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传位于老四,而不传位于老八?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康熙选择雍正,有三个原因

第一,根据中国几千年来的传位传统,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

皇子中,雍正排行老四,他前面是皇长子胤禔,母为惠妃那拉氏。皇次子胤礽,母为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皇三子胤祉,母为荣妃马佳氏。

这三位皇子的母亲里,皇次子,也就是后来的废太子虽然不算长子,但可以算嫡子,因为她的母亲孝诚仁皇后,也就是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 是康熙少年元配结发妻子,是康熙最最疼爱的皇后。赫舍里氏不但陪伴康熙度过了早年亲政时期的所有风波,还一直在努力为康熙传宗接代,只是最开始生下来的几个皇子都夭折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皇后二十二岁時生下(嫡次子)胤礽,就难产而亡,康熙特别难过,因此特别宠爱胤礽。很早就把他立为太子。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有很好的反映,康熙晚年,尽管太子恃宠而骄,骄横跋扈,贪得无厌,但是康熙还是多次犹豫,多次废立,因为他对太子,对太子生母是有深深的宽容怜爱之情的。

所以,在废太子之前,康熙没有别的选择人选,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年龄最大的,唯一的嫡子,就是太子。皇长子胤禔看不惯胤礽,想夺嫡,很早就被康熙看穿,然后把他给废了,可见康熙喜欢胤礽是有多坚定。

太子被废以后,康熙肯定是遵循立长不立幼的顺序,那么,四爷比八爷长,是首选。虽然四爷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德妃出身低微,没有抚育的资格,但是胤禛满月后由佟贵妃抚养,她是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国舅佟国维之女,也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康熙帝的表姐妹。因此胤禛也就子因母贵了。八爷胤禩的母亲是良妃,出生后由惠妃抚养,也就是皇长子的母亲。康熙对他的好感不会比对别的皇子高多少。

第二,看品德。

所有皇子中,雍正在康熙面前表现得与世无争,刚直不阿,敢于担当,在九子夺嫡的混乱中,雍正不拉帮结派,上蹿下跳,这一点康熙是很喜欢的。雍正早年性情急躁,康熙还批评过他,但是后来他修生养性,韬光养晦,努力与各皇子搞好关系,康熙知道他是个孤臣,很满意。而八爷拉帮结派,为了夺嫡不惜坑害自己的兄弟,把朝局搞得乌烟瘴气,这一点,康熙是很忌惮的。

第三点,看能力。

雍正因为是皇子中年龄偏大的,早年自然而然经常跟康熙到处出访,代办政务,得到了很多历练——

公元1686年,胤禛与胤禔、胤礽、胤祉随康熙巡行塞外。

公元1696年,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禛与胤祺、胤佑、胤禩分掌八旗十营。

公元1702年,胤禛与胤礽、胤祥随驾巡行五台山并南行。

公元1718年,康熙命胤禛与胤祉率文武百官送大将王胤禵(一名胤祯)于德胜门。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大庆。胤禛被特意派往盛京祭祖。

康熙对胤禛的工作能力很信任,相对来说,八爷胤 禩的机会就要少很多。而众多机会中,军事,祭祀活动都是比较重要的关乎国家社稷的大事,均有胤禛参与,可见康熙对他的器重和信任程度之深。

关于“好圣孙”这个说法,当时弘历的年纪很小,表现不出多大治国的韬略和才干,康熙选雍正为帝,有喜欢圣孙的因素,也只是喜欢而已,更多的还是看重雍正的才能本生。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

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

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

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

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

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

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

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

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

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

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

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

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

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

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

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

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一起支持胤禩。

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

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

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

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

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

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

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

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

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

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

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

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

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

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

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

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

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

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得纠正下,康熙究竟是将皇位传给谁,到底是不是雍正?这本身是个谜,历史上并没有定论,由于现存的康熙遗诏是康熙身故后由雍正和隆科多两人拟定的,然后交由翰林院修改而成的,并非康熙的真迹,所以这个事情就说不清楚了。

下面先讨论下传位之谜的问题,再讨论八贤王的问题。

康熙是否传位雍正有待商榷

不可否认雍正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执政十三年,勤于政事,政绩斐然。但是还是有不少人质疑他得位不正,下面给出几个雍正篡位的观点,大家参考下。

  • 雍正早期的时候,普遍的一种说法是隆科多一人承诏的说法,但是在雍正七年,雍正的地位彻底稳固之后,然后官方首次给出了一个当年是七个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聆听了康熙遗言的说法。但是,这八个人当中,三个人已经被整死了,两个人被终身圈禁,两个人被接连三番的整治(中立派皇七子和皇十二子)成惊弓之鸟,并且雍正大局已定,再说什么简直是找死。最后一个是雍正的宠臣皇十三子胤祥。所以官方的“八人面谕”说,不得不令人起疑。

  • 雍正朝的官方史料关于康熙逝世前后的描述,前后矛盾,不合情理的地方较多。按照雍正朝的官方正史记载,康熙病危前,召众皇子以及隆科多宣布遗诏,然后只将传位遗诏告诉这七位皇子和隆科多,注意这七位皇子中不包含雍正,雍正是康熙逝世后才知道是由自己继位的。这个就很不可思议了,在康熙死前十个小时内,雍正曾三次入寝宫问安,康熙为啥不将传位诏书告诉他呢?在九子夺嫡的激烈争夺下,如果不提前告诉雍正,早做准备,很有可能出现异常变故,这对雍正是极为不利的,康熙应该不至于这么糊涂。再比如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说:“允禩、允禟都亲承康熙遗诏,方才肯贴无一语,俯首臣服于朕之前。”但之后的记载雍正又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允禟)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 再说“圣祖皇帝宾天时,阿奇那(允禩)并不哀泣,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神,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从描述看允禩、允禟不像是十个小时之前已知道传位遗诏,倒是刚刚得知雍正要继位的消息而胸怀激愤之情。

  • 康熙有亲手书写谕旨的习惯,而按照史料记载康熙去世之前曾在两处地方留下关于身后嫔妃的安排去向,后被雍正找到并安排执行了。既然康熙如此细心的连嫔妃的事情都书写了谕旨放在不同地方,那么更为重大的皇位继承人问题,居然没有留下任何书面遗诏?

  • 雍正生母的表现有悖常理,雍正即位后,她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葬康熙帝,被雍正阻止,接着又拒绝受封为皇太后,拒绝移居太后应该住的慈宁宫,几个月后,便暴病而亡了。

关于八阿哥胤禩

从个人能力、理想抱负、在朝臣中的威望来讲,胤禩是完全够格继承大统的。特别是威望在雍正继位之前是要高于雍正的,在雍正与胤禩的斗争中,雍正是比较孤立的,诸王大臣的心都向着胤禩,只不过敢怒不敢言。由于皇位的继承人并没有明确的定论,下面列举几个胤禩在争储过程中的几个不利事件,大家可以参考下。

  • 八王朋党。胤禩为人非常亲切随和,待人处事体贴细致,广有善缘,因此在诸皇子和大臣中威望甚高。这个听起来是个好事情,但对于胤禩而言我认为反倒是个悲剧。康熙素来憎恶结党营私,当所有人都说胤禩贤良的时候,康熙本能的认为这不同寻常,有朋党嫌疑,心里大为不悦。比如,太子被废之后,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召集满汉文武大臣,令众人于诸阿哥中择立一人为新太子,一定听从大家推举的建议,结果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胤禩为储君,令康熙大为意外,并颇感不悦,反倒认为胤禩柔奸成性。康熙五十七年,九卿等以请立胤禩为皇太子之名上折请安,康熙手书谕旨,予以驳斥。


  • 毙鹰事件。康熙五十三年,发生了一起对胤禩影响深远的事件,使其从此一蹶不振,彻底断绝了他夺取太子之位的可能。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在前往热河巡视的途中,胤禩应该随侍在旁,当时恰好是其生母良妃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所以没有去请安,只派了一个太监去说明缘由,表示将在汤泉处等候父皇一起回京。这本来也很正常,但是坏就坏在他拖太监送给康熙的老鹰打开来竟然奄奄一息,令康熙极为愤怒,认为这是八阿哥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诸位皇子,再责胤禩,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康熙五十四年,康熙又停胤禩及其属官俸银俸米。胤禩不久大病一场,康熙表现十分冷漠。

  • 术士相面。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党羽跃跃欲试,当时康熙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

部分学者支持康熙传位胤禵

胤禵,康熙第十四子,雍正的同母第。从小聪明过人,才能出众,为康熙帝所厚爱,注意是厚爱。支持康熙传位胤禵的观点有以下几点,请大家参考下。

  • 康熙任用胤禵为西征统帅,封大将军王,掌握军权,并在密折上嘱咐他要获取人心,是为了要他在朝臣中树立威望和有意加以培养和考验,是属意他为储君的表现,同时胤禵在西征中的表现从奏折中来看,总体上令康熙还是十分满意的,也就是说他通过了康熙的考验。

  • 胤禵回京奔丧时,雍正曾密令在路上拦截收缴他与康熙往来的所有奏折密信,严防他带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这一举动有可能是为了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禵的证据。

  • 胤禵35岁,年纪比较合适,又长期在青藏高原奔波,身体相当康健,而雍正即位时45岁,且体质偏弱。

总而言之,康熙由于儿子众多,才能出众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废太子胤礽、四子胤禛、八子胤禩、十四子胤禵都是够格做皇帝的,然而康熙究竟想传位于哪位皇子,终成为了千古之谜。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允禩的能力,以目前的资料来说,基本没有什么能够反映他能力的。就算允禩在雍正朝参与了执政,是主要参政的王公大臣之一,但是其政绩依然堪忧。比较突出的优点,就是人缘好。但是允禩的人缘好特别神奇,就是“人皆称之贤”——这话竟然还是圣祖康熙帝说的,啥意思?你的父亲,也是领导,说,“我这个儿子(部下)啊,别人都说他好。”为什么是“别人”啊,其后的隐藏的话就是,“我本人未必如此以为”。所以允禩的人缘好,是只对下而不对上的。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部门经理,手下都特别喜欢他,但是总经理和董事们都讨厌他,就这样的一个人。这种才能应该说是人君之才,而不是人臣之才——因为不要忘了,决定你生死的是你的领导——皇帝。

举个例子。康熙朝晚期,圣祖康熙帝跟允禩的关系已经不好了,内部有不少矛盾,然后发生了一个事。当时允禩大病初愈,圣祖给他下达上谕,说因为不知道你现在大病初愈能够吃些什么,所以我就不敢给你送吃的去。这本来就是很普通的家常话,结果允禩看到了“不敢”这个词,就要在这个词上做文章,认为这是圣祖给他的考验。于是允禩就去跪请圣祖康熙帝,收回“不敢”这两个字。

于是乎,在大臣们的风评中,允禩得到了“孝顺”、“规矩”。而这个事儿让圣祖康熙帝极为生气,认为为了这种小事大众干戈,小题大做,而且这件事其实是把过错都推给圣祖康熙帝了,所以圣祖康熙帝背上了“出言不慎”的锅。

这种人,圣祖会把皇位传给他?

其他网友回答:

康熙传位于老四是英明的,康熙传位给老四不仅仅是只觉得老四优于其它阿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四的儿子弘历。

康熙皇帝很喜欢孙子弘历这不是秘密,康熙皇帝觉得弘历天资聪明,是可造之材,所以很早就带到身边亲自培养,这说明年迈的康熙眼光看的很远,这点要比他的儿孙们强多了。康熙皇帝其实对四儿子胤禛也是不错的,所以康熙默许了胤禛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要不胤禛也不能顺利上位,康熙的本意就是要传位于胤禛,而传位于胤禛的目的也是让他在传位于弘历,胤禛当然也明白,果然雍正死后,传位于弘历也就是乾隆。

当时胤禛的竟争者还有老八,当时老八的名声非常好,在竟争太子的位置上很多人看好老八,可最后老八竟落选,也让很多人不解。主要是康熙在对自己这几个虎狼儿的考察后,发现老八惧内,这可是大忌啊,要知道皇帝要惧内那会很容易外戚专权的,这是康熙绝不允许的,所以康熙就把老八排除在外了。

现在很多清朝影视剧都刻意贬低老四胤禛,都抬高老八和老十四,甚至说胤禛改了康熙皇帝的遗诏,我认为这都是无稽之谈,想想看康熙要真想传位于老十四,那就不会在自己年迈时让老十四领兵在外,就会让他老老实实的待在自己身边等着上位。

现在很多清朝影视剧都说雍正上位后对待如何如何残忍,其实哪朝哪代皇权争夺不充满了血腥啊,我觉得雍正还算可以吧,唐朝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后杀得可不只是哥哥弟弟啊,就连未成年的侄子一共十个全不斩尽杀绝,雍正虽说也挺狠毒,但还没对老八老十四满们抄斩吧。

其他网友回答:

一:康熙未必喜欢胤禛,也未必喜欢老八。他喜欢的是孝诚仁皇后所生的儿子爱新觉罗·胤礽,因此在胤礽还是婴儿时,康熙就把他立为储君。当时孝庄皇太后是坚决反对的,因为满洲祖上没有提前册立储君的规矩,但事已至此,只有静观其变。结果后来真出了事,由于康熙很高寿,胤礽成年后一直等不到登基希望,尤其背后围拢在胤礽身边的大臣如索额图等人,不免暗中有些计划,但此事被康熙察觉,果断把索额图等人处死,胤礽废斥。但这一废斥又引来很多新麻烦,由于康熙的儿子们太多,有30多位,结果人人觉得具备当储君的希望,各自上蹿下跳,争斗不已,康熙无法,只得又把胤礽册立为储君,如此折腾了好几次,最后的结果是,胤礽在宫廷斗争中成了牺牲品,疯了!其他阿哥们——老大、老五、老八、老九、老十三等人,都被圈禁!这令康熙头疼不已,所以从此绝了再立储君的计划,一直这样浑着!

二:老八确实在康熙的诸皇子们中间很有才干,对待大臣们也有礼貌,因此很得朝中赞赏,大家都有册立老八为储君的愿望。但此时经过废太子胤礽之事后,康熙对册立储君之事慎而又慎,除非不选,要选就选个最合适的。老八自然也是考察对象。但老八的失误在于,也像胤礽一样没有沉住气,暗自召唤算命人张明德入宫算命,结果张明德算出老八贵不可言,这不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但此事还是被康熙查出,立即把胤禩圈禁起来,并把张明德杀掉。于是老八在储位争夺战中失败!康熙下了严谕:大臣谁有再议论册立储君者,满门抄斩!

三:在这样严厉的局面下,康熙的儿子们谁还敢争夺储君?自然一个个老实起来,有的学佛,有的参禅,有的画画,有的躲在书房里不出来,唯恐被人捉出毛病。这其中把自己隐藏最深的就是四阿哥胤禛。一开始在阿哥们争储时他就准确判断好了形势,一如他手底下的谋士戴铎所说:做英明君王的儿子太难了,倘若表现地很聪明,就会被猜忌嫌弃,没有机会,倘若表现地太愚钝,则被认为是能力不够,也没有机会!胤禛最后采取戴铎的意见:参研佛法,著书立说,对所有阿哥既不与之过度交往,也不疏远他们,与全部兄弟都搞好关系!皇帝见他不问世事,自然放心,圈禁胤礽时还特意派他去监督,胤禛对胤礽表现出了同情,这样就让康熙觉得胤禛很有人情味!但康熙这个人很能挑毛病,对胤禛的评价是:性情不定,喜怒无常!

四:在康熙考察了一番后,剩下的阿哥们就不多了。这其中令康熙比较满意的是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胤禵与胤禛是同胞兄弟,他们的生母是德妃乌雅氏。但据有关史料记载,这亲兄弟二人关系并不好。胤禵也很有才干的,更重要的是年轻。于是康熙把一些事情交代胤禵去做,胤禵都做得很好。后来青海地方发生叛乱,康熙封胤禵为大将军王,率领大军进剿叛乱。这时候已经是康熙六十一年了,冬天的时候康熙移居畅春园青溪书屋,忽然偶感风寒,慢慢加重了。

五:这是一次重要机会,四阿哥胤禛毫不犹豫就抓住了。这也是史上对康熙传位遗诏的疑惑之处,为何最后康熙选择了胤禛,而不是别的阿哥们?这就引出一些康熙死亡之谜,比如是否被胤禛给害了?传位遗诏是不是假的?把十四阿哥改成了四阿哥?因为在康熙驾崩时,胤禛正在天坛祭天,康熙身边只有胤禛的舅舅隆科多,隆科多进入内室后,诸阿哥们都在外室跪等,不久就传出皇帝驾崩的消息,隆科多出来传宣皇帝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著传位于皇四子,继皇帝位!此言一出,众阿哥们大惊,只得俯首听命。此时闻讯紧急赶来的还有老八和老九,在知道康熙传位于老四胤禛后,都傻了,因为的确人人都没想到,老四会成了皇帝,他一共处理了不到四份公务,怎么能比得上老十四,他可是大将军王啊!

这时候胤禛也从天坛回来了,已经傻了的老八倚在大殿外的柱子上,一言不发。胤禛走进内室哭了一阵,便出来安排老八给康熙发丧的事,可老八哪里听他的,挥拳狠狠砸了柱子一下,便大喊一声疯狂地跑掉了。留下更加愤怒的老九。老九跟老八是一伙儿的,见老四当了皇帝,也不敢相信,便两眼逼视胤禛,直接坐在他对面,一言不发。老四安排他发丧之事也不理!胤禛无法,只得躲开,痛哭皇父去了!

据一些外国传教士记载,当时京城的确出现了非常之变:大街上兵马异动,四处喊杀震天,所有人一律不得行走,赶回家中,九门关闭,违令者处死。后来才知道康熙皇帝驾崩了,四皇子胤禛成了皇帝!

以上就是胤禛登上皇位的基本历史情况。这里边的确有很多疑点,不仅仅今天的历史学家有疑问,当时的大臣们有疑问,就是胤禛的兄弟们也万万没想到,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破解这里面的诸多疑点,但有一点无法否认,胤禛凭借他的隐忍、等待、假装、果断、提前谋划,才能在三十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了大清帝国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


其他网友回答:

谢悟空邀请。

康熙不想把皇位传给八阿哥胤禩是真的,但是要说他就想把皇位传给四阿哥胤禛也是有很大疑问的。

先说康熙因为什么不愿意传位给八阿哥。说到底还是犯了康熙的忌讳,不知道韬光养晦,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培植出自己的势力,而且威望太高,不由得康熙不怀疑。

重点说说康熙其实也未必决心把皇位传给胤禛,雍正的即位的确有很大的疑点,最主要的就是当时的所谓传位诏书只有他和隆科多两个人知道,完全又造假时间和条件,这也是后来遭到十四阿哥胤禵及其他反对雍正人的攻击点。当然不是篡改诏书,篡改说早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能的,而是完全做一个假的!

因为康熙晚年已经被九王夺嫡之争搞得身心疲惫,其实一直也没有下决心到底选谁作为继承人,大家比较看好是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而且胤禵在前面,这点在他用胤禵为大将军王平定西北就可以看出,胤禵也以此自许,这也是符合逻辑的。这也是后来人们对雍正继位合法性怀疑的源头。

但是雍正不能叫篡位,最多叫争位,或者说合法性不足的上位,因为如果诏书是伪造的,那么康熙生前也没有指定任何人为继承人,雍正篡位没有对象啊。

也许雍正吸取了康熙的经验教训,开始了秘密立储制度,把传位诏书事先写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老皇帝一死,众臣当众宣读诏书,嗣君即位!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1722年,大清皇帝玄烨去世,随即遗诏宣布皇位由“人品贵重,深肖朕躬”的胤禛来继承。为何康熙不选被人称为贤明的老八来继位,而是选胤禛来继承皇位呢?答案就在人品贵重深肖朕躬这八个字身上。人品贵重,可以分成两方面来看。老八胤祀虽然被人称作贤王,但他的贤却是用在给自己牟利上。而胤禛的不贤(冷面),正是因为他在给大清百姓牟利,损害了百官的利益。所以从人品方面而言,胤祀与胤禛相比起来,胤祀是私德有亏的。贵重是指身份,老八的生母良妃,出身辛者库属于奴籍。胤禛的生母是已故的佟皇后,除了太子胤礽以外,可以说身为佟皇后养子的胤禛,是诸皇子中身份最尊贵者。

满清入关以后,提倡满汉融合。汉家王朝提倡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原则。这样做的目的,便是为了防止皇家子孙祸起萧墙。太子胤礽失德被废以后,从法礼上而言作为已故皇后养子的胤禛,就是名副其实的嫡子。另外大家可以查阅一些清史资料,胤禛的岳父名叫费扬古,费扬古曾率兵追随安亲王岳乐征伐准噶尔。多年以后论资排辈,大清军队中的重要将领,可都是费扬古昔日的部下。胤禛身份尊贵无比,大清军队中的重要将领又都是老丈人昔日的部下,是不是他比贤明的老八更能坐稳皇位呢?

遵循立嫡的原则,胤禛要比老八的身份尊贵很多,即使遵循立长的原则也依然是胤禛年长。所以太子被废后,首选的皇位继承人便是胤禛。外有军队将领呼应,内有弟弟胤祥辅佐。另外胤禛的养母佟佳氏,可是承恩公佟国维的女儿。佟氏一门曾出过几位皇后,由胤禛来继位更能得到后宫势力的支持。八爷胤祀继位,他辛者库出身的生母,能压得住后宫一众妃嫔吗?妃嫔们的身后,站的都是势力强大的母族。后宫势力支持胤禛继位,也就意味着朝野中势力也是支持由他继位的。所以暂不论能力,单就身份而言,即使皇位由胤祀来继承,胤祀也会坐不稳皇位。

毫无疑问诸皇子之中,康熙最喜爱的皇子就是太子胤礽。但随着康熙逐渐老去,不愿对朝野失去把控力的他,便开始通过废立的太子方式,来平衡朝局。如果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康熙不会对胤礽这般无情。真实历史中的胤礽,并非像影视剧里那样愚蠢。

胤礽被康熙反复废立的原因,是因为康熙对权力的把控欲太强,他需要用胤礽来平衡朝局。但毕竟康熙年老了,即使再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权力,他也扛不住岁月的侵蚀。只能选一个身份最尊贵,能镇得住场面且能力出众,不谋私利的皇子来继承皇位。还有一点,继承皇位的皇子,要能善待朕最疼爱的胤礽。胤祀与胤礽一直是敌对关系,胤祀继承皇位胤礽必不得善终,这是康熙不愿看到的。

君王的眼光需要看得长远一些,康熙在比较完胤禛与胤祀以后,必然会将眼光放到二人的子嗣身上。胤祀只有弘旺一个儿子,清史资料记载弘旺,在长到很大的时候才会开口说话。另一边胤禛的子嗣弘历,不但聪明伶俐,还有一个其他皇孙不具备的优点。这个优点便是年幼时候的弘历,长得和康熙很像,脸上也有一些麻子斑点。对于孩子脸上长斑,一般人会说这孩子长得真丑,但到了康熙这里却恰恰相反。

昔年康熙正是因为出过痘,才被孝庄选定为顺治的继承人。弘历长得像康熙,脸上有麻子斑点,在康熙眼里便是弘历出过痘,不会夭折。比较第一代胤禛胜出,比较第二代又是胤禛的子嗣弘历胜出。康熙放眼三代,大清皇位需要的继承人正是胤禛、弘历父子。

遗诏中的深肖朕躬,是康熙在说:胤禛你最像朕,喜欢事必躬亲。在康熙留下传位诏书的同时,他曾对张廷玉、隆科多感叹过,我给你们选了一位,坚刚不可夺其志的新主子。换种直白的说法就是:我给你们选了一位,像我一样意志坚定的新主子。果然胤禛继位后励精图治,为弘历一朝的盛世打下了基础,胤礽也活到了寿终正寝。但令康熙没有想到的是,胤禛的意志坚定也用在了对待政敌身上,胤禟、胤祀,胤祉相继被胤禛打压迫害。等到弘历继承皇位以后,他更是对胤礽的子嗣下了毒手。历史功过任后人评说,但在当时的康熙面前,胤禛确实要比胤祀出色很多。

其他网友回答:

<2>要说康熙为何不传位给人人称赞的“八贤王”,竹山解说的切入点,首先放在八阿哥胤禩这个“八贤王”的来处上。

搞清楚了“八贤王”的美名是怎么来的这一根源问题,再来逐条分析康熙对胤禩所作所为的看法,影响康熙的传位决策因素也就一目了然了。

根据满朝文武的一致评价,大伙儿对八阿哥胤禩的整体印象,是“仁义、贤明、待人宽和”。

但在康熙看来,胤禩的宽和是伪装的,于当前朝廷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民生困苦的时局极其不合时宜。康熙临终前曾对四阿哥胤禛说道:

“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但处处学得不像,朕以宽仁治国,他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已经过于放纵下头,他比朕还要放纵。就算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列祖列宗的江山由于放纵毁于一旦。”

八阿哥胤禩是否真如康熙印象中的那样,用心于“放纵下头,以宽仁收买人心”呢?

小编倾向于康熙的看法,首先就拿户部欠款一事来谈谈。

康熙步入晚年,身体和精力已经大不如前,于是把许多差事分配给了太子和诸位阿哥掌管。

八阿哥负责的就是户部一块。可是户部爆出了国库空虚的困境,究其原因竟然是皇子阿哥、满朝文武到户部借款,把整个国库给掏空了!难道胤禩不晓得把国库搞成这副烂摊子,会让康熙不高兴?

显然不是。依小编看来,胤禩这是在用国库的钱邀买人心。想不到满朝文武称颂的“八贤王”美名,有一大半竟然是胤禩用朝廷公款“买来”的!

这些从国库借款的人,一类如魏东亭、隆科多是开支入不敷出,不得不借款应付当前的生活。对于八爷雪中送炭的应急银子,他们自然是心存感激;

二类人就有些奸诈、浑水摸鱼了。以桑佩、图伦深、邓元芳为代表,拿着国库公款在外面做生意、放高利贷,趁机占国家便宜、揩国家油。这部分人从八爷那里得了好处,总想着好处能够一直延续下去,于是为着经济利益力挺八爷;

三类人的目的是明哲保身,像老状元陈文盛为了与“集体”保持同步,也跟风借了一两银子。看似没有从八爷处获利,实际上却是失去了做人为官的原则,与八爷带坏的官场风气主动妥协。朝廷还怎么指望这样的软骨头官员干事创业、伸张正义?

现在回过头来看第一集胤禩在紫禁城大殿,面对黄河水灾时的态度,知道他为何一味对康熙歌功颂德、无限淡化黄河水灾的严重程度了吧?

胤禩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国库欠款的局面!没成想这本烂账,还是被老四胤禛当着满朝文武、皇子阿哥的面,捅到了康熙跟前。

康熙这才从“祖国江山一片大红”的梦幻中惊醒过来。急急忙忙布置胤禛和胤祥到江南筹款赈灾的同时,恐怕此时的康熙就已经洞悉了胤禩的邀买人心伎俩,打从心底里扣了这个儿子许多分。

除了国库的银子,胤禩用来收买人心的钱,还有两个来处。一是九阿哥胤禟门人任伯安经营的小金库,二是胤礽自个儿名头下开的万永当铺等产业。

有钱好办事。四爷府弘时生病,太医林国康来问诊把脉,胤禩一出手就是一千两的银票,还说让特买两只好鸟玩玩。

这当中透露出两个信息,其一还是收买人心帮他胤禩在外头说好话。其二更有眼力的是,连康熙身边区区一个御医,贵为皇子的胤禩都刻意得去搞好关系。

显然,这是胤禩在用法家申不害的“术”法,培植八爷党的的“政治小团伙”。胤禩十分懂得散财花钱的法门,金银散人心聚的结果,便是“八贤王”的美名传遍了朝廷上下的各个角落。

然而康熙这头,对胤禩的驭人之术早就有所察觉。用经济手段拉拢团伙,或许康熙还能容忍,但胤禩在政治斗争中耍的阴谋诡计,却是实打实得挑战了康熙的底线。

太子两次被废,背后都有胤禩的身影。

清理刑部冤狱,胤禩夜间单独诱供肖国兴,连夜把供词送到康熙跟前,着实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的决策上,重重得加了一码。此事被图里琛捅到了康熙那里,康熙当即对胤禩下了一个“其心可诛”的严重评语。

太子第二次被废,背后的导火索,是八爷党呈送给康熙的太子向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的密信。此事虽然是邬先生通过高福把密信给到八爷手中,利用八爷党之手促成太子被废的“借刀杀人”诡计。可康熙并不知晓这些背后的隐情,只认定胤禩是企图扳倒太子的“幕后黑手”。

康熙晚年最担心的事,就是皇子阿哥间为了争夺皇位,作出兄弟相争、手足相残的惨剧。这也是为何太子第一次被废,夺位手法最为激进的大阿哥,竟然提出要替皇阿玛行万难之事杀了胤礽时,康熙大发雷霆,把他直接永远圈禁在宗人府的最根本原因。

在康熙看来,太子虽然客观上是有错在先、罪有应得,但八阿哥胤禩动机不纯,与大阿哥一样是为了拉太子下马,由自个儿取而代之。

这样的行为,着实可恶、可恨!有这样的印象在前头,康熙还怎么会把关乎祖宗江山社稷的千斤重担,放心得转位给老八这样的人!

其实在康熙心目中,最喜欢的是老十三胤祥。这位“拼命十三郎”,做事从不计较利害得失,一心只凭天地良心,胸怀坦荡。康熙深信,一旦他这个父亲或是阿哥兄弟有难,胤祥都是最能够挺身而出的儿子。

但最喜欢的并不一定最适合传承皇位,康熙最欣赏的,还是老四胤禛。

胤禛一不像老八胤禩那样投机取巧,而是急朝廷之所急实心办差。二来应对各种阴谋诡计、下套陷害,也很有进退有序的圆滑章法,比起胤祥那种一味嫉恶如仇、针锋相对的处事方法,又高明了许多。这样才是当皇帝的材料嘛!

其他网友回答:

四皇子没有参与各个皇子一系列太子位置和帝位争夺站,老成持重,是最主要原因。

标签: 贤明 康熙皇帝 皇位 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