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君子不器”是否与工匠精神相矛盾?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哈喽哈喽哈哈喽。

大家好,我是沧浪,既然是文化领域的问题。沧浪就献丑了。

首先说,这个题目够奇葩,真不知道提问者脑袋里面哪根弦搭错了,竟然能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捆到一起,而诸位老师竟然还那么那么认真来回答,诲人不倦哦!不过,既然来了,沧浪咋也得留点什么,下雨天打孩子的事么。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但是,别急着解释,再看《易经·系辞》里面这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两边结合起来,就容易解释了。

器,有形,道,无形。

那么,君子君子不器就能做出如下解释。

第一,思不囿于呆板模式,才能悟道。

第二,不局限于一两种技能,方能胸怀天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沧浪有话说”,欢迎原创朋友光临指正,互相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是看不起劳动人民的:他认为君子就要读书做官…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说得很多,这是补充一下,器在这里是不是有嚣的意思?不喧嚣,不嚣张,不嚣张跋扈,不嚣张气焰?

其他网友回答:

君子不器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原文:

2. 12 子日:君子不器。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呀?我看了许多人的翻译都是把器字翻译成器皿,或者什么某一方面的技能,又是什么形而下者为器,诸如此类比比皆是。但我总觉的这种翻译离孔子的意思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有点歪曲了孔子的意思。

我们看这句话即然出现在为政篇里,那么这个君子就不同于其他的君子,就不是道德化的君子。应该是君王或者是从政当官的君子,即然从政或君王,就应该为政以德,以德治民使民信服。若是君王则君使臣以礼,若是从政的君子则臣事君以忠,这和胸怀、器皿、技能哪有一点关系呢?

我的理解是,这个器是个象形字,四个口在四角,中间是个犬字,形容一个狗向四面八方乱咬狂吠的样子。

孔子是不说脏话的,他用这个器字来告诉君王或者当官的君子,说话不要象狗一样乱咬狂说。君王要是这样说话就失去了礼仪,臣又怎么能忠呢?当官的君子要是对君王这么说话那可就是以下犯上了,对民要是这样说话,民又怎么能信服呢?

孔子对语言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孔子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仁者其言也讱,讱即慢条斯理的说话;温、良、恭、俭、让里的温,说的是要用温和的语气说话。孔子是最反对花言巧语、大喊大叫说话的。

假如说这个器当器量或肚量讲,那么无论什么样的人,这个器量都是有边的。君子器量大,小人器量小,比如孔子评价管仲说,管仲之器小哉!这个器就当器量讲。凡属于器皿、器具、器量都是有规格尺寸的,只是有大小宽窄之别,若是没有规格尺寸限制,那就不能称之为器了。君子不器,如果把它翻译成君子的肚量没有边或没有限制,这样的人不仅是古代,就是现代也不存在。

工匠在《论语》里,孔子把它称之为艺,比如孔子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并没有推崇工匠精神,但也没有否定工匠精神。

君子不器是讲君王或当官的君子怎么说话的,工匠精神是讲民的技艺,二者没有任何联系。

(欢迎关注,探讨,分享)

其他网友回答:

“君子不器”:

意思一:思想不局限于呆板模式,才能悟道。

意思二:手艺不局限于一两种技能,方能胸怀天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和“工匠精神”是两条道上的狗,为何非要往一起拉?




其他网友回答:

由于孔夫子说过,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所以有人就认为孔夫子鄙视劳动人民,反对君子从事生产劳动,只能干脑力劳动治理国事(即治国平天下)。本人则认为孔子“君子不器”是反对无为法治的模式,提倡主观人治的封建礼制。与老子提倡的“故有德司契(即法治),无德司彻(即人治)”的政治理念正好相反。正因此儒学就属于“无德司彻”的有为人治的范畴。而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失之,执者败之。”这个“为”,特指主观妄为乱折腾的人治。所以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而历史已经证明:儒教的确就是专制统治者们欺压百姓愚弄人民的帮凶,以及导致社会动乱不断的罪魁祸首。

其他网友回答:

能提出这个问题,我给出两个答案和一个建议

简单一点儿的答案是:呵呵,没文化,真可怕!

另外一个答案如下: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的胸怀和修养要宽广、精深,不能限制在设定的范围之内。这和工匠精神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建议是提问者多学学传统文化,不要信口雌黄惹人喷饭。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想弄清楚“君子不器” 是否与工匠精神相矛盾,首先,就要弄明白“君子不器”的真实内涵。

01 “君子不器”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指出:“君子不器。”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但其更深层的含义,是指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君子”,不应像器具那样局限于具体的功用,而应该通过自我修养的功夫达到对宇宙本体——“道”的体认与把握。

儒家经典《易经》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

对形而上的“道”的追求,构成了中国文化哲学史上的奇特景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对“道”的追求达到了近乎痴狂的地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道”也是推崇备至,尽管儒家的“道”与道家的“道”内涵相去甚远,但这也并不妨碍儒家、道家先哲对“道”的孜孜追求。

可以说,对“道”的崇尚、对“器”的鄙夷,形成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哲学“重道轻器”的价值追求,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的真实含义。

02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德国工匠精神享誉世界。德国人不相信“物美价廉”,而是信奉“慢工出好活”的工匠精神。全德国350万家企业中,90%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百强中,平均历史都在90年以上。德国员工的操守更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标准、完美、精准、实用”的文化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员工内心深处。技工和工程师是十分受人尊敬的职业。

彼得·冯·西门子曾说,“人口有8000万的德国,之所以有2300多个世界品牌,靠的是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他们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正是因为这种工匠精神,成就了“德国制造”耐用、可靠、安全、精确的形象,也使德国经济能够屹立潮头。

03 “君子不器”与工匠精神

儒家的“君子不器”主张,体现了“重道轻器”的价值追求,并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封建士大夫心目中,追求“内圣外王”的圣人之道才是正路,其他的都是雕虫小技、旁门左道。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走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统治者讲究礼节,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统治者行为正当,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诚恳信实,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小儿女来投奔,为什么要自己种庄稼呢?”

可见,孔子所关心的是如何推行他的“仁”、“礼”、“信”等为政之德,而对具体的生产劳作根本不屑一顾,当然也就更不会重视“工匠精神”了。

这一“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直到晚清时期仍然大行其道,面对西方列强的蚕食鲸吞,朝廷上绝大多数士大夫却还在崇尚经学,而视西方的工业革命、枪炮舰船为“奇技淫巧”。

因此,“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的观念,与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诞生的“工匠精神”是格格不入的。“重道轻器”的观念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消极的一面,需要我们批判的加以对待。

其他网友回答:

"君子不器"的"器",指的是物品、工具。此话的意思是,君子不是干粗活的工具(而是干大事的人)。由此可见,此"君子"非现在所指的与"小人"相对的"君子",而是指社会精英阶层,那些视"国家兴亡"为己任的仕人。它与"工匠精神"并不矛盾,而是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其他网友回答:

君子不器好比水放到圆的杯就圆放到方杯就方,

方与圆没有实质分别只有形状分别,穷之独善与达之兼济没有上下之分宜各尽本分,在家出家没有高低之分

器人则反之

标签: 君子不器 工匠 儒家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