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人皆可为尧舜,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你认为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在这一点上毛主席在诗词中就有表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以豪迈地气概推崇人民群众;同样毛主席更著名的句子: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出今人的创造力更胜于古人。而中国共产党当年对于战犯的改造以及对末代皇帝溥仪的改造,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建立了人类思想改造的典范,为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只是他们所处时代、环境、地位和立场等不同罢了。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简单地了解一下王阳明是何许人也。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等等,他有多种耀眼的头衔,并且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对于他的“人皆可为尧舜”的观点,我是认同的。

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作者的意思是鼓励人们思想向善,人人都可以有所作为。王阳明只是借用了这句话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尧舜,他们是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我想王阳明的本意并不是说人人都能成为圣明的君主,他应该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至的,他认为人人都能有所作为,甚至成为英雄或者圣人。在今天看来这句话仍然有一定道理,并不过时。

王阳明认为每个普通人都能有机会变成为被人崇拜,被人尊重,有所作为的人。其实这一点在今天的“抗疫”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些普普通通的医生和护士身临前线,成为了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白衣战士和白衣天使,难道他们不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吗?难道他们不是我们的人民英雄吗?难道他们还不能受到人民的崇敬吗?

丨毛主席在《送瘟神》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里的“尧舜”,其实就是指平民英雄,难道不是吗?

然后,再看看季羡林,他是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国学大师、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等等,他的思想学说在当代也有较大影响,所以他所说的每句话,他所阐述的每一个观点,都会被人们注意和研究的。他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一观其实与王阳明的“人皆可为尧舜”并不矛盾。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犯了罪,坐了牢,刑满释放回家后,仍然不思悔改,继续做坏事,最后又被关进了监狱,甚至反反复复,这种人在现实社会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季羡林的观点没有错。

而王阳明的观点是一种教育和鼓励,主要是教化那些碌碌无为的人,想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并不是说人人真的都能成为尧舜那样的人

所以说他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其他网友回答:

季羡林曾经撰文说:“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就是季先生的“坏人论”。

“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孟子最早说出来的,王阳明说的是“满街都是圣人”,是同一观点的不同表述,这是王阳明的“圣人论”。

我想起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认为,王阳明的“圣人论”是一种人性“应然”的信念,季羡林的“坏人论”则是一种人性“实然”的判断。两者立场不同,观点自然就不同!

正如季羡林说自己长寿的秘决是奉行“生命在于静止”,而侯仁之却说自己的长寿秘决是奉行“生命在于运动”。

我不否定季羡林的“坏人论”,但我依然善良地相信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梁漱溟临终前曾问道:“这个世界会好吗?”答曰:“会好的!”




其他网友回答:

王阳明的心学很多观点来源于佛学,佛经上说人人佛性具足不加外求,跟阳明先生说的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内心都存良知是一个道理,这个观点似乎又可以追溯到人性本善,人从未出生前就具足佛性,出生那一刻就开始受到凡尘所有欲望的沾染,虽具佛性,如果不断舍离清修内心,最后只能陈垢越积越厚,终至于佛性不见,良知无存,尧舜不在。所以阳明先生主张致良知,其实跟佛家说的修行几乎是一个道理,只不过方式方法有所不同,阳明老师说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并一定程度富有“敬天爱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怜悯和博爱之心的人。而佛家甚至还宣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是说只要你一念证悟了,前一秒是个强盗,后一秒都可以成佛。



其他网友回答:

不正确。先讲王阳明说人皆可为尧舜,这怎么可能呢?如果人人都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那么社会上还会存在违法犯罪吗?古代有专管教化的机构、官员,现代有宣传教育部门、官员,建设家风家教,对怎样做人、预防违法犯罪,可以说从娃娃就抓起来了,大人总是教育小孩的几句话“要讲规矩,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做错了就该受罚”,可是违法犯罪能够杜绝吗?在社会现实中,道德高尚的毕竟是少数。 而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也不对。改善从善、悔过自新的有不少,古代晋朝周处改过的故事家喻户晓,抗战时期,原本作恶的土匪中也有积极参加抗战,后成为英雄的。解放后,我国成功改造了日本战犯、国民党战犯、伪满战犯、旧社会渣滓,他们大多数改好了。还成功改造了一批批罪犯,他们大多数改好了。事实证明,坏人也会改好的。

其他网友回答:

坏人的好坏也要看对谁的。对别人坏,并不一定对家里人坏。在外面胡作非为的人,在家里可能是一个很温情的人。

有些人一辈子都不做坏事,是因为他善良吗?或许只是因为他胆小,惧怕惩罚而已。

有些人会做一些好事,比如一些人一些企业会捐款,成立慈善基金之类的,是因为他善良吗?或许他只是为了减税,为了赚取一些名声以便更好的赚钱。他并不是善良,他只是把行善当作一个工具,一个手段而已。

尧舜之类的人,自然是一代明君。但是这个概念是历史传承下来的,而历史的传承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尧舜就是胜利者。但是我们知道,这些胜利者手上也是沾满了血腥的,他们的政治对手的血腥,直接间接死在他们手力的人不知凡几。一将功成万骨枯并不是说着玩玩的。在当时,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由各自阵营的人来区分对待。胜利后,由他们来书写历史,告诉后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所以说,对好坏的定义尚且模糊,说坏人不会改好是不是太过武断了。

其他网友回答:

王阳明说人皆可成为尧舜,我想他的意思是众人都可以和尧舜学,努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而不是说每个人都能成为尧舜。


尧舜是谁?古代的帝王,都能成尧舜,那还了得,别的人先不说,王阳明自己成尧舜了吗?也没有,他最多说我具备了尧舜那样的品格。其实这也是有疑问的。


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个话大概是赌气说的,就是对坏人失望之极,觉得他们骨子里就坏掉了。其实这涉及一个坏人的标准问题,如果坏人只是做了坏事,那么改正了,就不是坏人了。如果坏人的标准是德性,品性坏才算。那季老师这个话就是对的,因为骨子里坏的人,根本就不会想到要改,也就说不上改的好不好。


再说,坏人谁来认定,根据什么认定也是个问题,二十四史上的帝王将相,那个没杀过人,有的还杀了很多,可是好像没有人说他们是坏人,还整天研究他们的成功经历和使用的谋略呢。


其实很多人可能想,王阳明和季羡林在讨论人性问题,王阳明那肯定是代表相信人性善的一类。而季羡林是代表认为人性恶的一类。这样想,就把问题复杂化了,而且讨论不出个结果。

人性这个东西怎么说呢,说不清楚,比如小孩子,有人说你看小孩子多好,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天真无邪,人性善啊。但是就会有人不服气,说你把俩个小孩放一起,看看小孩为争着吃奶是什么个表现。


人这个东西吧,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第一想活着,那就得基本生活条件满足,满足不了,就得想辙,往往想出来的就是不好的办法,逼急了,卖儿卖女,易子而食,历史上这些事都是发生过的。但是这不能证明人性就不好,他是没办法,他得活着。


活着了,接下去就想活的更好,但是资源有限,就有竞争,早先的时候,竞争比较直接,就是谁厉害谁赢,达尔文的弱肉强食。但是老虎再厉害,也抵不过群狼,架不住狼组织起来。但是组织起来也不容易,组织起来需要有规则,规则的建立就是文化的开始。


有了规则以后,想活的好,不靠强力了,靠学习,靠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握。这个时候要想活的好,就是对规则吃的透,要么就是作弊,不遵守规则,但是让人抓不住,这就是所谓的权谋,鬼谷子那些。


总之,人就是要活着,还想活的好,被欲望驱使,被利益左右,这就是人,其实尧舜也没有那么好,大禹的爹是被谁杀的,还不是尧舜吗?


总之人不可能都成尧舜,而坏人呢,有利益的奖励下,他自己就去做好人了。这就是老话说的,放着有大米饭吃,谁去抢别人的窝头啊。也像更古的人说的,仓廪实知礼节。饿着肚子让你当尧舜你干嘛?


你肯定是不干的,因为尧舜是不饿肚子的,尧舜如果饿肚子,他也不当尧舜了,就去当坏人了。


扯了半天,总要总结一下:不要让王阳明忽悠了,也不要跟着季羡林一起愤怒,吃好,喝好,不害人,但是也保证自己不被别人害,在规则的范围内努力奋斗,对于破坏规则的人,最好就是诉诸法律,遇到恶人拨打110.然后平安的过几十年,结果你知道,总有一天,蹬腿,撒手,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其他网友回答:

阳明先生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永和再讲课的时候为了便于理解就把“圣人”改为“贵人”这样就便于理解了。想成圣人先成为自己的“贵人”,然后再成为别人的“贵人”。人人皆可以成为“贵人”至于“圣人”离我们确实太过于遥远。

孟子言,“人皆可以为尧、舜”。那为何我们现在都成不了圣人,又可以说人人皆可为圣呢?希渊曾问过王阳明,“圣人可学而至”,可以通过学习而成为圣人,那是不是说我们也只要学习就能人人为圣。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只因为他的心没有掺杂丝毫的私欲而至纯至精为天理。就像纯金之所以是纯金,是因为它的成色足而没有一点铜铅之类的杂质。人要修养到心中至纯为天理时才是圣人。金子要炼到成色十足才是纯金。


“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圣人的才智能力也有大小差异,就像金子的分量有轻重差别。

圣人就在于心纯为天理,而不在于才力大小。所以,即使是平凡普通的人,只要肯努力学习,去除私心杂念,心纯为天理,就能成为圣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人皆可为圣。

学习圣人,也不过是去除私欲保存天理,就像冶炼金子使它成色十足。如果这金子成色已经八九成,那么冶炼就省功夫;成色越低,冶炼就越难。我们气质禀性有清有浊,纯杂不一,智力也有中高低之分,所以有生来就知道去实践的人,也有通过学习才知道,并顺利实践的人,还有一些资质不好的人,他们要花费比别人多千百倍的功夫去学习和实践,但等最后成功了却还是一样的。

后世人不知道成为圣人的根本在于存养己心到纯为天理,却想在知识才能上努力称为圣人,认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必须要把圣人的许多知识才能一一学到手才行。

我们不是忘记本心,就是舍本求末,重视形式上的表现,不以本心为主,期望得到是别人的赞叹,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就算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于个人而言,除了满足私欲外还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此心不明,私欲渐重,良知也会被消磨殆尽,终会走入极端,不可自拔。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每个人的使命不同,在世上所呈现的因缘果报也不尽相同。至于季老所说的坏人是不会改好的鄙人不敢苟同?

其他网友回答:

既然人皆可为尧舜,何事而今久无圣贤?

所以,王阳明这句话只是一个烟雾弹,正如《红楼梦》开篇故意说“贾雨村言”,显然是反话正说。

坏人不会改好,好人倒是常常变坏。

因此,季羡林先生这句话也是一个烟雾弹,偏偏只说了一半,正如嘴上说世界如此美好,心里却流着泪说了两个字“但是”。

可为尧舜,并等于必为尧舜。正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和“天生我材必能用”有十万八千里之遥。

道德,倒底有多大的力量?

善是否有善报?好人是否一生平安?显然,无数历史书中的事件赤祼祼地告诉每一个人这个问准的准确答案。

我想做一个好人,然而,我不做一个好人。你又能把我怎么样?

引伸为一个实际的问题。

做尧舜有什么好处?

做好人有什么帮助?

做君子有什么利益?

目的决定行为,欲望取定取舍。我卖东西是要收钱的,我开房是要滚床单的,我上班是要开工资的,我结婚是要一起生活的,哪怕我在写这个问答也是要人看的。

不喜欢阴影,那么同时也就失去了阳光。

不喜欢爱情,那么同时也就失去了孤独。

什么是坏人?杀人放火,奸淫掠夺,对不起,那不是坏人,那是恶人。我们在骂着一个老人不该碰瓷,却不知道这个老人当年一直是劳动模范先进标兵一直无私奉献却落得下岗失业整日靠拾破烂为生。

什么是好人?慈善捐赠,乐于助人,对不起,那不是好人,那是名人。我们在点赞一个名流大献爱心,高瞻远瞩,言之有物时,却不知道当年他可能囤积物资哄抬物价巧不正常兑争弄得别人倾家荡产。

试问题主,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人当街行凶,我是不是应当见义勇为?见义勇为的是好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就是坏人?

坏人说,我不能上去,我爸妈卧病在床,儿子还在读书,如果我受了伤,所有责任就会落在我媳妇一个人的肩膀上,谁伺候我爸妈?谁教育我孩子?谁帮助我婆娘?

我得了一个奖状,我上了一次报纸,我进了一个电视,我成了一个热点,我变成了一个英雄,然后呢?

父母的泪,妻子的泪,孩子的泪。

没有然后了!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问题前,我先讲两个故事。

故事一、

说当年,文豪苏东坡与和尚佛印又坐在了一起闲聊。聊着聊着,苏东坡就问了佛印和尚一句:“大师呀,在您的印象中,您说我像什么呢?”佛印慈眉善目的看了看苏东坡,微笑着答到:“我看施主是一尊佛。”苏东坡听了,心中甚喜。得意之际,决定戏耍一下佛印。便反问道:“您想知道您在我看您像什么吗?”佛印笑着摇了摇头。苏东坡马上来了一句:“我看大师像一坨屎。”听了苏东坡的话后,佛印和尚看了看苏东坡,笑而不语了。

由于佛印和尚与苏东坡之间时常有一些既有智慧,又含佛理的调侃,而苏东坡呢,又往往处于下风。今天,他认为自己赢了,便沾沾自喜的回了家。

见到哥哥一脸的得意,聪慧的苏小妹便问起了端由,听了哥哥的答复后,不屑一顾的瞥了苏东坡一眼,说道:“输成这样,还有什么可得意的呢?”苏东坡愣了,问道:“怎么会是我输了呢?”苏小妹答道:“佛印大师心中有佛,故而看谁都是佛。而你呢?心中只有屎,所以看谁都像屎了!”苏东坡听后,顿时无地自容了!

故事二、

王阳明未出道前,也曾经广寻寺庙,拜访高师,寻求悟禅之道。一日,闻知杭州某庙里有一位得道高僧,修行颇深。于是,前去拜谒。然而,交谈的结果令王阳明十分失望,只好同他唠起了家常。闲谈中,得知这为高僧的母亲尚在,便问道:“想母亲不?”刚才还在高谈阔论的高僧瞬间垂下了头,长叹一声之后,默默的留下了眼泪。第二天,这为高僧便离开了寺庙,打铺盖卷回家孝敬老娘去了……

好啦,故事讲到此为止。下面,咱们言归正传。

王阳明先生心胸广阔、博爱宽容,故而在他的眼里,自然是人皆可为尧舜了。而我们的季羡林季大师呢?到了晚年还沉迷于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的纠结之中……

到此,有关坏人会不会改好的疑惑,还需要我再费口舌吗?

标签: 尧舜 季羡林 王阳明 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