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有九思”指的是什么?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九思出自孔子《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其中有“君子有九思”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

耳闻声音而心能辨别其真伪,不能够含混。

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

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

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

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

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

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

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实际上,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也可以理解为“遇事要反复思考”。

其他网友回答:

1:视思明,观待人事物内心的思想、思考要如日月一样不带任何的主观成见与偏私

2:听思聪,耳朵听到的人事物内心的思想、思考首要反观自己是不是饱满的原意的接收了外界的音声、语言,自己的耳朵是否错听、幻听,或者耳朵没有毛病,但是自己无法饱满的听懂对方的意思。

3:色思温,在与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人交往接触的过程中要思考自己的面部表情、言语态度的状态是不是如不冷不热的天气的温度一样让人觉得舒服。

4:貌思恭,在与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有碰面、接触、交流的过程中无论言语、表情、还是肢体、身躯都要考虑对他人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伪装的。

5:言思忠,言语文字要思考反思有没有为了装点文章而浮华不实,浮华的文词会让文章失去了言语表达的初衷,失去文行忠信的底线,或者趋炎附势、言不由衷,时时警惕自己出口之言、或书写纸上之言,要为自己的言语负责任。

6:事思敬,做事光有以上的5点还是不够的,还要格外的注意有如对待长辈的敬重、敬畏的谨慎、小心、细致、周详,不敢大意粗心自以为是、时时警觉小心虚心不敢自满不断学习才是敬事、敬业的精神。

7:疑思问,有疑惑内心不可隐瞒自欺、思想上不遮掩自己之不足,谦虚不要不懂装懂,固步自封,不要有傲慢自大自我崇高,不懂就问、及时向懂得的人请教,谦虚好学。

8:忿思难,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遇到意见分歧的时候,争论不休的结果就是所要做的事很难成功,集体不容易团结一心,使家国一蹶不振,所以尽量求同存异,以家国天下的大义为前提争论下去的结果还不如安不同的意见发展的结果,那就封存起不同的意见,安不同于自己的意见方向发展。

9:见得思义,当在家国天下的环境下在面对名利当前的时候得不失义者光明正大的得,这样的得自己心安理得,而不是假仁假义的口是心非的虚假谦让、假客气、不该得的分毫不占。

其他网友回答:

这段话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篇中,原文是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是孔子对于君子处事修身的具体要求,尤其关注的核心字是“思”——就是要时刻在视听言动等方面要认真思考应该达到的合乎君子要求的标准,处处追求这样的境界。
君子九思,是践行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有效途径。对于今天的人们,如何立身处世也非常有借鉴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还有君子吗?如果没有,谈什么九思。做到守法就好了,君子已经不适合国情了。

标签: 九思 君子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