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该如何解读?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身处恶劣环境,面临种种艰难险阻以及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必然会激起心中的忧患意识,为了改变如此现状,经过不懈努力、奋力拼博而得已生存,并有可能事业有所发展壮大,生活得以改善,这也须可以理解为“生于忧患”的人生态度。

有了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容易使人堕落,整日尽情享乐,不思进取,渐渐地消磨掉人的意志,最终在安乐的漩涡中死去。“死于安乐”可理解为这种人的人生态度。


其他网友回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原文: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后喻,入则无法家佛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释: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掉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来能使人(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成为巜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种至高无尚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至于死于安乐者,历代昏君的亡国之例更是不胜枚举。

其他网友回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识得一时忧,

可解百年愁。

居安莫忘形,

乐极生悲痛。

生于忧患,防患于未然。

死于安乐,忽略危险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可分为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

就国家层面而言,谈的是治国之理,同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言谓统治者当励精图治,不可安享成果、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当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尤不可骄奢淫逸,堕志误国。

就个人层面而言,告诫人们务须善吃苦、善作为、善学习、善实践、善进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以艰难困苦为磨砺、以不自检点为堕落——衰败——毁灭之征,若如此箴。

字面的意思即是:1、在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最终或会毁灭于放纵。2、长存忧患意识,可以不断成长;反之,耽于安逸享乐只会自取败途。

给人的警示是:

1、须长存忧患意识,昌盛境况中该慎妨祸从中来、盛而衰。

2、是所面对的一切苦难为自身进步的砾石,要善于以之强大己身。

3、胜不骄、败不馁。于大于小皆如。

4、乐观而不忘忧,须常事未雨绸缪。

5、放纵是败亡之道。应深为戒省。

6、未虑功成先虑有败,好为策量,庶可免绝望失途。

其他网友回答: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暗合天理的话。易经讲:天行健君子终日亁乾。都是激励大家的话,不无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还有一句话,叫“居安思危”,意思是,人呀在安乐享受的同时,要想想这种幸福来自不易,要珍惜,要惜缘,要经常忆苦思甜,轻简克己,艰苦朴素,这是古人对人生哲学的智慧总结,这当中涵盖了因果规律,即乐极生悲,悲极泰来的自然法则,古人说这句话,目的就是叫大家以一颗朴实真诚的心态面对人生,免于落入善恶因果之缘!

其他网友回答:

<2>适当的忧患可以保持我们的警惕心与活力!

有句话叫做“多难兴邦”,并不是说灾难让我们的国家兴盛,而是适当的生存、发展压力可以保持国家、人民的警惕心与上进心,当我们经常遇到问题,也经常有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将精力放在处理问题上面,而没有条件让我们过度的腐化堕落。

这就像是一个人一样,适当的感冒,可以排毒,有时候有点小毛病,却会让我们更加的爱惜自己的身体,而不会去做一些违背身体健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身体一直太好,感冒都没有过,以生病可能就是大病了。

我们中国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君王,在其前半生都英明果敢,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一旦到了晚年却来了一个翻转,从英明变成了昏庸。同样都是一个人,为什么前后差别如此之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像唐玄宗李隆基,其前半生,开创了“开元盛世”,而后半生的荒唐却导致了“安史之乱”,让整个民族国家由盛转衰。当年李隆基登基前、登基初面对朝廷、国家复杂的局面,不得不小心谨慎、兢兢业业,然而当天下安康“开元盛世”后,就放松了下来,开始沉迷享乐,朝堂任由奸臣把持,地方落入权臣,最后一场安史之乱撕破了天朝盛世的假象,也让李隆基跌落云端,不仅被迫退位,而且连心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被哗变的士兵胁迫着赐死杨贵妃来谢罪。

所以,一个人如果他的前半生太顺也不见得就完全是一件好事,太顺了就应对突变与挫折的经验太少,容易在遇到打击后变得一蹶不振,或者因为太顺而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心与上进心而放纵,最终酿成大祸。

其他网友回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寓意深刻名言,源自于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告子下》。这句至理名言可谓是穿越时空、横亘不变的警示喻言。它鞭策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发愤图强、居安思危,成就了一番番千秋功业。这句话包含的深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我们保持一成不变的态度,安稳于现状的时候,就如同温水煮青蛙,迷失方向,丧失心志。从而失去了给我一些外界风险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进而使自己不断退化或堕化,而这一切自己全然不知。

当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安逸舒适,总会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和理性,不会沉溺于现状,或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舒适区放纵自己,丧失自我和迷失方向,而是时刻以思辨的态度面对一切。即使在看似非常安逸稳定的环境中,依然会想到它可能随时发生的最坏的状况,并思考和准备应对各种不利或恶劣状况的策略办法。只有这样,才可能是自己从容面对一切变化。

无论什么时候,哪怕一时是多么的风平浪静,或艳阳高照,都要为应对下一次可能到来的狂风巨浪或者暴风骤雨做好准备,因为好多时候好多因素的变化并不以主观意愿为转移。只有做好了应对一切不可预料情况的一些准备,才会在一切发生时从容不迫、轻松应对。使自己的人生游刃有余。

当我们容易满足现状,当我沉溺于现状中不能自拔、失去理性思考和辨识能力时,自身防御风险的能力和应对应对变故的能力就会不断的降低,当一切发生逆转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天崩地裂、惊慌失措,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一样。心中还责怪世界太多变,使人防不胜防,让自己成为受害者。

因此,不论我们身处何处境界,顺境或是逆境。内心都应有一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并时时做好应对各种突发病识别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其他网友回答:

长期无所事事,绝对会病去世!

培养自己爱好,才能永保健康。

标签: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解读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