什么安全问题,特别在意安全,主要有两个原因:孩子不是自己的,一旦照顾中出现问题,会觉得对不住儿女;做老人的,开始越来越多地面对死亡问题,很多老人无法面对自己心中的死亡恐惧,于是将这种恐惧投射到孙辈身上,特别担心出问题。
▶ 分享一个案例:
有一个上小学的孩子,特别怕黑,正常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早一个人睡了,但她一个人时会害怕会哭,妈妈想培养女儿的独立习惯,坚持让女儿一个人睡,但奶奶经不住孙女的恳求,只要孩子一提出要求,她就去陪孙女睡,孩子妈妈觉得自己无法调节这种事情,而她丈夫也不愿意责备自己的妈妈,所以这事情就一直就这样下去。
小孩是非常敏感的,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大人的心理需要,并自认为自己可以解决,孩子奶奶的心理需要是什么?很可能是对死亡的恐惧,她把对死亡的恐惧投射到孙女身上,孙女以怕黑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老人有和孙女黏在一起的理由,所以孙女和奶奶一起睡,满足的不是孙女的成长需要,而是奶奶逃避死亡恐惧的需要。
3、争宠
在以前家庭中,孩子多,通常是孩子要竞争长辈的爱。但现在颠倒过来,孩子生活在4+2+1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6个人爱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且为让孩子更在乎自己的爱,6个人不免会出现竞争的格局,都争着向孩子表达爱,甚至唯恐被其他人压过,父母要负责任,所以会控制自己的争宠心理,但老人们很容易失去控制,这样争宠的目的是让孩子高兴,而不是让孩子成长。
4、补偿心理
在教育儿女时,老人们曾经苛刻过,因为要负教育的责任,在苛刻的教育中,老人可能埋下一些内疚心,于是当有孙辈后,对其特别溺爱,其实内心深处是想借此补偿一下儿女,毕竟孙辈是儿女的生命的延续。
5、传宗接代的冲动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登峰说:传宗接代,传播我们自己的基因是我们最重要的本能需要。一开始儿女们负担着这个责任,所以老人们会溺爱儿女,但当生儿育女后,传宗接代的任务完成了,现在该孙辈们承担这个责任了,所以老人们会对孙辈特别地疼爱有加,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使得隔代抚养更容易演变成溺爱。因为我国的文化特别讲孝道,所以孩子的爸爸妈妈在挑战老人们失去理性的溺爱时,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再加上现在父母普遍又比较忙,只好放手让老人去管,进一步加剧了溺爱的情形。
父母怎样避免溺爱孩子?1、平等对待
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让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家长应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来了小朋友,要教育孩子懂得跟小朋友一起分享。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平等相处的习惯。
2、不要轻易满足要求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能轻易满足。孩子撒娇要家长买玩具,家长不能爽快答应,反而可以跟他提条件,例如一个月内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应买给他。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3、避免隔代溺爱
有时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总会护着。家长应该首先和老人沟通好,遇到孩子做错事时,老人可以到别的房间去或者借故出去,让家长单独来解决。刚开始,可能孩子会继续哭闹、扔东西,当发现无人理他时,孩子就会有些恐慌,哭闹就会减弱,最后可能会主动找家长承认错误。
4、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家长利用这机会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让孩子尝试自己做。
睿睿妈小贴士:对孩子要“爱”而不“溺”,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但是一切由家长全权代劳,孩子有求必应,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不利,更不用说让孩子适应社会了。如果孩子说的对,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讲什么道理,告诉无论怎么要求都不可能,且一定要做到,这样坚持下来,会帮助宝宝树立起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这样的界限和区别,最重要的是坚定和温柔的坚持,如果半途而废,一定会适得其反。
总结行为上的小瑕疵可能会造成人格上的巨大缺陷—好只有一种,坏有千万种;正确的只有一种,不正确的有千万种……
如果家长不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因果关系,不及时纠正孩子的小问题,很可能会让孩子错误地解读ta们所生存的世界,造成巨大的冲突和浪费,哭闹是孩子攫取生存资源的一种有效通—孩子眼泪背后的真相常是:哭闹能得到更多的好处,所以孩子很享受也很熟悉把哭作为攫取生存资源的一种手段,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一定要得当。
过份溺爱,是慢性扼杀孩子的行为,父母越不让孩子吃苦,孩子吃的苦越超出父母的想像,最终受到伤害的除了孩子和父母外,还会有无辜的陌生人。
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过: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养不过确实是父母之错,刚出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上面都是洁白和单纯的,父母的教育犹如要在纸上面写字的笔,笔写出来的内容决定了纸的性质和定向,父母要是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不对孩子的要求千依百顺,不借关爱孩子的理由溺爱孩子,孩子才能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懂得放手才是深爱,家长替孩子避开的风险,生活总会如数奉还;替孩子走过的路,孩子仍需要哭着自己重新走一遍。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参与,却不能代替,不舍得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就会让孩子很苦。孩子和种子一样,只有历经风霜、雨雪,挫折和挑战,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孩子终将要学会自己面对一切,所以家长请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长大!
父母的理性、正确教育,不仅是对孩子本身的一种责任,也是对父母自己的一种负责,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以上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您。
如果大家喜欢睿睿妈的回答,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让更多有需要的人都可以看到,愿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的成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溺爱孩子的父母,确实老了以后要看孩子的脸色行事。说的一点儿都不假,古往今来说破了的。娇养忤逆儿,棍棒底下出孝子,说的是有道理的,现在虽然是不能打孩子啦。但是教育孩子还是要的,对孩子一定要好好教育,教他先做人再做事。你不教育别人会帮你教育,为了孩子为了自己有一幸福的生活。还是别溺爱孩子。害人害己啊。
其他网友回答:父母疼爱自已的孩子是本能、自然地。包括动物都知道保护疼爱自的后代。
作为人类,疼爱孩子与正确引导和教育方式、模式非常重要,疼和管要分清。1、疼爱:是打心眼里的爱,是真切的。
2、管:是讲道理,实景观察;
3、教育:是以身作则,不是打骂。健康、阳光引导。
4、错误的教育和贯与崇会害了孩子的!
其他网友回答:溺爱孩子的父母,一生都得看孩子的眼色行事,其实这种事情很正常啊,“溺爱是父母给自己挖下的坑”,最终自己都得跳下去,自己种的苦果自己尝呗。
什么是溺爱?溺爱一般是形容父母或者家长对孩子的一种爱,溺爱是一种毫无条件,无休止的付出,这种付出本身就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用咱们中国的一种老化形容,那就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最好的总是留给孩子,孩子想做什么事情,总说孩子小,做家长的老是代替孩子去做。
哪些行为是溺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溺爱孩子肯定是毁孩子,凡事大包大揽,孩子就缺乏动手能力,把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就缺乏独立精神,让孩子拥有无可替代的最重要的地位,就会让孩子在交往中老是觉得所有人应该围绕自己转,所有人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
孩子在蜜罐当中长大,就像在温室当中长大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不能独立,离不开父母的怀抱,害怕陌生的环境,不敢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容易得社交恐惧症,如果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容易一蹶不振,所以咱们家长不应该对孩子过于溺爱,无理的要求要学会拒绝,有些小事情孩子能做的,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此外溺爱教育也容易养成中国式巨婴,让孩子变成啃老族,也就是咱们问题里面说的,父母习惯了对孩子无休止的付出,孩子三四十岁,四五十岁还是在向父母索取,虽然养儿不是为了防老,但是事实上养儿还是想要防老,热爱教育当中长大的孩子自己都生活困难,如果不受一点挫折打击,不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以后又何谈养老呢?
其他网友回答:溺爱孩子不对!然而溺爱这个词句也不对。教育学生,孩子有多种方法,而教育儿子,女儿一种方法都沒有。
威海链 » 溺爱孩子的父母,一生都得看孩子的眼色行事,对此你怎么看?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