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君子遇事先想对错,小人遇事先想利害。”这是不是有道理?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有道理!

大家都知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我们的意识里君子是个高尚的概念,真诚优雅,言谈举止恰当好处。

我们还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所以真君子,不只有优雅得体的举止,更应该有敢于担当的魄力!

基于此遇到问题时,君子总能坦荡地面对,反思自己的对与错,审视问题的是与非,寻根究底改过自新,让自己更君子;而小人则不然,见利忘义,斤斤计较,趋利避害,投机取巧,遇事总是推脱逃避,所以会越来越小人!这也是君子与小人截然不同的处世风格。

愿我们都能遇事反思己过敢于担当,做世人仰慕的君子!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俗话说的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差异。君子遇事先想错是处于道德理质,把遇到的事情比较完美的于以解决,从自我安心顺名。小人遇事先想利益,这就是做小人的原因。小人为了利益可以不记后果,不管名声。以利益为重是小人的先决条件。




其他网友回答:

直说了吧,很有道理。君子做亊时果断利索,只有这件是对大众有利,对全局有利,赔了自己也甘心愿意。战场上的将领在危难关头时,啥弃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承担起〞罪责〞,也要保证大众的利益。

小人则不然,为了自己的一点小利益,那怕损失大众的无数财产,只要有希望,就心安理得去做。

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君子与小人之分。

其他网友回答:

俗话并不俗,非常现实。可以经过科学验证和社会生活体验,我认为是真理性的说法……。

其他网友回答:

<2>来来,最近我在抖音分享论语,这是里仁第四章,中的二句你读一下,就十分明了啦!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孔子教我们识人说:

君子的言论不离仁爱与道义,小人的言论不出功名与利益。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

不求有功反以自我约束、以少行过错为行事原则的人,是属于极少数的高人啊!

我的抖音号:nmsjmnf欢迎每天来抖论语。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吧。

我说过很多次啦,目前的社会,以君子和小人来区分人,是不太合适的。

或者说,在我看来,君子少之又少,小人越来越多的。

这句俗话,我是没有听说的,如果有,那么我想也是互文的修辞手法。

意思是,君子也好,小人也罢,遇事都多考虑下利害对错。

凡事多为自己考虑下,没错的;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也能体谅下对方,以求得利益等各方面的平衡,那是最好的。

若是一定要区分君子或者小人,应该是在事情或者利益面前,君子考虑的是长远的,更大的利益;小人,往往会顾眼前的利益。

现实的情况是,君子为了长远的利益,可以宽慰自己,哪怕长远的利益仅仅存在于想象中;

小人,得到的是现在的实惠,而庆幸不已,祸事将近而不自知。

举例说明:有个人凡事都要占便宜的,指示别人从不晓得何为脸红,当谁都是他的父母一般。结果,自己没朋友。

自然,愿意跟他打交道的,都是所谓的君子,被占点便宜又如何呢?

会识人的,自然不会跟这样的小人打交道;更会识人的,会认为这样的君子,值得深交,对一个处处小气的人都这么好,对其他人更不会坏到哪里去。

剧情没有结束的是:这个小人,资助了一个失学儿童,每年大概付出8000左右的学费生活费,而这个所谓的君子,仅仅是安贫乐道而已。

小人和君子,又如何分得清呢。

只要注意自己别当小人,也就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这样的,君子遇事考对错得失益害外,主要是在该做条件下考虑怎样做成作好,小人在该作条件下只嚷不可行不能做成作好,总为不做且找不做的理由。

当别人做成作好时立刻贴上去,除夸赞宣传渲染外,有如自始至终者参加着,当论功分赏时不分给他,其人就生气,到处散谣传污脏摸黑做者的人,甚至打小告告黑状,不整垮做成者誓不罢休,若分点赏给他,又整天陪着做成者如兄弟一样是最亲的亲人样子了。

此为君子重于义,小人重于利现象。

义为大义,即刻做不论条件怎样都去做,且努力尽心尽力的做成作好的,包括报酬或功绩的有无都不在其考虑范围。小人仅注重不自掏力条件下怎样沾尽便宜,沾不到就气愤无比,所有封赏的都划为仇人甚至敌人。若可沾到些便宜受封赏者同其则比谁都亲。

因而通常下一般会有某人莫名其妙的同自己成了仇敌,或成为最最好的友人了。

赞议一下,悟空问看后咱也其上留上点啥。

其他网友回答:

人体的奥妙如果一日破解。科学就达到顶峰了丨但这只是人类的躯体!!而人类的思想感情等。你认为能破解吗?

人类思想更是复杂l!因为它一直都在运动。大恶之徒有时会做一件善事。而善良的人难保一生不做恶事。。凡事都是一念之间!!而一念又可以无限的延伸。。。

自省是修为。自利乃天性。难以分清!

其他网友回答:

绝对有道理,这就是小人和君子的最大区别

标签: 利害 对错 君子 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