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请示报告和工作安排。
其他网友回答:《出师表》既不是请示,也不是通知,它是一种古代君臣信札交往的一种“表”。
更确切地说,所谓的“表”,是古时候臣子向君王上呈陈言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的主要功用,就是里面写满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并以陈说政体、国事为主要表述内核。
别说是请示,那个年代还没发明出来这个新兴的词汇,道理差不多,却不能说是请示,而是一种特殊文体,只见于向上陈情露布。
诸葛亮的 《出师表》历来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追捧和炽情厚爱,并一直延续了两千年,甚至成为了臣子的标杆和典范,被封为表文的圭臬。人们把它同诸葛亮的个人品行、操守一并来解读,就读出了若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味道,也实质上成为了历代忠臣良相的座右铭和航标灯。
大诗人陆游还有一首著名的诗篇对诸葛亮的《出师表》予以了高度的赞誉和美化: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这篇表文是在临北伐出征之时上给皇帝刘禅的表文,可以说是字字血声声泪,忠诚之声言犹在耳,武侯良相却已为鬼千载。
但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位治世之能臣,谋国之良相,为了汉室基业和刘氏江山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最后铁马秋风五丈原,一曲悲歌痛悼这千古奇才,人臣楷模。
古时候,人们把上呈下达一类的文书分得很细,也很规范,哪一级对应哪一体都有极为严格的限制和规定,是万万不可逾越冒犯的。不像我们现在,高兴了涂上几个字甩给上司,里面夹枪带棒的写满了对工作的排斥和对薪资的不满,老子就这样儿,爱谁谁了,你能把我怎么着?
就像前一阵子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那封辞职信,也不过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开脱了自己,炒了领导的鱿鱼——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归根结底,表文的呈述是一件极为庄严肃穆的正经事,必须深思熟虑严以应对,而不是如请示和通知一样,随意插科打诨的划拉几笔就算交差了事。
和《出师表》比起来,我个人更欣赏李密的《陈情表》。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这就是临别赠言。
诸葛亮北伐都是事先开会讨论多次的事了,早就已经做过了决定,所以不是请示,也不是通知,这就是临别赠言。
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老臣就要走了,这一去千山万水,不知何时能回来。我对皇上和国家又很多的不放心之处,请您听听我对治理国家和用人方面的建议。
诸葛亮苦口婆心,劝告刘禅该做什不该做什么,好像是一位父亲,临行时对孩子的谆谆教导。生怕孩子一旦做错了什么事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事实也真的是这样。诸葛亮走了,不在朝堂了。最让他担心的就是国家的治理,远在前线的他夙夜担忧着刘禅。以诸葛亮事必躬亲的性格,他必须要把这些他无法管理到的事情交代清楚。
这份《出师表》不仅仅是给刘禅的,更多的是给众位大臣的。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也就是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就是要把表文当中读出来。主要就是给各位大臣听,目的就是把我心中所想当众说出来,皇帝知道,大臣也知道了。我走以后皇帝会监督大臣怎么做事,要是有谁没有做好,那我回来就不会给他面子了。大臣也可以监督皇帝,皇帝有什么做的不好,大臣就会及时的进行进谏。这样才不负诸葛亮的嘱托。
这份表文里,诸葛亮从自己出山说到这次出征,从皇帝说到大臣,充分表明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决心,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效忠当今皇帝的忠贞之心。表达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让人读后潸然泪下,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出师表》就是一篇旷世佳作。。。
<2>“表”是一种文体
古代臣属向君主上呈的文书分为四种文体:章、奏、表、议。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表”的主要作用是大臣向君主陈述事情,表达情感。如:劝谏,祝贺,陈情,辩解,弹劾,议论等等,都可以用“表”的形式。
前后两篇“出师表”,即不是请示,也不是通知,但又同时起到了请示和通知的作用。诸葛亮总揽西蜀军政大权,出征用不着请示。诸葛亮是臣,刘禅是君,臣给君发通知,诸葛亮也没这么傲慢。
这两篇表更像是诸葛亮给自己的家人写的家书。除了说明自己的想法和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厌其烦的叮嘱。
通篇来看,《前出师表》言辞恳切,感情真挚。真实展现了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拳拳之心。文章陈述了三项内容:
表达了自己兴复汉室,报答先帝殊遇的决心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叙述了北伐的原因和所做的准备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所用篇幅最多的还是对刘禅的劝谏和向刘禅推荐可靠的人才。事无巨细,循循善诱。
因诸葛亮是托孤老臣,刘禅以父礼相待,所以在“表”中,诸葛亮也就没有那么多避讳,话说的直白一些。可是通篇文章,没有一点对刘禅的不敬。相反,对刘禅充满了殷切的希望。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后,西蜀朝廷出现了多种论调。诸葛亮针对这些议论一一进行了解释。
首先说明先帝为什么嘱托伐贼: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有人认为可以用长久稳妥的方法统一天下,诸葛亮举了楚汉相争,和刘繇、王朗被东吴吞并的例子来驳斥。
有人认为北伐失利说明北伐政策是错误的,诸葛亮举了曹操多次失败,但最终统一北方的例子来驳斥。
有人认为西蜀连年征战,民穷兵疲,应该休养生息。诸葛亮详细解释了北伐的紧迫性。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对兴复汉室的大业充满了乐观。但《后出师表》明显多了些茫然。只是态度依然坚决。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其他网友回答:请示。丞相听皇帝的。诸葛亮又谦卑己身不傲。所以不是通知。
其他网友回答:我认为即非请示,也非通知,而是一篇情深意切的陈情表,让后主明白其用心。
其他网友回答:他知道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写《出师表》,一是对先祖刘备表决心,二是让刘阿斗配合自己的工作。
其他网友回答:不请示并非通知。是孔明首次北伐给后主的书信,大至,是表忠心,决心,建议如何安天下。
其他网友回答:表是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它不是通知也不是请示。
这是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伐,临走时给后主刘禅的一封信,不是要通知刘禅什么,更多的是向刘禅表明自己的心志以及对蜀汉的忠心,其次就是对于如何治理好蜀国,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供刘禅参考采纳。
诸葛亮是刘备临终的托孤大臣,刘禅尊称为亚父,刘禅也知道诸葛亮对蜀国,对他忠心耿耿,诸葛亮也知道刘禅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但毕竟君臣有别,诸葛亮此次率大军远征,生死未卜,远离蜀地,一去多久,诸葛亮也不清楚,后方将会发生什么,诸葛亮也不清楚,但即时诸葛亮远离庙堂,仍然心系朝堂,所以临行之际,写了这篇出师表,正如诸葛亮自己所说“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诸葛亮真的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吗?很显然不是,这只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言,以显示刘禅的英名,自己作为臣子只是一片忠心罢了。
从出师表,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一心为汉,忠心事主的无私之心,诸葛亮无愧汉室的忠臣,无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
威海链 » 诸葛亮的《出师表》算请示还是通知?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