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俗子与圣人的观点不同,道不相同。如何去发现圣人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圣人具备超越凡夫俗子的自觉意识和思想行动。尽管不能成为网红,引起社会的一时轰动,可是他们却用默默的思想行动改造人类的智慧和生命,完成上帝赋予他们的职责和使命。忠于职守,不违初心与使命,与天地共盛互融互通,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凡夫俗子与圣人的观点不同,道不同是很正常的事。至于如何去发现圣人者一提问,就更加有趣了。

我认为我们得首先把所谓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这一点搞清楚了,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去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知道,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所出现的,可以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的人并不多。其实圣人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做出诠释,可谓是见仁见智。我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体会到老子对圣人的认知的说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老子认为所谓圣人应该是善行道者。我体会圣人应该是一个修道而成的人;是一个具备了大德的人;是一个认识了客观真理并践行真理的人。圣人能够自觉地效法大道的精神人。同时圣人也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行事,善于做人的人。

老子说“希言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理出于自然,合乎自然。我体会“希言”即是真理,而真理是和人们的对事物的一般认知,是有根本的区别的。而发现和认识“希言”的人,肯定不会是凡夫俗子,而是圣人。因此凡夫俗子和圣人的观点不同,道亦不同,是很客观的结论。

我们如何才能够去发现圣人呢?其实很简单。我认为当你在学习和实际种发现并认识了老子所说的“希言”——真理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了能够为我们发现真理,认识真理和揭示真理的圣人。

其他网友回答:

圣人首先得是具有超凡智慧的人,而且是心怀慈悲和大爱,能感召神灵,未占先知,精通阴阳五术,道行高深,且厚德仁慈,能拯患救难,拨乱返正,给世人指明前路,让万民荫受其福,讴歌其德,饮佩其英明而臣服于他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易传》曰:"方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凡夫俗子与圣人不仅是观点不同,其修为存在等级上的差别。故发现圣人,理解圣人;欣赏圣人,效仿圣人,实非易事。

我告诉大家一个笨办法,可从繁写的"聖"字去了解圣人。

先说聖字上的耳。这"耳"就是"首孝悌,次见闻"的"闻"字中间的那个耳。"聖"上的"耳",可视,可听,可嗅,甚至还能"观音听画″,是不同凡响的耳(目)。

聖上的口,金口御言,振民育德,礼贤天下,一呼百应,天下太平。

如任重能小,德不配位;即使能统一天下,也难理顺天下人心。故中国上下几千年,唯伏羲,文王堪称聖人。前者作八卦,后者著周易。华夏文明,世界闻名!


老子,孔子,朱熹,王阳明,鲁迅…,虽负盛名,末居王位,焉能胜任。个人偏见,不足为凭!

其他网友回答:

圣人都是渡人的!老子,孔子,耶稣,释迦牟尼!他们经过了千辛万苦,还被世人嘲笑,伤害,钉在十字架上!可见人是多么的无知啊!现在圣人在哪里?被人伤害吗?不得而知!可想而知!

其他网友回答:

呃 圣人从来都不是人发现的,而是天道演化出来的,天道演化之下人类对事物的思想看法会改变,就像我们一段时间喜欢一个人或事物一段时间又开始讨厌,都是既定规律演化,既定规律演化之下一切皆有可能,以前看可能是纯属放的人和事,结果变成香饽饽,而这就是所有的人间故事的主题,情感体验一直都在变化,作为人不是追求正确,而是用心感受我对事物的感受,喜欢时亲近讨厌时远离学会遵从内心才能与既定规律合一

其他网友回答:

东方龙的传人黑头发黄皮肤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团结就是力量!复兴传统文化!我们都要有自信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人有责!中国人民的就是世界人民的!我们都要做善良的人善良的人多了能量大了万物互联互通人类就有未来的未来

其他网友回答:

圣人的出现是历史运行发展的必然。

俗话说;有需要才会有出现,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所谓圣人、圣论的出现,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圣人、圣论是应时代而生的。就是说;圣人生活的年代基本都处在动乱时代,或无道德、道义的时代。

所谓圣人必须具备胸怀天下的情怀,为天下忧而忧。忧天下的人必然会居有社会各阶层人们中的各种苦难、磨难、悲欢离合、困苦磨难有深切的体会的人。所以,只有对社会、对整个人类社会有强烈情感的人,才会产生圣人意识。这也是圣人与普通人的最为不同之处。

在今天的社会中,能够对传统哲学思想、道德文化进行现代化释解,能够对传统文化理念进行改造、改革的人和思想作品。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用现代语言文字重构人类道德体系,能够根据宇宙自然法则、规律及真理(真相)构建和谐人类社会的理论,就是所谓的圣人、圣论,这才是人类社会今天的需要。

其他网友回答:

凡夫俗子,朋友最多。圣人,朋友最少。说话时,前者说的多,有用的少。时间越久,越感觉没用。后者,说的少,有用的多!而且,时间越久,感觉越正确。

其他网友回答:

凡夫俗子和圣人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体两面,凡夫通过学习可以成为圣人,而圣人也可能退化为凡夫,不必仰望圣人,也不必苛责凡俗之人。不必发现圣人,圣人是时代的产物,没有社会基础出不了圣人。与其发现圣人,不如自己努力。千年来只有四个半圣人——周公姬旦,老子李耽,孔丘,王阳明和半个圣人曾国藩。

春秋时期各国争霸,社会动荡,孔子的道就是“仁政”和周代的礼法制度,希望回复周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但这在当时都不可能,何况现在呢,我们可以学习圣人的人生智慧,但圣人所做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智慧,要学会变通。

儒家的凡人要成为圣人必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步骤,如《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北宋的张载有名的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后世又有那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呢?那就是明代的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与传统儒家不同,他提倡“心外无物”,提倡“知行合一”,王阳明的文才,武功与道德做到了真正的“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标签: 圣人 凡夫俗子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