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实际上已经衰落了,而且面目全非。少林寺挂个禅宗,其实不是禅宗,而是净土宗糅合了律宗。禅宗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它反对寺院经济,不利于僧团利益,所以受到了其他宗派的集体排斥。净土宗一直保持活力,是因为它被改造的简单易学,尤其适合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参与,不需要很高的文化即使是文盲也可以现学和理解。密宗在西藏地区依然很有影响力,但也在衰落之中。法相宗衰落的原因是教义繁琐,在唐朝就已经走下坡路,属于边缘学派,在佛教史上昙花一现,在民间影响力不大,因为它的思想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总而言之,佛教宗教派别的整体衰落是由于佛教的兴旺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崛起有直接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的整体衰落,佛教宗派也就衰落了。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佛教于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很快就被中国本土文化改造,形成了新形式内容的佛教,到了隋唐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八大宗派,即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性、相、台、贤、禅、净、律、密。这八大宗派多多少少都融进了中国佛学的创造。
下面介绍八大宗派的详细情况:
法性宗:
法性宗主要以《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为经典依据而立宗,因此又称“三论宗”。 这一宗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谛”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说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说叫俗谛。从俗谛说诸法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又被称为空有二谛。法性宗强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是为此宗中心思想。此宗方法是只破不立,否定一切执着,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诸法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观,以实现圆融无碍的解脱宗旨。
法性宗祖师是吉藏(549~623),祖庭是南京栖霞寺。
法相宗:
法相宗主要依据《瑜伽师地论》为经典依据而立宗,因此称瑜伽宗。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杂糅唯识十家对《唯识三十颂》的注疏编译而成《成唯识论》,该书是玄奘的代表作,又是法相宗的奠基之作,因此法相宗又称法相唯识宗、唯识宗。因玄奘在西安大慈恩寺译经,因此又称慈恩宗。
法相唯识宗的教义可概括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五法即: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
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二无我即:人无我、法无我。
五法是对一切法、也就是一切事物现象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也就是有概念有形象,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主观对事物分门别类的认识能力;“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真实的智慧;“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也就是本来心对本来面目。五法不出染净(佛家术语:有杂念曰染,无杂念曰净,分别称为污染种子和清净种子)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
三自性:一是二取(外所取和内能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为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赵朴初先生曾当了个比方来解释三自性“遍计所执性好象是夜间行路看见一条绳而误认为蛇,其实蛇没有而似有;依他起好比是绳,绳的体由因缘所生,只是假有;圆成实比如绳体的麻,则是真有。
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
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这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这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我、法二空。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实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
唯识宗之所以叫唯识宗,是因为该宗认为“执‘有’者丧其真”、“滞‘空’者乖其实”,意思是“有”“空”均不应执着,要认识到“唯识无境”“无境有识”也就是“万法唯识”,突出了“识”作为宇宙本体的地位。
法相宗的祖师是玄奘(600~664),祖庭是西安大慈恩寺。
天台宗:
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居浙江天台山而得名。该宗主要以《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为经典依据,以五时八教为总纲,按修行的程度提出化法四教,按修行的方法提出化仪四教,宗旨是一心三观,三谛圆融。
所谓五时,即把佛陀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时期,称为五时教,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天台宗认为佛陀所说法不出这五个时期。
所谓八教,是天台宗对佛理层次和教法感受的分析梳理。该宗从教理内容上把佛教分为由浅入深的四个级别,即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称为“化法四教”。藏教是声闻小乘教;通教则前通小乘,后通大乘,通大小乘所以称通教;别教是纯大乘教,但由于分别诸法各别有碍故名别教;圆教是大乘圆融无碍的法门,故称圆教。藏、通、别、圆为由浅入深的四个层级的四教。该宗又依佛陀说法的机感不同,将佛的教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四种,称为“化仪四教”。
所谓一心三观、指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于一心获得,故名一心三观。
所谓三谛圆融,三谛即真谛、俗谛、中道谛;此三谛一而三,三而一,三一圆融无碍,故名三谛圆融。
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意在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己这一宗为圆教,其他宗属前三教。该宗继承、调适和发展了印度所传和中国本土的佛教思想,形成了比较精密的大乘圆教理论,体现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天台宗祖师为智顗(538~597),祖庭是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贤首宗:
贤首宗以《华严经》为经典依据,因此又称华严宗,因祖师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因此又称为贤首宗。该宗以五教来判教,以六相圆融、十玄无碍、三观为中心。宗旨是法界缘起、一切无碍,创造性地发展了印度的大乘思想。
六相:1总相,2 别相,3同相,4异相,5成相,6坏相。此六相既同时表现于一切事物,也同时表现于一个事物。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从而揭示了法界缘起的道理。所谓法界缘起,按华严宗著名代表宗密的阐释,有四种,即:
1“事法界”(事物的个性、差异性、人的初级认识);
2 “理法界”(事物共性、普遍本质,佛教对“空性”的认识);
3 “理事无碍法界”(理融于一切个别事物,一切个别事物亦都含有理);
4“事事无碍法界”(理包融一切,万有靠理之无碍贯通,所谓“相即相入”)。
十玄门:1同时具足相应门, 2因陀罗网境界门, 3秘密隐显俱成门, 4微细相容安立门, 5十世隔法异成门,6诸藏纯杂具德门, 7一多相容不同门,8诸法相即自在门,9唯心回转善成门,10托事显法生解门。十玄门的意义是揭示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
三观:1真空绝相观,2事理无碍观,3周遍含融观。
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贤首宗的祖师是法藏(643~712),祖庭是陕西终南山至相寺。
禅宗:
禅是印度梵文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即静中思虑,一般叫禅定。禅定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此即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中国禅学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该宗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流行的说法认为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即所谓“教外别传”。但实际上,禅宗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准绳,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所以《楞伽》、《般若》应是该宗经典依据。以后更有伪经《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因此,不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
八世纪,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神秀以(606~706)为代表,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衰落。南宗以慧能(638~713)为代表,后世尊他为禅宗六祖,主张顿悟,历久不衰,宏传日盛。从唐到宋,南宗著名禅师辈出,三、四百年间,禅宗南宗又分为五家七宗,足见其兴旺景象。所谓五家,即“一花开五叶”,指沩仰禅、临济禅、曹洞禅、云门禅、法眼禅,其中临济禅又分出黄龙宗和杨岐宗,是为五家七宗。禅宗和净土宗一样,是中国流传最广的佛教宗派。
禅宗的祖师是菩提达摩(?~约536),祖庭是河南嵩山少林寺。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后来已被神化,于是有一苇渡江等传说。五组弘忍主张:“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把禅贯彻到了日常生活,=改变了凡禅必坐的传统,刷新了禅的面貌。禅宗发展到六祖慧能形成南宗,使禅宗别开生面,获得了广泛深入的影响。他的有名的偈则千古传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生动地阐释了佛家的性空说。
净土宗:
净土宗,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为经典依据,该宗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所以名为净土宗,因该宗祖师慧远创宗时集结为“白连社”(又称“莲社”),所以又名莲宗。该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认为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是难行道;净土宗则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终时,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是易行道。因此,该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净土宗的特点是简单易行,非常适于普通大众修行。修学净土宗不需要要通佛经,
研教法,也不需要静坐专修,只要行住坐卧皆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因此,净土宗和禅宗一样,成为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
净土宗的祖师是慧远(334~416)和昙鸾(476~542),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
律宗:
律宗顾名思义,关注佛家戒律,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该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
佛教戒律简单地说,有声闻戒和菩萨戒,这里说的律宗,是以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为经典依据,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驰了。
律宗之外的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和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
研究律学,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在出家戒律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叫开;在通常情况下不得违犯的,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了。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为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它绝大部分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这一条戒,即通常过午就不许吃东西,但在劳作以后就允许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戒之外,都很灵活。
律宗的祖师是道宣(596~667)。祖庭是陕西终南山峰德寺。
密宗:
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传入中国形成密宗。该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经典依据,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由于讲究曼陀罗灌顶,念动真言,所以又称真言宗。
本尊(istadeva)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称为本尊。要成就本尊的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又称金刚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yoga)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密宗:三身成就,学佛到家。另外一个名称,即身成就。
西藏密宗,除了供奉释迦牟尼佛以外,还供奉莲花生大士。据说莲花生大士是释迦牟尼佛过世八年再来。他作为显教教主时,是父母怀胎而生,可是他认为显教时修行方法没有讲完,所以再转身而来,成为密宗教主并由莲花化生。继承王位为太子,十八岁成就,肉体常存。西藏过去每年举行全国性的护摩法会,像拜火教一样烧东西,有些妇女连自己自己头发都剪了烧掉。大火燃烧七天七夜,人们围着火光念莲花生大士的咒语,说是看到他骑一匹白马,在火光上走一圈就不见了。
密宗传说,因为莲花生是密宗教主,不像前生走涅盘的路子,所以骑白马腾空而去。他现身时,永远是十八岁少年模样,没有变化,偶而会留一点小胡子。这是说明报身的成就;类似道家长生不死的观念,所谓与日月同休,天地同寿。
密宗的祖师是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和不空(705~774),被称为“开元三大士”, 祖庭是西安大兴善寺。
汉地佛教界并不认可密宗,一般是由于政治原因才勉强接纳它。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题目问得不太准确,应该说是汉传佛教只剩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宗派基本消失了。而且实际上,禅宗也基本名存实亡,诸宗都同归净土了?
且听我慢慢分析。
原本汉传佛教一共有八个宗派,分别为: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其中前五个宗派的哲学思辨性比较强,而后三个宗派则专注于修行。
这八个宗派中,最先消亡的是唯识宗。唯识宗是玄奘创立的,就是那个西天取经的唐僧。这个宗派是最原汁原味的宗派,比较忠实于印度的佛教思想,因此传到中国后水土不服。唯识宗的特点是各种名相的分析特别繁琐,就像做数学题一般,可想而知它的受众不广,因此传了几代就消亡了。
而三论、天台、华严和禅宗都是中国化程度比较深的宗派,也为中国哲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深刻影响了宋明理学。
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宗派最后只剩禅宗了呢?因为三论、天台和华严的理论还是比较繁琐复杂的。比如天台宗讲十界、十如是、三种世间、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等,要解释清楚这些概念,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至于这些宗派具体说什么,在此就不解释了,要解释清楚至少需要一篇论文的长度。
而禅宗就比较简单了,它的思想就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特别是禅宗不立文字,不用分析那些复杂的概念,你只要去悟就可以了。对于中国人来说,禅宗实在是太方便了,所以一时间风靡全国,各宗派都在向禅宗靠拢。比如华严宗和天台宗最终都和禅宗合流了。
再说说剩下三个专注于修行的宗派。
净土宗的宗旨是,你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的佛号,在临终时阿弥陀佛就会出现,皆因你去西方极乐净土世界。在净土世界你可以听阿弥陀佛讲法,最终成佛。就好比考大学比较困难,你可以先去上个辅导班,净土世界就是辅导班。而且净土世界没有痛苦,只有欢乐,所以人人向往。
律宗顾名思义就是要守戒律。
密宗就是秘密的宗派,这一宗有很多秘密法门和咒语真言。汉传密宗消失了,但是大家可以看看藏传密宗,就大致明白密宗是怎么回事了。
这三个宗派里,律宗没什么特别之处,因为所有的宗派都要持戒,所以这一宗派没什么存在感,若存若亡。不过近代的弘一大师就是律宗的。
密宗属于秘密传授,可想而知传播力比较弱,所以最终消亡了。
而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十分便捷,适合不同的人群,不论是出家僧人还是在家居士,不论懂不懂佛学,只要会念“阿弥陀佛”就行了。所以净土宗流传下来了。
后来发生了禅净合流,佛教中人,比如永明延寿禅师提倡要禅净双修,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但是,禅宗的理论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思辨性很高,禅宗的顿悟也是很难达到的。因此,最简单的净土宗就渐渐地吞并了禅宗,唐朝时期那个不立文字的禅宗早就没有了。
顺便说一句,中国的僧人见人打招呼会说“阿弥陀佛”,其实这就是净土宗的传统。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其他网友回答:佛教是一个世界性宗教,不单在中国,在东亚,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都有分布。根据从印度传出的方向不同,现在的佛教有三大流派。从印度向南传播,经过斯里兰卡传入东南亚地区的,称为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现在以上座部佛教为主体。向北传播,称为北传佛教,一支经西域传入中原汉地,成为汉传佛教,另外一支传入西藏,成为藏传佛教。禅宗净土宗这样的说法,仅针对汉传佛教而言。
汉传佛教宗派分野,主要分为大乘八宗,小乘三宗。所谓的宗,实际上是指不同的修行方法。小乘宗派在唐代之前就已经衰落,到现在完全无迹可寻了。具体的区分主要是日本佛教史文化学者提出来的,近代以后,这种思想传入中国,并得到了中国学者的普遍认可。近年来,有学者对这种划分提出了质疑。日本学者在划分汉传佛教宗派的时候,是以日本的佛教传承为基础,某些划分并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事实。比如,玄奘的法相唯识论能否单成一宗就值得探讨。
从宋代开始,除禅宗和净土宗之外,其他宗派迅速衰落。但是原因各不相同。三论宗法相唯识宗,理论比较艰深,对僧侣的能力要求很高,传承难度大。律宗的修行方法非常艰苦,不受僧侣的欢迎。密宗的法器制作,坛场的布置非常耗钱,传承不好主要是经济原因导致的。
禅宗的特点之一在于强调农禅一体,僧侣自己参与劳动生产,不完全依赖布施,对外界的经济依赖小。修行方法也比较简便,经济压力小。此外,禅宗的思想境界比较深,受到文人的喜爱。
净土宗的特点是非常的简单易学,是修行门槛最低的宗派。净土宗认为念佛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诚心念佛就可以得到解脱,特别受到中下层民众的欢迎。
这两个宗派群众基础非常好,在宋代以后,依然有非常稳定的传承。
元明清时期是汉传佛教的衰落期。元代的时候,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压制汉传佛教。明清时期,对外交流不畅。加上印度佛教于这个时候已经在本土灭绝。汉传佛教思想发展自然陷于困境。
近代以来,汉传佛教复兴,其他宗派其实也有一定的发展。比如密宗从日本回传。金陵刻经社恢复了法相唯识宗的传承。杨文山,欧阳竟无等人以居士身份,重新复兴了法相唯识宗。而近代著名的爱国僧侣弘一法师,是律宗的代表性人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宗派合流是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发展特点。佛教徒在修行过程当中,并不会只使用一种修行方法,而往往是以一种修行方法为主,以其他一到几种修行方法为辅。因此宗派分野,就不那么明显了。
其他网友回答:佛教1203年灭绝于发源地印度。如今印度佛教徒是20世纪缅甸等地回流及低种姓改宗的。所以佛祖连自己的故乡都呆不下去,又怎么保佑徒子徒孙呢?
简单说,一切多神教最终都会败給单一神教。
其他网友回答:佛教有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宗三种佛教,这三种佛教早在东汉白马陀经传汉开始的。到了隋唐尤为鼎盛。
佛教是以三种途径传入中国的:小乘佛教主要从尼泊尔传入过来。传到云南、贵州的。小乘(原始)佛教在中国展开的不是太广,因为大乘佛教在汉地广为流传;小乘佛教并没有承认大乘,也没有般若波罗波密多的二转大乘经典,也没有如来藏光明自性的三转经典,所以,小乘佛教在汉地不被重视。
大乘佛教主要是从古印度从丝绸之路的新疆(龟兹)向中华大地。
密宗古印度直接传到西藏的,后经过西藏,再传入汉地。也有从古印度直接存给汉地皇室,成为皇家不公开的修法,不共的修法。因为此修法太过深奥,大部分普通民众是没有能力接受的,没有智慧接受的。如今大家都渐渐的接受了密宗观点,一切都不再是遥不可及了。
早在唐朝时期,一个姓宋的居士,入藏修学密宗,后来成为不可思议的大虹身成就者,成为宁玛巴第三教主。他就是后来人们赞美的第三教主希热桑哈。
佛教的分法很多,有分二乘佛教的小乘和大乘之分。也有三乘佛教的小乘、大乘、密乘之分。也有四乘、五乘、六乘佛教之分,乃至九乘等的诸多细微分法。其实都是一样,都属于佛教。总的来说佛教只有一乘分法:那就是佛乘。而众生的因缘何相续不同,所以就不同的分法。
大乘佛教主要是是三藏十二部首的内容。然而在中国的传入过程中,并且有广大的弘扬起来。作为本土化的开端,却由某一个寺院的大师以一本经书来开山立祖,如华严宗,就是以《华严经》为根本依据,来建立自己的宗派的。像法性宗(三论宗)、法相宗(唯识宗,瑜伽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八家都通通属于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个支派而已。以某一个寺院的某一位高僧大德开始创宗立派,这样宗派的建立在中国是非常本土化的。
但是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禅宗不应该是属于大乘的,禅宗应该属于密乘的。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心性,见性成佛。”
宋、明两朝的代表人物,如朱熹、王守仁等都从禅宗汲取了营养,特别是王守仁使儒家思想有一定的提升和认知。又因为某些中国偏向儒释道三家为一家的说法,使很多观点已经完全偏离了主线,使禅宗的智慧被拉低了,现在某些专家竟然说禅宗是哲学,好可笑。
很多人曾经对密原有非常大的误解,认为密宗不应该属于佛教。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因为菩萨在入十地末入佛地的普光地时,入密才能成佛。而时千佛灌顶(【即趣入密宗】,如果十地末不接受灌顶就无法进入密宗,是无法成佛);指示心性的秘密,安住于无有迁变时,圆满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示现成佛。
很多人不理解,有千万亿佛陀,为什么众生还度不尽?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这就跟本基有关了。本基秘密:佛教的秘密中秘密:就是第一尊佛在本基中示现成佛。不依任何因缘,不被外界所困扰“我等本师出有坏普贤如来于本基法界中现前菩提,安住于身智无离无合的意趣中不动摇(当大光明出现,也就是产生了我们现在的基现世界)。内明法身之时,本体、自性、大悲三者住于法界三身之相,不行他境,以遍知智慧自然显现光明……”本基就是现在某些科学家讲的所谓的宇宙大爆炸之前,而基现是宇宙大爆炸后我们的这个世界。在我们这个宇宙天体光芒不能达到的地方,那个黑暗的区域,那就是本基。在本基里面有无量的“心识之体”没有“醒来”,也就无法度化。
隋唐时期,密宗主要是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传到西藏那边称之为藏密。传到汉地称之为唐密,再传到日本称为东密。
佛教传到中国,经过“本土化”入乡随俗,中国佛教“本土化”的八大教派,不是消失不见了,而是更深入于佛陀的佛智当中。因为现在的信息量非常大,所以很多见解都慢慢的融合在一起,也消除了以前各种宗派相互抵触的影响。只不过在见解上和修持行为上要求更高了,不再是以前汉传佛教的因相乘(大乘),而是自己把佛果的智慧在因地上修,也就是说,还没有证得一地菩萨的果位时,在小资粮道时就在修持佛陀的果位了,不像过去的大乘因相乘到十地菩末才进入修持佛陀的普光地。这是在见解上有极大的提高的缘故,也就是说在如今,只是刚刚接触到佛法的人,就可以一开始直接修学佛陀的果智,这是何等的殊胜和快捷。其中,上根者即生成佛,中根者中阴成佛,下等根基者来世成佛。
中国的佛教,终于迎来了佛陀果智教育,最终回归到一乘即佛乘,那不可思议的觉性妙力中。
文/心智无碍 畅游虚空
图/来源于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我们经常去寺里看到僧人问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僧人打坐,那么这些行为无不和禅宗还有净土宗有关,因为这些所以我们会自觉的认识到佛教就这两种宗派了,禅宗主要以参禅打坐为主,禅宗讲开悟,丛林里常有打禅七之说就是指的禅宗修行,那么禅宗我们明白了,就要说一说净土宗了啥叫净土呢?净土具体指的就是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这是不可思议的,净土宗的修行方法非常特别,特别到哪里呢?净土宗创始人是东晋的庐山慧远大师,慧远大师在庐山创立莲社,啥叫莲社,莲社相当于今天的念佛堂,慧远大师集结修行的人一起念佛,这套修行的方法源于《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典也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接触了好多经如《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顶首楞严经》等好多经典,但是只有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经》加了佛说两个字,这就表明这部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给众生提供的一个方便的修行法门,法不孤起佛说的经典都是应众生请求而说,而阿弥陀经则是佛主动讲法,那么多经典,只有这一部是佛不问自说。那么《佛说阿弥陀经》究竟多方便呢?阿弥陀经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个法门到这里就说的很明白了,即念佛成佛,执持名号就能成就阿弥陀佛自然而然来接引,这个是真实不虚的。
现在的确是净土法门与禅宗盛行,净土法门甚至更盛行一些,这个是否就表明其他宗派就没有了呢?答案是还是有的,比如唯识宗,这个宗派建立在唯识学上而来的主要经典是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的,这个法门没有根基学不来的,所以有极少数人在修行这一门。其实很多宗派并不是没有,而是太过于深奥,佛说的很多法是根据人的根性来说的,今天人很少能遇到根性高的人了,那么佛也预言过末法时代净土法门的盛行,在《法灭尽经》中说最后灭的经典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这就说明净土法门在末法时代的兴盛。
其他网友回答:并不是其它宗派消失了,而是禅宗和净土宗流传甚广,在一般人眼里,其修行的外在形式看上去比较简单(注意:是外在形式!是看上去!不是教理简单,也不是事修真的简单噢!),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宗”里最接地气的两个宗派,一般大众也能接触得到,而其他宗派则相对更加知识化和复杂化。
不仅是现代,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话说为什么在唐代中后期,禅宗大盛,并且南北分宗后,南禅简直成了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代名词了,(联想一下你印象里的山水画、书法、禅诗,想一下济公,大肚佛。。。。。就知道我说什么了)
而同样在唐代,玄奘法师曾大力宏扬、也曾盛极一时的“相宗”(即法相宗,或称“唯识学”),却传不了几代就变得几乎看不见了? 即使是晚清民国时代突然中兴,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快就被禅与净盖过去了?
原因很简单: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性格,就是好简而恶繁。
先说禅宗。
中观、唯识这些保留了更多的印度痕迹、没有经历太多“中国化”的宗派,其名词概念(佛学称“名相”)和论述的方法极为庞杂繁琐。虽然佛经在翻译之际,译师们已经为了国人的方便,用了许多化繁为简的方法,但多数中国人还是嫌啰嗦。而天台、华严这些经历了“中国化”的宗派,又走的是教理的上层路线:既要高屋俯瞰,为整个佛法体系积极判教,又要站在“如来藏”思想这个大乘佛教的核心精神上,诠释佛陀的“本怀”和佛法界的“功德庄严”,因此体系精严又恢宏,没文化的绝对望之兴叹。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一心三观”的思想,要是抖搂开来,一般人吓都吓死了。
到了唐代中期,教理论得太多,佛教界确实也有了些过于知识化、过于“着相”的风气。禅宗因此自称“宗下”,不讲经论理,直接“扫一切相”,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特别是六祖慧能大师,据说是个不识字的,听了两句经就开悟了。如此一“表法”,使禅宗变得平易亲切,什么山野樵夫都入了禅画。这个宗派因此既受文人士大夫的欢迎,又让普通民众觉得可爱有趣。禅宗公案是修行人要“参”的“标月指”,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玄妙有趣的故事。
净土宗的流行就更容易理解了。它的核心宗旨,就是以信、愿、行“三资粮”,往生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在“行”,也就是往生的方法这一块,有观想、念佛、种种功德善行等多种方法,但最简便易行、也最契众生之机的,还是“持名念佛”,也就是诵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虽然净土宗的教理内旨,与天台、华严乃至禅宗一样,都负载着大乘佛教的“甚深内意”,但它在流传的过程中,却越来越简化,到了当代,一些人对净土宗的理解,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几乎变得只剩下一句佛号了。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禅与净土的民间化,可当作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成分来看待。然而,天台、华严的民俗影响同样很大,只是不像前者那样好分辨罢了。
对于这些宗派自身来说,净土和禅的流行未必是好事,其他宗派的“衰落”,也未必是坏事。
禅宗被当成了与生死解脱无关的文字游戏,净土宗被连佛是干啥的、净土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的阿公阿婆用“一句佛号念到底”就盖棺论定,其实是它们的悲哀。
其他网友回答:玄奘大师用“真唯识量”打遍印度无敌手,给印度佛教撑起了最后的辉煌!就在玄奘大师回国之后,印度佛教被印度教彻底击败。从此佛教在印度几乎绝迹,剩下的也是作为印度教的一个分支而存在。
当时印度的佛法认为“一阐提”是无种姓人,永远不能成佛!这与之前佛教认为“一阐提人亦能成佛”发生了矛盾。鉴于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禅宗等认可了“一阐提亦能成佛”,恐怕中国人不能接受这个理论。当玄奘把这个情况反应给戒贤法师时,戒贤呵云:“弥离车人,解何物而辄为彼指!”意思是素质卑劣的种族,不需要为了迎合他们而乱做解释。玄奘遵照戒贤法师的指示,回国之后翻译佛经时照本宣科。结果玄奘的唯识宗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唯识学又再度兴起。现在玩唯识学的人也不少!
密宗由于不太适应内地,在汉地几乎就没怎么传承。后来传入日本,形成了日本的真言宗。到了现代,又随着日本忍者回到了中国。日本忍者手上做着各种手印,口中念着真言,就是这玩意儿!现在基本也都是在玩儿。随着藏传佛教在欧美的兴起,在民国时期从欧美返回来的藏密又在内地兴起。到了全民练气功的年代,佛教的什么派别都出来了。尤其是密宗,什么唐密、东密、藏密全都出来了,只要你交上钱,大师们都给你灌顶!
律宗现在是真没有修行的人了!没有多少人愿意严守戒律。说到律宗不得不提一下弘一法师。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在音乐、美术、书法、诗词、戏剧等好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要学佛就皈依律宗!这才是真正修行学佛的人。
禅宗结合了老庄玄学,比较受国人的喜爱。尤其是到了后期,利用脑筋急转弯的方式,把耍嘴皮子的功夫发挥到极致。再加上可以呵佛骂祖,再来上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太完美了。禅宗的精髓看不见,禅宗的毛病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在日常生活方面,怼天怼地逮谁怼谁,太过瘾了!
禅宗修行,讲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再怎么潇洒,还是要个人努力才行!这是自力!净土宗则不然,只要经常念“阿弥陀佛”的佛号,在往生时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你。这就是他力!你需要做的就是多念佛号就行啦。能仰仗别人,谁还自己努力?
所以禅宗和净土宗就结合起来了,来个禅净双修。这也是自力和他力结合!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所以禅宗和净土宗是越来越流行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其他网友回答:佛教传入中土后,其理论和实践虽然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在中国得到最广泛流传的却是印度佛教中所没有的禅宗和净土宗。
这两个宗派都以理论的简要和修行方式的简易为特色,这特别适合了中国普通民众的需要。
佛教传入中土,以“随机”“方便”为理论依据,努力调和与儒、道等思想的矛盾冲突,不断援儒、道等传统思想入佛,从而形成了它显明的调和性的特点。
其中,净土法门一直是中国佛教的重要门派,其思想及修持长期影响着中国佛教的走势。正是由昙鸾、道绰、善导继承、吸收印度大乘佛学的弥陀净土信仰,结合中土民生实际,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净土学说,倡导持名念佛,宣扬他力本愿,大大扩张了净土信仰的可接受性和普及性,为净土信仰在中土的传播开辟了一方新天地,由此净土文化普及于普通民众之中,并成为一个拥有广泛的民众信仰基础的宗派,其念佛法门也成为各宗各派共修之基业,影响十分久远。
而谈到禅宗,我们更多是在中国历代文学艺术中接触到,特别是诗歌与绘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但今天想举一篇美文,那就是就是《爱莲说》。
这篇宋代大儒周敦颐的名作家喻户晓,已经脱俗拔尘,有着佛教的因缘。
周敦颐自己与佛教颇有渊源,曾与不少高僧往来密切,他后来隐居的庐山,也曾是东晋高僧慧远同陶渊明等人组织“莲社”的地方,是佛教胜地。
大儒心中的莲花与佛教中莲花同样,象征着清净无染,只不过《爱莲说》中还有些入世的思想。
释迦牟尼所说的极乐世界到处是莲花,遂有“莲花世界”的美称,佛教中的净土宗又名“莲宗”,专以莲花为喻阐释佛学的经典叫《妙法莲华经》。
近代学人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讲,“以莲揣称高洁,实为释氏常谈”,周敦颐之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有拾彼法牙慧之嫌”。
而邱汉生更明确指出,《爱莲说》实乃《华严经探玄记》卷三中“如世莲华,在泥不染,譬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法所污”这段文字的翻版。
汉地佛教有八大宗派: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律宗、法相宗、华严宗、三论宗和唐密。禅宗作为中国佛教风光一时的龙头老大,如今已经严重变形走样、名存而实亡了。
禅宗的精髓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精髓至今已荡然无存。修禅者非但不敢高唱“明心见性”的宗旨,反而对“明心见性”有谈虎色变的恐惧,少了一份直下担当的勇气。
禅宗的没落有许多因素,一者与缺乏具格的禅宗大师有关。许多人有心修禅,但缺乏明师指路,相机施教,痛下钳锤,去除粘缚,点开正眼,亲见本来面目。
其次,禅宗的没落与许多人千篇一律地照搬前人“参话头”的方法有关。“参话头”是北宋末年大慧宗皋禅师倡导的一种修行方法,修行者以一句“念佛是谁?”或是“父母未生之前我是谁?”作为手段,借助死抠住一句话头的力量,令人进入“能所双泯”的境界。 可惜的是,现在许多人参的不是话头,而是参话尾。参来参去不得要领,了无消息,于是心生倦怠,以为“明心见性”是高不可攀的境界,于是转而求其次,由自力修行转向借助他力修行,不敢再提“明心见性”了。
再者,禅宗的没落也和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有关。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浙江杭州的永明延寿禅师决定由xiuq禅宗转为修净土宗,成为了净土宗的六祖。本来由禅转净,由净转禅,对修行者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由于永明禅师身份地位特殊,他是禅宗法相宗的第三祖祖师,具有一般人所不及的影响力,再加上他写了一首“四料简”(真伪有待考证),对修禅宗和修净土以及禅净双修分别做了利弊得失的评述。 四料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估。” 此四料简一出,天下修禅者皆转为禅净双修。这也是禅宗由唐朝的兴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威海链 » 为什么佛教现在只剩禅宗和净土宗了呢,其他的宗派基本消失?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