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带给你的人生启示有哪些?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曾国藩的《挺经》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的传世奇之书,是内圣外王者的醒世箴言。它给我的人生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什么叫砺志?他说;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他的意思是说;君子立下的志向,是想为民众请命的器度。也就是说,我这条命是为民众服务的,急民众所急,想民众所想。为了民众纵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只有这样才是圣人一般的品德,才会成就称霸天下的大业,才不会辜负父母生育了我,才愧为天地之间是一个完美的人。

看看人家曾国藩,咱自己太渺小了,这些句子真是觉得相见恨晚。曾国藩为什么能成功,能成就事业。是他有远大的理想,不是只喊口号,是他善于行动。是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改正错误,进而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结果。

他说人生需要明;

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

由此可见,他给我的启示是;“智,仁,勇”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明有两个方面。一般人只看到近前的事物,我则看见更远的事物,这叫高明。

二是一般人只看见明显的一面,我则者看见了隐藏的一面,这叫精明。人是否高明?取决于几分天赋,而精明全靠后天钻研学问的程度了啊。

他给我的启示,就如同毛主席教我们,用辩证的方法去看问题,才叫高明,才叫有学问。人一旦有了学问,就如同显微镜一样,将问题的实质看得一清二楚,只要一清二楚了,处理问题方可正确,只有处理问题正确了,才能化解矛盾,才能使人心服口服。这样才有口碑,才有尊严。下面再说强;

人生需要坚强

担当大事,全在一个强字,学,问,思,辩,行五者,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由此可见,我们要担当大事,全在一个强字上下功夫。人一生当中离不开学,问,思,辩,行文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归结于使糊涂者弄明白,使柔弱者变坚。天下的事情,若没有志气就不能做成,做事不坚强就不能成功。

人若不坚强难经风浪,自古毫杰之士,无不是以坚强为本。人要以懦弱为耻,好男儿当自强自立。要挺胸做人,不要屈于他人于世。但也不要过于倔强,这样会四面树敌,陷于背动,亦是做人大忌。

综上

曾国藩给我的启示,一是人的一生要有雄心壮志,二是要辩证的看问题,提升自己处世能力。三是要坚强,要有坚契不拔的精神,立足于不败之地。

其他网友回答:

曾国藩作为成功者,应该有过人之处和超人的知识,忠孝仁义,清廉好学。教育子女,感化方邻,人人敬仰,个个学习。清朝功臣,名传万里。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是一个备受爭议的历史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非常深的历史人物。

一个挽狂澜概倒,拯救丁危危可及的大清王朝,延长了这个已经是腐败的百孔千疮的封建专制的腐杇的王朝。

曾国藩家书对近代人也产生丁深远的影响,中国近代的历史人物如毛泽东,蒋中正等等许多的名人都对曾国藩非常看重。

曾国藩属大器晚成的中兴名臣。被清王朝封为毅勇侯,官居一品,权倾朝野。

这一切的成功,取决於曾国藩坚毅的性格,在他的人生之中,他是一个改变自己的性格的典型人物,曾国藩不断的发现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从而克服克制自己

,检查反思自己的不足,在曾国藩的官埸生涯中发挥了他的智慧,冷静坚毅以独特眼光,不断的改变自己。因此他走向成功之路。

曾国藩为官清正廉明,赏罚分明,不贪腐,是官场概模,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看出。

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就是曾国藩倡导和首创推动的,李鸿章是在曾国藩授意下的执行者。同时李鸿章也是曾国藩的学生。一个在慕后,个在前台。也就是按现在的话来说,是改革,吸收失进的外来的军事技术,以改变大清积弱的国力。

曾国藩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风雲人物,也是备受爭议的历史人物,曾国藩打败和消灭了大平天国的起义军,无疑是清朝时期杰出的军事豪,政治家,也是大儒学家。当时曾国藩的慕僚私下对曾国藩建议,趁势取代大清,自立为王,曾权衡再三,最终考虑有同乡的左宗裳拥兵百万,不可小视,还有自己的学生李鸿章训练了一支饶勇善战的淮兵,还有八旗各親王的亲兵。故李鸿章选择了自保,成为晚清中兴名臣,权倾朝野。

为政要看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故成为官埸,为政之人所津津乐道,成为传奇式的人物,怪不得毛泽东,蒋中正对曾国藩评价很高。

故曾国藩对后人带来人生的影响非同一般,影响巨大。

2020414於深圳




其他网友回答:

<2>做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了。

曾国藩事业成功,我们都认为他肯定很聪明,其实不是这样的。据说,他天资愚笨,读书也赶不上别人。有一天晚上,他在书房挑灯苦读,由于记性不好,那篇文章也比较长,他读了好多遍都背不会,就有些着急。其实,书柜后面藏着的小偷比他还着急,小偷本打算偷些东西换钱,结果发现这里除了书没什么可偷,就准备溜走,正好曾国藩进来了,只好躲到书柜后面,本以为曾国藩读一会儿就去睡觉,没想到小偷眼皮都打架了,曾国藩还没背会,小偷急得直接从书柜后面跳出来,咆哮地指着曾国藩大骂:“从未见过像你这么笨的人,听你读了这么多遍,我都能倒背如流,你竟然还不会背。”说完小偷就把文章流利地背了一遍,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曾国藩听完无地自容,从此更加勤奋地读书。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人,父母都是农民。他五岁时,写了首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宗族为主旨的诗,他父亲拿给全乡的秀才看,大家都说好。后来,指物做诗,方仲永出口成章,且文采斐然,乡里乡亲都觉得他是神童,就宴请他的父亲,花钱买他的诗。他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他到处走穴,荒废了学习。等他十二三岁时,他作诗的水准已经不如以前了。等他二十岁时,已经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曾国藩天资愚笨,还没小偷聪明,但是他勤奋,肯下苦功夫,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最终成为朝廷重臣,功成名就;方仲永天资聪慧,超出常人,但是不学,不去发挥自己的长处,没有提高自己,天天觥筹交错,慢慢的就和普通人一样了。

天资愚笨不可怕,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可怕的是愚笨还要白日做梦;天资聪明不可怕,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可怕的是聪明又始于足下。

我们可能会有很多计划,不论正确与否,倘若没有行动,计划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说想错了是零分,那么想对了却没有付诸实施,回头再一声长叹,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就应该得负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每个人都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的祖国。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我来分享下我的观点。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因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战略家,政治家。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功名史册,又因其理学思想而闻名于世,他更是近代洋务运动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工业近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最后得到了文正的最高谥号,更被成为近代的圣人。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是跌宕起伏而最终功成名就的一生,他之所以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我认为正是因为他性格的坚韧,沉稳,又不拘泥于传统形式,敢于尝试新方法新事物获得的。

这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到。

1.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其实清廷开始对曾国藩并不信任,虽然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军苦战,屡有胜绩,可是清廷却始终不给他实缺,他始终是以兵部侍郎的虚衔率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可是他却始终坚持忠心为国,不记个人得失,连他部下很多人都成为了督抚,他也不放在心上,最终正是他率领的湘军攻灭了太平天国,得以封侯拜相,功成名就,正是因为他自己的坚韧不拔,深谙进退之道,才没有因功高盖主而身败名裂,进而获得高官厚禄,全始全终。

2.在《曾胡治兵语录》中,详细阐述了曾国藩的用兵方略,主张“简练慎出”,战前要做充分准备。提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战法重奇正,防守强调掌握重点,进攻重机宜,行止重谨慎。可以说这些治兵方略也体现了曾国藩沉稳但不保守,持重又富有变化的作风,这本书后来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教材,深受蒋介石的推崇。

3.曾国藩主持开办了很多近代工业,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先驱。他主持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后来成为了江南制造总局的一部分,要知道当时办洋务是深受那些封建清流人物的鄙夷的,可是作为一位理学大家,曾国藩却能意识到近代工业的重要,这当然与其长期身在军旅的经历息息相关,更是他性格中不拘泥于传统,敢于推陈出新的表现。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认为曾国藩带给世人的启示就是做人为事要敢于坚持,沉着稳健,但不能拘泥传统循规蹈矩,要善于总结,敢于尝试,不断更化,才能实时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著名的作家和文史专家唐浩明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此传记小说称一度成了畅销书,至今仍是“常销书”,这一部传记小说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像以前描写曾国藩传记的人那样,写的多是对曾国藩进行批评和谩骂的,而是比较全面地也比较客观地描写曾国藩,曾国藩是有大过的,比如,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忠于清室备受争议,特别是在率领湘军攻陷天京,他默许他的胞弟曾国荃放任湘军在天京城里烧杀抢掠,他被认为是屠杀农民军的刽子手等等,但是,从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来看,确实有一些非常值得借鉴的人生启示,值得探讨。

曾国藩的奋斗经历和他的为人处世至少有四个方面是值得重视的:

一是虽钝拙,却能靠勤奋和坚持成就了大事;

二是苛刻的自我修养,超强的忍耐力,十足的挺劲,才能做成大事。

三是善于培养人才,知人善任,用人之所长,才能成就大业。

四是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特别有大格局,才是做大事的胸怀。

下面仔细分析这几个方面,看看曾国藩是如何在人生道路上做成大事的。

曾国藩画像

第一,虽钝拙,但能勤奋和坚持,笨鸟先飞,官运亨通。

曾国藩出生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是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人,他家属于普通耕读家庭。曾国藩是长子,兄妹九人他是长兄,其祖辈以务农为主,但生活较为宽裕。他祖父曾玉屏文化水平不高,但阅历丰富;他父亲曾麟书是塾师秀才,因而,曾国藩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他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只是,无论是曾国藩自己还是在他的朋友们看来,曾国藩都属于是比较钝拙的人。

曾国藩评价他自己说:“余性愚钝”。
梁启超评价曾国藩时说:“在并时诸贤中称最钝拙”。

有一个传说中的故事,说明曾国藩的钝拙。说的是,有一天夜里,有个盗贼进曾家想盗窃,藏在书房的屋檐下,想等曾国藩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里行窃,可是盗贼等了半天,曾国藩仍在背书,念了好多遍,仍是没有能将书的内容背下,盗贼实在等不下去了,便不藏了,跳出来对曾国藩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并把曾国藩背的文章全篇背给曾国藩听,之后,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一脸懵逼。

这故事当然只是传说,不过,这表明年轻人曾国藩确实不算是智商高的。曾国藩于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0年),曾国藩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国藩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并在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

不过,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会试中,曾国藩未能考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曾国藩参加恩科会试,但他又再次落榜,他回到了长沙,与刘蓉、郭嵩焘等居住在湘乡会馆继续读书。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这一次终于成功登第了,他在殿试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这“赐同进士出身”一直是曾国藩的一个心结,因为他没有能考中进士,这也表明曾国藩并非智商高的举子。不过,曾国藩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虽钝拙,却非常勤奋,并且很能坚持,多次科举考试,屡次不中,但他坚持下来了,终于考中,虽属于“赐同进士出身”,但这却为他打开了通向官场的一扇门。

曾国藩有耳鸣病,后来又有皮肤病,还患过眼疾,但他却常年每日坚持读书,他每天逼自己早起读书,即便是公务太忙,或在后来军务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读书。据说,在他年轻时,他为了让自己早起读书,用铜盆、秤砣、和棒香自制闹钟,香燃尽而绳断,秤砣重重砸落在铜盆上,响声起,唤醒沉睡中的曾国藩。这足见曾国藩读书是非常勤奋的。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参看《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曾国藩靠勤奋而阅读了大量书籍,这使他有了渊博的知识,而踏上仕途之路后,这非常有用,他的学士和勤奋使他被军机大臣穆彰阿所赏识,成了穆彰阿的得意门生。穆彰阿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曾国藩有了他的培养,加上自己的勤奋,他在朝考时列一等第三名,而道光帝亲拔他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此后,曾国藩在十年内有七升迁,可谓是官运亨通。

道光二十年(1840年),散馆考试,曾国藩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三年后的七月,曾国藩被钦命为四川乡试正考官;八月,他补授翰林院侍讲;十二月,曾国藩充文渊阁校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曾国藩转侍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三月,曾国藩任会试同考官;五月,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九月,曾国藩转左庶子,不久升侍讲学士;十二月充日讲起居注官。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曾国藩充文渊阁直阁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忍大考二;六月,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稽察中书科事务;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八月,署兵部左侍郎。一年后的六月,曾国藩署工部左侍郎。

曾国藩踏上仕途的十年间,从一个“视同进士出身”的举子到兵、工部左侍郎这样的从二品职官,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几乎一年跳一级,这出来穆彰阿等朝中大员的提携,就是曾国藩靠勤奋和谦虚而获得成功的。笨鸟先飞,曾国藩飞得快,飞得不低。

曾国藩画像

第二,苛刻的自我修养,超强的忍耐力,十足的挺劲。

曾国藩规划性地自我修养可能是史上名人中严格得近乎严酷的一位,他有一套自我修养原则,并常年累月一直坚持着

比如,曾国藩有一套“养生之法”,他坚持着做:“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再如,曾国藩每日有三坚持:一是每日记日记,记下一天里做的主要的事,并写下感想;二是每日对这一日的言行进行检查、反思,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三是坚持每日读古书,他为自己规定每日阅读古书的量,不允许偷懒。此外,他还几乎每日下围棋,练书法。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而他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集。其实,他坚持做这些“日课”,从年轻时一直坚持到他的后半生,他对自己自我修养的苛刻要求近乎严酷。这对于一位戎马中的统帅来说,要始终坚持是要有极为坚强的毅力的。

还有,他对自己提出了人格修炼的“五字诀”:

一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二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三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四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五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在他看来,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时时进行人格修炼,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举头三尺有神明,严于律己才能成就大事。

曾国藩特别能“忍”,在他的一生中,关键的时刻最能坚持一个“忍”字:能隐忍、忍耐、忍让。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写到,他自己一生历经5次的屈辱:“县牌受辱”、“长沙险被杀”、“坐困江西受尽讥笑”、“为京师权贵所唾骂”、“咸丰帝落井下石”,但是,曾国藩都能通过“忍”而挺过来了。在遭受重大挫折的极度痛苦中,曾国藩领悟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真谛,利用“忍”走出困境,主动性的“忍”并不是投降,并不是平庸,而是避开尖锐的矛盾,这是善于“忍”,是失意而不失志,人情挫折,不弃雄心。

曾国藩说:“忍小忿以就大谋。”左宗棠屡屡对曾国藩恶言恶语相向,被人认为是对曾国藩恩将仇报,而曾国藩从不对他有一句恶言,常常以笑应之,别人看了,称曾国藩是“打掉牙和血吞”,而曾国藩却对人说出了他的一句名言:“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曾国藩的一生所取得的成功,从修养上看,是得益于他的心中智慧:“勤、忍、慎”。而“勤”才能博学多识,胸有韬略;“忍”才能避免麻烦,走出困境,成就大事;“慎”才不会铸成大错,才能避开危机。

曾国藩专门著有一本《挺经》,主张“打脱牙,和血吞”等道理,其中有一章专门论“坚韧”,其中说:

“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自警也。余生平作自箴联句颇多,惜皆未写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联云:“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用木板刻出,与此联略相近,因附识之。

梁启超曾赞曾国藩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国藩语录

第三,特别善于培养人才,知人善任,用人之所长。

曾国藩的成就大事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特别善于培养人才,知人善任,用人之所长。

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赞曾国藩善用人时说:“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

曾国藩知人善任,用人用其所长,他大胆提拔各种有特点、有能力作为重要人才来使用,即便是有明显缺点的人,如在某方面有特殊本事,他也重用。比如,李鸿章在综合方面看,并不出色,但他有一很大本事,就是政治眼光十分敏锐,曾国藩将其提携他为第一接班人,让他组建淮军,进入朝廷,成了曾国藩之后的朝中重臣;再如,左宗棠性情暴躁,我行我素,有很大傲气,但他有气魄,有谋略,有韧劲,很会打仗,虽然左经常顶撞曾,但曾却多次建议朝廷重用左,使左能有机会出了一番大事业,包括收回新疆这样的巨大功绩;又如,曾国藩的胞弟曾国荃为人莽撞,处事暴躁,待人很凶,自以为是,但是,他很有勇气,能征善战,胆略过人,曾国藩就培养他当湘军最精锐的部队吉字营的统帅,让他任总攻天京的前线总指挥,果然能成功破城,消灭了太平军。还有,士人赵列文,很有韬略,曾国藩让其任参谋,先是留在曾国藩身边,后来湘军进攻天京时,曾国藩派他去协助吉字营的统帅曾国荃,参赞军机,彭玉麟为人谦和,处事谨慎,曾国藩派他任湘军水师都督。总之,对各种人才,曾国藩无不量才其用,创造机会使他手下的任能人尽其才。由于曾国藩高明的用人策略,湘军中人才济济,而当时的两江总督幕府,更是集中了当时的许多人才。曾国藩能成就大事,其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他特别善于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有很多人才为他做事,所以,湘军势力大,而且,在湘军攻下天京之后,当时的江南四省的很多大官要员,不是曾的亲属故友,就是曾的门生故吏。以至于在曾国藩去世之后,湘军系的官员在朝中还很有势力,包括李鸿章等,成了朝中的显赫重臣。

两江总督衙门

此外,曾国藩善于培养人才,还包括他善于教育曾家的子弟。曾国藩坚持写家书,教育他的弟弟们,培养他的儿子们,以至于至今,《曾国藩家书》仍是人们极为重视的教育书籍。

曾国藩还曾效仿先贤把自己的人生经验通过《诫子书》传授给后代,他在《诫子书》写下了核心的四条:一是“慎独而心安”;二是“主敬则身强”;三是“求仁则人悦”;四是“习劳则神钦”。

首先,在曾国藩看来,慎独是修身之本,是养心之法。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坚持慎独,能自省自警,表里如一,人在做,天在看,能慎独,便能心自安,此为做人的根本。

其次,曾国藩认为,主敬是非常重要的,恭敬如一,有理念,有追求,能坚持,因而就不会自我放纵,不会敷衍过日子,心里有了追求,便能坚持强身健体,能使自己强壮,使自己有智慧,一完成所追求的目标。

再次,曾国藩要求他的子女要求仁得仁,在他看来,“仁”是道德的核心理念,人生在世,只有“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才能无往不利,仁善待人,才能与人和睦,利他才真正有利益于利己。

最后,曾国藩要求他的子女一定要坚持一个“勤”字,一勤天下无难事,曾国藩曾说:“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所以,一定要习劳。他还说:“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厉。”(《诫子书》)

曾国藩对他的子女说:“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在曾国藩的培养教育下,曾氏子弟确实都成了人才。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成了晚清、民国时期外交界的风云人物;曾国藩的次子曾纪鸿是著名的数学家;曾国藩的孙子、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是著名翻译家此外,曾约农、曾宪森、曾广植、曾昭杭等人,都成了出色的人才,曾氏家族人才辈出,传为佳话。

曾国藩书法

第四,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有大格局而能避免大失误。

首先,在读书时期,曾国藩就有远见,不与同学计较得失,想的是大事。在岳麓书院学习时,他勤奋读书,认真消化书中的知识,思考着前途和政坛的事,有一些人找他麻烦,欺负他,他不计较,常常一笑置之,认为小事情不值得花精力去理会,久而久之,别人反而觉得他是可以很好相处的,这反而锻炼了能忍并敢于挺的性格,能隐忍往往是有远见有气度的。

其次,在待人方面,曾国藩是很有气量的,比如,他对待左宗棠可谓是宽宏大量。曾国藩和左宗棠是湖南同乡,自从咸丰二年,曾国藩丁母忧在湖南创办湘军起,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当时,左宗棠任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僚,不过,左宗棠与曾国藩在性格上是不一样的,左宗棠有大才,但也很傲气,性情比较直率,而曾国藩谨慎,能忍,善于妥协,重视官场关系。在左宗棠看来,曾国藩是“才气差些”。正是在这一个基本判断下,左宗棠曾骂曾国藩,比如,曾国藩曾于咸丰七年丢下湘军,回到家乡,理由是他父亲去世,回家丁忧。对此,左宗棠开骂“重纲常、维名教、而警偷薄之俗”,指责曾国藩不该在朝廷最需要用将之时,遇到挫折就借机溜回家去。此外,对于曾国藩在官场广交际,善巴结,向权贵妥协,左宗棠也看不惯,所以,经常骂他软骨头,太圆滑,他对曾国藩是“恨其不争”,其实,曾国藩是善忍能忍,用于挺,为的是做成大事,对此,左宗棠看不惯。

然而,对于左宗棠的谩骂和指责,曾国藩认为是小事,只是性格不同引起的,他对左是非常大度的,以大器量来对待他,多次提携他。比如,在满清王朝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而特别需要人才时,曾国藩特意向清廷上折推荐左宗棠,他奏折中盛赞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请求朝廷能对其破格录用,这利于时局。而正是由于曾国藩的极力推荐,左宗棠被清朝任命为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曾国藩军务的头衔,随后,曾国藩派左往湖南招募湘勇。此后,左宗棠成为湘军中的杰出将领,清廷想调左去四川督办军务时,曾国藩舍不得放走左,向朝廷称赞左宗棠思力精专,识量远大,勇敢任事,能独当一面,认为湘军缺不了他,朝廷也只好准了曾国藩之请。足见曾国藩时对左非常器重的。

其实,左宗棠对曾国藩虽经常骂,但内心对其十分佩服,在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写了一副非常感人的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曾国藩画像

再次,在学术上,曾国藩也表现出大度,能兼容并蓄。他虽信奉理学,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是,他的学术观比程朱之学更大度,他以理学为基本立场,但能突破程朱理学的狭隘性,比如,吸取了心学、气学的积极成分,他认为程朱理学属于“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有局限性,因而,他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论辩并不偏袒,注重”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他以“气论”补充理学的缺陷,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以“气”来说“理”,理气结合,表现出了兼容大度的学术态度。

最后,最能表现曾国藩有大格局的是在战略决策方面,特别是在攻下天京之后关键时期的抉择,充分体现了他富有远见,胸有大韬略。

湘军攻下天京之后,曾国藩面临着一生中最艰难的选择,在那个关键时刻,曾国藩的胞弟曾国荃,还有对于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曾试探性的提出:是否有意“问鼎江山”?应该说,当时湘军攻下天京,在整个清王朝,湘军是最强悍军事力量,没有对手,而且,江南半壁江山的重要官员,皆是曾国藩的亲戚亲友或门生故吏,与清朝历史上其他时期相比,曾国藩是最有条件“问鼎江山”的,应该说,作为熟读史书,胸有韬略的湘军统帅,曾国藩不会没有想过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历史事件,但是,当时的曾国藩比湘军中的任何人都清醒,他看得更远,想得更多,盘算得更仔细,最终他没有选择效仿赵匡胤,没有选择“问鼎江山”,而是选择了“激流勇退”,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曾国藩看到了当时时局对湘军的凶险之处,他看到了湘军其他将领所没有看到的种种危险因素。

首先,湘军攻陷天京后,看似已没有敌手,而实际上,湘军自己已经变质了,原来的战斗力已逐渐在丧失,攻下天京,湘军精锐部队只想着抢夺财物,想把财物搬回湖南,享受好日子,已经无心于战事了。

其次,自从曾国藩创立湘军开始,清王朝就一直防着,清皇室是历来不准许汉人掌兵权,何况曾国藩所掌握的湘军其实是“曾家军”,清廷在湘军围攻天京时,更是在天京周围布下重兵,由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满族将统领着满蒙重兵,对湘军形成合围之势,这用意非常明显,如果曾家兄弟有谋反迹象,满蒙军队立即将刚刚攻下天京的疲惫不堪的湘军合围并歼灭,这对于湘军是极度凶险的。

再次,楚军、淮军虽是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组建起来的,一直配合湘军行动,在清剿太平军使,曾国藩能指挥楚、怀两军,因为楚军统帅左中棠和淮军统帅李鸿章都是由曾国藩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但是,如果曾国藩真的“问鼎江山”,楚、怀两军就多半不会再配合湘军,左、李两为统帅也不一定会听曾国藩的话,他们多半会自己另立旗帜,或者与朝廷军队一起对付湘军,这对湘军来说又是一大风险。

还有,曾国藩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他宁可“求阙”也不求全,而且,他是理学家,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在说,他是靠忠义仁孝的理念才建立起湘军的,忠孝仁义是湘军的思想旗帜,如果湘军造反了,就失去了这一面旗帜,湘军就没有灵魂了;而且,清廷对曾国藩有大恩,使清廷使曾国藩从翰林院庶吉士一步步升至两江总督、湘军统帅,作为熟读孔孟之书,信奉理学的文人军事统帅,曾国藩与纯军人出身的赵匡胤大不一样,曾国藩不敢像赵匡胤一样穿上“红袍”,所以,曾国藩没有走出“陈桥兵变”的那一步。他不想遗臭万年。

最后,曾国藩是有理学家的仁义情怀的,他深知清军、湘军与太平军的连年战事已经使江南大地倍受蹂躏,大众受难,民不聊生;而他的家乡三湘大地更是战死了很多的人,在攻陷天京之后,湘军和天平军的死亡士兵已经使他厌倦了战争,也惧怕战争。他不想再使三湘子弟卷入战事了。

因而,在攻下天京之后,曾国藩不想再有战事,因而也不想干“问鼎江山”的大事了,他不想让湘籍子弟因为被称为“谋反”而遭受朝廷的歼灭,这对于一位富有传统观念的理学家是太大的事了。最后,曾国藩放弃湘军将领们劝他“红袍加身”的策略,采取了各种措施让清廷放心,比如令湘军最精锐的部队“吉字营”统帅曾国荃奏请还乡养病,主动下令裁撤了天京城内外的大量湘军,并请求停止将江西等地的厘金再直拨给湘军等。

秦淮河

此外,曾国藩还及时恢复天京的方方面面,一是堵住骂湘军进城烧杀抢掠的嘴,向天京城的民众示好;二是向清廷发出信号,他只想恢复社会稳定,不想再发生战事了。曾国藩下令愿整修秦淮河,重修夫子庙,恢复科举考试,甚至,他还重刻明末大学者王夫子的著作《船山遗书》等,他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向清政府伸出橄榄枝,向江南民众发出安定的信号,以缓和紧张局势,让清廷相信,曾国藩是再致力于帮助清政府所创造“中兴”局面,后来,朝廷真的称曾国藩为“中兴”名臣。



其他网友回答:

中庸者,无形无象,

既能威服人,又能怀柔人;

既能口若悬河,又能缄默不语,

并且不断变化,不拘一格,

唯以通达为关键。

曾国藩算得上这种人,

早年科第、壮年疆场、中年洋务、晚年封疆,

一生不离“中庸”二字,

为人如静水流深,

隐含无限张力。


其他网友回答:


曾国藩是一个高手,
更是一个可以被学习的高手。
如何抓住事业机遇,
如何最大限度排除通向成功之路的人为障碍,
如何在波诡云谲的官场得心应手,
如何严格治家
以不变的手段,应对干变的职场、官场,
在曾国藩身上,能够学会修身,齐家,管理之道。

能够把书本中的知识运用到人生的仕途上,并大获成功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讲究“修养”和“治事”,他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成就,其实也是一步步悟出来的,而这种开悟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与王阳明极为相似,所以后来的学者和大家们,都将他与王阳明相提并论。

有的学者则认为,从总体的个人成就而言,曾国藩强于王阳明,当首推第一人。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今市场上很多曾国藩的书,各门各类的都有,历史上对曾国藩的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都认定,他确实是一个奇人,是一个集政治、军事、理学、文学、哲学为一体的大成道儒。

我的头条专栏文章《曾国藩的大智慧30课》,就是讲述曾国藩一生智谋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其他网友回答:

曾国藩的“守成”智慧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下面用我的一篇文章详细回答这个问题。

曾国藩的“守成”智慧

(张清义谈国学智慧)

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文至武英大学士,武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他平定叛乱,力挽狂澜,中兴大清,位极人臣,流芳百世。他的成功业绩史上罕见,他的修身至圆融善终更是令人推崇之至。

同治11年3月12日,午后,62岁的曾国藩与儿子曾纪泽散步暑西花园,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我们看曾国藩一个是走得从容,一个是逝世后流芳后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善终。众所周知,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曾国藩是汉臣,清朝的政策是“满汉相防”,这自然增加了曾国藩从政的难度。再加上当时晚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局势错综复杂,国力衰败,内忧是太平天国起义,外患是帝国列强想瓜分中国。在这种危局中曾国藩能做到游刃有余,最后善终,在他从政的人生轨迹中不难发现,经常运用守成智慧,是他成就人生、完善人生的重要法宝。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谈谈曾国藩的守成智慧:

1、曾国藩认为:为官执政的秘诀是守穷。

我们知道,清朝官员的俸禄是不低的,特别是曾国藩最后已经升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收入可观,因此曾国藩虽然不至于过多么奢侈的生活,应该不至于过得很清苦,可是曾国藩和他的家人过得生活异常清苦,而且他还告诫他的弟弟和子女们:“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在曾国藩看来,勤俭节约是兴旺的根本,骄奢懒惰是失败的温床。守得住清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在官场上守穷,是保身之道,因为能做到守穷,就会遏制贪念,外人看来自己没有什么野心。在修身方面能做到守穷是善身之道。这符合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曾国藩不仅身体力行,对子女管教也是非常严厉。他的儿子曾纪鸿在北京做官,生活的非常清苦,一次曾纪鸿得病买药的钱都不够,起初左宗棠不信,后来核实情况属实,左宗棠立即慷慨解囊。对守穷的意义曾国藩是从修身的高度来诠释的,他告诫家人:“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2、曾国藩裁军不辞官,功成身退得善终。

曾国藩的湘军由很少的一千人,最后发展到五十万人,和清朝的正规军人数相差无几。并且湘军有个明显特点“兵为将有”,湘军所有人都服从曾国藩,不认皇上。这样大的势力使曾国藩无疑成了清朝所有汉臣中权力最大的一位。咸丰皇帝说了一句:“没想到一个书生,竟有这么大的本事。”这句话使曾国藩“时时警惕,居安思危,审时韬晦”。曾国藩知道,打败太平军后,湘军成了皇帝的一个大包袱。咸丰担心一旦曾国藩和朝廷权贵结盟,朝廷政权会受到很大威胁。所以曾国藩忍痛遣散了大部湘军,但没有辞官,因为曾国藩明白咸丰非常害怕他的影响力,如果他辞官回乡,皇上为了避免后患,很有可能起杀心除掉他。

3、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我们谈的是曾国藩的守成智慧,自立或自达就是自己事业有成,运气通达,就是一定程度上有了“成”,得了势。曾国藩在自己“自立”或“自达”后,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他看来:一个人的辉煌,不是真正的辉煌。一个家族的辉煌才是真正的辉煌。并且持续辉煌才会有意义、有价值、有生命力。做事业,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一个人做出的辉煌事业不是有价值的事业,要培养出人才梯队,把事业持续发展下去才是大智慧。所以在家训上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社会上他一生爱才,培养人才。家庭教育中他培养出著名外交家:他的儿子曾纪泽。在社会上他培养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柱国大臣,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天下督抚,半出曾幕。全国各省的督抚一半是曾国藩培养出来的,由此可见曾国藩立人、达人之一斑。他经常说:我知道自己想立起来,首先要把别人立起来。他经常向朝廷推荐人才,和他关系不好的左宗棠、沈葆桢都是因为他的推荐才做了一方诸侯。

4、四次拒绝皇袍加身,遏制了君临天下的贪念。

曾国藩在万事具备,不欠东风的情况下,在无数人殷切期望中毅然决然地拒绝谋反,其中原因史学家众说纷纭。在争论中我们应有这样的共识:曾国藩一生在修身,他修到了大儒的境界,“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思想在他内心已是根深蒂固。他得大势后用守成的大智慧确保了自身和家族的安康。

1864年7月,湘军攻克天京(南京)。左宗棠派胡林翼送交曾国藩一封信,上写到: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立即把“似”字改成“未”字,左宗棠的意思是让曾国藩起兵问鼎中原,推翻清政府。曾国藩把信改成“未可问焉”,就是断然拒绝造反。胡林翼给曾国藩留了字条写到: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曾国藩对此置之不理。清朝大才子王闿运亲自到曾国藩处劝造反起兵。王闿运精通王霸之学,劝起曾国藩滔滔不绝,可谓舌灿莲花,曾国藩边听边在书桌上蘸水写字,等到手下有事把曾国藩叫出去,王闿运发现书桌上水迹未干,曾国藩写了很多“妄”字,意思是说王闿运狂妄之极。王闿运最后仰天长叹,飘然而去。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领着30多位将军力劝曾国藩皇袍加身,大有陈桥兵变之势。曾国藩闭门不出,最后让人给各位将军读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众将军听后,有的摇头叹息,大失所望。有的泪流满面,激动不已。曾国藩最后出来说:“今天这事以后千万不可再提,任何枝节,我曾国藩一人担当。”

我们之所以说曾国藩万事具备,不欠东风,有几个事实很能说明这一切。如果曾国藩不做皇上是因为他感到时机不成熟,那么在这里我们就无需大谈他的守成智慧。我们看他有四大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1、湘军是虎狼之师,八旗绿营战斗力之弱无法可比。

2、东南钱粮富庶。

3、湘军内部造反情绪盛行。

4、天下英才尽归曾幕。曾国藩拥有大批人才。

当时有这样说法:天下督抚,半出曾幕。所以称曾国藩的幕府是:神州第一幕府。现在看来曾国藩不做皇上是守成的大智慧,用他给将军的对联就是对这一大智慧最好的注解:倚天照海花无数,背倚青天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向下看沧海中花团锦簇,代表着人生的很多诱惑,也暗示了人生很多虚幻之境我们看不清楚,里面的凶险很多人更是不得而知。流水高山心自知,用平静如水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品性,不要因贪念影响了自己的心智。

曾国藩的守成智慧这只是冰山一角,他的家训和家书当中关于人生的守成智慧随处可见。这也是人生的持盈保泰之道。

文章为作者原创。

标签: 曾国藩 启示 带给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