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句话怎么理解?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是针对教师来说的,我非常赞同!

这句话简单明了,道出了作为教师应该且必须的要求。“教而不研则浅”是指作为教师如果只管自己教学而不去研究,不去反思,不去深度学习交流,不去博采众家之长,那么,你的教学就会是肤浅的,浅显的,也就是指教学会越来越差。“研而不教则空”是指有了深入研究,广泛学习交流,有了思考反思,但总是在口头的讨论,在研讨中研究,不去实践,不去运用,尤其是不去走进课堂,那么,就会让研究成为空中楼阁,研而无用,如此就是空泛的,没有价值的!

其实,作为教师在研究和教学的二者关系中,一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甚至是教师的纠结,当然在教师工作繁重背景下,更是让其问题突出。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及时教研的重要性,必须性。教育界早就有“想要成为名师——反思是最好的途径”这个结论。成为教学中的佼佼者,那就必须天天写下自己的教学反思,认真反省,才会提高。然后,自己必须要有自己深入研究的,认可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作为自己的支撑,尽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二者不可偏废。

在守住教学第一线中深度研究教学一路前行!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小楼,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句话是对老师而言。如果老师不重视研究,也许他可以成为经验老师,但是要成为学者或专家老师一定很困难。一些老师认为他们整天备课、上课,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实际上,只要有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就可以使研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研究必须从问题开始,问题从何而来?对于教师而言,问题只能来自对他们在教育和教学中长期实践的深刻反思。在深刻而有效的反思中,教师经常会发现一些具有独特特征和新思想的研究问题,思广则能活, 思活则能深, 思深则能透, 思透则能明。因此,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通过教学研究解决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不仅要知道应该传授什么知识,而且还应该知道如何传授知识,要知道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还要了解研究,参与研究,不断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以改善他们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研究不仅是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和发展前提。简而言之,每位教师都必须在注重教学反思的基础上继续参与研究和奉献研究工作,以实现自己专业的不断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虽然说是针对学生而言的,但是为人之师也存在着同样的道理,只不过古人云:“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何义呢?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但光学不去思考,就不会印象深刻,久而久之就淡忘了。只有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老师是授业者,当以教书育人为宗旨,但是教书并不是轻松容易啊。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是个传授知识程度深浅的问题。有些教师者从业时间长了,总觉得越来越难以教了,不是因为现代的孩子们太聪明,而是因为他(她)们根本就没研究过教学,总是老套刻板地应付。所以说,教研、教研,是“教”和“研”同步共生的关系。

教而不研,则教必失肤浅,深入差了,也培养不岀好学生;研而不教,则研必失之深晦,也会失去意义、沦为“空”。

那么针对老师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古语,该如何理解呢?

假如我是一位在职教师:

首先,要自我定位好。师范院校毕业,使我有了从事教育工作的资格,并不等于就能完全满足学生求知不竭的需求。教师就是一个掏东西给别人的职业,日常认真备课当然是必需的,但是更应该注重的则是多方面、全方位地思考,揣度岀其延伸的外在意义。我若不再学习、不再去研究,光吃老本,终有一天会被掏空的。

其次,须教研相结合。对于一所学校的整体来说,其实就是一个教研单位,有教师自研、互研和共研。当然,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而且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又避免不了与学生们一起探讨。这正如《诗经》中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凡事都要追求精益求精,经过反复的打磨抛光,最终都会成为“艺术品”的。

教而不研,难以深奥再成长,有时候连学生的提问恐怕都应付不了;研而不教,作为成果难以转化,心血付之于水流是不值得的。

概括而言,为人师表当以“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警训或者座右铭。时时刻刻保持教研相结合的理念,不断进取学习,采取融合发展的优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其他网友回答: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教:实践,研:学习或总结理论。

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理论结合实践可以创新。

一个整天只会埋头教书的教师,如果不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或者不把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肯定无法提升教学水平,老本总会吃光。学习是一个蓄水的过程,如果光喝那一缸水,终有一天会见底;反之,整天坐在办公室纸上谈兵,而不到基层进行实践验证的教研,正应了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恰好处于这种现状。

为什么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出不了教育家?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位教育家的成长之路,这个人就是前苏联的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他是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人的教育理论书籍有很多,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他穷其一生在一所小学担任校长并教书,他为教育献身的信仰非常中国当代很多教师学习。如果我要问,有多少教师有自己对教育的精神信仰?可能极少。

中国的学校教育指令性教学模式(连教案都需要模板),已经将教师们的创新思维勇气扼杀了(千人一面),当一切都为了追求成绩与分数这一结果而去努力时(成绩决定一切),所有的评价教师优劣标准都变成了一条腿走路(德字丢失),谁敢双腿走,谁就是异类。

因此,如果从广义空间来看教与研,需要把束缚在教师身上那些绳子都解开,让教师们保持本真的自我,别再拿任何统一评价模式去考核教师。如果有考核,那不妨就把教与研做好文章,向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者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一、字面意义应该是讲教育

教:教学、教授,重教,那么就是说这个老师会教书,会教学生,但是会教书只是停留在教育的表面,能成为范本,能当优秀,但是不能广范传播;

研:研究、专研,内容更专业,更深入,更有价值,更能留传或者传播。

教而不研则浅,是说做教育只教书不深入研究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等等,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研而不教则空,是说做研究的人不去实践教学,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最后只会形成没有基础的空洞理论。

二、深一层意思讲思想

教而不研则浅,指在生活学习中只学、模仿,不去思考,只会获得肤浅表表的认知或者方法;研而不教则空,指生活学习中夸夸其谈,不求实际,缺乏基础支撑的理解概论。

三、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才能出真知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才能出真知。

万事万物皆有序,思考之后的成果才能为后世所用,历史才有进程,社会才能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教而不研则浅,研儿不教则空”我认为主要是对教育行业而言。但也不仅限教育行业,应该是指所有承担有教研的行业。

第一、“教而不研则浅”,指老师们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不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则只能教给学生们浅显的知识。说明老师们更应该以身作则,对任何知识不仅要融会贯通,还要教给学生们研究知识的习惯,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形成刻苦钻研,勇挑重担,为国争光的良好风气!

我们看到今年疫情期间,有许多个研究组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深入一线,边治疗边搞研究。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就是在武汉坚守时间最长的国家级专家之一。他带领团队收治患者348例,其中重症及危重症患者191例,通过深入研究,运用中西医结合、中医治疗,出院307例,其他有基础疾病者,新冠肺炎改善后转入其他疾病治疗病区。

可见任何教育行业,都需要深入研究。

第二、“研而不教则空”,老师只是自己搞研究,为了自己的论文、为了自己出名,而不是带领自己的学生们共同探讨,也是虚有其名。就好比小学老师备课、教案写的工工整整,而上课却马马虎虎,把教案当成给领导看的成绩,就是空有其案。

同理,有的导师为了自己研究课题,为自己出论文、为自己的名利,这些年来并不指导自己的学生,并且把学生当成劳动工具,为自己谋私利。近年来常常爆出导师逼迫学生的案例,吵的沸沸扬扬的有南邮大导师压榨学生,让学生延迟毕业的事例。等等,这些都属于“研而不教则空”之事。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都是告诫我们作为教育者,身负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人才的重任,教,不但自己要研究透彻,还要带领学生们养成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作为教育者,更不能空有其名,道德败坏,枉为人师!

时至今日,没有哪一个人,能独立于行业之端,必须团结协作,共同钻研,才能有所建树。所以,导师们,带领你的学生,共同奋斗吧!

我是@书粉乐趣多 ,很希望成为你的朋友,说说你们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吧,请下方留言哦!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是指,教师要想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必须把“教学”和“教研”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先看“教而不研则浅”。教师只知道埋头教学,而不通过学习和研究,了解学科课程目标、学科教学的前沿信息,这样的课堂教学多半是盲目的。另外,教师不通过学习和研究,把握中考、高考动向,课堂教学中达不到相应的高度,训练低效,这样教学也是浅显的,不会带来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再看“研而不教则空”。教研的对象是课标、教材、教法等,思考和研究的结果只有通过课堂教学的进行验证,才能发挥作用。一些地方的学科教研员尽管其理论功底深厚,信息量丰富,谈起教法来头头是道,但由于长期脱离课堂教学,真正让他或她上一节课,这些研究成果往往派不上用场,这就是“研而不教则空的”具体表现。

因此,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所做为,必须把“教”和“研”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漪、魏书生、李吉林等一大批名家名师成长的经历莫不如此“。“教而不研”是只知低头拉车,不知带头看路;“研不不教”则是空头理论家。“一生当教师,一生学做教师”是于漪老师的至理名言。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2>作为一名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语文老师,我对此深有感触,下面谈谈自己对“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理解。

教师本是良心活,就语文学科而言,如果教材不改变,那些文章可以讲好多年,激情不再的时候,课堂终将成为一潭死水。

教研是对自己的鞭策和改变,现实中,教研往往和职称等名利是相关联的,但是教研不能全是功利。功利化的教研急于求成,难以静心,容易滋生学术腐败。

教研最重要的目的是让自己跟上学科变革的脚步。教师可以是教书匠,但也要做有灵气的匠。

  • 灵气来自于对自己学科进行研究;
  • 对课堂的环节进行研究;
  • 对高考的方向进行研究;
  • 对学生学情进行研究……

研究后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学习借鉴别人的优势和长处;才能让自己站到一定的高度。

如何教研谈谈个人的做法:
  1. 首先选定教研方向。这个方向一定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某个难点,解决了这个难点就可以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2. 其次明确教研过程。可以学习别人的文章;参加各类培训讲座;撰写论文;参与课题……
  3. 最后在实践中运用。教研的终极目的还是改变教学,所以,当自己站到一定的高度后,一定要把思想的高度融入自己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后总结如下:参加教研,不仅仅是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名老师责任心的体现!

这只是我的浅薄之见,欢迎各位批评指正,也可以分享您的教研经验。—@小众作文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两句对仗很工整,模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来,其基本意思也很简单明了:

只教书而不作深入研究,教学就会流于表面,失之肤浅。而皓首穷经坐而论道,没有教学实践,研究成果也终不能转化成教学实绩。

现在,各校的教研活动可以说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每所学校每个学期大大小小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那真可以说是“旌旗招展,锣鼓喧天”,煞是热闹!

但是,我们的很多教研活动,似乎已经在无意识中忘记了教研的本来目的,悖离了教学研究活动的初衷,越来越走向“表演作秀”,给同行看给领导看,教研活动演化成“师生话剧”!

那么,真正的教研到底要研究什么?

首先要研究学问。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追求专业知识的精深广博。有一个老的说法叫“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

笔者个人觉得,如果老师能有两桶水三桶水是不是更好?或者干脆就是自来水或大江大河,那是不是更理想?!

不研究学问的老师,只能慢慢变老而终难以成师。

其次要研究教法。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兴趣的养成。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更重要的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才施教,最大程度的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长。

不研究教法的老师,只能是出蛮力而事倍功半。

另外,国内国际教育大势,古今中外教育专著,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中高考趋势及命题特点,高频考试题型的答题思路与方法技巧等等,均应在教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愿我们的教研活动,早日褪去世俗的浮躁,卸掉功利的华服,撤下炫彩的伪装,还回本来面目。

教学研究,归根结底,是要对教学有用,是要为提升教学质量服务。

其他网友回答:

教而不研则浅的意思:只知道埋头于课堂教学,甚至照本宣科,对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新的教学理念置之不理。那么老师的教学技能始终得不到长进。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教学技法根基较浅的老师。这一般

标签: 不研则浅 这句话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