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为什么少有对话,叙事较多,语言确实每句写的很文学性,是不是独树一帜?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实话实说——对这部书我现在的感觉是——不喜欢。多年前为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买了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孤独》,最近慕名又买了作者中文版全球首次正式授权的新版本,可尝试看了好几次,看过几页后总是再也看不下去!可能是自己习惯了《红楼》、《水浒》、鲁迅、金庸等中国风格,觉得这部世界名著的语言不吸引我,不过瘾。说不喜欢外国名著也不对,《简爱》、《红与黑》、《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茶花女》、《莎士比亚戏剧》、《刀锋》、《局外人》以及卡夫卡等,许多外国名著自己当年也是看得昏天黑地、如痴如醉!这一本不知怎么啦,看不下去——就放回书架——绝不勉强自己,万物随缘!也许她(它)和我的缘分尚未到来,等着吧!人道:有缘千里来相会。真是:无缘对面不相识。当年读红楼梦也是几次深入不下去,现在对红楼爱得要死要活,一遍一遍总也看不够。应了那句老话:好书不厌百回读。



其他网友回答:

记忆中,在初读莎翁戏剧的同时便开始翻阅《百年孤独》。仅仅一章,完全被马尔克斯集顺序、倒叙及插叙于一体的手法给弄乱了逻辑。特别是开头那句“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接着便开始叙述他的父辈,段落间不断冒出的人民,各种复杂的关系(虽然仅是围绕布恩蒂亚家族),其实这都不是关键所在。真正关键的是家族中重复着的人名,从霍·阿卡蒂奥到阿卡蒂奥到霍·阿卡蒂奥第二再到霍·阿卡蒂奥,如此雷同的人名,难以想象轮着用了四代。

虽然各自的死法不相同,但似乎叫奥雷连诺的身上带着与生俱来的孤独。就连二代如此英勇善战的奥雷连诺将军,在最后都是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烧制小金鱼,烧满25条再一起融化,然后接着烧。而这又与他的妹妹阿玛兰塔缝制殓衣的手段如出一辙,总是在拆拆缝缝间,构成一个孤独的圆,重复着。

似乎每个叫阿玛兰塔的又都跟她们的侄子奥雷里亚诺有不伦恋,此处又是一个循环。

而纵观整个家族的衰败,会发现经历了建立—发展—兴旺—衰败—灭亡,每一代中透露着孤独,由内而外的,从眼神中透露着的,属于家族象征性的孤独。

从第一代霍·阿·布恩蒂亚和表妹乌苏娜,建立了布恩蒂亚家族,乌苏娜一直担心会生长着猪尾巴的婴儿,到最后一代姑侄乱伦真正出现了猪尾巴婴儿,无不印证着轮回,从头圆至尾,伴随着孤独。

拉升至背景而言,这份骨子里的,眼眸中影射着的孤独,是全拉丁美洲的孤独。马孔多小镇俨然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翻阅历史,不难看出,拉丁美洲经历着怎样的发展、变革、蹂躏?而那些无知的马孔多居民们,在经历了香蕉公司事件后,居然都相信了政府的说辞。

智者的第一代霍·阿·布恩蒂亚一直想走出马孔多,试图将外界的文明引入马孔多,然而愚昧无知的马孔多人反而把他当疯子看,最后终老于树下。他的儿子奥雷连诺将军走出了马孔多,带领了自由党多次运动。而后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代,在秉性上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伴随着第七代被蚂蚁啃食掉,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破译了梅尔加德斯手稿的瞬间,整个马孔多都被风卷走,消失于世上。文中大量的魔幻现实手法,是马尔克斯在向我们诉说着拉丁美洲灵魂深处的孤独。而这孤独,将只经一轮,只画一圆,无可复制。如同孤独的拉丁美洲一去不复返。

其他网友回答:

欧洲的这类小说,以前看过《茶花女》《三个火枪手》等等,但是都没有认真的看完,总觉得那些小说,人名难记,节奏缓慢,吸引不了我。所以,不好意思,我不能很好的回答你,因为,我没有看过《百年孤独》。

其他网友回答:

百年孤独,拉丁美洲魔幻现实文学的代表作,有人感觉太伟大,也有人感叹太难读,但百年孤独却是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没有争议的作品,堪称不朽和经典。

抱着向经典致敬的虔诚,急就章的浏览了百年孤独中的一点章节,评论就不敢当了,简单写几句个人感受,权当完成家庭作业到也无仿。

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国人,若不是从事西方文化和文学研究的学者,我想能耐心读完整部百年孤独的人肯定不多,毕竟中西文化的差异,除了隔山隔海,最大的差距应是环境和习惯。

莫言就坦诚的说过百年孤独对他的创作的影响,如他的丰乳肥臀。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未来的文学作品,也是完全可能出现百年孤独类似的作品的,开放,多元的文化,才是一个社会真正繁荣的标志。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百年孤独作者网照,





其他网友回答:

《百年孤独》所呈现的是西方文化的语境,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之并不十分切合,站在今天的时点回溯我们自己的百年孤独,其中的悲怆与荣光用我们自己的原创去表达内在的感伤与希望,会产生什么样的共鸣和反响?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猜想……

其他网友回答:

记得第一次看到《百年孤独》是在高中的读本里,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后来上大学后找到了这本书,几乎一口气读完。说实在,个人特别喜欢这种叙述方式。给人带人进入剧情去想事情,而不是关注人物对白。

其他网友回答:

作家加西亚写的不仅仅是对象,仿佛是在写自己,作家成了这部小说的上帝,他在主宰所有的人物。他摒弃了对话,他摒弃了觉得是多余的一切,一切按照曲折的生活轨迹去反映现实中有可能也有可能没有的世界。我们是否可以假设作家加西亚,他这部作品中的大多数人物,尽是他这个上帝的化身罢了?

可以说,在这位举世瞩目的大作家身上学到的方法并不多的。设想一下,国内那个作家用他的手法创作一部小说,能够阅读的人大概是个未知数。作家如何去创作这是他的身份决定的,他身后的国土边疆,在家走动时穿着的服装,饮食习惯个人嗜好,想象中没有太多的神秘成分,和大多数人是一样的作息。就仿佛人在画展中看一幅抽象的画,你能够读懂多少?一百个人看了就有百多个解释。作家用这种文字符号去写内心的东西无可厚非,自由的呼吸空气,自由的打破空间,作家自己营造了一个家的概念,所有的人物都是他在手上捏出来的泥塑放了进去。

我是慕名去买了这部小说,但是即使我是硬着头皮也无法将他读完,因里边的情节是支离破碎,你无法最后的卒读,读了半天他的生活细节,和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脑子里水晃晃的。看来只有哪些有名望的学者型大作家才能把他说的头头是道,还即便是这样,我们小人物还是要回避,否则整个身心不能自在的一块儿啦。

小说音乐画册等等,是艺术家用他们手中的一支笔构图,用自身去丈量这张白纸,然后去裁剪要留下的。当读者去探讨书以外的东西,就会发觉这个世界的精彩是有不同的颜色构成,作家加西亚做到了。只要大家明白这是外国人做的菜肴,他到异国水土不服也是想当然的事情了。我们可以对情节的忽略,而更加注重作者对钟情的文字符号的刻意安装,就会发现他的艺术,和耐能可贵之处啦。10、22



其他网友回答:

读书与交友一样,也讲缘分。有的书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有的书化钱买来,打开一看不能卒读摆在书架上蒙尘。对我来说,《百年孤独》就是后者。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看不下去,请不要勉强,百年孤独本来就不是大多数人看得懂的作品。如果说历史是一个大循环圈的话,那么,某一时期的现实社会则是依附于大循环圈中的小圈。似乎是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决定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结局,一开始就在吉卜赛人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密码中预示了,因此,无论这个家族中的成员如何苦苦挣扎,终究逃脱不了衰亡的命运。一百年的兴盛衰败史,更是一百年的时间打圈圈的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百年孤独确实在西方文学里面独树一帜,它在成书前是借鉴了墨西哥名著佩德罗巴拉莫这本奇书的。佩德罗巴拉莫第一次打乱叙事时空,而且生人与死人几乎没有界限,可以同一时空对话,非常神奇。马尔克斯受了他影响,创作了百年孤独,成为拉丁文学的代表作。对话比较少,纯粹叙事比较多。和他类似的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也是喜欢用长段的叙事,而且还不用标点。

标签: 百年孤独 文学性 独树一帜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