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诸葛亮已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最大的努力了,蜀国亡国纯属天意——神仙也救不了?

其他网友回答: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殚精竭虑治蜀,七征孟获,六伐中原,以一己之力逆天而行,最后累死五丈原。诸葛亮虽然没有实现他匡扶汉室的理想,但是人事已尽,无愧于心,更无愧于刘备父子!

其他网友回答:

星落五丈原,大汉丞相诸葛亮陨落。

一缕英魂,来到地府,发现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四个人正在搓麻将。

诸葛亮老泪纵横:“陛下啊!臣亮愧对陛下重托啊!”

刘备一惊:“丞相怎么这么快就下来了?莫非大汉已亡?”

诸葛亮摇头:“那倒没有!但是微臣想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六次北伐,却未见寸功,实在是无脸来见陛下啊!”

刘备道:“真是难为丞相了!其实,你没有像曹操对待汉献帝那样对待我儿,我就感激不尽了,哪敢还有什么奢望?夷陵之战,我败光了家底,留给你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能守住就已经不容易了。但你忠心耿耿,励精图治,取得的成绩早已超出我的想象,我听子龙说,你夙兴夜寐,结果把自己累的一身病,54岁就下来了,说起来,还是我愧对你啊……”

关羽道:“大哥差矣!是我没有执行好对外政策,对内也没有处理好同僚关系,大意失荆州,否则,大哥也不会倾全国之力为我报仇,也不会有夷陵之败,说起来,最该惭愧的,是我啊……”

张飞道:“两位哥哥差矣!是我当年年轻贪杯,失了徐州。想当初,咱们早早就占了徐州,多么梦幻的开局啊,让我给葬送了,要不然,咱们能喝那么多年西北风?至于这么狼狈吗?最该惭愧的,是我啊……”

其他网友回答:

尽心了,尽力了,劳心劳力,忠心耿耿,从无二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做到这个份上的有几人?凭什么有愧的是他?我们赞颂他,敬佩他都不够,凭什么问他有没有愧?

该有愧的是刘备父子吧?刘备为什么要不顾群臣反对伐吴?孙权求和,刘备为什么不能稍微软一下?荆州回来了,仇人差不多都杀了,只剩一个孙权,其实杀关羽曹操也有份,曹操要不是联合东吴一起攻打关羽,关羽不可能同时和曹操、孙权两边开战。曹操联合东吴攻打关羽,是司马懿出的主意,司马懿也应该是杀关羽的仇人,这么多仇人等着刘备去杀。况且曹操篡汉,曹操还是大汉朝所有刘氏子孙的仇人,谁才是刘备真正的敌人,刘备没搞清楚。

孙权求和,送回荆州,仇人已经全部被杀,这种情况下应该和诸葛亮和群臣商议一下吧,什么人的话都不听,你刘备如果真有那么厉害,早干嘛去了呢?诸葛亮还没到身边的时候,你刘备为什么到处跑,到处颠沛流离呢?既然好不容易把诸葛亮请到了自己的身边,这样的重大事件为什么就不能听一听他的意见呢?既然你刘备懂兵法,为什么会犯兵家大忌,导致全军覆没呢?

关羽失败,他自己也有一点责任,孙权找关羽联姻,其实就是不想和曹操结盟,他有意把结盟的机会让给刘备和关羽。当时三国的形势,无论如何,刘备和关羽都不能和孙权翻脸,对抗其中一家,都已经很不容易,怎么可能同时对抗比蜀汉强大的另外两家?关羽一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这句话把孙权秒成渣,一下子就激怒了孙权,把孙权赶到曹操那一边去了。关羽等不及和刘备、诸葛亮商量,就急着表态,使得孙刘联盟破裂,这是影响国策的大失误。

刘备如果能够反思一下,孙权求和,该缓一缓,该冷静冷静,该听一听群臣的意见,再决定。

没能光复汉室,刘禅难道真的那么无辜吗?真的要把责任推给诸葛亮吗?

刘邦得天下,不仅有张良、韩信,他还有萧何。萧何总领后勤,总督粮草,他从来没让刘邦的军队缺粮。

而诸葛亮总缺粮,有时候和魏军打来打去,还得为军粮而打。比如在卤城,诸葛亮为了让蜀军顺利割麦,他不得不用计,造了几个假的诸葛亮自己的雕像,把司马懿搞得晕头转向,等司马懿回过神,蜀军麦子已经收割完毕。

诸葛亮真不容易,有时候一边打仗还要一边自己想办法解决粮草问题。诸葛亮自己设计木牛流马运粮,这种智慧,实在令人佩服。

李严的粮草督办不到位,写假信说东吴和曹魏联合伐蜀,诸葛亮怕蜀中有失,不得不班师回朝。李严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在刘禅面前说自己粮草已经办妥,不知诸葛丞相为什么无故退兵。李严拖了诸葛亮的后腿,还想倒打一耙。幸亏诸葛亮也不是吃素的,否则,如果被李严搞下,还真是冤枉。看看,刘备竟让这样的人做托孤大臣。

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听信谗言。司马懿打不赢诸葛亮就用反间计,让人散布谣言说诸葛亮谋反,刘禅还真的听信,把诸葛亮召回。诸葛亮不得不回。

看看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并不是他打了败仗回蜀汉。

第一次北伐,是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担心被切断后路,为了让蜀军不陷入司马懿军队的包围,他果断撤军,没胜也没有败得太惨,这才是胜败乃兵家常事。

第二次北伐因为缺粮退军。

第三次北伐,因为张苞意外死亡,诸葛亮难过得吐血昏厥,从此落下病根,因病退军。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养病,魏军趁机伐蜀,诸葛亮病刚好,不得不再次北伐,阻击魏军。这次北伐,诸葛亮节节胜利,司马懿不得不用反间计,让一个因为延误粮草十天而被诸葛亮责罚而投奔魏军的苟安,到成都散布谣言,说诸葛亮会篡位谋反,刘禅听信谗言召回诸葛亮,诸葛亮不得不班师回朝。

第五次北伐,因为李严自己督办粮草不力而写假信,说魏吴联合伐蜀,诸葛亮撤军。

第六次北伐,司马懿被诸葛亮的大火差点烧死,天降大雨,功亏一篑。东吴的军队伐魏不胜退军。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蜀军退军。

因为各种原因,诸葛亮北伐没能成功,但这不是诸葛亮的过错。

所以,诸葛亮出山,司马徽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个遗憾,只能成为历史,让无数后人为诸葛亮叹息。哪里能责怪他呢?







其他网友回答:

并不。诸葛烤鱼与刘备牛肉 张飞牛肉 武圣羊杂割等等早已一统天下。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要从两方面来看。

如果要诸葛亮自己来说,他肯定觉得愧对刘备父子。因为刘备和刘禅都很看重诸葛亮,刘备托孤,刘禅喊相父,都是对自己莫大的恩宠,因为封建社会君权大过天,两代帝王都恩宠自己,把国家的行政管理权都交到自己手上,这是莫大的信赖。但是蜀汉政权却没有更大的发展,国内经济倒是有进步,可是国土面积没有增加,国内矛盾没有解决,北伐几次也没有成功,终究来说,是失败的。所以诸葛亮自己肯定觉得愧对刘备父子。

如果是从我们的角度看呢?诸葛亮当然是可以无愧于心的。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下了一片江山,帮助刘备发展经济,治理蜀国,刘备去世后又南征北伐,维持蜀国政权稳定,这些方面,诸葛亮都做的足够好,也没有哪个人敢说比可以诸葛亮做的更好。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一统天下,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士族地主阶级在掌控着主要权力,所以诸葛亮的治国理念危害了士族阶级的利益,他就很难能一统,即使寿命加一倍,也很难。所以诸葛亮无愧于心!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跟随刘备一生是一场悲剧

一、孔明出山的时势不对

在刘备急需人才的时候,水镜先生向刘备推举了孔明和庞统,并夸口说卧龙、风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来刘备两人都得到了,一个早死,一个后亡,诸葛亮病故时才50多岁。别说安定天下了,连自己的命都没保长。那么水镜先生是夸大其词了吗?没有,孔明和庞统两人确实是大才,但一个人的才华要用对地方,用对时候,否则,再努力也是白答。水镜先生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道:“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句话已经为孔明一生的悲剧做了注脚,可惜没有引起过多人的重视。

一一上图为黄巾大起义

时:社会之大环境;势:人心向背的选择。当时汉朝经过恒、灵二帝后,皇权已经旁落,各地军阀割据,相互之间争斗不断,许多老百姓流离失所,百里不闻人声,千里不闻鸡鸣,黄巾农民起义的大暴发,就以表明汉朝气数已尽了。在民心弃汉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诸葛亮却要协助刘备振兴汉室,岂不是逆时代潮流而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以此推论,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并由荆襄和西川两路出兵伐魏的战略一开始就是错的,孔明神机妙算,为何蜀汉版图始终不得扩大,并且弄丢了荆州,只剩益州一块地盘,这就是时势的力量在起作用。作为孔明,他受时代的局限性,是不可能看到潜伏在民众中的巨大力量的,更不懂得这样的力量是决定他事业成败的关键,这是孔明一生中最大的悲剧。

二、受刘备“仁义”之名拖累,错失扩充力量的最佳时机

荆州地大人密,本是战略要地,占据这里进可攻、退可守,诸葛亮隆中对把荆襄是列为刘备兴业之基的。当刘表让刘备接管荆州时,刘备拒绝了,如果第一次是出于同宗利益考虑的话,那么第二次当刘表病重托孤时,刘表又放弃了建立自已基业的好机会。第三次刘表已死,蔡氏一族将荆州拱手送给曹操,在提前得知这一消息,并且谋士伊籍和诸葛亮都提出袭取荆州,刘备又怕外界说他欺侮孤儿寡母再一次丢掉了主动权,以致被曹操追得东躲西藏,连老婆都自杀了,儿子也差点丢掉。众多的老百姓也死了不少。对此,诸葛亮也只能听之任之,无计可施,要不是曹操转攻东吴,继续追杀刘备,直至赶尽杀绝为止。恐怕诸葛亮谋略再高,也难逃覆灭的命运!

一一上图刘备

蜀汉最辉煌时是拥有荆襄和益州两块地盘,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上将,甲兵几十万。

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刘备为圆兄弟之义,不顾众人劝谏,甚至连诸葛亮劝谏书都当众扔到了地上,倾举国精锐伐吴,结果这一仗大败,让蜀汉君臣多年积聚的力量几乎折损殆尽,从此蜀汉成了三国力量中最弱的一方,刘备死后,诸葛亮六伐中原不成皆因国力不如曹魏。国与国的较量比的是综合实力,非一人之功所能左右。诸葛亮就是一个神,也改变不了以弱对强的被动局面。

三、受刘禅无能的拖累,诸葛亮内外兼管,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一一上图刘禅

刘禅是个玩家,平时有诸葛亮撑着,他一门心思就是想玩,甚至与嫔妃捉起了迷藏,国事抛之脑后。诸葛亮六伐中原有三次失败与刘禅有关,第三次北伐是因为宦官黄皓送粮迟到,后被诸葛亮惩罚后叛逃魏国,受司马懿指使到成都造谣说孔明欲反。刘禅竟然听信谗言,一纸诏书把大军调回汉中,使诸葛亮辛辛苦苦开创的大好局面全部葬送。第四次是因为关苞的死,这些不利前方作战的消息应该封锁,可刘禅竟然让这个消息传到了诸葛亮的耳朵里,致使诸葛亮悲伤过度,从此落下病根。第五次李严筹粮不及时,怕受责怪,谎称东吴将入侵蜀汉,而这一切刘禅竟然全不知道,事后也仅仅将李严贬为庶人,让他的儿子顶替他的职务。这样的皇上怎能不累死诸葛亮?

一一上图诸葛亮

综上所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有什么地方愧对刘备。相反,刘备父子应对不起诸葛亮才对。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没能复兴汉室,诸葛亮自己肯定会觉得愧对刘备父子,但是无愧于蜀汉。但是没能复兴汉室责任并不能完全怪诸葛亮一人。在蜀汉强大的时候,几次战役让蜀汉进入衰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是诸葛亮一生为蜀汉所做贡献的评语。诸葛亮自出山以后,尽心尽力的为刘备谋划着未来。入主蜀地后,抵御外地入侵、发展国政、北伐曹魏等等。

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夷陵大败让蜀汉国力由强变弱,诸葛亮再怎么算无遗策也无力回天

关羽大意失荆州,将刘备的嫡系部队损失殆尽,还丢失了荆州重地。这一战,蜀汉总兵力损失至少三分之一,武将损失了上将关羽及二代武将里的佼佼者关平。更重要的是打乱了诸葛亮伐魏的计划,诸葛亮曾说益州军出汉中北伐曹魏,荆州若有一上将率领荆州军出击配合则天下可得,结果荆州丢了。

两年后,刘备不顾诸葛亮反对,集结益州兵马五万余伐吴。这一张刘备损失了四万余兵马,让蜀汉的国力再次缩水,无力远征。而且这场战争未开始前大将张飞被杀,战争中损失谋士张良等人,战争过后刘备自己又病逝。这些都让蜀汉变得雪上加霜。

刘备托孤诸葛亮,刘禅年少、诸葛亮一个人难以稳定大局

刘备病逝前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时才十六岁,刘禅威信不足以控制整个朝局。而益州权臣多数都是刘璋旧部,刘备嫡系并没有多少。诸葛亮要制衡刘璋旧部的益州派,又要北伐曹魏。刘备病逝后,如果不是诸葛亮手握重兵在外,益州派肯定会和诸葛亮争权。

历史记载一段话,是刘禅写给诸葛亮的信。大意是刘禅想要和诸葛亮一起御驾亲征,因为自己呆在益州怕被朝臣暗害了。而诸葛亮回复刘禅大意是,臣握重兵在外,没有人敢有不臣之心,请刘禅安心坐镇益州。这段记载说明,诸葛亮已经分身乏术了。

总结:诸葛亮无愧于蜀汉,但是诸葛亮肯定会愧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人算不如天算,太多的转折点让蜀汉没落了,诸葛亮再是奇才,一人也是无力回天。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诸葛亮无需愧对刘家父子。

理由如下:

一,刘备后来应该早已忘记兴复汉室的理想,三顾茅庐的时候或许真的有此理想,在当时确实落魄潦倒的现实中,也只能是一个理想。当然,这个也会是一面旗帜。

二,赤壁之战后,刘备成了当时的最大赢家,开始步入暴发之路,诸葛亮这个理想主义者,开始慢慢进入冷藏期,法正和庞统两个现实主义者开始和刘备进入蜜月期。这时候,理想,相对于现实的利益而言,确实已经不值一提了。

三,刘备入川后,或许是从奔波劳碌突然进入到一种别样的安逸,也或许是年龄大了。理想,在心目中更加没有了存活的理由。后来的伐吴,小说中写的是报仇(我之前的回答也分析过,应该不是真的悲伤,要不然也不会等待两年),还是荆州地区的重要性。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利益。

四,刘禅,说他有着兴复汉室的理想,估计也不会有人相信,但他最大的优点是从未去阻止过诸葛亮的理想,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五,说说诸葛亮,他的确要比荀彧幸运一些,至少他还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为自己曾经的理想而做过努力,至少在内心深处,存有一丝可以用来宽慰自己的理由。虽然自己内心也深知:这只是自欺欺人的无奈之举(无奈就是实际利益集团的平衡)。

(备注:而同为理想主义者的荀彧,却只能抑郁而终)

六,《出师表》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有悲壮,一种壮志未酬的悲凉,而绝不是意气风发的激昂。

七,石棺封死的,不只是自己的残尸,还有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以及不想再次投胎到这乱世的意愿。

八,愧疚,算了,此生互不相欠。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自出山之后,余生一直为了实现刘备的夙愿~匡扶汉室而殚精竭虑,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愿问心无愧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这就是诸葛亮的心迹。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不是诸葛亮的过错,也不是刘备的过错,而是天下之大势所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说明当时的形势已经难以改变了。

刘备一生夙愿是兴复汉室,不过后来他也知道,那只是奋斗的一个目标而已,半生的奔波终究换来蜀国的崛起,已经是尽力了。入驻中原,复兴汉室,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实证明,复兴汉室已经没有实力意义;因为到时候,刘备是臣,汉献帝是君。意义所在不同,刘备岂不知的道理。

刘备到死都没有再踏进中原半步,这是没有完成的夙愿,留给了诸葛亮,哪怕是空洞的,诸葛亮还是去执行了。

六出祁山进军中原,唯一一次最有效的北伐,居然被马谡给毁了:其后几次都只能是为了刘备的夙愿而不得不发的箭而已。

诸葛亮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完成北伐,复兴汉室;对得起刘备的知遇之恩,对得起刘禅的信任。

王业未成,诸葛亮已经尽力了,已经把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蜀国。

诸葛亮如果愧疚的话,后世何以忍心?

唯一的愧疚可能就是,刘备没有看到这一切。


标签: 复汉室 愧对 刘备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