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分数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如何?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你怎么看?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先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贤(德才兼备)与不肖之徒(无才无德,更重无徳),意思是相反的,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者,其余的两千多,应该有平庸者,也有不肖之徒。这说明,教育不是万能的,即使是孔圣人也不能够做到。这事实,也从根本上否定了“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的这句话。另外还说明,在教育中品德教育是最难的。

再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学生分数与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可以划等号。应该这样说:分数高低,不代表教育质量的好坏,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分数的高低。

众所周知,所谓的分数,是指学生对每门课程的考试得分,即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属于五育中的智育。分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其中一个标准。而对于教育质量的评判,是除了分数(智育),还包括德、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教育大辞典》对教育质量是这样解释的:“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唯分数的教育,是不健康的、不健全的。事实证明,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学生的分数自然差不到哪儿去。教育质量不好的学校,即使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是很难的,不现实的。

有关教育质量中的诸多因素,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单单地重视哪一项,或忽略哪一项,都会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整体效果,都是不可取。

其他网友回答:

学生学习能力当然要通过考试来分辨,靠分数说话。但是我认为,老师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即可,不要为了赚钱搞什么补习班,通过补习来提高学生考分是愚蠢的,这并不是学习能力的真实反映,这么做其实破坏了好的教育秩序,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出自然优秀的人才。至于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不过是说明,优秀的人永远都是少数!

其他网友回答:

分数只代表试卷中答题的成绩,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考试成绩好,更体现在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高,以及综合能力强。孔子所教育出的七二十贤就是例证,那时孔子好像不会搞题海战术,不会指导学生如何应试,也不会按分数给学生排名次,而是重在加强学生的为人、为官的德行教育。当然那时,作为教育者的孔子没有升学率的压力,也没有评优评职称的压力,他可以自由地实施自己宏伟的教育计划,自编教材,自定教法,自定教育目标。而今天的教育者,不敢雷池一步。比如用指定教材,用指定教法,赶教学进度,迎接一次次的月考、单元考、期中考、期未考,学校给排名,再按学生成绩给你考核,与评优、与职称、与绩效挂钩。如此,恐怕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丘先生也会“骈死于槽枥之间”了,何来七十二贤呢?

其他网友回答:

也就是说,圣人教出来的优生也只有七十二个,三千学生!有人居然厚颜无耻的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实我想知道,他的后代是不是都上大学了,是不是都很成功!

对老师高标准要求的家长,你们都很成功吗?为什么要求每个老师都成功呢?人的能力有大小,学生知识没学好,怪老师,品行不好怪谁?日常行为是谁在教育?是你家长吧?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分数与教育质量,是两个概念,分数,仅说明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当下硬试教育的必然提现,教育质量,是指整体教育水平的体现,他包括学习成绩及学生各方面的体现,比如,德,智,体,动手动脑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所以,他们之间,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是正相关。

社会有些误导,现在把优质教学资源集中,搞些名校,名校的教学质量肯定高,学生的分数也高,但学生的消化接受能力原来也高,因此,笼统说正相关也不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教学质量,两方面,一个教,一个学,谁是主要方面?应该是学。学又不能无师自通,因此离不开教。题目问的是教的质量,就谈谈教。

教有几层含义:

其一,宽与严。属于两种不同的教的方法,一般来说,严师出高徒,学生在自主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不到位时,克服惰性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严加管教,古代有戒尺,现代不准用,但出现密集训练,全天安排得满满的,用时间熬出来优秀,许多名高中高考成绩好就靠这一招。有非议,但效果摆在那里,家庭也认可,许多孩子在家不听话,玩游戏,送到严格管理的学校,结果学出来了。90%以上的学生,宽,松懈就害了他,严,加压就逼出来了。当然,也不能简单根据在校时间看出宽就是教学质量差严就是教学质量好,关键看结果。总的来说是严比宽好。

其二,少与多。老师围绕知识点讲得多,练习多,比择其要点通讲又不怎么做练习强。道理很简单,熟能生巧,关键考试的题目都有很大的知识量,绕绕弯,没有知识储备难以触类旁通,没有大量练习难以应对复杂。所谓老师教得好,就是把与一个知识点相关的其它内容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做练习时能多角度运用知识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解题能力自然会提高。

其三,死与活。主要指教学形式。死板板搬书,死板板练习,都属于低质量教。活的灵魂是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一个班级,绝大多数学生其实智力水平都差不多,问题出在个人素质上,粗心草率不认真不自信偷懒等等是常见的,哪一个老师能找出每个学生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并针对性的帮助解决,他一定是好老师,他的教学质量一定高。

其四,乡与城。相对来说,城里的教学质量高于乡下,主要是视野开阔,书本以外。由于存在不同考卷,因此,城乡教学不可以直接比较。现代城乡在教育这一块还是区别很大,城里孩子好多都出国旅游,想诗和远方,农村孩子只有吭哧吭哧苦读。最需要的是两相结合,真正的有用之才是用吃苦精神克服困难,毛毯衡水等等三线以下中学的教学,出来的有吃苦精神,解决技术问题就需要。

至于“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这符合人才规律,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个班级的学生都能考一样分数,基本是试卷区分度没考虑好,即使都一样能考试,到社会各自经历不同,一段时间后就又会拉开距离,有大成功,有小成功,还有不成功的,也就是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其他网友回答:

人的天分是天生的,学习只不过是一个机遇罢了,不能无限夸大学习的作用,就像一头不想喝水的牛硬把它往水里摁,它当然要顶人了

其他网友回答:

分数并不重要,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更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

第一个问题如果反过来想:不用考试的话,用什么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学习的效果?自隋代兴科举以来,考试制度历经了无数变迁才形成,其利弊之争从其诞生之日起抑或从未间断过,也尚无更好的办法取而代之。

第二个问题我从几个方面来解读。三生万物:凡多于三的人或事,我都会分为好、中、差。孔子72贤者我都记不住,就记得冉有季路贤、宰我朽木不可雕。我会本能地贴上好和差的标签以方便记忆,其他就容易忘却。

所谓贤或许是场"意外"。按进化论或演化论(个人倾向于演化)来说,人先天资质已由父母定下:学习这事儿,有人能,有人不在行;有人一学就会还能举一返三;而其他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逐渐掌握。

万一三千人中有约五百因家境穷困而不能跟从孔子学习而中途辍学,就把他贴上平庸的标签会不会太武断?

历史或文字记载是对人和事物的提炼,只选取代表性的留下,舍弃是必须的,个人以为"以偏概全"是难以避免的。

感觉言犹未尽,但说太多既无意义也浪费读者的时间,就这样将就看看吧。

谢邀。

标签: 孔子弟子 贤者 七十二 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