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怒杀于吉,本质上是否是官权与神权之间的一场不可调和的冲突?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孙策杀于吉还真是官权与神权的冲突较量,孙策被称小霸王,年轻有为,雄心勃勃开辟疆土,于吉装神弄鬼用小法术盅或百姓,一些百姓怀着好奇之心跟着于吉跑,你让孙策的权威受到了多大的冲击,不说孙策不能容忍,换作当时任何一个当权者都会将于吉正法。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有关这个问题狐狸是很同意楼主的说法。

《三国志》中有一段孙策对于吉的评论可以说是非常到位的:“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孙策号为小霸王,其脾性在《三国志》的评论中虽有“勇挚刚毅”之语,但也说了他“轻佻果躁”,夸张点形容他就是个“大老粗”。这种性格使他在军队之中如鱼得水,面对太史慈这样以勇武的武将时能以义气收复,但是面对像于吉这样的仙道就不免轻视。但正是他这样轻视的人却被众人所崇拜,这就是于吉触怒孙策的由头。

《三国志》和《搜神记》中都与于吉的记载,而其几次触怒孙策可以说都汇聚在《三国演义》中,狐狸来罗列一点:

第一次,也即是狐狸上面所说的由头,《三国演义》里说的是孙策与群臣在城楼上宴请曹操的使者陈震,这时于吉出场了,诸将互相耳语,纷纷下楼参拜于吉。书中写的是孙策凭栏看到“百姓俱焚香伏道而拜。”这种阵仗引起孙策的震怒,不顾群臣劝阻下令捉拿,本意当场斩杀但被群臣劝阻;

第二次,孙夫人为于吉求情,孙策回以自有区处,下令狱卒取于吉来问,但狱吏都信服于吉,在狱中对于吉也不上枷锁,孙策知道,又是大怒。而这时又恰巧以张昭为首的数十人前来作保,这又是触怒孙策;

第三次,吕范建议孙策让于吉求雨赎罪,孙策下令若午时于吉求雨不成就将其烧死,于吉在刑场之上求雨成功,孙策见“官民俱罗拜于水中”,怒至顶点,因而出尔反尔不顾众人劝谏杀死于吉并悬尸于市。

其实书中写孙策这三怒总结出来就是在说明于吉的影响力,于吉的仙人形象不止影响下层百姓,官员小吏,甚至到了军队(《搜神记》中求雨这段描写其实是在军队中),核心官员,后宫。这种影响力几乎可以说覆盖了孙策的势力范围,这其中尤其是军队,这是以孙策武统御江东的根基。我们站在孙策的角度上思考一下:你眼前的这个人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他被众人视作神明甚至众人能为他违逆自己这样一位统治者,这种影响力是多么可怕啊。

对于一个像孙策这样的君主来说,他并不关心于吉是好是坏,而就是是这个人的影响力。我们以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孙策也是刚刚打下江东,江东新乱刚平,正是其根基不稳之时。这个时候孙策最需要的正是影响力,但此时一个像于吉这样的一位太平道仙人在民众中的影响力远超于他,而且黄巾之乱尙为过一代人,只要于吉想学张角,他是真有能力再引发一次黄巾之乱的。更可怕的是,他还将自己的影响力延伸到军队和官员之中,这是统治者权利的中枢,其行为恐怕是所有统治者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于吉是有心还是无意,他都必须死。

我们对于一件事的看法向来是来自接触到的思维导向,狐狸对于吉是好是坏的看法其实也是如此,这来自一本书,一部漫画和一部电影。书自然是《三国演义》,电影则是一部老电影《五行遁术》,漫画则是被誉为三国神作的《火凤燎原》。《三国演义》和《五行遁术》(正名应该叫《神通术与小霸王》)之中都将于吉塑造成一个治病救人的好道人,孙策是反派,而《火凤燎原》则恰恰相反。《三国演义》较为神话,孙策受箭伤之后遭于吉冤魂所扰,最后怒火攻心,导致毒发身亡,这算是天谴。《五行遁术》这一段则是于吉的五位弟子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遁身之法为师傅复仇,最后只剩下老大“土”一人活着,他远渡扶桑,成为了忍者的祖宗。如果只看这个狐狸觉得于吉确实死的够冤的,但再看完《火凤燎原》之后,于吉那处心积虑以大平道代替孙策统御江东的行动,确实说明了这样一位人物的危险性。《火凤燎原》中宗教崇拜蛊惑人心被军师们视为最恐怖的“兵法”,因为其以神怪之法治病救人,是可以引发人们的敬畏和崇拜的,其。所以这样就导致在孙策的眼中于吉只有一个结果:命可以不要,于吉必须死!

至于没有可能孙策招于吉为己所用呢?狐狸觉得以孙策那轻佻急躁的脾气应该是不会放这颗定时炸弹在自己身边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以西方神权主祭祀、王权主世俗这个角度来看待神权与官权/王权的关系。

回归话题,张角之乱是神权夺官权/王权么?当太平道信众达到几十万,编组为三十六方,每方首领称“渠帅”。若不武装夺权,依靠其教义影响统治集团的行为,个人倾向仍属于宗教行为。然而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头裹黄巾起兵造反之后,个人倾向属于利用宗教思想的政治行为。

以此推论,地方诸侯大多不会放任于吉们发展壮大后武装起义,选择了扑火于初起。

用西方神权/王权来分析有点牵强,请诸看官斟酌。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还杀左慈哪,关键还是水平。

标签: 孙策 神权 官权 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