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讲“乐不思蜀”的话,刘禅做得并没有什么问题。诸葛亮称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虽然不能说刘禅有多聪明,但是至少说明刘禅并不傻。
蜀汉亡国那一年,刘禅已经五十六岁了,并不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该玩的该乐的该享受的,刘禅自然也都享受过了,总不至于魏国的经济比蜀国强,魏国给的福利待遇比当初的一国之君也强吧?
司马昭给刘禅的封号是“安乐公”,当然是希望他能安安心心地享乐,刘禅不安心享乐,第一个保不住的就是他的命,进而受威胁的也就是他的那些汉臣、妃子等等。刘禅的安乐公做了差不多八年的时间,魏国都已经变成晋国了,皇帝也从曹奂变成了司马炎,但是安乐公刘禅依旧,是不是恰恰说明安乐公的做法没有什么问题呢?
根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刘禅的子孙在晋朝做官、封侯的达五十余人之多,其余降魏的大臣也都有所封赏。
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公泰始七年薨于洛阳。虽然作为蜀国的君主,刘禅没有能守住刘备打下的基业,这其中他自然要承担最重的职责,但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成为“安乐公”,让子孙能够开枝散叶,大臣能够重新找到工作,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应该算是正确的选择了。
想当年,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鲁肃劝孙权之时,也是认为东吴投降曹操,自己可以当个小官,孙权则很难保住自己。所以当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思念蜀国否?”刘禅答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正是恰到好处么?
其他网友回答: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不一定是错的做法,你觉得呢?
蜀国后主刘禅,之所以在大众面前形象是:平庸,懦弱,无绝断!是因为《三国演义》深入人心所至!那么世人口中扶不起的刘禅,在亡国后说出“乐不思蜀”,其实那不是他的本意!因为在人家的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得不说违心话!否则,大祸临头!
为什么呢?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在绵州击败蜀国大将诸葛瞻,在成都的蜀主刘禅听从谁周之言,举国而降!
蜀国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当时的都城洛阳,被封为安县公。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特别一批舞女编排了以前刘禅在成都时最喜欢看的舞蹈!俄儿,司马昭走到刘禅面前故意问:思念蜀地吗?
刘禅几乎没抬眼皮:在这里过得很快乐,不思念了!
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
试想,司马昭看似无心的问,其实大有缘由!
如果刘禅说思念蜀地,说明他没忘记自己的身份,有可能寻找机会反扑,那么司马昭会马上杀了他!
现在司马昭听他说这里很快乐,早已不想蜀地了,说明很多已经放下了!所以刘禅得以善终!
自己的蜀国灭亡了,现在住在洛阳,已是别人的屋檐下!
既然是亡国之君,当然仰人鼻息!
就算刘禅再思念蜀地又如何?又可以改变什么?只会授人以柄!
不是傻瓜的刘禅当然明白!
面对司马昭的试问,刘禅想活命,就只有把自己以前的身份放下,老老实实,再也不想蜀地了!
司马昭听到了非常的高兴!既然没反扑斗志的刘禅就被留下来了!
公元271年,刘禅去世!也就是刘禅在洛阳生活了整整八年!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無月我觉得刘禅并不是一个像大家说的那样的员外家的傻儿子。
無月我觉得刘禅应该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胖子,他应该是个胖子吧。
在刘禅的在位期间,蜀汉并没有内乱,照理说,刘禅这么个既懦弱又贪玩还没有什么头脑的人,在刘备死后,应该马上被取而代之才对。
但是刘禅并没有。
其实认真去看三国历史,你就会发现,后三国时代,是一个快速打破平衡且三国各自内部开始纷争消耗的时代。
照道理,蜀汉是最容易被野心家颠覆的。
但事实证明,最先颠覆的反而是能人辈出的曹氏。
有人会说,因为有诸葛亮,所以不会乱。
话不能这么所,其实诸葛亮在那时候也是陷入了政治斗争之中,最终凭借自己的强硬手腕,在蜀汉的朝堂上站稳了脚跟,并按自己的想法推进北伐。
刘禅在这时候的表现就很微妙,一方面他很尊敬这个亚父,总是毕恭毕敬,另一方面,他表现的很贪玩,不问政事,他身边的佞臣开始跋扈,与诸葛亮产生摩擦。
自始至终,刘禅都没有将自己卷进去,他对谁都和和气气,像极了一个老实人。
他不管朝政,还玩耍,却照样坐在那个位子上。
蜀汉灭亡后,他落入多疑的司马氏手中,居然还安享晚年。
这难道不是刘禅深谙生存之道吗?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做一个英明的主君,这对一个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刘禅自认为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是他的命运也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所以,他采用了一种非常妙的办法,刘禅知道什么叫顺势而为。
刘禅自己没能力,就采用无为而治的方法,让肱骨大臣分成几派,既互相牵制,又能尽力办事。
朝堂覆灭沦为阶下囚之后,刘禅又认清形势,不存复国幻想,只求一身平安。
刘禅,是一个智者,他绝不愚蠢。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是一个很深的处世哲学了,拿同时代的人物做个比较吧,曹魏后主曹髦一直想把司马昭干掉,处处显示出了有勇有谋想做一代明主的愿望,可是他却忽略了身旁的老谋深算的司马昭,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试想如果他给别人的是一副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昏君,他最起码不会年纪轻轻就挂掉吧!
再回头来说刘禅,刘禅真的是扶不起吗?我看未必,有句话叫“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意思是真正聪明的人看似愚笨,真正灵巧的人看似笨拙,启示人们只有加强内在修养,不事张扬,善于藏拙,才是真正大智大巧之人。如果他真的是扶不起的在三国那个动乱年代估计也活不过几集就像曹髦一样挂了吧?再讲讲他是不是真的乐不思蜀吧,场景还原:当时是这样的,刘禅被俘后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感到悲伤,只有刘禅依旧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这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能辅佐,何况姜维。”又过了几天,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蜀地?后面的话才是名言,只见刘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这才给我们留下了乐不思蜀的成语,我们不妨想一下,司马昭为何要这么问?难道只是哥们间的闲聊?不要忘了,那可玩政治的高手,他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目的的!我想当年曹髦肯定也听过这个故事吧,他也就是当做了笑话听听,不然也不会年纪轻轻就挂了吧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当年史学家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多半是为了警示后人。历史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几百年后相同的一幕又出现了!
几百年后的唐朝出了一名“傻子皇帝”,唐宣宗李怡,唐朝末年宦官当政在唐武宗(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昌灭佛的那个皇帝)驾崩后,宦官马元贽把持军政大权,废立皇帝有他说了算,这么多皇子皇孙中他却选了一个“傻子”李怡当皇帝,在马元贽还在做他的春秋大梦的时候,被傻了半辈子的李怡搞掉,可见,“乐不思蜀”,“装疯卖傻”,有时是一种政治谋略!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扮猪吃老虎
威海链 »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不一定是错的做法,你觉得呢?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