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研究专家陈鼓应先生说过,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老子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世间的纷争,如何使人生活幸福,内心安宁。他站在人类和历史的高度,以超前的洞察力和辨别力,明确要求政治力量不要干涉百姓生活,要引导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以及平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为”。
春秋以前,人们对自然缺乏了解,普遍相信鬼神。但是,一些先哲如孔子、墨子、老子等,在频繁战争的弱肉强食中,看到了鬼神的无用,和不可信,于是,把慧眼和思想,投向了自然,尤其是老子,特别重视自然,把天道作为对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天道就是自然现象,研究天道,必须掌握自然科学,从认识自然中,了解自然现象,探索人如何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老子认为,天道自有其一套规则,自有其运行规律,既然天道有自己的规律,那么自然现象就与人世间的事情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天要下雨、要刮风、要下雪、要地震,当下必下,当震则震,不会因为人的干预而稍有改变,老子因此得出结论:天道自然。
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不为什么,也不受人的支配。道让万物让发育、生长、成熟,却并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也不自以为居功至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万物发育、生长、成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天地万物皆如此,那么人的行为也应如此。圣人治国,把国家治理好,人民安居乐业,这并不值得唏嘘感叹,更不值得感恩戴德,因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他本来就应该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否则,他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君主。无论圣人,抑或君主,对待事物,对待百姓,都要尊重其本性去对待,而不要胡乱指挥,横加干涉,瞎折腾。
所以,用自然的原则对待事物和人,就是无为。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是让事物和人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就像天对待万物一样,阳光普照,雨水滋润,而不是拔苗助长。
老子指出,那些治理国家总是要有作为的人,注定不能达到目的。天下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不能乱干涉,不能瞎折腾,违背规律,注定徒劳无益,劳而无功。那些天天想要干大事,天天想把天下抓在自己手里不放,总是想通过折腾来表现自己的人,无论他的地位有多么的高,他都注定只是个“下德”的人,而不是一个“上德”高尚的人。
一切都不干涉,事情就成功了。不去管教百姓,百姓自然听话。用这样的原则去做的人,就是“上德”之人。“上德”之人,似乎什么都没做,却什么事情都办得很好,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打个比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实现一种目的,总会用某个方式去实现它,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有为”。但“有为”都是由上而下,或引导,或强制,甚至做了这个,就无法做那个,往往顾此失彼。而“为”,就是以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或他人,即使实现了目标,也会带来弊端或后遗症。
所以,老子主张“无为”。
因为无为,才可以无不为,避免弊端。这就如同天让万物自然生长,不加干涉一样。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顺其自然地发展,无论结局,都是一种自然的结果,所以要“无为”。老子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把天下治好,老百姓也会因此道德高尚,生活幸福。
不管,是最好的管。
其他网友回答: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至春节前夕至今没有作答问题,琐事颇多一直无暇顾及。今日偶的一闲,就以此问题作为庚子年,头条悟空问答的开篇。因“老”有初、始之意,就让万物更新,共赏春暖花开吧!
以上为序吧!
来看问题,老子主张的“无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相信很多人对老子并不陌生,但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人,提倡的“无为”一说想必有很多人为之困惑。无是不、没有,为是做、作为的意思,连起来就是不做、不作为,果真如此的话,那可真是颠覆我们的三观啊。
但真的是这样解释吗?很显然不是。这样理解老子的无为就是望文生义了。那么究竟这个“无为”是什么意思,为还是不为,怎么为,如何去为,我在此阐述一下自己对无为的理解,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下提出“无为”学说的老子其人。
老子,本命李聃,字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地也存在很大争议。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后期的庄子并称为“老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道教中称为始祖,尊为“太上老君”。主要作品是我们熟知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信很多人能朗朗上口。
据史籍记载推测,在周灵王时期,老子被任命为周室的图书管理员,后来遭罢免回归故里。约周敬王三十五年周室开始衰落,老子离开故土,西出函谷关准备云游四海。
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素日敬仰老子的学问,听说老子要经过函谷关,于是欢喜挽留。老子停留几日后,留下了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不辞而别,从此杳无音讯。
老子的《道德经》与《易经》、《论语》是三部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巨著。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就是“道”。何为道,就是混沌未分的初始状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滋生万物的根源。
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又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看不见听不见又拿不住。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存在的规则,更是我们人生的准则。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道成就了万物,但并非道有意而为之,而恰恰是无意而为。是顺从道顺从自然而为之。没有攻击性没有目地性,一切都是顺意而为。
正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就是道的本性。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这就是的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时也是支配天地万物的最根本规律,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是所谓“道理”。
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衍生出人的虚伪、贪婪、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
由此可见,无为的思想,并不是告诫人们不要去作为。是让人们首先要遵从道的自然法则,不要人为的胡乱作为,只有领悟到什么是不合乎道的行为,并善于遵守和放弃,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只有如此,才能随心所欲,达到道的最高境界。而纵观今日,我们似乎并没有领悟到,什么是不合乎道的行为,一味盲目的去胡为乱为,利益至上贪婪日盛。自以为人是万物的顶端,过多的干预自然法则,而忽视了道的根本存在。
看似轰轰烈烈作为的无所不能,其实在面对灾情时,我们每一次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无为不是不为,俗语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理,我们在作为的时候,也要顺从自然的道。既然有所为也要遵守道的原则而有所不为。
忽视或者逾越了道,任由利益与欲望从中作祟,那么无为真的就成了无所作为了。个人认为,当前老子倡导的“无为”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尤为适用。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发展创造要有所取,也要知道有所不取。与遵从自然的道,更要与之和谐相处不可一味的贪婪索取,只有这样才能在自然的道中长久生存,随心所欲。
大家好,我是云中。欢迎朋友们留言点评,一起交流学习。我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其他网友回答:在先秦道家代表作《道德经》中,“无为”是一个重要概念。甚至可以说,老子写《道德经》就是为了阐发无为思想。但是,老子说的“无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这个问题,往往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误解。
有的人认为,《道德经》中说的“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毫不努力。所以他们批评老子思想是消极避世的,是颓废的,而不是积极进取的。
还有的人认为,《道德经》让人们表面上无为,实际上却无所不为。因此他们认为老子是个阴谋家,他的学说是阴谋学。这些人还拿出了《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认为“无不为”就是无所不为。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并不符合老子的愿意。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老子是周王室守藏史,负责管理国家档案、文献,因此他写《道德经》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前代兴衰规律,教君王如何治理国家。所以,老子思想绝不是消极避世的。
其次,“无为而无不为”也不是让人无所不为。因为“无为”与“无不为”不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无为”是原因,“无不为”是结果。意思是如果你能做到无为,那么就无往不利,想做什么都可以水到渠成。这也就是《道德经》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无”这个字是《道德经》的核心,因为“无”是“道”的另一个名字。《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当然,《道德经》说的“无”并不是空无、虚无的意思。道之所以被称为无,是因为道没有特定的形状与属性,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惟恍惟惚。所以老子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道,只得将其称为“无”。
不过,“道”的“无”并非什么都没有,它能创生万物、养育万物,是万物之母。
老子说的“无为”也是一样的,无为并不意味着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能任意妄为,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成就,就像道的无是指没有任何具体的形状。无为就是“无成见之为”,即顺应事物自身的潜能去育成万物,顺应人自身的需求去成就百姓,而不是用自己的要求去规范、制约万物与百姓。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无为”,针对的是当时统治者的“有为”。春秋时期,礼坏乐崩,诸侯们推行兼并战争,征战不休。他们想要国富兵强,所以推行有为之道,钻研驭民之术,甚至横征暴敛,让百姓们苦不堪言。所以老子针对有为的统治者们,提出了自己的“无为”思想,老子认为,只有无为,才能让社会回归到质朴、恬静的状态,消灭贫困与痛苦。
正如《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所说的: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若统治者能够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百姓就自我教化,自然能够正直、富裕、淳朴,国家就能繁荣昌盛了。所以老子要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其实,西方人的观点也与老子相似。十八世纪的西方有这么一句谚语:“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这句话表达的也是无为而治的思想。然而老子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便提出了无为而治,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的无为哲学,其实是以退为进的积极进取的哲学
中国文化中有一刚强一柔软两种文化背景。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刚劲的积极进取的哲学,其代表学派就是儒家学派。
儒家提倡一种入世的哲学,儒家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努力,即使有时候前途漫漫,也要试一试,否则你不知道生命的上限在哪里,这就是孔子奉行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哲学。
中国哲学本身是充满着辩证法的,在入世哲学的另一面,是强调清静无为的出世哲学。当然,对中国人来说,入世和出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中国人往往在年轻气盛时,在一帆风顺时,奉行入世哲学,最好能”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建功立业名列凌烟阁,在年龄渐长仕途不顺时,往往追求出世哲学,用道家的无为和佛家的解脱来麻醉自己,最好用渔夫的姿态于江湖之上钓一杆风月。所以,中国人在不同的阶段,或许是儒,或许是道,或许是佛,也有人能将儒道佛完美融合,比如苏东坡。
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人们学习大地的宽容的精神,学会慢一点,等等自己的灵魂。这种阴柔的精神以老子的道家哲学为代表。老子奉行天道无为的哲学思想,道是主宰一切的,所以人也应该在道的支配之下,既然道是自然无为的,人也必须自然无为。所以,老子的道家哲学的核心就是”无为“。
但是,老子的无为哲学,绝不是消极退缩的哲学。他只是在消极的假象之下的一种积极的哲学。
我们从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分析老子的无为哲学,我们绝对不能绕过《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的重要观点,那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人要遵循自然大道之理,顺应自然大道的运行规律,就让一切都是他本来应该的样子,这叫做道法自然。我们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那些不必的事多余的事甚至是事与愿违的事情。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睡大觉而什么也不干,那样的话,社会得不到进步,人也会饿死,因此,”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我们必须负责,必须做事,那么怎么做事呢?就是必须道法自然,按照大自然发展的逻辑去做。
所以,老子的无为的真正内涵是:我们要做事,但是不能做那些违反自然大道规律的事,而是要按照自然而然的原则去做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比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学,更加清醒,更加冷静,更加理性。因此,这是一种用消极无为的外衣掩盖下的一种积极的冷静的哲学。
老子在春秋大乱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做隐士隐居起来,而是做了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他看到那个时代的黑暗苦痛,他并不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想用一种思想,来拯救这个时代。这一点我们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到端倪: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思说: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这完全就是兵法,就是治国的方略,就是权谋之道。由这段话可以看出,老子是看到了矛盾的对立转化的规律,因此他的思想中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
在老子的人生哲学中,老子要人们先通过无为,而后达到有为。老子说我们最理想的境界是”致虚极守静笃“,人生先要无,无就是静心、虚心,就是清心寡欲,才能最后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人生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指出:无为:是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就是说治理者如果能做到:无为:那天下就无难事。如果政举紊乱,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这就要求治理者在治国理政之时要时常保持清静无为的态度。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理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无为:是治国的手段和途径,要通过:无为:的途径达到治国理政的目的,无为才有大为。
无为的根本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强作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根据客观条件因时因地,因人采取适宜的行动。自然与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顺应这个道则事半功倍,背离了这个道则事倍功半。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自止,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无为之道,就要治理者在治国理政之时顺势而为,按照自然和社会的法则,使其自行运转。
其他网友回答:“无为”是老子哲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准确点说应该是“自然无为”。“自然”就是顺其自然,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不应该人为的加以干涉。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是针对“有为”而言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要遵循“道”,遵循“自然”,这个对象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老子正是看到了统治者的独断专行,导致社会纷乱,民不聊生,才极力呼吁“无为”这一主张。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而后人对老子的“无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误解,韩非子如是,程朱更甚。人们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表面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直指老子为阴谋论者。其实并非如此,而“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样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第三章上所说的“为天为则无不治”和上面的意义相同。
我们常常提到“无为”就把老子归为出世的学说,他并不向孔子或者儒家那种入世学问,其实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也不反对人们有所作为。老子其实是鼓励大家去做的,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但是要做到“为而不待”“为而不争”。做但是不要把持,不要争夺,不要对于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占有欲。
老子既然主张“自然无为”,便不会劝你不要做什么的,而是允许每个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他的秉赋。从而达到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人民生活幸福安宁的目的。“无为”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也来谈谈老子的“无为”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主张清净无为,这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提出天道自然无为,回归自然。
关于“无为”,我们不能片面的理解为无所事事、悠闲自在,不是当甩手掌柜,油瓶倒了也不扶。
孔子曾高度评价老子是龙!也就是说非常神秘,高深莫测,龙见首不见尾。
老子说的“无为”可以理解成无为而治,也可以理解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本身不是让人庸庸碌碌,而是让人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我国有个无为县,无为县历史悠久,无为县名“始于城口置无为军,思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
西汉初年,汉高祖出巡竟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撵,而将相只能乘坐牛车 。 可是到了文帝和景帝的时候,修养生息,无为而治,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库府里堆了很多钱,日久天长连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人民安居乐业。
汉初,萧何和曹参在西汉初期先后任丞相。萧何创立了一套规章制度。他死后曹参继任,完全照章行事。这就是曹参的高明之处,也就是“无为”,史称“萧规曹随!”
我曾亲身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就以农业为题,现身说法来谈“无为”。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主席亲自颁布了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有些地方领导就片面理解“密”,坚持要种“垵田”,就是一个坑里要种几颗种子,还不能间苗,他们的理论是要密植,这就像小猪
威海链 » 国学中的无为是什么意思?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