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吴蜀求自保,
大志曹操下江南。
天下若能鼎足立,
停息战火各相安。
其他网友回答:”三分天下”这个词是刘,关,张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说出来的。诸葛亮以天才的智慧分析了天下形式:曹操称魏,地域广阔,许昌,洛阳以北,直至辽东。军队众多,当时也有五六十万。谋士成群,谋略高超有郭嘉,荀彧,荀攸...猛将如云如典韦,许褚,张辽,张郃,于禁,徐晃...地域八十七郡一十二州。
吴国孙权继承天下第一富有的豪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兵精粮足,地势形便。有如天府之江宁,辖长江三角洲之沃土,又有虎踞龙盘之咽喉要地。三百余州县。
而刘备呢,只是汉室后裔,孤独无援。诸葛亮得肯出山效劳卖命,是刘备一大幸事。所能构成三分天下,是曹操抢先占有天时,孙权自居地利,唯有这不足为力的”人和”,刘备非选其一了。携民渡江首先就是人和再好无过的范例,火烧新野首战告捷,旗开得胜,高度鼓舞了士气。以后得之荆州,益州,汉中包括成都吧是何等的艰难。所形成的三足鼎立之势,也就是所说的三分天下了。
其他网友回答:史实部分专家各有论述,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专门从谋略角度说点个人理解。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独特的人,才高八斗智慧超群,却不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想,只寻明君以辅佐,谋划天下而甘居幕后,这群人叫谋士。到了三国时期,历经秦汉天下一统之后,谋士们的追求也跟着扩大到一统天下。为了实现政治梦想,谋士们开始良臣择主而侍,当时群雄逐鹿还都是潜力股,第一要务便是寻找枭雄,因为枭雄兼具问鼎之雄心、文韬武略、胆气过人,同时又胸怀宽广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枭雄配谋士可谓相得益彰。相信当时的大谋士们已经看出天下枭雄唯使君与操耳,东吴孙氏虽借地利然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很快最佳搭档们都结合完毕,班底有了开始谋定天下,兵法云:夫兵者先求不败而后求胜,而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曹操虽人才、人口、经济、兵力占优,但劣势也很明显就是强敌环伺,所以他先扫清后方震慑蛮夷,没了后顾之忧这才算具备了不可胜的条件立于不败之地。刘备本来没有势力范围索性就取了天府之国有了大后方和地理上的屏障为优势,也拥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孙权雄踞东吴本来基础是最好的,但也恰恰因为安稳而不愿蹚浑水,失去了扩大优势的最佳时机(浑水好摸鱼嘛)。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孙权不争才得以不失,一饮一啄变化奥妙,事后诸葛好做当世枭雄难当。其实所谓三分天下并不是谋士规划的,而是他们预测如此,当时的走势确实也证明了他们推测很准。如果目标就是三分天下,也太小看谋士的眼界和枭雄的追求了。分是为了统,这是战略的阶段性目标,是定而后动的需要。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几何学说,三角形有稳固性。三国时代,群雄逐鹿。最终魏,蜀,吴三分天下!三足鼎立,互相制约,相互依存。待时机成熟灭其一方,剩余二足争夺江山。司马家以此建立大晋统一中国!
其他网友回答:三分天下这个构想的市场是在刘备和孙权那里。没人愿意真的三分天下,不管是刘备、孙权,还是诸葛亮、鲁肃,三分天下只是一个鼎足而立的暂时平衡,都想在平衡打破之前先积攒实力,飞速发展,最终目的还是囊括九州,一统八荒。
东吴提出这个设想的是鲁肃。《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记载: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
鲁肃是建安五年给孙权提出的榻上策,当时并没有三分天下的构想,只是告诉孙权说,现在曹操实力很强,但是北方还是一片烂摊子,曹操要收拾利落得一段时间呢,我们早趁机消灭荆州的刘表,全据长江,养精蓄锐,坐观天下形势变化,图谋天下。可惜,一直到建安十三年,刘表去世,孙权都没能攻破荆州,只是刚刚攻破江夏的黄祖。这时候,经过八年的战斗,曹操已经扫平了北方,不光是消灭了袁氏兄弟,更驱逐乌桓,兵精粮足率兵南下了。这时候鲁肃告诉孙权说,刘表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不和睦,军中将领也各有立场,加上刘备不是一般人,应该说服刘备抚慰刘表部众,共同对抗曹操。这是鲁肃的联刘抗曹,终鲁肃一生,都在坚持合两弱抗一强的策略。但是鲁肃并不执于三分天下,从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三年,如果孙权能消灭刘表,我相信鲁肃一定会劝劝孙权继续西进,占据巴、蜀,与曹操南北二分江山,只是荆州人才济济,又物阜民丰,八年时间孙权只是将将攻破江夏,离荆州城还远着呢。不得已才变成联刘抗曹。
还有个三分天下的策略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来的。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鲁肃的榻上策是鲁肃依据天下形势判断给孙权的战略规划,那么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就是给刘备画个大饼,因为刘备除了一个好名声一无所有。当然,这个饼有可能会实现,只是条件多了不少。诸葛亮告诉刘备:北方的曹操太强,你还不是对手;东吴的孙权,根基稳固,这时候可以拿来共同对抗曹操,江东的地盘就不要想了,荆州是个好地方,四通八达,占据地利,英才辈出,而且荆州的君主守不住,这是天赐的好地方。益州也是好地方,有钱有粮,还是高祖成立大汉的根本。刘璋弱小,这也是天赐的好地方,如果能跨有荆、益,到时候两路出兵中原,百姓夹道欢迎,汉室就可以复兴了。
很明显这个策略漏洞很多。你和孙权合作,击败曹操,孙权寸土不取,荆州益州都归你?而且东吴两辈三代君主在荆州花费了多少心思,多少人力物力,他能眼睁睁看着你占领荆州么,他还能跟你合作么,这也是吕蒙白衣渡江的缘故,不只是刘备借荆州,关羽虎女安能嫁犬子,荆州是东吴的心病,势在必得!更何刚开始合作,你还一无所有,只是空手套白狼。
再者说,先不提你两路出兵能不能互相联系的问题,就说百姓夹道欢迎,这大饼画得很狂野!所以,不等刘备将益州安顿好,荆州就丢了,不是丢给了曹操,而恰恰是关羽攻曹仁时候被东吴断了后路,这是外交的失败,更是诸葛亮策略失败的见证!
当然,我依然相信诸葛亮有大局观,战略见识远大,毕竟刘备啥都没有。
两个策略,诸葛亮和鲁肃都做出了比较好的蓝图规划,奈何天不从人愿,东吴和西蜀都能做到将蓝图变为现实,诸葛亮低估了孙吴对荆州的欲望,鲁肃也低估了荆州对东吴的优势。三足鼎力,三分天下,从来是弱者为反抗强者做出的外交策略,合两弱胜一强,他俩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都在极力维持吴蜀联盟,只为能在曹魏的压力下,更好的经营自己的实力。
三分天下,实际也是春秋战国合纵连横的改进,相比于多国的参与,三个国家更容易平衡,两个国家之间更容易做到同进同退,吴蜀同心则三足鼎立,吴蜀攻伐则两弱俱亡。
其他网友回答:首先,提出“三分天下”的主要是吴国和蜀汉的谋士,具体来说就是鲁肃和诸葛亮;其次,之所以会提出这一份,是因为北方太强大了。
众所周知的“天下三分论”,主要是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实际上,早在诸葛亮提出这个论调以前,鲁肃就在和孙权的对话中提出了这个理论,只不过和曹操跟孙权对峙的是刘表而不是刘备。这当然也很简单,因为当时刘备连一块自己的地盘都没有。
而在曹魏那边,从来就没认为过天下应该三分,起码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集团从来不觉得自己不能“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北方已经统一。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北方一旦统一并恢复生产,其实力是远超还被视作蛮夷之地的南方的。
而南方的谋士们之所以会提出三分,也正是因为北方太过强大的缘故。而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很清楚自己的实力根本没法单挑北方的曹魏,也吃不掉对面。所以,暂且只能三分。等到时机成熟了,再将对面干掉。
实际上,中国从古到今,南北对峙的局,南方赢的只有朱元璋和蒋介石,真正赢得彻底的更是只有朱元璋。无论是三国,还是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金元,都一定是南方输的局。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三角确定一个平面,三条腿的桌子才能稳定,两条腿很容易推倒,多腿浪费材料,自然互相不服气,导致竞争排挤。东汉后期的形势,诸葛亮分析的没错,只是用天时、地利、人和做了地域掌权者的特点概括。客观分析,若两家天下,必然强者有强烈的欲望吞并弱者,势必打打闹闹无休无止,直到一家吞并另一家,天下一统为止。若象南北朝、五代十国,更是战争无止境,弱肉强食,导致这两个时代每个国的生命期都很短,基本是三五十年,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秦赵北齐、梁唐晋汉周之类,不一而足,这时候谁有武力谁能称雄,武夫因欲望争霸不休,苦了百姓,苦了妇女老幼,害苦了天下苍生,以至于农耕废停,民不聊生。归纳起来,都是源于众国林立。所以,要么一统,一家独得天下,要么三个国家,联合两个弱的,平衡一个大的,形成平稳之势。纵有战争,也是局部做战,百姓民生还是可以适当保全。蜀吴联盟平衡魏国,一直是三国平衡之局,三国稳定之势。后期当蜀国被灭时,吴国自然跟着灭亡,这是客观必然的结局。应该说,三国时期出了个曹操这样的文武全才人物,才把乱世评定下来。只是因为刘备、孙权各有优势,特别是三个国家各有数量不菲的文武才俊,使得曹操不得一统天下,汉家苟延残喘许多年。所以,功成三分国,三分既失,一统自来。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三个人可以互相制衡。三分天下也是如此!
其他网友回答:《三国演义》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向刘备客观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他认为自汉末大乱,豪杰之士纷起。曹操雄据北方,势力强大,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命诸侯。孙权据有江东,经历了三世经营,国险而民富,政权已很巩固。刘备若能取得荆州、益州和汉中,就会形成“天下三分”的鼎足之势。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便可以等待时机,两路钳击,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了。诸葛亮的分析,使刘备茅塞顿开,如拨去云雾而见青天,于是刘备顿首拜谢。诸葛亮未出茅芦,已知天下三分,“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的“多智”形象。由于《三国演义》给他安排的第一台戏的精彩表演,而且极度的夸赞,所以,是诸葛亮最先在“隆中对策”中提出“三分天下”的,几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几乎成了无人不晓的事。但是史实并非如此,最先料定天下必然鼎足三分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东吴杰出的政治谋略家鲁肃。

据《三国志》鲁肃本传记载:鲁肃年少即有大志,好为奇计。汉末天下大乱,鲁肃同周瑜一起投奔“威震江东”的孙策。孙策死后,又辅佐刚即位的孙权,鲁肃的才智深受孙权赏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曾与鲁肃“合榻对饮”,密商天下大事。鲁肃分析说:今天的曹操,就好像秦末的项羽。他预料:汉室已经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能够消灭掉。孙吴最好的办法,就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鼎足固本之后,即可据扬取荆,并益州而尽长江所极,形成南北对峙,然后徐图天下以成帝业。

鲁肃认为刘备是仅存的“天下枭雄”。所以,当刘表死后,鲁肃征得孙权的同意,亲赴荆州,以吊孝为名,欲劝说刘备与孙权“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时值刘琮降曹,刘备败走,鲁肃从夏口追至当阳长阪,会见了刘备,当面陈述了刘孙联盟的意见。刘备在败军之时,欣然同意了鲁肃的建议。这样,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的鼎局之势即初见端睨。

关于鲁肃密议中的“鼎足江东”。后世史家有所置疑,认为当时刘备“无尺土,何云鼎足?”因而径改“鼎足江东”为“保守江东”。(《通鉴》)现今的学者对鲁肃提出“天下三分”思想认为可信。但有学者认为鲁肃所言“鼎足”并非以后出现的魏、蜀、吴的三分,而是曹操、孙权和荆州刘表。(田庆余:《〈隆中对》再认识》,载《历史研究》1989年5期)

以上所述可知,鲁肃之议最先,再有《隆中对策》,随后才是鲁肃的联刘,诸葛亮的联孙实际行动。那么,诸葛亮是否曾受到鲁肃之议的启发或影响呢?历史上有人从维护诸葛亮独特的地位,否认这一点,认为是“实各成说也”(卢弼:《三国志集解》),这种观点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花当然,也应该承认,鲁肃之议比之诸葛亮的构想,虽基本一致,但要粗糙一些。这不仅是因为提出时间先后不一更主要的是背景不同。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
不是三国智士都提出三分天下,而是当时的客观形势在当时的顶级智士认识上的必然反映。
这在诸葛亮的《隆中策》中说的很清楚:"今操已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因此,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了占据荆州和益州,建立蜀汉之策。
据此可见,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出现,是因为出了诸葛亮这样一个人。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和孙权各自单干,早晚会被曹操吃掉,也就没有三国这段历史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诸葛亮创造了一个历史时代。
三足稳于二足。蜀汉建国,三国鼎立,曹操的统一计划基本破灭。当时的形势,三国各有精英和优势,互相牵制,要打破这种局面是很难的。直到若干年后,诸葛亮去世,蜀汉刘禅无能,曹魏才找到灭蜀的机会。蜀灭,则东吴之灭,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欢迎点评。
威海链 » 为什么三国时期各大智士都提出三分天下,这三角在古人心中到底占有怎样的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