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说“四十不惑”,不惑的是什么?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孔子曾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顺耳,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从如何 踏入学者之道,到成为一代大师的分阶段性总结。这个总结非常经典,即使我们运用现代认知发展来检验这个说法,那也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孔子的话流传将近三千年,一些人对孔子的话有自己的理解,往往不是孔子原来的意思了。

我们对这个现象觉得非常有意思,那就是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之中发展出来的引申与欣赏的现象。

比如大家提到的“四十不惑”。我们许许多多的人都认为,人到了四十岁,不应该有困惑了。那么是那些方面不应该有困惑呢?

那就是各有各的人生体验了。比如,做生意,可能觉得不应该困惑的就是赔与赚,做教师不应该困惑的,可能就是怎样叫学生自己发展得最合适。普通老百姓觉得最不应该困惑的就是贫贱富贵等等。总之,每一个,到了四十岁,确实不应该有“不能理解”的事情。

这样理解“四十不惑”对不对?当然是对的。只不过,这真不是孔子的“四十不惑”。这就是说,孔子虽然传下来这么一句话,但是,老百姓觉得这话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的那种感受。

其实,孔子当初,真的不会想到别人会那样理解他的“四十不惑”的。不过,即使孔子觉得“这不是我的意思”,但是,他也会哈哈大笑:你们说的也对啊!

孔子晚年对自己的学术的总结。非常经典。他说的“吾十五有志于学”,这句话关键是“有志”。所谓的有志,就是有自己的爱好和信念。所以他“三十而立”了,这句话的关键是“立”。既然孔子有志于学,那么十五年学得怎么样了?孔子用一个字回答了你:“立”。我们可以说,立,就是完成了全部学业。

以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也基本合理。因为孔子要学的可不是一个一般水平,也不是一个专业,孔子可以说,是把当时所有的学术都进行了系统学习,而且要达到很高的水准,按我们今天来说,孔子三十岁完成了博士学业,一点也不夸张吧?

要不,他怎么教天下英才?孔子有的学生,三十都超过了,还跟孔子继续学习呢!你说,孔子没有很扎实的学术基础行吗?孔子三十而立了,这不代表所有人一定都会三十而立的。

古代如此,今天同样如此!

孔子,三十岁以后继续学习,进入四十岁,这时的他,据自己的回忆,到了“四十不惑”的境界了。那么,什么叫不惑?当然是各种学术之间的矛盾异同嘛!是不是?你想想,就以孔子教授的课本之一《诗经》来说,你肯定对《诗经》中的一些篇章没有不同理解吗?不可能的是不是?因为孔子的学生也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才俊,他们本身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请孔子回答,而学生也会拿出不同的说法请孔子分析异同,孔子肯定会做到“不惑”的,也就是把问题的矛盾异同,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既不贬低别人,也不夸大自己的作用。孔子一向强调“中庸”,那么不惑就是孔子具体的“中庸”了。

所以,孔子“四十不惑”是说自己学术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则信念,已经非常明白了。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惑”,挺好的。

其他网友回答: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已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

译成现代语言就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

其中

"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已的修养后,|| 确立了自己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

"四十而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人和事后,|| 对自己确立的原则不疑惑 ||,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

总之,这一段话,是孔子自述自己的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四十究竟不惑什么?

古时说的: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是古时候,现代社会不一定适用了,引经据典只是参考而已!

现在四十不惑什么?什么都惑,已经中年的男人不如狗!上有老下有小,家庭重负基本上由他扛,累了委屈了眼泪只能往肚里咽,脸上还得装出卖笑的样子,社会现实就是如此,虽然说不是全部,但比例很大,因此请关爱这个“不惑”的群体吧!

其他网友回答:

谢悟空邀请!

男人30而立,40不惑,是什么意思?大家怎么理解?

40岁不是指认命,而是指一个男人到了40岁已不受外界诱惑,因为40岁的男人已趋于成熟,外界的灯红酒绿已引诱不了40岁的男人。

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天命,60耳顺,70古稀,80耄耋。

一般就男人而言,30岁以上已能准确分辨是非,因为30岁的男人,已到了而立之年,成家立业,已是燃眉之急,再也不能像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一样任性了。

一样男人30岁.40岁,不能干出一番事业,那他这辈子已很难出人头地了,因为男人40岁以后在身体.精力.大脑思维方面已走下坡路了。当然啰大器晚成者也有之,但微乎甚微。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我已答几次了,今天我再重复一遍。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这是古人传下来的俗语,俗语均来自实践总结。

我个人理解;这个三十而立,首先是立志,知道自已想要什么,该去做什么,有一个远大的目标。

其次就是成家立业,立子。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三十不立子,巴巴结结至到死。因为在古代,人均寿命较短。平平常常的五六十岁就寿终了。用俗话讲,就是不能得已了,而抱撼终身。

在古代,一个平民百姓,有什么大事业可言,主要指家业。成了家你就是个大人了,就该有担当了,不再是贪吃,贪玩儿的孩子了。

所谓三十而立,这个而字,就是而且,并且。就是已经立起来了。

那么;四十而不惑。这个惑字代表的就多了。如;疑惑,诱惑,困惑等等。也就是说,人到了四十,已经成熟。通过励练,对人情事故懂得了很多,说话办事,能把握分寸,应对自如,也就没有疑惑而言了。所以才称;四十而不惑。

综上;三十而立,就是成家立业,立志,立子。

四十而不惑,就是没有太大的疑惑了,再过十年就知天命了。就是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年龄了。也就没有什么大作为了。{谢邀}。

其他网友回答: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这是夫子自道的为学次序和应达到的境界。三十岁的时候能够道德人格「确有所立,不退不转」而言行能够「约之以礼」了。

(详见「《论语》中孔子说“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下我的回答: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32597870716649730/)

「四十而不惑」是接着「三十而立」而言的。达到「不惑」的境界就是「知者」了。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知者不惑」具体什么意思呢?《论语注疏》孔颖达疏曰:「知者明于事,故不惑乱。」《论语集注》曰:「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

「知者不惑」并不是指知识从此完备而没有疑惑了,而是指在有志和能立的基础上,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志于学」其实是「志于道」、「志于仁」。到三十岁而能「不退不转」,有了再也不会改变的信仰或信念。但这样还不够。

世间万物变化纷纭,人生命运更是不可捉摸。你会遭遇困境,可能一直失败。可能没有人理解你,所有人都说你是错的。这种情况之下,你会不会怀疑你自己?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真的错了?你会不会怀疑自己所坚信的东西和所做的事的价值?你要不要随大流、听从众人?如果你有所怀疑,那么就是有「惑」。

「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样的情况之下,也不会有任何怀疑和动摇。因为你「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你知道事是怎么个事,理是怎么个理。你不会遇见什么困境,或者被众人阻碍,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知者不惑」。

《后汉书·种暠传》记载,种暠在承光宫监护太子时,中常侍高梵要把太子接到宫中。太傅杜乔犹疑不决,又不知该怎么办。种暠手提长剑挡住车架说:「太子是国家储君,关系重大,常侍你来接太子而又没有诏信,怎么知道你不是心怀奸邪呢?」于是高梵只得回去奏报,得诏令才把太子接走。杜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这大概可为「不惑」作一注脚。

「不惑」看上去不那么难。坚信自己所信的,坚守原则,不被外界所干扰就是了。很多人在很多时候是会做到这样的。如果做到这样,大概可以说到了孔子所云「三十而立」之「立」的层次,但还不是「不惑」。

即使你在外在的行动上没有被外界所改变,但你的心里是不是会怀疑自我?你虽然外在坚持,但是不是心里有点虚?如果这样的话,仍是有惑。不惑怎么会心虚,怎么会怀疑呢?「不惑」不仅是「不退不转」「有立有守」,而且是对于一切言论事变皆无所惑,是「知之明而居之安」的。是内心深处,从根本上「不惑」,而不仅仅是在行动上的坚持。

孔子四十不惑,孟子四十不动心,皆是夫子自道。这种境界是一个人在那个年龄「应该」达到的,却不是一个人到了那个年龄就「必然」会达到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的全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其实现在的书本译过来,或多或少都包含这个人主观意思,是翻译的人用自己的学识给后人解读古人的学识,但都是包涵自己的理解,不一定都是本意,大致意思相近,这也是问什么文学拥有那么多的历史意义的原因,你在不同阶段去品读一本前人的作品,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孔夫子这句话对于后来者引起还是挺深远的,人生总会有几个阶段的区分,虽然这与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造成有关,但人的心智都是在不断成长的过程,就拿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来说,为什么一般的分别是十二岁以前读小学,十五岁以前读初中,十八岁以前读高中,二十二岁完成大学学业,三十岁以前完成硕士博士学业,这跟人的心智是密不可分的,十二岁以前,属于童年期,这段时间本事人生最为无知有的阶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个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苦楚,也不会去思考明天会怎样,随着年龄增长,家庭、社会慢慢灌输社会真实的一面给到他们,其实这个社会一直都没变的一个规则就是劳有所得,不付出是不会有收获,但是这劳也是需要一定身份地位去分担的责任,而人在十二岁以前,基本都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所以他们不需要思考和承担就能活下来,而跨过十二岁,人的心智渐渐丰富,进入青春期,总会萌发许多的新奇思维,对社会有更多的理解和看法,而这一现象在高中时期被推入顶峰,但是进入高中时期,他们接触的社会面广了,同时也渐渐理解活着的本质是需要劳作去换取,所以人在这一阶段走向成熟,懂得为衡量自己的能力和生活目标,也就符合孔夫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的境界。

高中和大学,是社会的雏形,让人充分了解并定位自己,三十以前的人基本都在摸索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技巧,过了三十就是你真正扛起家的责任时期,所以有了三十而立,只有在三十以前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才能肩负人的起社会责任,所以有了四十不惑,不在但是事业的问题。
人,过了五十是一道坎,跨过五十,很多事都不在会跟社会较劲,会顺应自己所想去生活,因此孔夫子说了五十而知天命,你已经知道自己的人生大致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了,还会去跟命运跟社会较劲么,不会了。过了七十,人的一生基本已是迟暮,在不随心所欲,为时已是晚矣。

其他网友回答: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什么叫不惑?

古人云,不惑,是随事物上见这道理合是如此。也就是说,不惑的意思,乃是知道事情的道理是什么样的。

什么叫知天命?

古人云,知天命,是知这道理所以然。意思是,五十岁的人,就知道事情的道理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

对于人生的道理,四十知其然,五十而知其所以然。


人到四十,不惑有三。


不惑己身境遇。

人到了四十岁,人生基本就定格了,脾气、性格,也基本定格了。之所以活成这个样子,也是因为世事难料而又理当如此。到这一步,有人很满足,有人还稀里糊涂。满足的人因为心中有笃定的信念,往后的日子也会继续前行。稀里糊涂的人,因为稀里糊涂,到这种地步还不明白为啥会这样,因此依然是没有方向。用我们的常言讲,就是“没活明白”。


不惑他人态度。

所谓不惑他人,就是知道别人为什么这样,别人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人究竟是什么性质的人,而不会疑惑。明白为什么那人这样对待生活,这样对待自己,这样对待别人。明白了,就能顺利找到解决的方法。当然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明白,俗称“识人不清”。


不惑凡俗世事。

这世界每天都会发生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有的令人惊讶,有的令人愤怒,还有的让人感动。但归结起来,都是有其原因的。能经历世事,到四十对这些世事的原因有所了解,不会轻易冲动,沉稳而又体察,就是不惑。

经历了四十不惑的过程,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生就算很好了。四十不惑,是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的根基,就好比三十而立是四十不惑的根基一样。有的人二十岁就立起来了,有的人则是四十岁还是个巨婴。也有人三十而立了,四十岁却没有不惑,到六七十岁依然让人见着就想躲着,这就是根本没长大,没成熟。不惑之人,到六十自然耳顺,听什么都乐呵呵的。到七十就精神能自由徜徉,而又不逾越应有的规矩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自己的评判,这种评判标准,对所有人都适用,因此才如此有名。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男人“四十而不惑”,不惑指的是“傻”一点。为什么这样说呢

人过四十,都是一个中年人了,不要太聪明了。即使很聪明,我们也要学会“傻”一点,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日子,才会过得更加地符合自己的心境。一个人的一生很短,但却充满了无数的不确定性,那些好的,坏的,难的,容易的,鼓励的,抱怨的,都可能一股脑地向我们冲刷而来。而这些东西,很多成分,其实,我们可以忽略不计的,或者可以轻描淡写的,所以,一个人到中年的人,一定要懂得恰当地“傻”一点。

第一件事:单位里的人事变动,我们要懂得“傻”一点。人过四十,走过了很多岁月的风风雨雨,很多事情,我们应该都能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和其中的微妙关系。单位里的有些事情,跟自己无关的,或者跟自己关系不大,我们尽量不要去过问。有些人事变动,很微妙,甚至带着一些“色彩”在里面,只要不影响大局,我们尽量要装着“傻”一点。毕竟,这个社会,有很多能人,你可以做的,别人也会胜任,即使有人用了非法手段,估计日后,也得不到啥好的结局,我们还是冷眼旁观,傻乎乎地一笑而过吧。

第二件事:朋友间的家事,我们要懂得“傻”一点。朋友们在一起,难免会聊些家常,只是,朋友归朋友,朋友间的一些家事,我们要懂得“傻”一点。有时候,朋友和家人发生了一些矛盾,明明你知道谁更对,但我们也不便发表啥建议。很多时候,类似“夫妻床尾吵架床头合”家事,你说,日后反而会给你的朋友带来一些不快的感受。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讲的就是这个理儿,更何况,你不是清官呢?

第三件事:伴侣的叽里呱啦,我们要懂得“傻”一点。四十来岁的人啦,男人,似乎还是一枝花,但似乎只针对成功人士来说,大多数的四十来岁的人,已经开始头发变白,皱纹增多的了。有的,接近五十,身体更是走下波路了。而女的,有的,甚至变成了“黄脸婆”。面对自己的老去,面对家里的种种压力,未老话先多的现象,就多了起来的了。有时候,我们听了老伴的话,会很不舒服,但这又有什么的呢?老伴的话,其实,也是为了我们好,我们还是“傻”一点,“呵呵呵呵”几下,就过去了吧。

第四件事: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要懂得“傻”一点。人过四十,身体状况开始走下坡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保养好自己,在面对美食的时候,我们还是“傻”一点吧。宁可“傻乎乎”地拒绝邀请,宁可错过吃山珍海味的机会,回到家里,陪着老婆(老公)孩子,吃着普通的,但却热腾腾的饭,却有满满的家庭的温馨和快乐。

人生之中,当然还有很多事情,不值得我们细细深究,所以,一个人,到了人到中年的时候,特别是过了四十岁的时候,我们要懂得恰当地装“傻”,而这种“傻”却恰恰能圆满地解决一些小矛盾,成全自己的美好心情。这样的“傻”,其实是一种聪明,是一种人到中年的智慧。朋友们,今天,你们装“傻”了吗?

各位朋友,你们觉得呢?

其他网友回答:

不惑的含义是不富,不豪的意思,三十不劳,四十不富,五十找死路。青年要勤劳,中年有积余,老年有依靠。古人的说法很现实。


标签: 不惑 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