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术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严重的外交警告,被广泛视为其动用武力,或者更广泛意义上准备开战的信号。

近现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通过新华社或《人民日报》纸版社论形式多次在关键时刻运用该述语,使其被赋予了独特的政治敏感性。

“被广泛视为其动用武力”: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28天后,即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自卫战打响。

1967年07月03日用过一次,新华社发表“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我国外交部向苏修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用“勿谓言之不预也”。结果,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发生。

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末尾也用到了“勿谓言之不预也”,过了两个月,对越反击战打响。

10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暑名安平的评论,《勿谓言之不预也!人民日报刊发<告台湾情治部门书>》。

这一次,又出现了“勿谓言之不预也”

很眀显,这是在严重警告美国和台独势力。

大战之前,必抓间谍。近期中国国家安全机关组织实施“迅雷-2020”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台湾间谍情报机关渗透破坏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斩断台独势力在大陆的耳目。

近日,我军多兵种联合立体渡海登陆演练在福建、广东多处海域同步展开。就在最近几天(10月13~17日),解放军在福建古雷半岛附近海域进行了密集高强度实弹军演,各作战体系高度现代化、指挥配合无间,对军事占领势在必得。

种种迹象表明,祖国的统一进程提速了。

此次,勿谓言之不预也,严重表明只要美国和台湾进一步挑衅,解放军一定会采取相应的回应。

勿谓言之不预也,就是开战前的严重警告。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的释义是指,不要说事先没有说过,表示事前己讲明白了,一点也不含糊。清代《官场现形记》中说,“一经觉察,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最近,人民日报刊发了《告台湾情治部门书》,文章字字珠玑,痛批了蔡英文当局从事“台独”分裂活动的种种劣迹。文章中用了“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这是极不寻常的。

“勿谓言之不预也”,这样的外交辞令,极少使用,《告台湾情治部门书》用上了,这就是对“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的“最严重的外交警告”。

无庸置疑,这是大陆向蔡英文当局发出的警告,正告那些“台独”分子,不要冥顽不化,一再做那些玩火自焚的事了。

凡是收到“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后,结局都不好。我国历史上用过几次:早年,毛泽东在《中共发言人关于命令国民党政府逮捕冈村宁次和内战罪犯的谈话》中说:“此事你们要完全负责,倘有逃逸事情,必似纵匪论处,绝不姑宽,勿谓言之不预”,结果土匪全部被消灭;1962年发出过这句话,随后,中国开始了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印度吃了大败仗;1967年发出过这句话,后来1969年发生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78年发出过这句话,后来发生了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都以中国胜利而收兵。

今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特别提到“勿谓言之不预”,这更是有深意的,大家都知道要表达什么了。

如今,蔡英文与特朗普沆瀣一气,特朗普政府计划向台出售7种以上武器,有水雷、巡航导弹、无人机等,为两岸及中美冲突升级注入各种毒素。蔡英文当局跪舔美国,唯美帝马首是瞻,继续在“台独”一条路走到黑。“台独”是条死路,若是一意孤行,终将反噬自已。

目前美国大选在即,特朗普政府到处搅局,四处挑衅,“台独”蠢蠢欲动。种种信号都表明,台海恐有擦枪走火之势。但无论付出何种代价,若有人敢挑战中国“红线”,那结果必将是“勿言之不预也”!

其他网友回答:

3月11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司负责人耿爽明确表示如果美方执意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中方不会忍气吞声,必将坚决反制,奉陪到底。勿谓中方言之不预。这是外交部最近一次用"勿谓之不预"严重语气,可见美方的无理取闹已到极限。

怎么理解或看待"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呢?我们来分析探讨一番。

勿谓言之不预也意为: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出处:①太平天国·李秀成《再致上海各领事书》。②晚清李伯元所著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般在没有涉及到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问题中国不会作出如此大反应。中国在重大外交事件上仅有四五次用上"勿谓言之预"这个严厉词语。可想而知,美帝在疫情事件抹黑指责中国的行为有多猖獗放肆。

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一直都是铁骨铮铮,反对一切霸权主义,不容一切妖魔化的指责。中国在近代是个遭受帝国主义欺压的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饱经战乱和穷困之苦,经过长期奋斗,才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绝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和奴役别国人民,也绝不愿像过去那样受别国维护的奴役促进和压迫。即毛主席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所以奉劝美国政客停止一切无端挑衅,“勿谓言之不预"是一种最严厉的警告。

其他网友回答:

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说的太气派了,也就是说,我给你说了、我给讲透了,你再不听那就是你自已的问题啦!当年抗美援朝、中印反击战、中越反击战等都是这样说的,现在对台当局、对美等西方国家、对一切反华势力还应这样说。我大中华最伟大。我老农李作民就是民族主义者,但不会过头。


其他网友回答:

勿谓言之不预,通俗的意思就是:

不要说我没提前打你招呼,你再不收敛,惹毛了我,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是人民日报代表中国政府对外部邪恶势力发出的最严厉警告!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是可忍,熟不可忍】,其中就有“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先礼后兵,随后给印度沉重的军事打击。1978年,越南在中越边境制造事端,【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严厉警告越南当局,发声【勿谓言之不预】,随后进行对越反击战,使越南社会经济几十年缓不过劲来。中国爱和平,但同样不惧战!且战之能胜!奉劝那些对中国指手画脚的外部不友好势力,正视中国政府的声音,否则,勿谓言之不预。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用白话文的理解,可能就是这样:就是到时候你不要说,我没跟你说过哦!

其实也有点跟别人打预防针的意思,就是你现在这样,我就要采取措施了,或者我就要怎么样了,到时候你不要说我没有事前打招呼。

这句话体现的其实是我们中国儒家里面先礼后兵的一种思想和做法。对待别人还是要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要动不动就动手,其实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该遵循这种做事方法,这非常有效,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其他网友回答:

"勿谓言之不预也”出自古书《礼记》,下半句是“来而不往非礼”。是很有名的俗语,一般用在外交场合,而且一旦说出来就是很严重的事情。

1967年7月3日,苏联间谍在我国窃取情报,新华社就发文提出警告,结尾使用了“勿谓言之不预也”,随后多次抓捕苏间谍。结果1969年,珍宝岛战争爆发。

2012年钓鱼岛问题上,新华社发微博警告:勿谓言之不预。

2020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纸质刊发文章《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告台湾情治部门书》,因为文章用上了这句“勿谓言之不预”而备受关注。

美媒CNBC还专门翻译过这句话—“Don’t say we didn’t warn you”,直译过来就是“别怪我没警告过你”!并且放在了头条上,引起其他媒体的广泛关注。

那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有多大的分量呢?“勿谓言之不预”用白话说就是“不要说事先没有跟你说过,出了事情别后悔!”

1962年9月22日的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针对印度,一个月后对印的反击战打响。

1978年12月25日的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是针对越南,两个月后对越反击战打响。

因此,“勿谓言之不预”也成了我国“终极警告”的象征。

这次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署名为“安平”很有特点,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便改台湾为安平镇。用安平作为署名针对台湾情治部门发表文章,针对性强,意义深远。


网络配图

2020年,我们经历了太多,见证了太多,说不定一觉醒来,又见证了国家的统一呢?

最后想说一句:祖国万岁!

其他网友回答:

最佳答案

出自《官场现形记》,用通俗的一句话解释就是:别TM说我没有提前警告你啊。

你如果看见有这个句子,只要把我的这句话代入进去你就能看懂了。比如1962年,我们中国就说过这句话“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你代入进去就清楚了,意思是: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别TM说我没有提前警告你啊!

说完就和对方干上…

近日“勿谓言之不预也”再次出现,这意味着即将有大事儿发生。在历史上“勿谓言之不预也”最近一次出现2017年夏天,当时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界。中国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警告印度,如果新德里还在执迷不悟,入侵者就将被解放军驱逐出境, “所谓‘勿谓言之不预也’,就是最终采取武力方式时,事先不是没有警告你”。

另外“勿谓言之不预也”在二十世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另一次是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人民日报》于1962年9月22日发表的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和1978年12月25日的《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两篇社论里,都提到了“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对象是印度和越南,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其他网友回答:

勿就是“莫”,就是“别”。“谓”
就指“说”,“预”就是预先,提
前等意思。
连起来“勿谓言之不预”就是:
“莫说没有事先提前预告”!言
下之意就是一一
警告你:到时候我们会毫无
征兆地对你开打!让你迅雷
不及掩耳!措手不及!

标签: 言之不预 勿谓 这句话 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