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看到的《二十四史》中的《宋史》,篇幅最多。我有一套中华书局2000年1月第1版的《二十四史》,全套63册,《宋史》就占了11册。
全书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多一倍;志的份量也是占第一,食货志十四卷,比《旧唐书》多七倍;兵制十二卷,是《新唐书》兵志的十二倍。更为厉害的是,礼志二十八卷,占了整个《二十四史》全部礼志的一半。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指出《宋史》的几个特点:
一、宋史事最详,多国史(宋)原本。
宋代时史学已兴起,史官记事制度十分完备,官修、私撰记事都保存了颇为丰富的史料。元末撰修的《宋史》,基本上是利用旧有的宋朝国史资料整理编撰而成,占有资料丰富,记事最详尽,编撰成书时间也很快。元顺帝于至正三年(1343)三月诏令丞相脱脱主持编修辽、金、宋史,到至正五年(1345)十月,两年半的世间《宋史》就成书了。
二、宋史各传多有回护。
由于《宋史》基本上是依据宋朝国史资料编撰而成的,而本朝记事,一般存在多记善,少记恶与丑的毛病。除了大奸大恶之徒如章惇、吕惠卿、蔡京等少有讳饰外,“其余则有过必深讳之,有功必详注之。”,所以宋史的记载是不能完全相信的。
三、宋史各传多有附会。
列传中多有把张三的事安到李四头上,窜乱颇多,甚至有一人两传。
《宋史》基本上保持了宋朝国史的原貌,它有一个以上史书没有的特点,就是始终遵循程朱理学的基本思想,清代钱大昕说:“宋史最推崇道学,而尤以朱元晦为宗。”
由于宋本朝记载北宋史料特别详细,到南宋中期以后“罕所记载”,《宋史》比着葫芦画瓢,便成了头重脚轻,前详后略。
但毕竟《宋史》对于宋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都做了详尽的记载,是后世研究三百多年宋朝历史的基本史料。所以,我们也得感谢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这部体例庞大的史书。尽管它有毛病。
其他网友回答:在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中,《宋史》以卷轶浩繁而著称,拿《宋史》与新旧《唐书》做比较,《宋史》2000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的列传多1倍,《食货志》相当于《旧唐书·食货志》的7倍,《兵志》是《新唐书·兵志》的12倍,《礼志》篇幅相当于二十四史所有《礼志》的50%。
《宋史》成书时间短,只用了短短2年零7个月,编纂过程比较草率,整套史书的结构也编排失当,较为混乱。但是在存在这个比较粗糙的最大缺点同时,正因为对史料缺乏认真鉴别考订与剪裁,大量保存了《宋史》修史过程中参考依照的宋代的国史、实录等史料,在这些史籍现在已经基本上亡佚的情况下,《宋史》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换言之,《宋史》就是保存宋朝官方与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本书,弥足珍贵。
从我们了解宋朝史料的角度,《宋史》的详远胜于略,至于《宋史》在修史上存在的偏见或者疏漏,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谁该入列传谁不该入列传,其实对现代的人们意义不大,因此,《宋史》的优点是远远大于其缺点的。
并没有什么证据显示元朝修《宋史》的时候刻意歪曲以利于亡人之国先亡其史,反而我们能够不时发现很多吃元朝饭却为宋朝鼓吹的例子。
其他网友回答:“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至正五年(1345年)成书,三本史书将近700万字,只用了两年半时间,总撰官阿鲁图汉字都不认识,其修史的草率性可见一斑”。
官修史书以严谨,真实为己任,为了求证一件史实,往往要耗费数年之功。蒙古人用了两年多时间,就修成了三个朝代的史书,将近700万字,时间上是有些太仓促了。
有人反驳说:总撰官不识汉字,他手下的总裁官水平高就可以了。
但真实情况是蒙古人靠武力得天下,根本不把读书人放在眼中,元朝立国近百年,只进行了16次科考,还有八次是修成《宋史》后进行的,16次科考一共录取进士1139人,其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占总数的80%还多,而创建了这种世界上最先进选才制度的汉人,百年间中进士的还不到200人。
而且汉人既是中了进士,也只能被授予九品小官,根本没有机会进入朝堂,参与式书的编撰工作。况且在修史之前,因丞相伯颜弄权,十多年没有开科取士,那些读书人连参加科举的机会都没有,哪有资格做总裁官参与修史啊!
崖山海战是1279年,到元顺帝下令编撰《宋史》,已有64年,距离宋太祖立国足足过去了384年,而且《宋史》的特点是北宋繁南宋简,距离时间越长内容越丰富,因为可以随意添油加醋,而又死无对证。就如同现代人给皇太极写传奇,弄出个路人皆知的《孝庄秘史》来。
蒙元编修《宋史》,绝不是为了弘扬文化,传承文明,而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蒙元为什么良心发现,突然想起修史了呢。
元朝吏治腐败,横征暴敛,克俭杂税又如牛毛,全国的税额比南宋时高了20多倍,老百姓民不聊生。
元朝统治者更是把全国化为四等人,汉人和南人被视为贱民,一个贱民的价值和一头驴子相仿,五户贱民才能合用一把菜刀,所有贱民的女儿出嫁,都要先陪蒙古人睡三天。
元朝丞相伯颜更是扬言,要杀光天下姓张、王、刘、李、赵的汉人。
官逼民反,1325年,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农民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1337年,广东朱光卿,聂秀卿,带领农民起义。第二年,彭莹玉与周子旺在江西袁洲起义。到1342年,也就是元顺帝下令编撰《宋史》的头一年,农民起义已经遍布全国,仅河北一带就有三百多起…
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汉人发起的,所有起义军领袖都无一例外地声称自己是赵宋王朝的后裔……”
《宋史》编撰完成后。只过了七年,至正十四(1354年)年九月,韩林儿领导的红巾军在高邮之战中,击败蒙元右丞相脱脱率领的百万大军。
同年韩林儿在亳州(今属安徽)称帝,建国大宋,改元龙凤,以其母杨氏为皇太后。自称为宋徽宗九世孙,故国号称大宋。
是年五月,红巾军攻破汴梁,龙凤大宋政权还都汴梁,圆靖康之夙愿。
同年韩林儿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口号,组织三路大军北伐。先后攻占了山东、河北、陕西、四川、山西,又出奇兵攻占了元朝的上都(今内蒙正蓝石别苏木),大同,辽阳,最后把平壤也拿了下来。在辽东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
顺帝征四方兵入卫,议欲迁都避其锋。(明史·韩林儿传)
韩林儿所部在山东击毙了蒙元第一名将查罕帖木儿,在河北南皮击杀蒙元宣抚使董抟霄。 龙凤宋朝对元朝中央政府的打击是致命的。基本把元廷中书省直辖的今河北,山西一带的政权组织扫荡一空,大都元廷基本成了空架子。
这也意味的蒙古统治者即将被逐出中原,才组织编撰了《宋史》。
蒙古人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全天下的读书人,赵宋王朝有多么不堪,跟着他们造反,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宋史》里的内容,极尽丑化赵宋之能事,大多数内容都是无中生有,基本上没什么史料价值。
蒙古人穷凶极恶,残暴至极,每次攻克城池后,都要进行屠城。公元1277年,蒙古人征服西夏。将西夏从皇帝到乞丐全部杀绝,近两千万人被屠杀,党项民族从此成为历史。仅西夏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就有80万平民被屠杀。
大金国最盛时有4000多万人口,被蒙古人征服后存活下来的不到400万,90%多的平民都被蒙古人屠杀了。
崖山之战后,蹈海殉国的大宋军民不过二三十万,蒙古人岂会放在眼中,更不用说他们有什么恻隐之心。
大宋立国300多年,就凭十几个半吊子文人,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修出了一部500多万字的国史,萝卜快了不洗泥,这样的史书能做到前后通顺就很不错了,至于史料价值就根本不值得一提。
就是编撰《宋史》的人也觉得难以自圆其说,又编撰了《辽史》和《金史》来佐证《宋史》的荒谬。甚至把大宋年间编撰的《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篡改。
编撰《辽史》时,辽朝已经亡国200多年了,根本就轮不到蒙古人为他们唱挽歌。
《辽史》的内容更是荒谬之极,其中最大的漏洞就是契丹文字使用了300多年,(金朝使用了将近100年契丹文),留下的史料应该是浩如烟海,但废除契丹文诏书下达几十年后,编撰《辽史》的总裁官,竟没有一个人识得契丹文。
向皇帝汇报辽国留下的资料太少,一个立国200多年的朝代,其国史只有不到50万字,蒙古人的治学态度可见一斑。
就这本残缺不全的《辽史》,还被后世那些没脑子的书呆子赞为“元修三史”中的最佳。
《金史》中记载的内容和《辽史》大同小异,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大宋。而这两本史书记载对大宋作战的记录,是胜利连着胜利,整个大宋王朝,文官贪婪,武将怕死,皇帝昏庸无能。
蒙古人这样安排,有他自己的道理。辽国是被大金国灭掉的,大金国又被蒙古人吞并,而辽国和大金国对大宋作战都是屡战屡胜。
结果却是看是弱不禁风的大宋,独立抗拒当时威震天下的蒙古铁骑44年。要知道,蒙古人灭掉大金用了24年,(大部分时间休兵,期间还灭掉西夏),蒙古人灭掉俄罗斯只用了两年时间。又用了一年时间,击败了威震欧洲的条顿士兵,把他们每个士兵都割掉一只耳朵带回蒙古草原。
当时所有的大国,在蒙古铁骑面前都不堪一击,只有大宋,竟然苦苦坚守了40多年。
据跟随蒙古人作战的欧洲士兵记载:在四川钓鱼台曾经有一场血战,蒙古大汗蒙哥,亲率10万精兵围攻钓鱼台(要知道,蒙古铁骑击败俄罗斯60万联军,也只出动了两万兵力)。
守城的宋军,只有大将王坚带领下的两万人。整整18个月的腥风血雨,占尽优势的蒙古铁骑寸土未得,最后连蒙古大汗蒙哥都被飞石击中身亡。
所以钓鱼台也被欧洲人称为上帝折鞭处。(欧洲人相信蒙古人是上帝派来鞭挞他们的使者),正是由于大宋的不屈抗争,欧洲才免于灭顶之灾,因为当时蒙古人第四次西征军已然组成,正是因为蒙古大汗的突然去世,才让这次远征成为泡影。
而这么大的事件,在《宋史》中根本没有一点儿记载。在《宋史》中记载的,只是无穷无尽的谎言。
由于后世的朱元璋奉蒙元为正统,目的是为了隐藏他戕害小明王,篡位的事实,后来的满清更是因为大金国亡于大宋之手。
出于不同的目的,明清两朝把本来就已经漏洞百出的《宋史》更是肆意更改,所以看到有些历史大V动辄把《宋史》奉为经典,实在是学而不思则罔的书呆子。
其他网友回答:史家评论:北宋外乏良将,南宋内乏良相。缺将少相的王朝能不受外敌欺凌吗?连个小小的西夏都奈何不得,由此可见一斑。
其他网友回答:宋代文治、武功略逊汉唐,然经济的发达、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荣则远超汉唐,近代大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天水一朝(赵宋王朝)。而要了解这一光辉灿烂的时代,《宋史》将是一部很好的入门参考书。
宋史,是元末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的官史,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宋史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
元朝修《宋史》时,拥有足够的资料。
《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宋史》的体例完备,融会贯通了以往纪传体史书所有体例,纪、传、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创新。
《宋史》的列传比前代史书都丰富,共收入两千多人。
《宋史》尊奉道学(理学)的思想倾向很明显。在《儒林传》之前,首创《道学传》,记载了两宋的道学家,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等,突出了道学的地位。
《宋史》尽管疏漏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资料。明清以来,不少人对《宋史》加以纠正或补充。
《宋史》也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
《宋史》的最大缺点是比较粗糙。由于成书时间短,只用了两年零七个月,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此编纂得比较草率。《宋史》是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在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贯通北宋与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间的大量历史记录,很多史实都是其他书中所不载的。
特别是《宋史》的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和艺文十五志,记录了一代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社会经济、行政沿革、图书目录等等,虽间失芜杂,为后代治史者所訾议,然其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说起《宋史》,不得不说一个人,就是它的作者托克托(1314-1355),他还有很多名字,比如脱脱等,这就不说了,字大用,蒙古族人,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他修了宋辽金三史,参与者23人,理事两年零七个月。
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三月,下令修撰,至正五年(1345)十月成书。托克托奉诏领修此书,但于正四年(1344)五月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都总裁。
宋朝的史学极为发达,起居注、时政记、日历、会要、实录、国史、等史料众多,且史料纪录保管至为周密,易代之际,元人获取了宋史馆所存的全部史料,所以《宋史》资料极为丰富。但是,本书编写中对史料缺乏鉴别、考订和剪裁,结构比较混乱,总体上显得极为粗糙。《宋史》的内容上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下迄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供320年。
其他网友回答: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徽宗、钦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上,北宋灭亡。其后,徽宗之子康王赵构南下称帝,是为宋高宗,经过一连串战争后,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与金达成绍兴和议,向金国称臣,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后维持至江南偏安统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元军南渡,南宋都城临安陷落,领土多被元军所侵占。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继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宋史》出于元代,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负责此项文化建设的, 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
那么这两位是谁呢,能担当起如此的重任呢?
简单的介绍下
脱脱为中书右丞相,有史学家曾说,如果脱脱的改革计划能顺利的实施,说不定元朝这个时代能延续个几十年,就这么一个改变朝代牛性人物,最终也死于小人的弹劾,直到死后七年,才得以昭雪复官!
阿鲁图也是中书右丞相,有人说他不识汉字(因为他是元朝人)但他手底下了,一帮文人才子。如欧阳修的后人欧阳玄等!
用两位元朝的丞相编辑此书,可见元朝对此重视的程度。
全书《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可惜了这么浩繁一本书,才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仓促间必然有些粗糙
《宋史》遵循的思想是程朱理学,有《忠义传》与《道学传》,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等皆能入传,《忠义传》人物达二百七十八人之多,清人钱大昕说:“《宋史》最推崇道学,而尤以朱元晦(朱熹)为宗。”但他对《道学传》持反对意见。
《宋史》的修撰遵循“先儒性命之说”,“先理致而后文辞,崇道德而黜功利。书法以之而矜式,彝伦赖是以匡扶”。《宋史》否定王安石变法,将变法派吕惠卿、曾布、章惇等人列入《奸臣传》,主张北伐的韩侂胄亦列为奸臣,一心求和的史弥远却未列为奸臣。
名将王坚于《宋史》中无传。有关蒙古灭宋战争中蒙军战争失利的记录,也多所删削。
《宋史》与《金史》虽然均成于元朝,但两史不同处甚多,例如:《宋史》写岳飞战无不胜,
更大破金人,《金史》仅称“(兀术)自率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宋史》记载岳飞事迹多取自其孙岳珂的家传《鄂王行实编年》,有若干可资研究的疑点,如郾城之战是否为大捷仍待商榷,十二道金牌的真实性。八字军统帅王彦攻下新乡城,岳珂竟将战功算在岳飞名下,《宋史·岳飞传》亦据此照抄。另外,岳家军是否果真秋毫无犯,亦可商榷
由于《宋史》仓卒写定,检校难周,又出于众人之手,因此,它在文字修饰、史料剪裁、史事考订、全书体例等方面,未免有些自相矛盾
但是由于《宋史》保留元朝所有的大多数史料,因此不同于以往史官在修史时在维护当代政治因素下进行非客观的窜改,因此保留最详尽的史料供后人考阅和重修,为二十四史中篇帙最为浩繁的史书。
其他网友回答:《宋史》的主要史料来源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记述,而这些史籍如今几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书中虽然也有引用,但取舍、详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记载宋朝历史的各种文献中,只有《宋史》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内容广泛而丰富,史料价值相当高。
史家普遍认为,《宋史》是保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要想了解宋朝历史便不可能脱离《宋史》,后世众多的修订之作,虽然确实各有其长处,但却不能取而代之或者与之并行于世。
宋代文治、武功略逊汉唐,然经济的发达、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荣则远超汉唐,近代大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天水一朝。而要了解这一光辉灿烂的时代,《宋史》将是一部很好的入门参考书。
《宋史》和《金史》都是由元朝史官编写的,都是官修正史。然而,《宋史》和《金史》两书中的一些记述,尤其是关于宋金之间战事的记载,却有不少差异。
《宋史》的编者以南宋遗民为主,《金史》的编撰者则以金国遗民为主,但是辽、金、宋三史的审核权及最终决定权则掌握在蒙古史官手中。
o4YBAFRE99GADvHVAAKxkq8PwS0277_b_meitu_66.jpg
《宋史》便是元朝史官在宋代官修史书的基础上稍加排次整理修订而成,《金史》则基本来源于原金朝史官所撰写的金国的国史、实录、日历。
在对待宋金两国以及《宋史》、《金史》中与宋金战事相关的描述上,元朝史官的态度是中立的,基本上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而且在保留宋朝史官记载和金国史官记述的同时,在人物传记的结尾加入了作为局外人的元朝史官的客观评判。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同样是元朝中央政府组织史官编撰的官修正史,关于宋金战事的某些记载,《宋史》和《金史》却存在一些差异。
《宋史》缺少前期整理,而后期修撰时间又相当仓促。故《宋史》修撰者面对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史料,匆匆急就,致使《宋史》在史料的裁剪、编次、修饰、检校,以及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相当粗糙。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宋史》却是保存宋代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因而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关于这些,以往的史家早已指出。
《金史》不提蒙古对金国的威胁,也不提刘豫的伪齐政权,而关于宋金两国在1140年前后发生的诸多战役的记载,更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
《金史》记事经常避重就轻、为尊者讳,甚至刻意地隐瞒金国军队的败绩,片面地夸大金将的战绩,这些在《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关于1140年宋金战事的描述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历代屡有重修宋史之议。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王洙完成《宋史质》100卷,嘉靖三十四年柯维祺编有《宋史新编》200卷,王惟俭有《宋史记》250卷。清代陈黄中编《宋史稿》219卷、陆心源编《宋史翼》40卷,朝鲜的李算也编了一部148卷的《宋史筌》。这些改订之作,虽然改进了《宋史》的某些缺点,但没有一部能够取代《宋史》。
乾隆末年,邵晋涵发愤重修《宋史》,钱大昕、章学诚曾参与制定体例,邵先撰《南都事略》,然後再修《宋史》,惜书未竟而卒。
历代屡有重修宋史之议。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王洙完成《宋史质》100卷,嘉靖三十四年柯维祺编有《宋史新编》200卷,王惟俭有《宋史记》250卷。清代陈黄中编《宋史稿》219卷、陆心源编《宋史翼》40卷,朝鲜的李算也编了一部148卷的《宋史筌》。这些改订之作,虽然改进了《宋史》的某些缺点,但没有一部能够取代《宋史》。
乾隆末年,邵晋涵发愤重修《宋史》,钱大昕、章学诚曾参与制定体例,邵先撰《南都事略》,然後再修《宋史》,惜书未竟而卒。
其他网友回答: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 《宋史》由丞相脱脱挂名任都总裁,帖睦尔达世、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李好文、王沂和杨宗瑞等七人任总裁,史官有斡玉伦徒、泰不华、杜秉彝、赵普、宋褧、王思诚、干文传、汪泽民、张瑾、麦文贵、贡师道、李齐、余阙、刘闻、贾鲁、冯福可、赵中、陈祖仁、王仪、余贞、谭慥、张翥、吴当和危素等二十三人,绝大多数为汉族文人。
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名为都总裁,但他素不识汉字,因而并没有参与实际编修,但他在财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给予了莫大支持, 《宋史》在至正五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宋史》的最大缺点是比较粗糙。由于成书时间短,只用了短短两年零七个月,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此编纂得比较草率。编写中对史料缺乏认真鉴别考订,资料也没有精心裁剪;书的结构比较混乱,编排失当,从整体来看,北宋详而南宋略,宋史的编纂依据主要是由南宋史馆收录的 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国史和会要等做基础。
南宋灭亡了,南宋的历史却需要总结。灭宋时的蒙元左路军主将、中书左丞董文炳,对翰林学士李盘说:“国可灭,史不可没。 宋朝历经十六位皇帝,有天 下三百余年,其历史资料全都存储在史馆内,我们应当全部收存以备借鉴。” 三月,元军主帅伯颜班师,诏令董文炳留守治事,他又派李璮将宋人所修国史及注记 等南宋史馆的各类历史典籍资料 五千余册北送元朝的国史院。 宋代重视修史,史馆组织较前代严密,修史制度比较健全,编纂了大量官修史史籍。仅官方编修的当代史籍,即有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国史和会要六种。
《宋史》是由总裁与史官三十人集体编撰,而总裁的作用尤为重要,如欧阳玄、张起岩、李好文等,都颇有名望,因此宋史的编纂时间虽然短,但是由于编纂人员的素质很高,所依据的历史资料又来源于南宋史馆的原始资料,所以编纂工作本身还 是很出色的。所以《宋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其史料价值十分珍贵。尽管如此,但是由于在南宋史部分存在缺陷,所以宋史还是存在短板,这里涉及秦桧毁史的问题。
《宋史》中对岳飞的战功的记载较其它战将相对较少这和秦桧有密切联系, 《宋史·秦桧传》记载:“桧乞禁野史。又命子熺以秘书少监、领国史,…自桧再相,凡前罢相以来诏书章疏稍及桧者,率更易焚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