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学时,当时整个乡镇初中只考了4名高中生,我是其中的一位。有的学生在初三开始就被老师劝退了,有的学生后来没考上打工了,有的同学现在已经当上了老板,有的依然给别人打工,乡镇中学多年都这样。
其实,老师也不要抱怨,更不要自责,这个和老师关系不大!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老师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时间,和自己的家人都要多的多,所以,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一群听话的孩子,会让老师的职业充满幸福感。反正,一群不听话的孩子,不学习的孩子,也会让老师每天受到煎熬。
一、教育的差距,一直都有,现在越来越大。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重点高中,以前的时候,学生会来自全市各个地方,但是实际上乡镇中学的学生也不多,即便是县里的学生,也都是县城的学生,实际上在他们那个范围,也属于城里的学生。
而这几年,乡镇中学的学生几乎见不到了,学生全是来自市区几个好的初中。乡镇中学和城里的中学,无论是师资还是学生和家长的素质,都差距很大。前两天和同事聊天,她说她孩子所在的初中,想历史这些学科,班里90分以下的只有几个人,而她同学所在的乡镇初中,90分以上的只有几个人,至于语数外,差距就更大了。
二、学生不学习,家庭因素是主要因素,老师解决不了,专家也一样。
就初中的内容而言,学生只要态度认真,不至于学得很差,如果一个班95%的学生都在混,这说明这个乡镇中学的生源有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根源在家庭,不在学校,老师无能为力,教育专家去了也一样。
以前,大家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家长都重视教育,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如果老大学习好,往往都能带动其他兄弟姐妹学习,所以大学生都是“成窝”出的,一旦出去了,在一个村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不一样了,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孩子都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孩子回家就玩游戏、看手机,家长不敢不问,因为在家长看来,上学也没有用,因为周围上大学找不到工作的多了,所以对于教育更加不重视。
三、教育分流是必然选择
现在多数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只有学习好才能成才!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些不适合上高中、上大学的学生,早早分流到职业学校未必是坏事,而这一点也是国家大力倡导的。
今年高职扩招100万和教育部的“双高计划”,都体现了国家队职业教育的重视,那些不想学习的学生,提前去职业学校学习技术,不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吗?
现在社会,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家庭和学校多方面、长时间的合作完成,单纯把孩子帅给学校,很难把孩子培养成功。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我本身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工作,且我也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通过考学才走出农村。尤其看到现在农村乡镇学校教育严重滑坡时,我也有一种焦虑感,因为我的晚辈都在农村,他们读书上学皆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基本上都没读完初中就辍学了。
先说乡镇中学的师资吧,这已经成了暂时没办法解决的问题。现在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相对落后地区,乡镇中学的教育质量相比多年前都严重下降。主要原因是好老师留不住,年轻教师不愿意去。结果就导致老师数量少,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若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即年轻教师都愿意往城市里走,一是生活条件好,二是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当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时,乡镇中学老师数量会急剧萎缩,自然难以保证正常的教学。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成了很难扭转的无奈现实。现在尽管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且国家也免除了农业税等各种税收,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生活条件好的同时,反而让很多农村家长看到一个事实,既在农村乡镇读书的孩子,如果考不上好大学,投入那么多钱,最终还找不到工作,为啥还要供孩子读书呢?恰是这种对孩子上学读书持悲观的态度,导致相当一部分家长更不重视孩子学习。再加上学校教育质量也不如意,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自然使家长更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题主所讲一个班有60多名学生,只有三四个在学,其他都在混,怎么办?如果本着务实的精神考虑问题,每个班只有极少数学生在学,如果优先保障这些学的孩子,那不妨就把肯学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里,配足老师,或许能解决点问题。但这又违反了有关规定,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只能建议家长看看能不能把孩子关这到县城或市里学校上学了,毕竟那里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要好的多。对于混日子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到了初中阶段如果混日子,肯定学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有法制约着,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学生混到初中毕业,甚至有些学生还熬不到毕业就辍学了。
没有人能改变一个装睡的人,那些乡镇中学在混日子的孩子,大都是唤不醒的装睡人。事实上,很多初中生在混日子,并不仅是从初中才开始混,而是在小学阶段就因为教学质量差,而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我接触过不少农村小学,包括城市周边的农村小学,目前就存在学生素质差,理解和接受能力弱,考试成绩更差的现象几乎常见。这说明早期教育的缺失,家长不懂家庭教育也不重视自我学习,就已经注定孩子在学业这条路上不可能有好的发展。所以,对于农村家长,有些重视孩子教育的大都从小学开始,就想办法让孩子去县城读书,甚至不惜去陪读。这说明只有家长自己下功夫才能改变现状。如果光怪那些在中学混日子的孩子,根本没有道理,这些孩子其实也是受害者。
换城里的特级教师到乡镇中学去教学,恐怕收效也甚微,因为空中楼阁早已经形成。当我们看到很多乡镇中学的孩子们在混日子不思进取的时候,想去改变他们已经晚了。教育是一个重视打基础的工程,幼儿期和儿童期里学校和家庭教育忽视基础教育,孩子的综合素质差,即便让城里的特级教师到乡镇中学去教学,也很难收到成效。因为没办法去补足欠下的基础教育债,最多也就是让那些混日子的学生增强一点对学习兴趣罢了。所以说,当我们面对一座空中楼阁时,还得从教育体制根本上来考虑问题,既乡镇中学是否应该存在?或者尝试从小学阶段就普及远程视频教育,从5G发展来看,将来可能会解决这块问题,到那时乡镇学校的老师恐怕就成了辅导员了,而不是纯粹的教师。
结束语:别指望专家,专家都是坐而论道者。最有希望的,也最靠谱的应该是家长自身,在环境无法改变,在师资力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只好带孩子去城里读书上学吧。而这条路早于十多年前,就已经有无数农村家长在做了。
其他网友回答:你问的这个问题,我深有同感,十年前,我也在一个乡镇中学任教,所面临的情况和你所说的几乎一模一样: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有初一到初三共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10个班左右,每个班的人数也是40多人到60多人不等。在初一、初二的时候,大多数或多或少还在学习,但到了初三的时候,在本校班风好的班级可能还有一少半学生在搞学习,班风差的班级确实只有少数几个人甚至一两个人在搞学习,确实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混。所以,有些老师说题主反映的这种情况不可能,那只能说明他们没经历过或没见过,不要没经历过或没见过就否认现实。造成乡镇中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留守学生居多,家庭教育缺失:农村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看管。对于这些每周才回家一次的住校生来说,回到家后,爷爷奶奶们对一些学习差、行为懒散的孙子们不但不对其进行相关思想教育,不让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把他们当着宝贝疙瘩供着,好吃好喝的奉上,不管其要求合理不合理,只要能做到,基本上都要满足。
二是物质生活条件好了,淡化了刻苦学习的意义:以前农村孩子大多努力学习,很大一个原因是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想通过努力学习后跳出“农门”,过上有吃有穿的生活。现在很多在外打工的家长由于常年不在孩子身边,作为心理愧疚等方面的补偿,他们往往给孩子门寄十分充足的钱,任由他们买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手机几乎人人都有,聊天、看小说、游戏机成了“家常便饭”。这样不但养成了一些好吃懒做的恶习,也完全淡化了刻苦学习的意义。
三是家长、学生“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导致很多老师不敢管学生:现在即使没有什么文化的家长和几乎什么也不懂、成绩很差的学生都知道:老师打骂学生是违法的、老师开除学生更是违法的,导致少数刁钻的家长或学生在老生面前有恃无恐。曾记得,当年我所在学校的一个品行不端的男学生正对一女生耍流氓动作,恰好被一老师碰到。此老师一气之下扇了那男生一耳光。后来这男生告诉了他的家长。此家长不但不教育自己的孩子,还请来好几个人找老师“讨说法”。他们的理由是老师只能说服教育,打骂学生是违法的。威胁此老师说要么“还打”、要么赔“精神损失费”,要么检举到教委。最后,经多方调解下,该老师拿出了2000元“精神损失费”才完事。要知道,当时这位老师的一月工资才800多。后来,少数家长和学生又仿效前面的例子“维权”,我们学校相继发生了几起类似的事情后,很多学生更是违章违纪有恃无恐。越来越多的老师不但不敢管违纪的学生,也不敢管不学习的学生。生怕“触怒”了学生,发生了争执,打骂了学生不是受处分就是被“索赔”。有时自己被打骂了却无处伸冤(教过初中的都知道,不少农村初三学生的力气大于很多老师,我们学校也有老师被学生打过)。正是这样,导致很多乡镇学校校风、班风、学习氛围每况愈下。
学习氛围差,相互影响让不搞学习的越来越多:由于班风差,学习氛围当然比较差,先是少数学生不学习,逐渐影响到其他学生。在学习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偷懒没受到什么惩罚,其他在学习的学生也会逐渐“偷懒”,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爱学习,不爱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差的班最后就只有几个搞学习。
由于这些一时无法改变的原因导致乡镇中学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要想全面改变一个学校的现状几乎不可能,除非有一个能处理好社会、校内等各方面关系的“铁腕”校长。作为改变某一个班级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整顿班风,加强班级管理,让学生守规矩,守纪律。
二是与家长多沟通,共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施加一些学校压力。
三是多组织与个别学生的谈心对话,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
四是提高上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针对班上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减轻知识的难度和深度。
五是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愿学习的学生能比较轻松地学到知识。
六是帮助不同学生树立理想,经常进行理想激励。
七是减轻考试难度,为一部分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其他网友回答:乡镇中学的生源越来越成问题了!乡镇中学教师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了!
就像题主所说的:“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听起来可能觉得不可置信,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优秀生源不断外流,乡镇中学缺少优秀生的带动,学习氛围难以形成,超过半数的学生在混日子,什么也不学。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管理的难度也非常大。
其实,乡村的孩子本质不坏,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基础较差,久而久之,就连孩子自己都放弃了;农村的家长对孩子也普遍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基本不管。
教育专家能支什么招,我们不知道;教育专家也很难知道一线的真实情形。我只觉得,乡镇中学的老师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尝试:
1.接受现实,接受学生;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学生就是这样的学生,基础差,不学习,混日子,老师光着急也没有用,批评过度更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如先调整心态,坦然面对,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值。
这需要教师平心静气,摒弃名利之心。
2.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步子放缓。
课堂容量小一些,难度降一些,步子慢一些,让学生能感受到一些成就感。
3.鼓励学生去学习,哪怕一点进步就给予鼓励。
4.作为老师来说,努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对语文学科来说,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引导孩子思想慢慢成熟。
不学习,混日子,其实都是内心迷茫不够清醒。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给学生读一些励志美文,或者引导着读点书,谈谈社会时事,慢慢去唤醒。
5.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应该给农村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在评价机制上,也应该给农村教师一些倾斜的政策。
教育就像耕耘,而教现在乡镇中学的孩子就像拓荒,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包容。
农村教师付出了很多努力,不一定取得表面上的很多成绩,教育管理部门在评价机制上,对农村教师应该更加灵活多元,不能唯成绩。而社会公众对农村教师的工作也应该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其他网友回答: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山区初中老师,我对题主说的问题还真有切肤之痛。
我任职的学校在深度贫困山区,这里山高路陡,贫困落后。学生比较少,每班人数也就在40多人。因为大多数离家比较远,山路又难走,所以一部分学生读着读着就辍学回家了,在读的学生大致分为四类,一类优秀的,当然这里的优秀是相对其他学生而言,无法和城里比较,这类学生还算努力,能跟得上,当然离不开老师的监督、要求,自觉性差一些,老师稍微管得松,学习劲头也就松懈,这一类学生也就5、6个;一类是中等的,学习勉勉强强,纪律还行,这一类学生有十几个;一类是后进生,学习差,己经跟不上老师了,但课上不算闹,呆呆地坐在那里,老师喊一下,才反应过来忙去找笔做一做,记一记,这类学生有十几个;一类学生是顽劣生,学习一塌糊涂,纪律更是要命,上课随时讲话打闹,老师要随时花时间出面制止,这类学生大约有七八个。所以总结下来,一个班可以教的也就八九个。这还是情况好的班级,情况糟糕的班级,可能在学的也就三四个了。所以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得严格,打闹的,讲话的,睡觉的情况就可能少一点,老师要求得不那么严格,那么打闹的、讲话的的、睡觉的情况就比较多了。
老师要求得严格的,随之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风险,最后还要劳而无功。
先说精力,要管理好这班孩子,真的要你老师时刻盯着,上课时有没有记笔记,有没有在听讲,早晚读有没有背书,背到哪里,课后有没有完成作业,完成得怎么样,有没有抄袭,有没有偷奸耍滑,哪些同学需要加强辅导,哪些同学需要提醒,哪些同学需要教育,真是有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事。
再说风险。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老师说得过多,要求过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引发师生冲突。尤其那几个顽劣学生,经常与老师作对,挑衅老师,拉帮结伙,搅坏班风,当老师的经常有揍他一顿的冲动,有的能控制好自己情绪,有的未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稍微有点出格,都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还有一个风险就是控辍保学任务。现在国家在抓精准扶贫,在义务教育方面的一个要求就是零辍学。为此一些已辍学多年,有的甚至已结婚嫁人,有身孕,但仍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都被劝返回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何况早已经在学校读书的学生,更不能因为老师的原因而辍学。老师的原因是什么?作业多、要求严、教育、惩罚都可能是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你说老师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
最后说劳而无功,就班上好大一层学生,基础极差,你讲半天,他听不懂、听不进去,你讲也白讲。你让他做个练习,不是抄来,就是乱做,只为完成任务,这还算好的,更有的做都懒得做。可以不夸张的说,有的同学虽然已到了初中,但真实的知识水平才达到小学二、三年级水平。
那么他们的家长呢?教育意识更落后,家长知道的还不一定有孩子多,家长会的还一定有孩子多,孩子在家里就是祖宗,他要不学习,家长丝毫没有办法。有一层家长,只是为了让孩子完成9年义务教育,或者让学校替自己他几年。去家访或者你让家长来学校,只会呆呆的听你讲,没有一点办法,这还算是配合的家长。一些家长就以忙,没有车,路远为由不来学校,还有一些家长,连电话都不接。一个家长会,左通知右通知,最后也就能来三分之二。
那老师能怎么办呢?我的想法就是有效无效,责任尽到,只要在校,就要管到。我不能保证把你教好,但我保证我一定尽力。
不管不行,越不管,课堂会越乱,好的也会变差,而且也容易出安全问题。
管死不行,管得太死,树敌太多,累伤自己,效果也差。有时老师也得学会宽宏大量,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必斤斤计较。
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划定底线,说清规矩。好的同学、上进的同学、听话的同学可以相应要求高一点,差的同学、闹的同学降低标准,逐步要求,实在不行守好底线。
尽人事,知天意,要承认有些同学的确就教不好,只要平安就行。降低对教学成绩的期待,降低对进职称的期待,可能对差生的态度会有所转变。
多找机会,谈心交流,开开玩笑,玩闹一下,未尝不可。
放长远看,对老师而言,这些学生不过教书生涯的匆匆过客。对学生而言,读书生涯也不过是漫漫人生路的一段而已。谁又能断定谁的人生更好。
都是些陈词滥调,婆婆妈妈,但都是实际经历,不吐不快,见谅见谅。
其他网友回答:我决定删除刚才的评论,因为不管咋说,都避免不了一场口水仗
威海链 » 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请问教育专家该怎么教?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