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是提出“多闻数穷”和“绝学无忧”吗?你们认为上学还有什么意义?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谢邀!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始祖,著有《道德经》一书。老子主张无为,正如《道德经》中的学说,无为并非绝对的不作为,天地万物都存在辩证关系!如果不学习,老子何以收孔子为徒?道家思想何以传承二千多年而不衰?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对这个问题理解大错特错。

老子提出的“多闻数穷”(通行本为“多言数穷”)是从该章(《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古代直观自然科学物质运动形式中,抽象哲理要求当时统治者注意政风问题。其意思是,统治者过多发号施令,屡次行不通,不如坚守中正。数,屡次。穷,尽头,无路可走,行不通。

老子提出的“绝学无忧”,是根据该章(《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三个方面的因果关系而得出的结论之一。其意思是断绝抛弃“圣智”、“仁义”、“巧利”之学,国家就不会有忧患。圣,多义,这里指“於事无不通之谓”(见康熙字典),好比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智,智巧,这里是贬义。仁,是指哲学范畴的认识主体不具有客观真理确定性的主观认知,不是指伦理道德范畴的仁爱。义,是指假的、名义上的。巧利,是指巧诈私欲。

因此,上述与现代上学无关。我们解释《道德经》的“道用”内容,一定要遵循《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提出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大。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这是老子《道德经》的经典之句,在第十八、十九章。这两句话,代表了不同的学习之目的和学习使用的方法。我们看文章,不是只看单句话,应以整篇文章结构起点至落文。它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多闻数穷”,听到的、看到的,世事纷杂,反而缠绵,无以厘头;干工作繁复,不如单一;学习杂乱无章,反而无知。故,老子"多闻数穷",不如不知道那么多,而无从何处做起。而"绝学无忧”,则以,智巧之学绝学杂章,用心不一,何以学用?故,老子说"绝学无忧”耳。其用心于专,以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绝学无忧。这是高深莫测的两句哲理贤语,并不是让你绝学无忧。学习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所在,人不学习,那来知识?语句典出,在于领悟;学习而不绝,才有成就。否则,老子不写《道德经》,焉有孔子续《春秋》?本人学浅,一点认识也。当否,请批评指教为是。

其他网友回答:

拿来提问的问题应该准确、明确,本问题中的“多闻数穷”是错误的,无此一说,应该是“多言数穷”,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多言数穷”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原内容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数穷:说的多行不通的就多,说的多屡屡行不通。数,音shuò,屡,多次。穷,困窘,困厄,行不通。

不如守中:不如遵守中正的原则。守,遵守,坚守,恪守。中,中正,适中的原则。说的多行不通的就多,不如恪守中正的原则。

“多言数穷”有两种情况:一是说得多,办不到必受窘;二是言多必失,会招致灾祸。所谓“守中”即动而不频,言而不多。“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在劝诫人们顺应自然而“无为”。天地圣人是正面的榜样,他们不多为;“多言数穷”,多言、多做是为自己找麻烦,这是反面的道理;结论是“不如守中”。守中就是坚守适中适度的原则;“守中”就是不该做的坚决不做,必须做的才做;该做的不做也不是“守中”。“守中”就是守道。《道德经》中的“守中”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辙,都强调做事要把握好度。当然,“中庸”思想源于《尚书》,这是明智的古人推崇的思想方法。

下面再来说一说“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道德经》通行本把它放在二十章之首,实际它应该放在第十九章,是《道德经》提出的“故令有所属”的内容,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并列: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意思是:

应该让百姓有遵循的标准:看见朴素就会持守淳厚,少了私利就会淡泊欲望,摒弃效仿的攀比就会没有忧愁。

请注意,“绝学无忧”的含义:

绝,摒弃。学,音xiào,教,效仿。《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道德经》中的“学”四见,第十九章的“绝学无忧”,第四十八章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六十四章的“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均读“xiào”,与今天的“xué”音的“学”意思上有差别。

“绝学无忧”不是放弃学习就没了忧愁,而是抛弃了攀比效仿就没了忧愁。

老子如果真的认为学习无用的话,那他的知识是从哪获得的?

老子是一个连《史记》都说不清的人,如果他说了不正确的话也要奉为金科玉律吗?!

其他网友回答:

在理解《道德经》之前,得看文本的对象是谁,老子的《道德经》,其受众主要是当时的君王和诸侯,这些人处于国家的金字塔顶端。《道德经》撰写的初衷是老子对君王和诸侯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或者治世思想。所以,要理解“多闻数穷”“绝学无忧”不能从普通人的层面入手,得从君王和诸侯的视野切入。

“多闻数穷”语出《道德经》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老子在第五章是劝君王采取“无为”方式治理国家,不要强作妄为。“无为”不是无作为,而是效法天地,不要有任何的偏好。“多闻数穷”,有些版本是“多言数穷”,一字之差,失之千里。但紧扣字段大意,还是可以知道,“多闻数穷”是劝导君王要排除外界的杂音,遵从内心的天地之道。

“绝学无忧”语出《道德经》十九章:

绝声(圣)弃知(智),民利百负(倍)。绝仁弃义,民复畜(孝)兹(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是针对老子认为的“异学”,所谓的“异学”,大概是仁义道德之类的学说和容易让百姓沉溺于无色无音之中的学说。老子认为这些“异学”不利于君王对国家的掌控,甚至有国破家亡之危机。百姓最好保持无知状态,即朴素的生活。

因此,“多闻数穷”与学习无关,它的对象——君王,反而是有学识的圣人。“绝学无忧”是担心智者迷惑国君和百姓。但如果百姓一直保持愚昧状态,其命运则永远在国君和诸侯的掌控之内。虽然会很快活,因为不用想太多。

所以,学习长智慧,虽然会有烦恼。但不学习保持愚昧,则永远都不知道世界。


我是癸亥石头阁,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和关注我。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个人认为这个年代上学,小学毕业能学的汉字差不多了。再读下去没什么意义?大学毕业又如何?没人脉一般家庭就连找份工作都难!!还不如早早打工练本事找活路!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不是写给普通人看的,而是一本关于修行的书。一些治国治民的比喻也是告诉人如何修行,不能拿去治国治民治学。

对于修行人来说,多言数穷(多闻数穷)和绝学无忧都是对的,对普通人来说是不能这样做的,对治国理政更无法采用。

多言数穷,简单说就是不要练口头禅,言多则心不定,心不定则神不宁,神不宁则无法入道。多闻数穷,听的太多则…。

绝学无忧,可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来解释,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是对立的,只有为道日减以至于无所减才能入道,这就是绝其学然后达到无忧圣境的真义。

看道德经要玩味其真义然后身体力行,不是断章取义作为不学习不上进的理由。

深入理解了道德经,当然反过头来可以指导学习,老子说了为学日益嘛。当人修心有成时,做学问也很容易,因为心静如水,没有情绪影响,如山顶看来路,可以一门深入。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有的版本是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多,万物纷纭。言,言说描述,关于天下万物的认知。数,指支离,穷,指有限。中,契合天道为中,守一为中。

道与物反,物为实,为多,为有限,道为虚,为一,为无穷。君王以物为事,则蔽于物而不知道,无道则不足以统御天下。唯有守道,才能以道之无穷,应天下万物之变。

天地生息万物,只是顺应道而运转,跟人类的意志没什么关系。那么人何必要对天地的意图妄加揣摩呢?又何必自作多情地认为天地怀有人的性情呢?

圣人治理天下只是顺应天道,跟人间的智巧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何必要以支离破碎的伪巧的才智去治理天下呢?

天地之间,无时无刻又无穷无尽地把万物一拨一拨地涌现出来,它们看上去纷纭复杂。怎么描述它们呢?怎么言说它们呢?看上去怎么说也说不清,它们那么繁多,数也数不尽。如果我们人为依靠这些支离破碎的智识来治理国家,以人的小恩小惠来施恩于天下,那么天下一定会出现危殆而昏聩的状况。所以不如顺应天道。

《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庄子》说: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回归自己的自然本性,为见素,抱一而不散,为抱朴。君王不以文胜质,不离素朴,百姓自然就会见素抱朴,见素抱朴,自然就会少思寡欲。

绝学无忧,绝文饰之伪学,复自然之天真。如此君王不会有治国之困苦,国家不会昏乱,百姓不会迷惑。这是绝学无忧。

人们对此误解很多,认为老子在宣扬愚民思想,其实是教百姓去伪存真。不仅不是愚民,反而是在救民,人为天所生,人失去了天,就像孩子失去了家一样,所以老子是在把流离失所的孩子带回家。

如果我们不学,就不明白这些经文真正的意思,如果学了,就明白,所以要学是肯定的。但是其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我们不能以有涯之生,追随无涯的知识,所以就要学习经典,因为经典讲的是根本,是中心,是大道,经典是万世不变,永不过时。明白了根本,其他的细枝末节就可以一通百通,就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明白得更多,活的更通透,更自在,更逍遥。



其他网友回答:

解释圣人之经一定要对照原文参透方可辩解。老子道德经为华夏最古老的辨证哲学经典,它一词多意,很难融通。

多闻数穷,闻指见闻学识,多数本意一样,多指广数指繁,穷指无穷大,又指止尽。大意可能是一指太多的知识数也数不清无以为宗指可学,到底学什么适用呢,又指学了很多的知识等用到时一点都对不上号有时根本没用。实意指浩繁的天地之中人是很渺小的,(不可以)广学探索没用的不着边际的东西,一穷无止境,乃耳闻穷数之意也。

绝学无忧,绝学本地指高深智识,无忧指没有忧愁困难。绝又指断绝,学仁知,无忧没烦恼。本意指学习圣智之识后便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了。也指只有弁弃高深的学识才能无忧地生活,与之相反。其表意大概是指统治者只有抛弃仁智礼性的歪门束缚百姓的旧条筐,来完善圣人治国的常理善道使众生无忧无虑的生活,才是人间正道啊。孔子老子以前就不成形的一系列仁智之皇道了,儒在孔孔老子之前就形成了一系列学说。老子道与孔子经各不相同,以上乃道所论述的治国之方吧。

二千年前的圣人之论与现在之学识是大不相同。现在人不学就赶不上时代,不学就找不到工作,学了也不一定找到工作,学了也不定用在工作上,有些只是慰籍个文凭标职罢了,以文凭做官混职找活干,至于学识,普通的用得着,特殊泪根本用不着,用得着的是天生的心机与贪欲谋略罢了。但在如此现代一切智能化的今天来说,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上学是很必要的,生活是凭能力的,

人生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专业学习技术是十分有效的,上学是生活的根基石不容否认的一

其他网友回答:

认为一个人是一定要读书的,读书不但学好文化增長知识,还能做好人善人有高尚道的人。因为人心本恶,通过读书会提高修养素质,会成为有人品有素养的人。当然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致关重要,读而不用是读死书,你读完天一阁藏书楼全部的书也不会有所成就的。读书后一定要在言谈中写文章中体现出来,就老子与孔子真正的学道义也。

标签: 老子 上学 意义 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