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议立谈无人能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这句话该怎么解释?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物欲横流年代,道理只为利益服务。脱离利益讲出的道理,明有理,也被认为是无稽之谈。所以说百无一用,就在于此。当然是贬意词。

其他网友回答:

谢蔚岸男蓝提出这么有趣的问题!

简单说一个只读书读死书的书生,没有经过坚苦卓绝的历练,只能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就像战国晚期的赵括,少年便熟读史集兵法战策,谈兵论战无人能及,而他由执帅印的长平一战,不但自己战死,赵军还被秦军杀降二十万,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坐以待毙。很多学术“大家”,可能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之字功夫了得,但到了实际工作中可能还是要犯错误。正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王明、博古等一批流洋革命者,学习苏联十月革命经验,在大城市搞武装暴动,结果失败;而毛主席则把马列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搞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使中国革命终于成功。在如何学与用的范筹中,其中能解决问题的决窍才是真正的学问。所以“儒学”不等于“迂腐”,“儒学大家”也不是自封的。像提出“知行合一”的王阳明,才是真正的儒学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

说二句,古语有"走千里路,胜读万卷书"的哲理。意是说"千"在一定的程度下要比"万"强。战历也有以少胜多。有的儒家虽有文套武略,没有经过实际过程的磨练,验证,亲身体会。在事事实实面前,理论就是,解决处理事物的浮云。对待这样的理论,儒家。只是高谈阔论。夸夸其淡而已。为了好的理论得到应用,好的儒家得到发挥,理论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你要想知道樱桃的滋味,你得亲口品一品,你才能真正的懂得滋味。才能在实践中,应用自然。正如实践论所说的,实践出真知。再者,再好理论,再好的儒家,没有胆识,没有傲骨,没有大志,没有胸怀,没有所要的江山,没有目标的追求,理论再好,也是白纸一张。再好的儒家也只好平平儒儒。赋诗一首,七言,一生枉有理论经,不去实践一场空。成功理论加实践,辉煌蹬塔留美名。浅谈儒酸秀才。不足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说一个道貌安然,文雅酸儒。平时善于夸夸其谈,口若悬河,没有人能比的口才。临危遇事,则慌无措举,没有实际经验。专指那些空谈家。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出自三国诸葛亮舌战群儒,原文是这样的,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意思是说,凡是国家大的方略,有关国家安危,必须制定主导方针,不比夸夸其谈,能言善辩的人,靠一些虚名欺瞒世人,无论是坐上议论,还是在朝中会谈,这个没人可比,但要国家有事需要应对,却显得无能无力。真的让天下人耻笑啊!

这是诸葛亮嘲讽东吴谋士的一段话,跟儒学大家没有关系,这里的儒是谋士的意思。

其他网友回答:

纸上谈兵啰,哈哈哈……好像在说我。我曾经算过命,相师说:你无临机决断之能,却有洞查开明之策,你永远做不成老大,却可以出谋划策,所以我也不想成为赵括,马谡之流,动动嘴就可以了,何必想太多。哈哈哈……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坐议立谈无人能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对儒学大家是不是贬义,这句话如何解?

就这个问题“坐议立谈无人能及”在历史上就有俩位,一位是战国时期白马非马论的“赵国公孙龙”,一位是孔子的后人“孔穿”。

赵平原君对他俩的评价是,公孙龙的言辞胜过道理。孔穿是道理胜过言辞。

齐国的邹衍过赵,平原君就让和公孙龙辨白马非马论,邹衍以“偷换概念之辨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有失君子风度”为由拒绝而让人称善。

而当下不乏“公孙龙”这样的人是大有人在,但这也不过是争口舌。

但也有像纸上谈兵的赵括,理论上听起来似乎非常有道理,到实战当中就百无一能了,当然赵括时代是战国。我们现在是和平年代,坐议立谈无人能及的是传播效应,至于坐议立谈的水平或真有道理还是胡说八道,这个只能因人而异了,至于说坐议立谈无人能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对儒学大家是不是贬义,这个就说不上了,儒家讲究谦虚、恭谨、礼让、中庸。如果都无人能及了,那还算什么儒家,也就“公孙龙”之辈尔。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不是对儒学大家贬意。因为无论是孔孑与孟子的思想能传承这么久长,它就有一定可取之处。就像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让人通过读书以史为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不是读死书,不知到变通。这个书读多了,成书呆孑了。儒家和百无无用连在一起有些欠缺,没文化做事情更可怕。

其他网友回答:

从句子来看确实是贬义之词,但并非是儒家独有,一切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人和话均配此说。之所以有此偏见,还是出在古时儒学提倡的是人伦治理的系统体系。并不见长于鬼谷子开创的纵横家诡辩之术。不善于见风使舵,所以往往在家不合事不清礼不顺时难以让人驱使之,故古时有此偏见之说。

标签: 百无一能 临机应变 立谈 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