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否否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各言?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物理有公式和定理,人性没有固定的公式和定理,民心是一个的变数,民心就是天意。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为什么要否定?或者:我为什么要因为你的诱导、暗示而否定??难道你把自己很难接受的东西都是强加给了别人吗???

其他网友回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的经典名句。现在大家对这句话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了一种高尚道德标准,是一种文化“精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本意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求他人去做,达到以己之“心”去理解他人之“心”。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成为文化的“精华”,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自己。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句话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完全是一句空话,是一种文化糟粕。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路,如果一件事情,本人不愿意做,也不要求他人做,那么这件事情要谁来做,还要不要做?如果这件事情不需要做,你也不用做,我也不要做,大家高兴都不用做,这可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本源。可是,在现实中工作总要有人来完成,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面上看似精华,但对解决现实问题没有任何帮助,使其成为一句空话的糟粕。

那么我们如何对待这句话?正确的做法是:既要说出这句话的积极意义,也要说清楚这句话的消极意义,才能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但是,现实中有些中国文化学者仅仅讲这句话好的方面,从来不讲这句话坏的方面。类似的问题还有“上善若水”。水本来有好坏两个方面,但是如果根据“上善若水”,我们仅仅讲水是如何如何好,而不讲水的坏的方面。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反而是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反感。我们应该根据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客观公正评价这些经典文化“名句”。

其他网友回答:

"各言“?"名言“?"格言”?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要明白:《论语》每句“论”道之“语”,都是对执政治世者说的!而不是对普通百姓大众说的。

故,“己”,指的是“君子”——即执政治世者。“人”,指的是“民众”——即普通大众。

做王做官的自己不想被干扰,也就不要让自我去干扰百姓。

做王做官的自己不想被压迫,也就不要让自我去压迫百姓。

做王做官的自己不想被欺谝,也就下要让自我去欺谝百姓……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的思想是有一个体系的,他的思维方式是“推已及人",先考虑自己的想法再推广到别人的想法。

比如,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

这种观点,只说对了一半。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有共性的需求,也有个性的需求。人的个性需求五花八门,内容丰富,不能只用一种观点来要求所有的人。儒家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佛家和道家持否定的态度。

对于个人而言,你不想要的东西,也许我需要,你想要的,未必是我想要的。

这种观点本身就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的做法。

孔孟建立了儒家思想,他们到处推销自己的思想,但在他们在世时,并没有多少人接受,到了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儒家思想才被汉武帝定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同时强迫中国人民必须按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的等级制规定工作和生活,这套思想统治了中国2000多年。

在中国,古代社会,也有很多人不喜欢儒家思想,他们喜欢道家思想,佛教的思想。

辛亥革命才推翻了这套体系,建立“三民主义"。后来,共产党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才真正解放了中国人民群众。

其他网友回答:

自己不想去做的事,不要强行让别人去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在单纯的文字面前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现在很多人在用这句话,意思也很多,处在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的理解

标签: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孔子 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