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人们的精神问题反而更多?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任何精神必须有物质为依托,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

所以,现今的许多精神问题都是在物质生活发达的前提下衍生出来的。

比如,改革开放前,城市里的公职人员有几人会产生自己建房,买车的欲望?当时的物质条件完全不足以支撑人们产生如此的精神需求。

只有当物质达到了一定程度时,人们随之产生的追求才有实现的可能。

于是,有了小房想大房,有了代步小车想豪车,但一个人的心理预期超越了自己的现实能力,一种精神折磨就出现了。

贫穷一定会限制人们的想象,会制约人们的欲望。但当物质有了根本的改善,原先被压抑或尚未萌生的各种需求,甚至贪念,就会一一激活,人们看到了实现的可能性,有的即使实现了,但尚未实现的所引起的攀比,焦灼,嫉妒等情绪就会逐渐堆积。

人们的基本的条件,素质,能力是有差异的,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希冀的程度不一定与上述的特质成正比,当一个人的心理预期与自身的竞争实力并不匹配时,这种差异性就成了一种精神的重负和枷锁,甚至有酿成一场悲剧的可能性。

认真审视自我,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现实,努力去追求自已可以实现的,那些别人拥有的美好,也不一定就应该属于自己。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这个问题提的好!针对你提出的问题,我归纳了一下,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吧:

一是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劳作方式。现代人获取食物(财物)的方式已多种多样,不再像以前一样局限于体力劳动,所以空闲时间就多了,那闲着就会多想,多想就会出问题,如果每天为了一日三餐而疲于奔命,回到家只能倒头就睡,那也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会想那么多了吧?


二是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休闲生活方式。以前的通讯基本靠“吼”,亲戚朋友之间需要面对面一对一地交流,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心事问题都很容易沟通化解。而手机的出现,虽然方便了通讯,却也像是一堵无形的墙,将人心也给隔开了。同时,手机电视的普及,人们也更加喜欢呆在家里自娱自乐,甚至连打牌搓麻购物都可以在手机电脑上完成,足不出户,一机在手,天下我有。


三是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以前农村,大家都喜欢互相串门,甚至连吃饭的时候都喜欢串来串去,互相分享着碗中的美味佳肴,可如今的城里人,甚至住了多年连对面的邻居都不认识。


四是价值观的转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走出去引进来,不但让国货走出了国门,也引进了一些西方的价值观念,金钱至上,崇尚自我,人情味也渐渐变得淡薄。


有网友评论:中国的未来一代,将是被手机毁掉的一代,手机是西方人发明的电子鸦片,要从习惯和思想上去控制我国国民。虽说有些危言耸听,但也不无道理,要破解这个难题,任重而道远。

一、接受、掌握、利用高科技产品。之所以迅速被大众认可,其必然有他的道理,不要被其累,也不要视其为洪水猛兽,因势利导方为上策。

二、家庭、学校、社会正面引导、教育学生。不但是孩子,很多家长都是机不离手,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如此教育出来的孩子,他会不玩手机?


三、关注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也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抑郁症也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成年人也大都活得不容易,需要政府和社会多帮助、引导之。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可能也没说到点子上,欢迎大家来补充。

其他网友回答:

#原创#

社会的物质财富快速增涨日益丰富

而精神的精进相对迟缓乃至于脱节

一系例精神问题脱颖而出

而抚平与治疗精神问题的人员、手段、方法、治疗药物、医疗器材与医疗机构相对匮乏

使得精神问题日益尖锐

故,理应高度关注

#上海常青教育凌远长著#

其他网友回答:

美国人为什么居家抗疫很难?我认为是他们的各种生活很丰富,海滩,酒吧,舞厅,天天"疯″不够,让他们在家呆一天可能比死还难受。精神一旦开放必是社会的兴旺发达。

其他网友回答:

物质精神丰富,精神生活贫瘠,人们处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状态,所带来的不止是享受,还有工作,家庭所带来的压力像一座座大山,压的一个人喘不过气来,而长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疏解,会让一个人面临崩溃,在得不到他人理解,社会给予的都是负面,产生了绝望的情绪。最终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其他网友回答:

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精神两手抓。

其他网友回答:

你说的精神问题是什么?让人不好回答,现在追求的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而不是假大空。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不空虚,缺的是一颗不能平恒的心!富人权贵的贪得无厌,纸醉金迷!而普通百姓用其一生努力都是在为住房医疗子女上学忙禄,而很难乐享人生!正应了那句老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燃尽泪始干)!

其他网友回答:

物质生活越丰富,追求精神生活的要求就会越高。这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关系。

物质生活主要是人的基本生存的保障,它是人的生理快乐的来源。

精神生活主要是人生向高层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它们是心理快的来源。

人生两大生活,物质生活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包括名和利的实践过程,精神生活是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实践过程,是创造德与才的过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的。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失去存在的条件而不复存在。

在物质匮乏时,物质生活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物质生活是有基本标准的,那就是温饱问题,具体说就每餐胃里有充足的食物,冷了有衣服保温。这个阶段的精神生活需求是与物质生活相适应的,也就是最基本的。

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物质的有限,不得不实行计划经济,柴米油盐全是凭票供应。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就很低。例如,成年人看个电影、看个戏剧,青少年看个连环画、推个铁环、 跳跳皮筋、玩个捉迷藏等等,就会感到非常完美的精神生活追求了。

在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处在小康阶段,人们不再为温饱而忧愁,则是千方百计追求什么绿色环保、营养美味的食品,那么,所追求的精神生活也就五颜六色相应的提高。如,现在孩子从生下来就开始接触手机,用手机玩游戏看动画片,连七八岁的孩子在院子玩耍,都是脚踩电动平衡车,靠手机的卫星导航来捉迷藏。那成人的要求就可以以此类推,很多是仅是在网上各种精神追求就五花八门。用老百姓的话说,这些都是吃饱撑的。说明现在的精神生活是和吃饱撑的相适应。就像一个商场的天花板板上写着吃文化的诠释“在吃货的这条不归路上,人类,从来都不孤独”等等,那么,与之相适应的精神追求目标繁多和荒诞也就不奇怪了。

综上,五花八门的吃能吃出很多前所没有的怪病,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生活也会派生出很多乱象丛生的弊病。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

不愁生存了,就有精力考虑其它的事情。

其他网友回答:

有一个理论可以比较好的去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人类很多行为背后首要的动机都是个体生存以及种族繁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首先要满足的是自己的生存需要,也就是让个体先活下来。之后就是要保证自己的安全,这样才能让整个种族延续,所以生存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也是最重要的。

当生存和安全得到满足之后,人类会逐渐追求归属感,爱和尊重。希望自己在一个群体里能够得到欢迎,有归属感,有情感的链接,有人际交往,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刷存在感。

那同时人类还会有另外一个需要,就是自我实现,这个需求是在生存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会探问自己我是谁从何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探索,是想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

生存阶段的需求,直接又简单,强烈而主动,所以人们不需要有太多的选择和考虑,只要能够满足生存,能够保证安全就可以。

但当这两个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是上面的复杂的精神层次的需求,精神层次的需求是不可见的,而又具有个性化,更需要自己主动的探索和寻找。市场上的服饰,商品文化产品多元,就是为了应对人们在满足本能需求之后的个性化需要。

社会越来越多元,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如果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什么,并且有强大的自我功能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这个精神需要,那将是快乐和幸福的。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就会陷入迷茫,这就是一种烦恼。第二以为自己知道是什么就去追求,但个人能力有限,实现不了也会造成痛苦,所谓求而不得。

精神层次需求的多元化以及难以实现,就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心理上的困扰,这是必然的。

唯有清晰自己是谁,清晰自我认知并且提升自我的功能,客观看待世界和自己的需要,缩短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方能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心理咨询师说##我要上头条#

标签: 发达 物质 高度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