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论语》当中的“仁”?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谢邀,关于人之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是绝对之命令。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定应该做之事,必须为做而做,因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之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之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之行为,用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蔑视之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也是后来儒家所说之"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之观念是形式之观念,仁之观念就具体得多,人在社会中之义务,其形式本质就是它之"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之事,但这义务具体之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真正爱人之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之人,故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之总和,"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看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言之,"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之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之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实行仁之方法。

后来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矩之道",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之行为,儒家有部论文集名叫《礼记》,其中《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之例证,强调忠恕之道之否定方面;《中庸》所举之例证,强调忠恕之道之肯定方面,不论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也是仁道,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之责任和义务,就包括义之性质,因此忠恕之道就是道德生活之开端和终结,《论语》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之"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其他网友回答:

北宋·晁说之(1059一1129)《答朱仲髦先辈书》有云:“所谓中者,用之则曰孝曰和曰礼曰智曰仁曰勇曰强曰纯曰一曰明曰诚,其实皆中之谓也。以故彼之学者惟知过不及谓之中,而于肫肫渊渊浩浩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则莫知之也。吾明道、横渠、伊川三先生也,为能得中之所以为中者也。”(见《景迂文集》答朱仲髦先辈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五。)由此可知,仁即中。正所谓凡事要适度、适当、适中即仁。

一般而言,这个“二人为仁”的仁字,讲的是人与人实际存在的关系(阳:实在),而作为这种人与人赖以存在的关系准则即“中”(阴:虚在)。

我们知道,中医最讲究阴阳平衡,无论阴阳哪一方,“过则一身病”。(孔子更强调“过犹不及”。)然而,讲到人类社会基本关系准则,又何以能够不仁不义不和不中?

古圣先贤音犹在耳,真的可谓不服不行!

其他网友回答:

木子答题:孔子所谓的仁就是指:要善良,要友爱他人,也包括爱自己。我理解的仁即是:多做善事,多与别人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爱护自已。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是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生存矛盾。

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仁″。本人理解就是:作为一般的平常百姓,就是要从人之初时的性本善始,吃住言行,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日渐学习遵守,养成仁义礼智信,戒掉私欲和恶劣根性,即以仁至。而作为上层统治阶层的仁,是要为官为职之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地管理国家。

当然,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上层管理职员,都是很难百分之百做到"仁″这一最高境界的,只要能够做到公正合理、不贪不欲、相互善待就算是仁义了。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所说的"仁爱"是有理论支撑的。

仁爱是建立在“推已及人,将心比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思想。

仁爱是一种由己及人,层层外推的有等差的爱。

如何理解?就是一个人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再爱大爹大妈,逐渐往外推,先爱亲情,后爱友情;先爱熟人,后爱陌生人;先爱本乡人,后爱外乡人,就这样爱像水波纹一样,层层扩大。这种理论比较适合农业文明社会,所以,被古代皇帝采纳并推广。

其他网友回答:

仁就是爱人。孔子提出仁的观念,其实体现了一种最早的朴素平等的观念。为什么要爱人?是因为人值得爱。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从这一点来说,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发现了人的主体价值,并高扬人的主体价值的思想家。

孔子的仁就是爱人。儒家的爱人学说同墨家学说兼爱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墨子就像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要求人们无条件地爱一切人,哪怕是磨秃脑袋,哪怕是磨破脚跟,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这个世界。这种思想看起来温情脉脉,事实上却永远无法实现。而孔子的爱人,是有先后顺序的,这在儒学中被称为爱有差等。就是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朋友,然后再爱其他人,这是一种比较实际的可以实现的爱的理想。所以,墨家学说最后没落,儒家学说最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

如何去爱人?孔子从爱人的理论中,完成了儒家学说的系统化。第一是爱父母,这叫孝,第二是爱兄弟,这叫悌,第三,爱社会,就是要按照社会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叫义。爱朋友爱上级,这叫信和忠,等等。那么,有没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孔子的仁的学说呢?孔子说是两个字,忠恕。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的内涵。

手机回答,不当之处,敬请指教。感谢您的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孔子,如果想了解他的言行思想,必须阅读《论语》。书中讲“仁”的五十八章,用“仁”字一百零五个,可见“仁”这个概念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性。那么,孔子为何会如此频繁的提到一个简单的“仁”字呢,我们要先了解这看似简单的一个“仁”字背后,不简单的历史背景。

古时把尊卑,贵贱,亲疏,厚薄看的很重,所以周公制礼作乐,以成文法典规范众人言行,划分清关系。比如:“天子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社会身份不同,堂的高低尺数就有别。可以说“礼”就是周朝前期几百年的“八荣八耻”。而到了周朝后期,孔子的时代,社会政治大动荡,西周时期的旧礼节,旧制度已名存实亡,徒具虚名了。甚至大夫敢乱用天子的礼乐,弄得君不君,臣不臣。孔子是一个道德出众,守旧且念旧的boy。在遇到“礼崩乐坏”的社会危机时,毅然的挺身站出,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维护周王的老制度。


但是空口白牙的告诉诸侯,你要守礼,要尊礼啊。没有诸侯听得进,于是孔子就“借仁推礼”。有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是“爱人”。而“爱人”的人都会尽到自己的社会义务(知礼守礼)。他认为“仁”是人心,换句话说“不仁”就是没有“人心”,和禽兽没有区别。所以用现代的语言说,孔子用“仁”这个紧箍咒,道德绑架了“不施仁政”的诸侯,“不行仁”的人。

你是要当人还是禽兽,自己选吧。不得不说孔子并不是个书呆子,而是深谙人心的“聪明人”!

现在我们知道了孔子反复念叨的“仁”是“爱人”。有人又会问,那么如何去爱人呢?是见到谁都去拥抱他,亲吻他吗?相信封建的周朝也不可能这么开放。“爱人”具体方法归纳为两个字:“忠”和“恕”。“忠”用一句话说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恕”用一句话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和恕一起施行,就是“仁之道”,即实行“仁”的方法。后来的儒者又称为“絜矩之道”(用自己的感受为尺,来衡量调节自己行为的标准)

所以,如果碰到垃圾人冒犯,让你生气,无需计较。因为他们“不仁”,所以只是一个披着人皮的禽兽。笑一笑,大度的走开。 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生活还是美好的!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仁为“仁者爱人”。作为一个人,就不同于低级动物,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此思想首先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管理中被广泛应用,以后又被很多国家所借鉴,就是现在的“以人为本”思想。如今,该思想不但在全球商界应用,而且渗透到各个领域,甚至家庭。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与汉字“仁”的意思一样,只有一个标准解释:

人(亻)爱护和包容不同意见、呼吸(二)为“仁”。

汉字造字原则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说明”。

文/刘树成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您的问题。

我认为孔子关于“仁”的核心理念就是“爱人的心”。

主要依据如下:

一、首先,孔子是如何看待仁的?

一次,樊迟曾经去问孔子说: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就两个字“爱人”。

他认为,万物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仁”。我们做任何慈悲的事,如果里面没有那种悲悯之心、什么都不是。你做了天大的善事,结果没有悲悯之心、没有爱心,不能说都是假的,因为可能那个事情本身是真的,但动机有问题,所以就要看,是否真有一颗“爱人的心”。



二、其次,古代这个“仁”字怎么写?

在战国的时候,仁是这样子写:“上面是身、下面是心”,身心为仁,就是身体可以感受的到的“那颗爱人的心”。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

有时候见不得别人受欺负受苦,有人被打你也会痛,那一刀砍下去我也痛!原来身体是诚实的,身体的感觉是通的,就是“爱人的心”,就是仁。

谢谢您的阅读!

标签: 孔子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