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被火烧连营八百里,毫无疑问不仅是无能,而且是愚蠢的。
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刘备都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第一,从战略上说,夷陵之战就不该发生。
不管什么原因,出于何种目的,荆州已失,蜀汉势力大损,已经无法与曹魏、孙吴抗衡,更不必说与魏吴联盟对抗。
在关羽襄樊之战时,魏吴已经事实上形成了联盟,孙刘联盟的关系已经破裂。
刘备所能够做的是重新修复与孙权的联盟关系,而不是与之开战。
夷陵之战之前,孙权提出求和,刘备应该借坡下驴,争取最大的利益也就是了,但绝不可拒绝。
但刘备一意孤行,导致了夷陵之败。刘备成不了政治家、战略家,原因也就在这里。
第二,战术上的错误,导致夷陵之战完败。
刘备放弃水路,改从陆路进攻,连营八百里,且不管是不是真的八百里,但比较确信的是,刘备的确是陆地连营驻扎,这就犯了兵家大忌。
曹丕得知这一情况,立马断定刘备不会用兵,不久就会被打败。七天之后,孙权打败刘备的奏折就到了曹丕手上。抛开奏折在路上的时间,曹丕说这话的时候,刘备可能就已经战败了。
刘备再英雄无比,不管谁去给他擦脂抹粉,但夷陵之战,败得这么惨,是掩饰不过去的,就是无能、愚蠢的表现。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导致这种情况,就可以为刘备画一个句号。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也是对他一生能力的总结。
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不顾任何人的劝阻,一意孤行导致的失败,就是无能的表现,没有例外。
胜败乃兵家常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惨败,是刘备毕生最大的失败,但一场战争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刘备的无能,就连不可一世的曹操还有赤壁之败和汉中之败呢,何况刘备。
相反,刘备在三国时期完全是凭借白手起家创造出一片基业,相比于曹操的官二代和家族宗亲的支持,以及孙权的富二代直接接班相比,刘备的起点最低、硬件最差、资源最少,但刘备获得了与曹操和孙权平等的地位,这绝对说明了刘备的能力超强。
如果你经历过白手起家创业的艰难,就会明白刘备的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是多么的艰难,是多么的曲折,是多么的坚韧不拔,刘备依靠自身的努力、汗水、鲜血和永不放弃、百折不饶的态度,最终建立了政权。
刘备虽然能力超强,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刘备虽然自信满满,但难免骄傲自负,人性就是如此,刘备在夷陵之战被名不经传的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整支东征军全军覆没,不得不说,刘备这一次,真的大意了。
说到夷陵之战,就一定得说明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中战败?
其实大多数战争的失败,都不是单纯的一二两原因,而是很多原因叠加在一起,产生的加速度后果,夷陵之战也是如此,简单地说,刘备就是在错的时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因为错误的决策,而被对手抓住稍纵即逝的战面,给予致命一击。
1、错误的时间
刘备东征孙权这场战争没有错,错的是刘备发动战争的时间。夷陵之战一年多之前,孙权派兵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导致在襄樊前线的关羽大军失去根据地,迅速崩溃,最后关羽被杀,荆州被夺。
孙权进行这一系列的战略早就计划好了,也做好了应对夺取荆州后刘备可能发动的报复行为,换句话说,孙权对于刘备准备发动的战争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既然敌人都做好了准备,刘备怎么能轻易取胜,毕竟实力摆在那。
所以刘备发动战争的时间错了,刘备太过急促,应该等到东吴放松警惕,或者孙权与曹丕关系恶化时再发动战争,刘备已是晚年了,担心时日无多,于是急促地挑起了战争。
2、错误的战争
这里的错误不是说刘备不应该发动战争,而是说刘备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如果与东吴军队硬碰硬的话,是无法取胜的,刘备想要取胜,要么出其不意,要么攻其不备,与东吴打消耗战,刘备没有胜算。
可夷陵之战确实就打成了消耗战,战争初期,刘备节节胜利,一路高歌,从白帝城一直打到夷陵,相当于从今天的重庆奉节一直打到湖北宜昌,深入东吴境内八百里,这也就是史称的八百里连营。
结果刘备军在夷陵被陆逊率领的吴军利用地形阻挡,再也无法前进,很难说前面刘备进展顺利是不是陆逊故意造成的,但陆逊此举明显地拉长了刘备军的后勤补给线,补给线一长,刘备军运输就会产生困难,虽然有长江,但如此长的补给线也给刘备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刘备最终失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3、错误的决策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个是在树林中扎营,另一个就是放弃水军。
其实刘备所犯的这两个错误是同一个原因造成的,就是南方夏天天气炎热,刘备为了让士兵避开高温,才会下令岸上部队在树林中扎营,而水军也是这个问题,水军在长江上暴晒,也让人受不了,所以刘备放弃了水军,让水军上岸进入树林中扎营。
这两个错误被陆逊发现并利用了,造成了两个致命的后果,一个是在树林中扎营的刘备军,受到了东吴军的火攻,另一个是刘备放弃水军的后果就是将制水权拱手让人,没有制水权,那么东吴水军就能乘船绕到刘备军的后面进行包抄,这也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之所以损失这么惨重的原因所在,因为自己一方的蜀军,被东吴军包围了。
于是火攻加包围,彻底让刘备军全军覆没,这也是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当然了,其他原因还有刘备骄傲轻敌,蜀军反应迟钝,刘备军在密林中扎营没有做好应对计划,明明知道有可能被火攻,却没有任何相应的保护措施。
但能说明刘备无能吗?并不能,只能说刘备大意了,刘备是深入东吴境内八百余里,但并没有连营,整个参与夷陵之战的刘备军只有5万人,怎么可能营地连续八百里,如果真是八百里,就是火攻一时半会也烧不过来。
再说了,一个人是否无能,不是一次失败就能说明的,无能的人是没有一次成功的,而刘备不同,刘备是从底层一步一步依靠个人能力与魅力,才白手起家,一手创立了蜀汉政权的基业,光是这一点,很多历史人物都不能比,所以当然不是刘备无能了,而是刘备大意了。
其他网友回答:刘备,字玄德,汉室皇族后裔,汉帝都得称呼一声刘皇叔,前期生活贫苦,以编织草鞋为生,为人宽厚待人,颇有高祖遗风。
刘备的宽厚待人,所以关张兄弟才誓死追随,礼贤下士,才能三顾茅庐得卧龙先生出山辅佐,一步一步形成与魏国、吴国三国鼎立之势,所以从各方面来说刘备能力颇强,那么为何会被陆逊火烧连营呢?
一、急功近利失方寸吴国夺取荆州,兄弟关羽被吴将吕蒙所杀,刘备一时心里十分仇视吴国,连诸葛亮屡次三番劝诫都听不进,并且并未带诸葛亮上战场,一个人带着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吴国,忽视了众多影响战局的因素,从而导致大败。
二、忽视了天时地利等因素刘备带领蜀国将士长途跋涉,又正值夏天,天气炎热,天时不顺,士气低落,大部分蜀国士兵来到南方,水土不服,完全丧失了打仗的锐气,而刘备却未注意到这一点,导致还未与吴国的对战,就先处于下方,也就注定了这场战争的结局。
三、轻视吴军,犯了战略性错误在最初与吴国的对战中,吴国大将陆逊为了躲避蜀军的锋芒不断后退,刘备没有乘机全速前进离开山区密林之地,反而把营帐扎在树林里与吴军行程对峙,殊不知这刚好给了陆逊机会,陆逊看准时机,命令士兵到处放火,而树林里的蜀军看到大火,方寸大乱,以至于被火烧连营,夷陵之战以吴军胜利而结束。
结论刘备并非无能,在夷陵之战之前的如益州之战、汉中之战等多场战斗中,体现出刘备有着卓越的领兵,而因为关羽之死、藐视吴国,才会犯下夷陵之战被火烧连营的错误。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
夷陵之战,如果单看这场战役,刘备是挺无能的,连曹丕这种选手都看出来刘备的破绽。
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三国志·文帝纪》
夷陵的战败,季汉损失惨重,战船、军械、兵员、人才……创业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攒的家底,全都打没了。
刘备:我自己攒的,自己霍霍,我乐意!
咳咳!言归正传,我们不能只看一场战斗,曹操也打过赤壁这样的败仗,捋一捋刘备的戎马生涯,发现他还是挺厉害的。
刘备刚出道的时候,从平民到国相,都是他一刀一枪累计军功打出来的。
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平原国国相,这官职可以了,和曹操的好朋友、骁勇善战的济北相鲍信平起平坐了。
后来,刘备在和曹操的争斗过程中,如果曹操亲自带队,刘备会处于下风,但如果是对阵曹操的部将,刘备还是能打赢,包括夏侯惇、于禁这样的名将,都是刘备的手下败将,夏侯渊、蔡阳等人甚至直接被击杀。
季汉的地盘,只有上庸三郡是刘封打下来的,剩下的荆南四郡、益州、汉中,这都是刘备亲自打下来的,你敢说刘备不厉害?
所以说,评价一个人还是要综合来看,不能只看一个点。夷陵之战时,刘备已经上了年纪,身边又缺少法正这样的参谋,就很难想的面面俱到了,面对陆逊这样的对手,确实力不从心。但综合来看,刘备的军事能力还是相当可以的。
其他网友回答:在笔者看来,刘备一生中最凄惨的岁月就是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在筹备了一年多的时间后,开始了东征孙权的战争。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刘备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第一,任命诸葛亮坐镇大本营成都,负责前线的后勤补给,兵马钱粮的运输。
第二,吴班,冯习,张南等将领随军出征,主力部队有3万多人。
第三,邀请沙摩柯的南蛮人有1万多人加入战争。
第四,派黄权占领长江北岸,防备曹魏的偷袭。
万事俱备之下,刘备才带着队伍向东出发。
这次战争是刘备主动挑起的,官方的名义是为关羽报仇,实际上是刘备发动的一次统一战争。
当时的刘备已经60岁了,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必须为儿子刘禅打出优势。
更何况,当时的东吴已经没有出名的战将和谋士。
周瑜,鲁肃,吕蒙先后去世,陆逊在东吴虽然小有名气,但刘备却没有把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
因为刘备从黄巾起义开始,就征战沙场。
吃过的盐比陆逊吃的饭都多,刘备在汉中打败了曹操,让他的自信心极大的增强。
刘备进攻东吴,一开始的战略方针是没有问题的。
他带着大军走陆路,一路高歌猛进。
另外一路则是水军,关羽的荆州兵虽然损失严重,但水军并没有折损太多。
如果一直是水陆并进,相信就算不能大获全胜,也能打成消耗战。
可是,当时正是7-9月份,酷暑难当。
刘备的水军在船上,有些支撑不住,温度太高了,导致士兵开始出现中暑的情况。
没有办法,刘备让水军上岸,和主力部队一起到山林避暑。
刘备的这个想法固然没有问题,但是他却忽略了天气干燥,山林遇到火情将会遭遇灭顶之灾。
果然,陆逊直到刘备到山林中避暑,果断用火攻打的刘备几乎全军覆没。
大部分士兵是被烧死或者熏死的。
那么,刘备到后期真的会这么无知么?
笔者认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刘备忽略了一个细节导致了夷陵战场。
陆逊取胜固然有运气的成分,但也可以看出刘备当时不具备吞并东吴的实力。
—End—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悟空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网友回答:刘备在彝陵之战被火烧连营,虽然不能完全说他无能,但刚愎自用、骄傲轻敌的思想倒是有。
关羽死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顾群臣的反对,兴兵伐吴。东吴其实并不想和刘备决裂,派诸葛瑾到成都向刘备求和,愿意归还荆州,缚还降将,把孙夫人送回刘备身边,永结盟好。
对国家利益来说,无条件归还荆州,孙刘联盟继续巩固,这对于蜀汉绝对有利。不用出兵,荆州就能归还,孙权可以把杀死张飞的凶手送回给刘备报仇,孙刘联盟对抗曹操,刘备的蜀汉会安全得多。如果刘备从国家利益考虑,完全可以先把仇恨放一放。但刘备和关羽兄弟情深,他做不到,他的终极目标是要杀了孙权,灭了东吴。所以他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逼得孙权再次向曹丕请求结盟,希望曹魏攻打蜀汉。曹丕虽然没有帮孙权,他坐山观虎斗,他准备在东吴和蜀汉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坐收渔翁之利。孙刘联盟的破裂,是曹魏最高兴看到的局面。
刘备讨伐东吴的战争开始的时候,战争形势进行得非常顺利,东吴节节败退,刘备声威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糜芳、傅士仁杀了马忠回归刘备,刘备不能原谅他们,把他们也杀了。东吴君臣商议再次向刘备求和,把范疆、张达送给刘备杀,送还张飞首级,送回孙夫人,送还荆州。到这里,刘备的怒气还是不能平息,他还要灭东吴、灭孙权。
孙权的东吴被逼得拼尽全力和刘备相搏。孙权听取大臣阚泽的意见,起用并不出名的陆逊为大都督,总领东吴军马,和刘备决战。
陆逊上任,并不着急和刘备开战,坚守不出,拖垮刘备军队的斗志,从春天到夏天,陆逊料定蜀军必定为了避免酷暑炎热而把营寨移到山林茂盛之地,只要刘备在山林茂盛之地结下营寨,陆逊就会用火烧刘备的营寨。陆逊等的就是这个。
让刘备没想到的是:东吴竟然忍住几个月不跟他打。刘备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就是没想到在山林茂盛的地方结下营寨,最怕的就是火。(我们现在去森林公园游玩,森林公园最醒目的标语就是:警惕森林火灾!)跟随刘备出征的马良心里不踏实,向刘备提出请求,把蜀汉营寨分布画成图本给诸葛亮看,听听诸葛亮的意见,刘备不大高兴说:“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马良说:“古云:兼听则明,偏听则蔽。望陛下察之。”刘备只好同意马良画图回西川听取诸葛亮的意见。
诸葛亮看到刘备的营寨图本拍案叫苦,他说:“是何人教主上如此下寨?可斩此人!”马良说:“皆是主上自为,非他人之谋。”诸葛亮叹气说:“汉朝气数休矣!”诸葛亮知道:连营七百里,最怕火攻,陆逊坚守不出,等的就是这个。诸葛亮让马良赶快回去改变营寨分布,马良担心到了营地蜀军已败,诸葛亮叫马良向刘备传话:万一有失,可以退军白帝城,他在鱼腹浦已伏下十万兵马,马良大惊说:我往来鱼腹浦数次,没看到一兵一卒。诸葛亮不说破,他说将来一定会看到。(这个十万兵将就是八卦阵)马良火速赶回刘备的营寨。马良赶到的时候,刘备已经大败,退走白帝城。刘备悔恨无极,恨自己没有听诸葛亮的话。
从刘备的那句“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可以看出刘备在这个时候有些刚愎自用,有些骄傲自满,或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连曹丕都看出刘备这样安营扎寨,会被陆逊用火攻破。但刘备不知道,骄傲轻敌仇恨让刘备早已失去理智。是不是无能,结果说明一切,他没有见好就收,孙权服软,刘备没有顺坡下驴,没有把这个台阶当回事。刘备兵败,荆州没要回来,全军覆没,兵将伤亡惨重,所有的胜利化为泡影。这绝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该有的结果。
如果刘备真的懂兵法,他就不应该有这样的失误,不该犯兵家大忌,不该让陆逊用这样的方法把他打败。孙权的东吴兵强马壮,打败他的时机未到。曹操攻打过几次孙权都无功而返,何况刘备。刘备没有看到这个形势,他对自己估计过高。
无能二字,什么时候用在刘备身上都是大错特错的。正史中,刘备第一次登场的时间是184年,黄巾起义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政治地位,讨伐本地黄巾有功,当上了县公安局局长,往后就是一路靠军功快速升迁,10年后就是徐州牧了(这之前已经是豫州刺史了),曹操当兖州牧还在他后一年呢。没有真本事能被认可吗?显然不行的。只不过刘备犯了轻敌大忌,怪只怪陆逊太年轻,又太会打仗了。
再者,八百里是个什么概念,单从这一点就知道罗贯中扯谎扯得有多厉害,而且,罗老先生数学确实不咋地,刘备的年龄都能算错那种的(184年登场28岁,223年去世63岁,39年长了35岁,匪夷所思)。所以,不能简单地看演义记载。
当然,真实的夷陵之战,刘备确实很惨,数万兵马及军需物品都没了,只得身还。可是,三国志后面的记载很有意思——《三国志·后主传》:“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刘备明明都败了,怎么孙权还有请和呢?请也应该是刘备吧。说明这件事情是有疑问的,当然,东吴那边的记载是诸将请命继续征讨刘备,因为曹丕出兵东吴才放弃的。不过,这也差不多能解释清楚了。孙权确实希望一站把刘备彻底打趴下,但事实上没有,而且刘备并未退还成都,对孙权而言,这就是刘备还想东行的信号(他不知道刘备病重),曹丕又出兵东吴,自然要请和了。
其他网友回答:刘备並非无能,但是他在夷陵之战中确实犯了战略错误。蜀军的进攻受到陆逊的阻击並且固守不战的情况下,刘备不应与之结营相持,而应该从江南陆路迂回向陆逊背后的吳国腹地进攻,在刘备原来占领过的南郡取得粮草补给,这样就能迫使陆逊回兵决战。刘备没有这样做,屯兵相持,正中陆逊缓兵寻机攻击的圈套,导致火烧连营的惨败。
其他网友回答:刘备被火烧连营八百里指的就是三国历史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
首先这场战役的出发点就是错的!刘备不听劝阻执意为关羽报仇,带着一颗急躁的心举兵攻打东吴!从出发点看已经输了一半,但是从关羽跟刘备的感情看,刘备有此举动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刘备出兵攻打东吴的时候蜀国的人才凋零。此次东征,没有一个有谋略的或者是出名的谋士在他身边出谋划策。而刘备这边人才开始凋零,张飞,关羽,黄忠,法正,庞统相聚死去。此时的刘备身边只有诸葛亮一个谋士。名将还有马超,赵云,魏延三个。诸葛亮坐镇后方,马超和魏延镇守汉中,防止曹操偷袭。可见刘备此次出兵麾下基本没有能拿出手的文臣武将!
而且夷陵之战东吴的统领是大名鼎鼎的陆逊!浮躁的刘备小看陆逊。在刘备眼里,陆逊不过是一个年轻儒士将领,因此他不把陆逊放在眼里。此时刘备急于求成,一路推进。陆逊分析形势之后,则一路后退,他认为刘备兵力强大,士气正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求胜心切,因此后退。当刘备推进到数数百里,至夷陵地区,吴军不再后退,两军开始相持。
公元222年,刘备为了能和吴军决战,就频繁派人到阵前叫骂,可陆逊依旧不理睬,此时刘备无可奈何,士气开始低落。陆逊认为可以反攻了,他上书孙权准备反攻,孙权同意。陆逊用妙计:火攻,利用营寨周围的树林和茅草,把刘备的营寨烧成一片火海,刘备无力回天,只能突围逃跑。逃到白帝城,此时刘备的军力,全军覆没,至此,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于第二年病逝!
急功近利,轻视对手,心情浮躁,人才缺乏都是刘备失败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话从何说起?难道仅仅失败了一次,就要被打入“冷宫”吗?如果这样算,历史上那些名将基本上要打倒,除了白起、韩信这样的妖孽,其他名将哪一个没有打过败战?远的不说,和刘备同一个时期的枭雄曹操,难道曹操一生没有打过败战吗?很显然,打过,而且不止一次,比如三国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赤壁之战,曹操不就败在了孙刘两家手里?同理,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并不代表他无能。
相反,我很欣赏刘备。要知道在当时那个乱世,哪个诸侯背后没有强大的背景,要么有朝中有人,要么家族中有强大的实力,即使是乱世之枭雄的曹操,他起兵不就靠他的老家资产吗?反观刘备,有人说他不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吗?这样算起来,还是正儿八经的刘氏宗亲。可是这“身份”看起来很不错,但实则对刘备前期的发展没有丝毫帮助,大汉王朝四百余年,刘氏宗亲早就烂大街了,更别说中山靖王刘胜这一脉,传到刘备老爸这一代时,他们一家就是普通老百姓,你说刘氏宗亲这个“身份”我在作用吗?
相对同时期的诸侯吗?刘备失败的经历数不胜数,可是你见过他被打败过吗?没有,屡败屡战,是他的座右铭。只要不死,刘备就能够东山再起,相对比那个曾经横跨四州的袁绍,刘备强太多。就一次官渡之战的失败,袁绍就再也起不来了,这是不是很讽刺。反观刘备,虽然屡次被打败,可最终还是三分天下,这不得不说他有这个能力。
威海链 » 刘备最后被火烧连营八百里,是否说明刘备无能?你怎么看?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