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毛泽东在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时为什么下大力气搞简化字和推广普通话。毛泽东是师范毕业的,他对中国教育的观点肯定是超过一般人的。在旧社会,能读书识字就是秀才了,文盲率极高,这是极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中国要赶上西方国家,首先就要解决文化问题。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永远不会站在世界前端的(看现在的非洲),而繁体字书写慢,笔画多,难以掌握,且因各地方言不同,同一个字,南北方读音完全不一样,这都是不利于文化普及的。而简体字是当年的许多专家团队论证才通过的,其实很多简化字都脱胎于行书和草书,是有来源的,不是生造字。正是简化字和普通话的推广,使中国人在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基础上的文化脱盲。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世界上最大群体的制造业员工。学过简化字,再看繁体字,基本上也能看明白。汉字在历史上一直在演化和进化,简化字是现在的最高形态,实践也证明了简化字的优越性。如果说一定要推翻简化字,重用繁体字,那干脆再彻底些,直接学汉字的最初形态——甲骨文好了。这就纯粹是让历史倒退。迟早一天,历史会证明,毛泽东的推广普通话和简化字,是与秦始皇统一文字一样伟大。
其他网友回答:当然没必要。
文字普通人是交流的媒介,只要满足工作、生活的需求即可;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就算不恢复繁体字,大家也是要掌握的,恢复一说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在我看来,汉字简化的大方向是没错的。多亏了汉字简化,一举解决了我国建国初期的文盲问题。
新中国建国之初,不识字的人口比率达到80%。因此,国家在进行扫盲运动时,必须要通过书写简单的简体字来推广。第一批285个简体字在1956年由国务院审批通过,规定除古籍翻印及特殊材料外,其余出版物一概要用简体字。这个决定直接消灭了1亿文盲。
事实上,真要是恢复繁体字,大家肯定受不了。
以“卫生”这个词为例。旧中国时代,人们的身体健康堪忧,卫生观念的普及,不仅直接改善了老百姓的身体状况,也是现今最广为人知的概念。但是,我们看看卫生的繁体字吧:衛生。如果推广如此繁琐的字,那么当时还会有人了解这个概念吗。
总而言之,虽然汉字简化的方案需要被调整,但是恢复繁体字是纯粹没必要的。
其他网友回答:简单说几点,请大家讨论。
一、开弓没有回头箭。
改繁体字,多少书籍、印章、门牌、路标等要改,所有人的身份证、房产证要改。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全民的习惯难以改变。简化字推行几十年,在大陆至少四代人心中定型,读写简化字成为十多亿人的习惯,要改成繁体字根本不可能。
二、简化字是历史的进步。
汉字简化是历史的进步,极大的提高了人民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少数字简化得不妥是存在的,但影响微于其微。汉字简化,便于学习和书写,行声字、会意字的妙处也基本保留了。要说象形字,楷书出现后,象形字就很不象形了,为了象形字象形,就要回到先秦时期了。
三、批评简化字的段子只是吐槽。
繁体字“亲”由“亲”和“见”组合起来的,现在只有“亲”,亲不相见,还怎么亲啊?“爱”字“无心”了,所以人没有爱心。这些用来吐槽可以,大家笑一笑嘛。有人却以此较真,说一些不好社会现象是简化字造成的,要求恢复繁体字,大家还是笑一笑吧。爱写作有“心”的繁体的时候,就人人有爱了?亲写作繁体的时候,不还是有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吗?不还是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闺中梦里人”吗?
四、汉字输入法的进步,不能抹平繁体字的劣势。
现在人写字很少了,电脑上、手机上的汉字输入法很先进,录入繁体字和简体字,在难度上已没有差别。但繁体字笔画多,屏幕显示上的劣势还是显而易见的。
五、有专业人士能识、能写繁体字就够了,非专业人士对繁体字有兴趣的,当然可以钻研,这比打游戏要有文化些。
欢迎大家讨论指正,想了解更多可关注我,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大家讨论“繁体字”这个问题。我是千千千里马,关注汉字的发展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话题。
所谓的“繁体字”,这是中国近代“文字改革运动”中产生的一个词汇。近年以来,不断有一些人企图“恢复”繁体字,这是非常可笑的举措。
在传统的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是没有“繁体字”这个名词的。
但是,中国的文字发展史却存在繁体字和简体字。例如“万”这个字,我们古代的标准字是“萬”而不是“万”。例如唐代和唐代以前绝大部分的万都写作“萬”而不是“万”。但是,也有少数书法家写作“万”。例如东魏兴和二年的《敬史君碑》里的“胡骑百万”的万,就写作简体字的“万”而不是,但是通行的“萬”。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汉字,用于文献的汉字,大体上只有7000字左右。这个数字从甲骨文到今天,就完整规模来说,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但是,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的《康熙字典》,汉字的收录几乎翻了五倍!
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录九千多字,而《康熙字典》收录了四万多字!
那么中国的汉字有四万多字吗,这些字,都是什么字这么多?
其实,这个字真的没有那么多!今天的《新华字典》,虽然有一万一千多字,但是,也只有7000多字。
至于《康熙字典》里的四万多字,大部分都是“异体字”、“俗字”。真正属于常用的同义的字来说,其总字量仍然是7000字左右。
中国真正的汉字,即活的文字 总是保持了7000字左右,这是世界文字史上的伟大奇迹!
但是,近代中国绝对的落后,使得一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希望从中国文字的改革入手,加快现代化的进程速度,于是提出了中国文字要拉丁文化的设想,这就是被后来称为“废除汉字”的一种“汉字改革”思潮。
从当时中国的主要的历史任务就是“救亡图存”来说,那批知识分子的主张虽然激进但是,主观愿望是纯粹的积极的。
但是在民国时代,要实现汉字改革的愿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于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改革的第一步就是简化汉字,并且很快就推出了第一批简化字方案,受到群众的欢迎。
我们今天的《新华字典》,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简化字为主体,并且兼顾对繁体字的激活,由国家支持文字改革运动的伟大历史性成果。
《新华字典》推行将近60年以来,不但对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而且对新时代的世界人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简体字,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实现“书同文”理想的伟大实践。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内地青年中国人民,对于汉字改革的历史不是很清楚,对于外面世界的了解,几乎为零,所以,当他们走进香港,走进台湾,或者走进外国,发现同样的汉字,外面却是“繁体字”。
一时,觉得“繁体字”就是繁荣昌盛,简体字就是贫穷落后。
不少人居然学习起繁体字来。
这是一种误会。
实际我们使用简体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因为,当初采用简体字的理由很简单:仅仅是为了从总体上节约时间。
但是,随着汉字书写从手动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少人觉得简化字缺乏汉字固有的欣赏趣味了。比如,有人说:现在家族没有什么密切联系了,都是简化字惹的祸。因为繁体字的“亲”是由“亲”和“见”组合起来的,现在只有“亲”,亲不相见,还怎么亲啊?
又比如说,我们有一个人口必须按计划生产的“计划生育”的发展计划,这事儿,也引起一些人拿简化字说事儿。说产生的“产”不“生”了。
更搞笑的是说“爱”字“无心”了。因此,要求把简化字的爱字,恢复到繁体字的“愛”的样子,还美其名曰,这样可以教会孩子有爱心。敢情非汉语国家没有汉字“愛”的写法,是不是永远不知道怎么爱了?
今天,汉字的书写,已经基本甚至完全从写字的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了。我们在新的汉字“书写”条件下,已经,没有写字的速度和写字难度的差异了。例如,手写简化字“万”是三画,而繁体字的万需要12画,但是数字书写标准字和繁体字的“笔画”却都是一样的。
这样,看起来繁体字与简体字的书写是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了,那么恢复繁体字,不是全世界的汉字都一样了吗?
这看起来有道理,其实,没有看到简体字的历史性的积极意义。
简化字由于笔画少,在新媒介上,看起来比繁体字更清晰,也更美观。比如一个“才”字,如果是繁体字,看起来都不容易辨别。
恢复繁体字,也不是历史的倒退,但是,简体字也符号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所有简体字,基本都是古代的俗字。由于汉字的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些下级知识分子创造的汉字并不被他们认可,于是,被视为“不规范”文字。
实际上,汉字从一开始就是从基层改革的。例如,隶书就是下级官吏使用的书写方法,最后还是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而高级知识分子在书写的过程中,随意多一笔少一点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字虽然也是优秀书法,但是,也不一定被历史认可。
当然,简化字也有一定的不足,例如,人云亦云的云,与云彩的云不是一回事。
不过,这些问题,并不影响简化字的使用。毕竟,繁体字也不完全不够解决我们对古典文学的研究。
而简体字,已经是大势所趋,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规范汉字了,这个伟大成功绝不能被改变。
其他网友回答:恢复繁体字是不可能的,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汉字不仅不能恢复繁体字,而且还需要进一步简化和废除一些死字,僵字,使它真正成为一种人们易于掌握的交流工具。
历史的总是向前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也说明了这一点
威海链 » 如何看待恢复繁体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