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尼采说人会死于他的美德?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不能否认,“人性最大的恶就是见不得别人好”的确是现实人性的普遍反映。古今中外因才华出众而招致嫉恨招致灾难的人比比皆是。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谓“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一个人品性太高,才华太出众,总难免遭遇嫉恨、攻击与陷害,这是毋庸置疑的现象。

尼采不仅才华杰出,而且生性狂傲,更是难免招人嫉恨。因而尼采说“人会死于他的美德”是不足为怪的。

其他网友回答:

人会死于他的( )!

(钱财)!

(愚蠢)!

(懒惰)!

(聪明)!

(不良嗜好)!

(邪恶)!

(伪善)!

(争强好胜)

(优柔寡断)

(狂妄无知)

(路怒)

(见异思迁)

(忧虑)

(鼠目寸光)

(……)

死于美德的人,是我们赞美的人,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学习的榜样……

其他网友回答:

人什么德也没有一样会死。死和德没什么关系。死只和生有关。尼采有许多这样没逻辑的论述,估计他追求的就是这样的观念。

其他网友回答:

当人被自己的美德绑架以后就会死于美德。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简单的很:一个心眼过分好、过分有道德的人,过度奉献会把自己累死呀;天天在社会上打抱不平、见义勇为、主持正义,早晚会吃了凶手的亏。

过分有道德,也就是说,他的才能和道德程度差别太大。因为缺乏才能,他认不清社会、抓不住人心、脱离实际、违背规律,肯定胡乱干好事,爱心泛滥,最后不吃亏才怪。

反过来,有才无德的人也不好。这样的人狼心狗肺、伤天害理、毫无底线、不择手段、多行不义必自毙,早晚遭报应。还是道德与才能二者相差不大是最好的。没有多少才能,也别有多少道德;有比较高的才能,也别没有道德。

世上最有德最有才的人占5%。有才无德的人占10%。有德无才的人也占10%。既无德也无才的人占5%。70%的人就是一般人了。

其他网友回答:

尼采说的是哲学层面上的意思,人会死于他的美德,美德是一柄双刃剑,离得太近会被割伤。没有人能承受得起显微镜下的观察,所谓的高尚情操,也只是某些层面,如果逐一放大来看,很多地方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即便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难道就能割舍名利的羁绊吗?人毕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并非无欲无求的躯壳,所谓的至善至美,追求到极致的人,已经不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属性,当失去社会属性,人也就不再是人。所以,人会死于他的美德。

其他网友回答:

崇尚美德的人,一般都会活得很辛苦很累而不自觉,因为他们很执着,只会“春蚕到死丝方尽”。历史上好多大家都是如此,诚如刚刚离世的伟人袁隆平前辈。

其他网友回答:

尼采说人会死于他的美德,尼采不亏为大哲学家,尼彩指出了问题的要害和实质。

道德是义务,不是权利。美德比道德还高尚,是人的内心的高尚精神。只会赋予,不予索取。是大爱,只会奉献,心底无私天地宽。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尼采最终疯了。蒋败于自己美德妇人之仁,蒋悔恨杀人太少。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美德本身就是世俗普众的价值观描述,大家都说这个行为对,那才是对的,被世俗所累,污染了单纯的内心,世俗令心灵的扭曲,人虽活着灵魂已经不存在了。

其他网友回答:

人,在两端游历都失衡。美德与丑行,两端异向。美德这一端得赞誉,得碑传得好念;丑行这一段被批被骂被埋汰。

要守美德,就不是简单的心血来潮,而需要一以贯之的留真。也即道德压身,负重前行,时时处处接受考评的审情,放思想行为到大众的聚焦检阅中。好人,不容易当。七情六欲求好的一面放彩灯火栏栅处。出街入市,邻里村落,时刻都得注意言行。奉献,成为人们对其的习惯平常要求。自我自由的一些惜绪发泄也成了难求的东西。

让有好美德的人,能本真的有一个宽和的环境作常人的呼吸,就显得重要了。

在丑行端走的人,受骂丶受责,面皮厚了,都不在乎,我行我素,反倒有时候变得无所谓。丑人多八怪,自由酒肉菜。

普通人,平凡心态在正邪间来往,爱恨云流,吃喝拉撒睡,都有一个发脾气,疏情绪的出口。

所以正确认识这许多,褒赞好人,也要关爱关情好人,让世界充满爱!

标签: 尼采 美德 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