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是唯一的幸存,足见中华文明的伟大。只是近现代以来,由于闭关锁国,自我封闭,夜郎自大,落后了,挨打了,几乎快亡国灭种了,中华文化自信跌入低谷,崇洋媚外思想泛滥。科技的落后,不能代表文化,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孔子的儒家思想属于社会科学,哲学范畴,提倡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核心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思想道德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任何思想都有其时代背景,因此儒家思想并不能用好与坏作为衡量的标准,而应该就其思想精髓能否适合时代的要求,与当今现代社会相契合的就应提倡,与当今社会不符合的就应摒弃!所以适合最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我是蜉蝣,诸子百家是我国文化瑰宝。我来谈谈我的观点,儒家观点到底好不好,你是否可以引来其他文明精髓进行革新。我很佩服你的怀疑精神和思考方式。
儒家教义是什么?其源起于何时?儒家作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主体思想,肯定是有其可取之处。儒家如何成为统治阶层选择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其学说的价值观,自孔子提倡儒家学起,经过各代儒学大师完善,儒家成为了一个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体系的学说。而这种学说恰恰适合了,封建统治皇权集中的需要。众所周知儒家真正成为统治者的工具是从汉武帝开始,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至此后儒家就成了社会主流配置,到后来科举制度产生,依然都是考儒家学说。但隋唐以后的儒家已经丰富了其学以致用的特点,不仅要读书同时也要懂得动手。儒学吸收结合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大加强了社会化教育。从历代儒家代表人物可以看出,其实儒家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的在变化,所谓的儒家害人只不过是统治阶级施政的那一部分而已。从孔孟到朱熹,到王阳明甚至近代国学大师,儒家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从本质上来讲儒家还是很好的,只是接受他的人不知道变通,读死书死读书才会有范进中举的悲剧。
曾经的儒家也被质疑和成过街老鼠。几千年以来,儒家享尽荣耀,但到了近代却屡屡成为攻击的对象。这得从满清末年开始说起,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不仅让中华民族成为殖民地,还成了亡国奴的可能。在动乱的年代里,先进的知识份子接受了很多西方先进的思想,这些人就是那个风云年代赫赫有名的人。孙中山、胡适、鲁迅……等各种思想交错,他们对旧的事物深恶痛绝。鲁迅曾经直骂儒家。1919年的"五四"运动首次提出"打倒孔家店,由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救出孔夫子"的口号。鲁迅便是主将中的绝对主将,这是第一次对儒家孔子学说的抗争。第二次那表示批林批孔了,为什么批林批孔这里不便作详细说明。总之,儒家在几千年的尊荣中,在近代屡屡成为攻击和仇视的对象。
新时代如何利用儒学?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宣传孔子学院,全球开花。似乎儒家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国学私塾遍地开。为什么又要提倡儒学,相信懂得儒学核心价值的就明白,完全是一种社会需要。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延续千年,不断融化更适合了,那就是儒学。儒学包含了中国人的所有特性,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属性,只有儒学才能成为维护社会秩序最好的工具。你可以引来新的思想改变,因为马克思中国化,其实也是外来思想的变革。
山东人受外族入侵会投降?孔子的故乡齐鲁大地,在济宁曲阜世美界称之为东方耶路撒冷。首先孔子的故乡山东在历史上遇到强大外族入侵会选择投降?这绝对是无稽之谈。唯一让你觉得有这种感觉的是,抗日时期韩复渠不战而投,但这其中并不是山东的原因。国民党派系林立,最后失败也是情理之中,投降不战而败,逃跑在抗日时期国民党将领不在少数,不能以这件事来论山东遇外族而投降。
齐鲁大地多义士,最著名的田横五百壮士堪称山东典范。历史上山东为民请命的历史事件也不再少数,比如春秋末期的柳下跖奴隶大起义;王莽篡汉时期的赤眉军起义;隋末时期的瓦岗寨起义;唐朝时期的黄巢起义;宋朝时的梁山泊起义等。说山东遇外族入侵投降有失客观。
其他网友回答:把儒家当做思想是片面的认识儒家,儒家是文化是思想的源头活水。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修心养性、是自我塑造、是做人,做人的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产生思想。从这里可以说,儒家思想是儒家传承者的产物,思想当然具有局限性,但有了源头活水就可以与时俱进地产生实事求是的新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儒家经典里的文字。一个人一生说过的话太多了,代表着不同阶段的思想,纠结于死的文字不如去钻研那产生思想的心。
其他网友回答:题主说要革新儒家,我赞成,因为任何文化都是随时代而发展,孔子,孟子,朱熹,王明阳…等等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儒家文化。
但是题主说革新的理由,是因为孔子的家乡爱投降,这就要好好说说了。你这是地域黑,还带着黑儒家,本来想针锋相对开喷,但一想,万一你真是被哪个公知忽悠了呢?所以就和你讲讲理。
抗金山东最有名的抗金名将辛弃疾,山东济南人,谢苗主演的《辛弃疾1162》,辛弃疾聚集两千多人马起义,后来加入耿京义军,僧人义端聚众千人起事,后叛变,被辛弃疾截杀,这主线故事是史实。记载于《宋史·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你当这是辛弃疾瞎说的吗?
在辛弃疾之前,金国为什么扶植傀儡皇帝刘豫?就是因为山东抵抗太激烈了,想要缓和 一下,想让山东汉人感觉没有被异族统治,但起义反抗一直没断过。
一直到金朝末年山东李全、杨妙真起义,后来金朝被灭,李全义军被围婴城一年,南宋不援,称其为贼,后投降于元,李全的儿子李璮,于1262年判元,后 不敌元军,被俘处死。记载于《宋史·卷四百六十七·列传第二百三十五 》
抗元宋史是元朝修的,前面提到的李全一家被列入判臣传,判的是谁?当然是判元朝。此后元朝时期的白莲教,红巾军都是一直反抗元朝。元末山东红巾军将领毛贵是当地最著名的 ,毛贵山东茌平人,两次率军差点打到元大都,记载于《元史·卷一八八·董抟霄传》。
抗清现在山东济南有个景点叫双忠祠,附近有个双忠泉,纪念的就是宋学朱和韩承宣,宋学朱是山东巡按,数万清军围济南城,二人率1200老弱士兵(标兵被巡抚带去驻守北直城)和济南百姓,与清军打了9昼夜,援军迟迟不来,城破,二人被杀。记载于《明季北略·卷十四·宋学朱济南被围》,同时山东各地起义不断。
抗日山东沂蒙老区是假的么?
从抗金一直到抗日,山东哪里见强敌就投降了?
孔子反对愚忠《论语·八佾》:“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认为君臣是对等关系,没说臣事君的奴才。《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也认为君臣对等,没说 臣视是奴才。
董仲舒也只提了三纲,三纲看是儒家,实为发家,“君为臣纲”也没到奴才的 地步。
朱熹只说了:“存天理,灭人欲”,本意是为修身,去掉贪婪的欲望,但也没说不让吃喝娶媳妇,正常的人欲人家没反对。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句话除了清朝的 电视剧,任何儒家 经典书籍,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话。儒家忠孝一直是有原则的,提倡愚忠都是杜撰,抹黑儒家。
我不提倡复古儒家,但是也不能这么抹黑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创造性继承,不可以全扔 了。有很多 优秀的地方。
题主或者其它任何人,谁要看到哪部儒家经典教人愚忠愚孝,告诉我 ,让我看看,不然别杜撰乱说,这是侮辱自己。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是周朝之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思想的实际创始人,但是,孔子之后,儒学分成了很多流派。据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篇所提出的分法,认为儒分为八。这八家里,有大儒,有雅儒,有俗儒,有贱儒等。“孔孟之道”是儒家各派的理论基础,其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仁、礼、中庸三个方面。
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仁”即“爱人”,唯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倡导“忠恕”;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开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同时继承发扬了古圣先贤“允执厥中”的中庸之道,告诫人们要持两用中,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对国人影响极大。
孟子进一步把儒学与政治相结合,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并将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在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的同时,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很多人一谈儒家学说,就觉得那是奴才文化,无非是洗脑(君权神授),禁锢人民(三纲五常),为难自己(克己复礼)的,这是因为,晚期的儒家,根本就没有大儒。时至明末清初,甚至连雅儒都没了,所谓清儒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异端邪说登峰造极的贱儒和俗儒。
真正的儒家精神是什么呢。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儒。他体现在孔子,孟子,荀子,张载,王夫之等人的身上。那就是:一个人,可以成为大丈夫,可以成为君子,可以成为志士仁人,可以成为贤达,可以成为圣王。只要你能修得一身浩然正气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
总之,儒家不是小脚女人,不是世俗礼仪,也不是愚忠愚孝,那都是后世的俗儒贱儒。有识之人,应该努力掌握儒学真正的精华,做弘毅宽厚,春风化雨,诲人不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鸿学大儒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思想误我大中华几千年,不可取?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从本质上讲,就是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思想。所谓五伦,就是基本的五种人际关系。但孔子并非后世愚忠愚孝的始作俑者。如君臣关系,孔子说,君事臣以敬,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说,君上对臣尊重,臣对君上才忠。和后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截然不同。孔子对不合格的君上,一是劝,劝了不听,或改投它国,或退而隐。绝对不会愚忠到死。几千年来,社会一直在进步,但人性的本质并无不同,人际关系也没逃出五伦范围。只是小改变,君上改为公司或政府领导而己。熟读并理解孔子对自己人生成功是有俾益的。当然,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理论,也有时代局限,这点论语中,孔子自己也有权变之说,并通过夏商周制度的变迁,指出,后世也会在变化中。不过,从董仲舒开始,儒家思想逐渐工具代,固化。缺少活力了。因此,学儒家思想,还要多从孔孟汲取营养。
其他网友回答:你现在看到的儒家思想,已经不是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了,这就已经说明了,儒家思想在一个原则和大框架下,从来都是不断在吸收新的思想进行新的革新。我们现在接触的儒家思想,主体上是宋明时期新发展的理学思想,也被称之为新儒学。
另外,你把文化理解错误了,用孔子家人忠于某一个势力代表了儒家文化来质疑,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儒家文化本身就不提倡愚忠,如果一定要说忠于谁,那只能说,忠于人民,忠于社稷。忠君的前提是明君,否则,忠于昏君本身是不符合儒家思想的。那叫犬儒,叫腐儒。而且忠君的核心本质还是为了儒家思想根本追求的修齐治平而言的。
所以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到了这个时代,儒家的忠君思想中的君,就可以更改为国家权力机构,这个机构能够实现儒家的价值观,能够以仁德,纲常而平天下,这是对老百姓的忠,对一切人类的忠。
其他网友回答: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问题很多。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克己复礼。为什么是克己复礼?在春秋战国时期,商周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进步,当然也可以说是礼崩乐坏。孔子有感于此,遂以身作则,提出克己复礼的理念。
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己,回归礼制。回归到商周时代的礼制文化。
文明是不断进步的,一种文明如果不能进步就会被淘汰。而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其它也是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孔子只看到了礼崩与乐坏,没有看到其中的进步性。这也是人的观念的局限性造成。
在以孔子的基础上,后人对儒家文化的克己复礼内涵不断扩大,汉代的儒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主观阐述,而宋明理学虽说是源于儒家,但是已完全不同于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要遵巡已有的规章,不能破坏,这样社会就很有仪式感,就有规则可言。而宋明理学,把礼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说儒家是一个学派的话,而宋明理学,就是一种宗教。
当然,不管是学派还是宗教,都有一定的积极面,也有一定的落后面。而儒家文化已经根植于中国人的脑袋之中,如果再引入一种文明的话,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严重破坏。
可以对比一下,如果引入基督教文明或者是伊斯兰文明,首先是先否定中国文化既有的一切,然后再逐步接受其它文化。这样做是十分愚蠢的事情,就连一个人也做不到,更何况是一个文明。
就像一个人,你自己先否定自己的一切想法,然后再接受别人的想法?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自己的衣服虽然不完美,但我没有必要把这个不完美的衣服扔了,再穿上其一件破衣服。
文明存在缺陷是不可避免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革新。就像清朝长衫,经过改造,就产生旗袍。旗袍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
文明的落后与否,不在于前人,而在于后人。再好的东西,没有好的使用者,等同于废物。
威海链 » 儒家思想难道都是好的吗?我可以引来其他文明的精髓进行革新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