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跟天尊地卑的思想是否矛盾?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2>为什么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跟天尊地卑的思想是否矛盾?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创立了道家学派。

他认为宇宙中道无所不在。而"柔弱胜刚强",本身就是道中所固有的法则之一,也就是大自然中实际的事实就是如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迨,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在他眼中的道,其实就是早在宇宙生成之前,就已存在于大自然中的法则,一种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力量。



在这无形的法则中包含着诸多不可更改的規律,其中之一就是柔弱的东西总是具有更耐久更强大的生命力,最后总能战胜和代替刚强的东西。

而刚强的东西虽然看似强大,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衰减,并最终消亡。

所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举出了很多的例子,用以证明大自然本身就是崇尚柔弱一类的东西,而厌恶刚强一类的东西。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无论是人或是草木万物,愈是柔弱幼小的时候,愈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而越是成长到坚强枯硬的时候,就已经快要消亡。



又拿婴儿作比喻:"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致也。"

刚生下婴儿,毒虫猛兽烈鸟见到了都不敢轻易伤害他。既使终日哭个不停,嗓子也不会嘶哑。



总而言之,老子就象领悟和发现了大自然的规律一样。

他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世间一切柔弱的东西,远比刚强的东西更具有强大的力量。



至于题中所说的"天尊地卑",则出自《易经》中【系辞传】里的一段话: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意思是说,天总是处于高上尊贵的位置。这与老子的道家思想并不冲突,在此不再赘述。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非常认可“柔弱胜刚强”,这是推理推出来的。牙齿坚硬,舌头柔软,但到了一定年纪,牙齿往往会掉光,舌头却还在。再往下推,比身体来的更柔软是“精神”,肉体终将消亡,“精神”却可以永存。在自然界中,水是柔弱的,石头是坚硬的,但水滴可以穿石。故,老子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

“天尊地卑”出自《易传•系词上》,为孔子晚年所著。《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以至于“韦编三绝”,经常翻阅《周易》使得穿竹简的牛皮绳子都断了好多次。孔子还亲自为《周易》作传,写了《十翼》,《易传•系词上》即为其中的一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是儒家描述天地自然的秩序,并以此说明了社会等级秩序的来源。儒家认为当时社会混乱的原因在于社会秩序乱了,上至诸侯下至庶民,经常“僭越”,超身份超等级享用不该享用的东西。所以,儒家开出的治世药方是“克己复礼”,人人安守本分,恢复礼法,从而恢复社会秩序。

道家思想是超越了好坏、美丑、尊卑等世俗评判标准的,所以没有“天尊地卑”的观念。《道德经》有如下描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是效法之义。人效法地,地效法天。这里只是给出来效法的前后顺序,没有指明谁尊谁卑,先效法的不一定地位就“卑”,后效法的也不一定就“尊”。

由上可知,“柔弱胜刚强”与“天尊地卑”是两套体系中的描述,没有可比性,也就不存在矛不矛盾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不矛盾,是一致的,从哲学讲,柔弱就是钢强,地卑胜于天尊。当时的汉朝大将,专强者之胯下,那就是柔弱和地卑。最后的结局,就一清二楚的告诉了大家,告诉了所有的人。韩信柔弱,地卑,于以表现皮,而他的钢强,则溶流在他的血管里。

其他网友回答:

天尊地卑指的是天地的位序,即两者哪个应该是支配地位,哪个是从属地位,就像在一个公司里面,那老板自然处于领导地位,这不是因为优劣造成的,而是因为不同定位造成的,而不同的定位,则是由于本身性质性格决定的。古人也称这种本性为德性。但是自古以来,都将喜欢将这种位序诠释为天的赐予,从而达到混淆视听,作为一种控制手段。这就又牵涉到了名和实的问题,实是内在,其实就是德性本质,名是外在,通常和位序相关,比如儒家的君臣,这一对概念,本身是名,按名实来说,君有君的名,就要有君的实,臣要臣的名就要有臣的实,正是名实相符,才可以有尊卑位序,即内在性格性质去决定责任和义务,去决定不同地位。同样,也正是世间充斥着名不符实,才会有庄子的大盗的言论。以上就是天尊地卑。而老子的柔弱刚强和位序就没有关系。柔弱刚强之道是自然之道,也是力量转换之道。说是自然之道是因为本就是观察自然而来,生命之初,必萌芽于柔弱,生命之终,必死于刚强,柔弱意味着可以转变,意味着自由度,在棋盘上意味着尚存有气,尚有路可行。刚强则相反,意味着必须对抗,别无选择。当然胜负之机只在毫厘,这边的胜也只是概率而言,不是定论,有退路,有转机,对古人来说,生存机会自然大。这是说自然之道,那为啥说是力量转变之道呢,关键在于胜,柔弱一旦胜刚强,则力量形势就变了,攻守之势也就变了,刚可能就变为柔了,柔就可能变成刚了,这就是力量变化之道。

其他网友回答:

文能安邦武定国,文涛武略精难折。以刚对刚两相伤,以柔克刚对柔帮,阴阳平衡万物昌,柔弱胜刚有智光。天大必尊地靠天,日月交替靠空间,星系生存难离天,地生万物生海川,天父地母美人间。

其他网友回答:

有男不与女斗。为什么不斗?因为斗不过她。女的是阴,能吸收能量。男的是阳,消耗能量。消耗能量能坚持多久?女的和你磨,磨到你受不了,也就妥协了。男得以为不和女斗是绅士风度。自我安慰。滴水穿石是以柔克刚的典型就不说了?天尊地卑老子好像没有提过。他是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就是效法,要当老师看。当老师,就是尊重老师。但并没有尊卑可言。尊敬不是学生要表现卑微低下!也就没有矛盾不矛盾。怕是怕急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把老师当上升的踏板,用完就一脚踹了。老子就因为孔子热衷于入世干出大事业当大官而避开和批评孔子。并对书童说自己没了牙齿还有舌头在,不怕孔子对他不利的话。

其他网友回答:

不矛盾。天尊地卑是讲主从关系。为说明这个问题,应当把我们通常理解的尊卑和本初的尊卑的含义分开。我们通常讲的尊卑,含有谁是欺压者谁是被欺压者的含义。但尊卑本来没这个含义,这个含义是自视清高者染污了尊卑本初含义之后有的。这里不讲这个,只讲本初含义,即主从关系、服从和被服从关系。主从关系,并无不平等的含义。如同人的头和身体,头是主、尊,身体是从、卑,但二者平等,缺一不可,只是所司之责不同。同理,这里讲的也是这种主从关系,因为圣贤不教人如何互相欺负。说清楚了尊卑,再说柔弱胜刚强。凡有生命力的,都是柔弱的。草木活着时,是柔弱的,折也折不断;可一等它刚硬了,用手一折就断,因为它死了。人活着时,是柔弱的;可一等死,就僵硬了,用手就可以掰断一只胳膊。水是柔弱的,却能把石头滴穿。即使山石,有了水性,流动起来,既泥石流,可了不得,把汽车、巨石都推着走;可当它静止时,既刚强时,却没有这样的伟力。火,是柔弱的,没山石的刚硬坚挺,可谁敢靠近它?在家里,能取得号召力的,往往是最柔弱的一方。由此可见,柔弱胜刚强同天尊地卑讲的是两会事。柔弱胜刚强讲的是事物本身的性质、本质、质地,天尊地卑是讲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在词义出发点上,同人的情感不沾一点边;两个话碰不到一起。



其他网友回答:

任何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总是相互转化,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国古代人民在西周之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并将其理论化创立了绝世的阴阳变化理论。《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早了1800年。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以柔克刚的原理就源于此。

其他网友回答:

什么叫做“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中曰“强其骨。守柔曰强。以心使气曰强。强梁者不得其死。 柔弱胜刚强”。 这么多的“强”是一个意思吗?,是不同意思吗?这个问题是“纲”,为什么把“刚”字变成了“纲”字,两千年前有“刚”这个字吗?,现在使用的“刚”这个字是由哪一个汉字演变而来的,希望专家能给提出疑问的读者也包刮我一个回答,没有人给我“专家”的工资,我没有时间研究这个问题,我暂且用“纲”这个字代替,为什么?因为“纲举目张”,上面的几个“强”字的意思是不是一样的,是“纲”,称之为“纲强”,所以“强”字的解释是解释道德经的“纲”,“纲举目张”的那个“纲”,就是说这几个“强”字的意思是一样的。 “胜”字的解释很麻烦,因为“自胜者强”。 解释“自胜者强”这四个字反而要从“者”字开始,今天偶尔翻阅说文解字看到一句话“当斩左足者,杖五百”,出于“汉书、刑法志”,这个“者”字被翻译成了“改为”的意思,就是说“自胜者强”可以翻译为“想自胜可以改成用(强)的方法”。 “柔弱”两个字解释起来就更麻烦了…………听讲座知道的“孔子请教老子的时候,老子张了张自己的嘴,被解释成老子的牙没有了,所以老子的舌头的(柔)胜了老子牙齿的(刚),是这个刚才的(刚)字吗?老子是(强其骨)的祖师爷,老子会没有牙吗?怎么证明老子没有牙?老子会(强其骨),老子就必须有牙,否则就解释不了(强其骨)”。 (柔弱胜刚强)的意思我能明白吗?............思考中......但是确定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与“天尊地悲”的观点没有丝毫关系。 “天尊地悲”的观点是谁提出来的,请(专家)解答。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也就是内家武术和内家功法的先躯。他所说的柔弱胜刚强,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战术,太极就是典型的范例。

标签: 天尊地卑 刚强 柔弱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