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为”怎么解释?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因势力导,多做少说,这也是行不言之教吧!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有为,是无与有相对的自然规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与理论,是“道”,是做人的正道。意思是:在社会上对任何事不要随意插手;更不能主动干预。要有一种与世无争,虚若怀谷的思想境界。

我国“三国”时期诸葛瑾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诸葛瑾为躲避中原战乱,来到了江东吴国。在吴国他没什么社会地位,就是一个像现在一样出外打工的人。

诸葛瑾在江东认识了吴国皇帝孙权的姐夫弘咨。弘咨认为诸葛瑾是个人才,因此推荐给了孙权,就这样,诸葛瑾成了吴国重臣。

诸葛瑾对皇帝孙权毕恭毕敬,十分尊重。他在与孙权的政治对话中机敏灵活,从不强势。他总是猜度孙权想的是什么,然后,点到为止,也不去强调自己意见的正确性,可行性,要求一定要采纳他的意见去落实。

诸葛瑾与人处事总是谦虚谨慎,以礼相待。无论对元老、同僚,上下级等各方面的人,都会采取不同的姿态去面对。对朝中的元老们以尊重尊敬为主;对同级别同僚议事说话,他从不强硬,仍然是点到为止;对下级从不强施于人,以权压人,而是用鼓励与启发式的口气与下级讲话。

诸葛瑾从不阿谀奉承,而是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绝不做落井下石之事。例如,诸葛瑾为狂放直率的同僚虞翻被流放而直言,他多次上书皇帝为其说情,不怕皇帝恼怒革他的职。被人们称赞为:敦厚仁义,仗义执言。

诸葛瑾的处世言行,就是老子“无为”的执行者的典型人物。他对任何事不随意插手干涉,更不去主动干预,用一种不露锋芒、随遇而安、虚心平意的姿态与思想境界,超然于世。


“无为”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例如,原始社会舜时代,舜为了百姓懂得音乐,派夔到全国各地传授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人完不成任务,但是,舜信任夔,认为他一人能完成这个任务。果然,夔完成了任务。这需要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怪不得孔子赞叹舜是“无为而治”的典范。

“无为”不是什么事也不作为,而是有所作为。例如尧舜,对百姓厚爱、宽容,可是有的百姓做错了事怎么办?这时候他们开始管了,他们只是采用象征性的惩罚,如犯了割鼻子罪的人,让其穿上褐色衣服替代;犯了砍头之罪的人,穿个没领的布衣代替。尧舜的这些做法能说不作为吗?他们的这些做法,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治”,而不是“有为而治”,假如尧舜刻意“有为而治”,势必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惹起民愤,使天下大乱。反之,尧舜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以“无为”的姿态“而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为”,实质是一个为人处事的哲学。只有达到“无为”的思想境界,才能无所不为,这就是“无为”的核心内容和意义。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会遇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和“有心栽花花不开”的事。每当此刻都会感慨万千,发出由衷的感叹。为什么?这里的“无心”和“有心”诠释了“无为”的另一种生活含义。例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年轻人为找不到对象而苦恼。其中有个年轻人在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得到了上级的奖励,同事和亲朋好友们的夸赞,在社会上出了名。可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刻,找上门来与其处对象的挤破门,这真是灵验了“无心插柳柳成荫”和“有心栽花花不开”这两句话了。

综上所述,《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为”讲的是一个“道”的哲学。它的内容和意义是很广泛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以及生活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哲学。它的核心是讲明了人活着,应该如何面对人生的为人处事处世,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要有一颗博大的胸怀,与世无争的姿态。

总而言之,“无为”告诫人们,不要去做违背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事情。一旦违反了,就会有损道德,危害社会,殃及民生。我们不要妄为、乱为,要顺其自然规律,顺应客观事物的存在。只要我们以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社会和人生,一切事情都会做成、做好。

其他网友回答:

无为即无伪,就是一个事情正常运行,人不要作人为的干预,我们白话讲的:无个样整个样,多此一举…等;无不为即没有不作为,就是该做的事情必要做!总的来说就是该做的事情要做,无需做的事情不要人为搞事做…

其他网友回答:

此句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解释道德经还是需要整体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整段大致可解读:做学问是要每日做加法的,但修道悟道是要每日做减法的。不断地做减法,直到减无可减就见到道了。【道】看似什么也没有做但什么都包含在里面。获取天下民心就要保持无私己的意志作用在里面,一旦出现了个人的意志作用,就不能够获取天下民心了。

“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为”可解作:道/道的形态。或者是,像道一样。

现实意义:大道至简,复杂的道理总是藏着私念,有私念就不能让人信服。

其他网友回答:

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说的“无为”不是指的不作为,而是不为自己谋私利。

道德经是对领导者写的,老子一再告诫领导者放下自己的私利,不乱作为,这样才能达成天下安定,老百姓安居乐业。

其他网友回答:

这种话题不时髦,然而实用,今天我想论述一下“无为”大概念中的“无为而治”。

毕竟,我们大多数躺平刷头条的都是小人物,命运不由自主,“有为”有限。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在被趋势“为者失之,执者败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举个例子:美国人民不见得都垂诞那份救济金的,可阶层固化、金融收割频发,他们不躺平又能怎样?华尔街在本国早就臭名昭著了,就在黄金上输过给中国大妈。可见小部分人的暴富与体面,终究靠牺牲大部分人的人生来实现,这就是“有为而治”。能掌握金权的都不是一般人,世界上只有一个索罗斯是从底层混上去的。

利益是人心的瘟疫,也是“有为”的源动力。现代社会用利益驱动人心,具体“有为而治”。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经济系统,无一不环环相扣,相辅相承。浅白地说:你得让别人活着,你才能活得更久。无论个人内心怎么膨胀,也不能把活全干了。“为者失之,执者败之”的意义是:以为卡住了别人的喉咙就能把他摆平,殊不知他还能躺平,一样不为你所用。“利益”约等于“工资”时,特别显而易见这一点,待遇差的低端职位上没人了。而社会上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人去做,保姆保洁工作缺人,大不了脏乱差。医护工作缺人,突发疫情可就天灾人祸了,印度现在就是个典范。

“无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举个例子,瑞士银行不发利息,甚至还倒收昂贵的资金管理费,为什么世界上头号富人争相把钱放进去?因为“拉储”?这些人根本不在乎那些油、米、鸡蛋什么的,如何拉?

所以,根本原因不在“有为”的利益诱惑,而在于“无为”的安全感。富人们的钱整个家族几代人都花不完,他们最需要有效守成的方法。瑞士银行有“和平协定”,不受外国政权干预,没有战争和动乱,这不就居于“太上,下知有知”的超然状态了?凭这一点,就比美国拿着枪到处抢强多了,人家赚的可是舒服钱!

其他网友回答:

顾名思义:无为 ------用今天的白话文就是有一种作为、行为,做了、行了并没有人类视角的作为、行为的看法与结论,这种作为与人类视角没做什么的感受与结论一样,不需要立一个谁做的主体,没有纷繁的个体的分别的谁的不同,这纷繁的个体在无为的视角根本就是同一真相中的无不为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无为,就是要保持虚,保持空,保持和,保持中,保持通,保持灵,保持明,保持安,不要阻,不要盈,不要满,不要混,不要躁,不要固,不要搅,不要偏。就是精力最集中,脑子最好使,波澜不惊、虚明灵觉的一种最佳状态。

其他网友回答:

天道悠悠,述而不作,是无为耳。自然之道,辽阔无际,连绵无尽,我遵循之,不造作歪曲之,是谓「无为」,即弗造作歪曲也。以无为而行无不为,是顺天应人耳。天命之,我顺之,人呼之,我应之,是谓顺乎天命,合乎人心。「无不为」之「为」,谓「治」。

标签: 道德经 不为 解释 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