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已经受邀回答过类似话题了。再被邀请,不胜荣幸,那就转换角度,加点新料,再答一次。
一,《山海经》是本很古老的书。“老”到什么时候呢?至少成书于公元前两三百年之前,或者还要早。
司马迁公元前100年前后开始写《史记》,那个时候,他已经看过《山海经》了。而且,他不是浮皮潦草地翻阅,一定是认认真真地读了。不然,他不会专门在《史记》里讲到,他为何不把《山海经》的记述写进《史记》。这说明,《山海经》在当时是一本很有影响的书。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里说:“《禹本纪》 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华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翻译成白话文是:《禹本纪》说:“黄河发源于昆仑。昆仑山有二千五百余里高,是日月相互隐避和各自发出光明之地。昆仑之上有醴泉和瑶池。”张骞出使大夏之后,最终找到了黄河的源头,从什么地方能看到《禹本纪》所说的昆仑山呢?所以谈论九州山川,《尚书》所说的是最接近真实情况的。至于《禹本纪》和《山海经》里所记载的怪物,我不敢说。
这也说明,司马迁写《史记》,对所依据的材料,是十分客观和严谨的。另外,他没提到《山海经》的作者是谁。 二,还可以证明《山海经》既古老又著名的一点,是司马迁出生时距秦皇焚书仅几十年,写《史记》时也仅百余年,但当时先秦的典籍已经极度稀缺。
能了解到六国或更早的文献,只有两条线索,一是今文经学,这是靠授业学者口口相传,然后由学生以篆书记录而成的古文献,主要是儒家的《六经》;第二,是藏于孔府墙壁等处,躲过秦廷搜检的古籍,这样的书籍以六国文字写成,形成了古文经学。
恰好,司马迁既跟随孔壁藏书的伏生,以及古文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又拜今文经学巨儒董仲舒为师。不论司马迁从哪个渠道读到了《山海经》,能被人背诵下来的一定是重要书籍;能藏于孔壁的也肯定是书中精华。总之,《山海经》这本书很不简单。 三,最早提及《山海经》作者的,是西汉末年的刘歆。他是汉高祖刘邦四弟楚王刘交的后裔,后来改名叫刘秀,不过,此刘秀非彼刘秀。
刘歆比司马迁稍晚几十年,在儒学上很有造诣,于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赋等方面,亦为大家。
他校订了《山海经》,然后给汉哀帝上表,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他说《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等人。
比刘歆稍晚一点的东汉王充,接受他的说法,在自己的《论衡.别通篇》里说:“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止,以所见闻,作山海经”——他说执笔写《山海经》的主要是伯益。
东汉还有一本很厉害的书,是赵烨写的《吴越春秋》。里面说:“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名曰山海经”。 四,后来,历代学者研究《山海经》的不少,对刘歆所说的作者,臧否参半。不过,近代学者基本不认同这个说法,几种有代表性的见解如下——
1,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卫挺生,在《山经地理图考》一文中说,《山海经》是邹衍为“巨燕”时期的燕昭王制定的地理勘察纪录——邹衍是《山海经》作者。他又在《燕昭王之(大帝国)巨燕考》和《驺衍子今考》中做了进一步论证。 2,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认为,《山海经》是巴蜀地域所流传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古籍,他写了《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做论证。
3,台湾学者史景成认为,《山海经》是楚国史巫之官在国势日衰、臣主共忧的局势下,应运而编纂之书。他写了《山海经新证》。
4,在这些人之前,清末的大学者郝懿行的观点很值得重视。他为郭璞所注《山海经》作了详细笺疏,并认为:“周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土训掌道地图道地慝(tè);夏官职方亦掌天下地图;山师、川师掌山林川泽,致其珍异;邍(yuán)师辨其丘陵坟衍邍陉之名物;秋官复有冥氏、庶氏、冗氏、翨(chì)氏、柞氏、薙(tì)氏之属,掌攻犬鸟猛兽虫豸草木之怪蠥(niè)——他的意思是说,周朝官府中有各种各样的职官专门职掌天下舆图的档案资料,包括了中国境内的山川地理、动植物产及地下矿产、名山祭典、远方边裔的情状等等。《周礼》中,专门记载了邍、翨、薙这些分管官员的名字。
五,前面说的这几种观点,皆有其依据和考证。综合起来,确定《山海经》由谁创作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1,《山海经》成书之前,其内容已口头传播了相当长时间;正式调查纪录形成文字的,应为周朝王官,或诸侯职官,其中史巫亦为重要人物;其后,历经邹衍及其后学,包括史巫、方士之流秘观、改编;并且在形成系统文字过程中,与楚国有关。
2,《山海经》所包含的如此广博而深入的地理资料,不是邹衍或者他带领的燕国探勘队所能完成的;也不是居于南方的楚国史巫能深入各国、远方及外围可搜集到的。天下土地的地图、九州海外的舆情,只有周朝中央政府的世袭王官,才有可能保存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至少《山海经》里的《山经》部分,是周朝珍藏的舆图资料——
首先,《中山经》部分,以河、洛京畿为首,那是唐虞夏历代都城所在,也是周朝政治中心,为天下之中,非一般人能够进入并掌握其舆图;从书中可知,纪录《北山经》、《西山经》,是自京洛为中心向北、向西放射性展开调查纪录。
其次,书中记载的祭祀诸山区图腾神的祭仪,皆与《周礼》中的祭名、仪式相一致,显然是由中央职司祭祀的司巫,率领巫师集团担任,不可能出自诸侯国某些人之手。
再次,对于周朝的远方边裔,是需要“任土作贡”,向周王室“书面报告”,再由周朝职司贡职的官员整理所贡舆图予以保存,周王室靠此掌控海内外舆服情形。也正因为各地域分由不同职官纪录整理档案资料,书中不同部分,才有不同文笔、不同方言的歧异情况。 3,后来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逐渐强大,慢慢也有了掌握更多地理舆服情况的需要,且各自的行政班底日益完备,也有人开始职掌纪录地理舆服,于是出现巨燕、大楚从自己角度的记载。因此书中甚至出现以“西周”为称呼的字样。这样的内容,应为诸侯国纪录的国家档案。
4,古中国具有东、西两大神话体系,在《山海经》中俱备——炎、黄原发祥于西北,再向东发展,由此保留了早期西北的神话资料;东方滨海夷族,帝俊系统的神话资料是另一大宗,书中占了不少比重;另外,周朝统一后,殷商文化并未彻底沦没,书中保有其部分资料;还再加上南方之楚,成为重要一系,也拥有丰富的神话资料载于书中。《山海经》体现的这种神话体系纷然并陈的现象,一方面表现了非由有能力的政府一级而无法搜集;另一方面也说明聚集本身是一个过程。 (王子朝奔楚)
六,近些年来,关于王子朝奔楚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影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王子朝,是周景王的庶长子,深受宠爱。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未及立王子朝为太子而去世。国人拥立周景王嫡长子姬猛为王,王子朝击杀姬猛自立为王,后晋国攻打王子朝,而拥立姬匄,是为周敬王。于是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
这件事,是春秋晚期具有重大影响的转折性历史事件。楚本苗蛮,但自此以周王室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核心文化,南迁下行,使楚国文化一下丰富多彩起来。
而且,周朝典籍分散传播,被认为直接或间接地促生了其后的诸子百家争鸣。不然,何以楚地出土各种简帛最多,且突然春秋战国之交各诸侯国文化大盛。
同时,这件事也还涉及周朝史官老子的去向之谜;以及作为周王室档案的《山海经》的流失并至后来辗转于楚、燕,兼收并蓄,成为奇书。
王子朝奔楚,当在公元前515年前后,与老子、孔子同时。《山海经》成书,约在《吕氏春秋》与《淮南子》二书之间——即战国晚期形成《山海经》的原形;后又经汉代多人整理,成为流传至今版本。这个时间,与王子朝奔楚是契合的。
好消息是,在原来的楚界内,发现了名为“不见冢”的大片东周墓葬,随着保护及发掘,或许能够解开王子朝奔楚之迷。 (可能是“不见冢”的东周大墓遗址)
现在看到的《山海经》,三万余字,由《五藏山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四经》和《海内经》组成,总共十八篇(卷)。这个篇目,经历了若干次变化。汉成帝时尹感校订的仅为十三篇;哀帝时刘歆(刘秀)删汰、校订、合编为十八篇;《汉书.艺文志》收录的是前一个版本。至今流传的,是晋代郭璞整理注释的版本,原来为二十三篇,后出的改为十八篇。明代杨慎对郭本作过补注;清代郝懿行又作笺疏;毕沅依郭注重新校订,博采书传,被称善本。
(图片选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您好谢邀!《山海经》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古老的奇书。《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其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故事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对种种怪物的记载,诸如饕餮、穷其等上古异兽,真是让人啧啧称奇。
关于《山海经》到底是谁撰写的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迄今为止,考古界议论纷纷。有人说它是集合了许多部杂书而成,作者不仅仅是一个人,也有人说是战国至汉代初期楚人或是巴蜀人所作。
从《山海经》记载的祭祀描述中发现,里面的古人都用玉器祭祀鬼神。而中国的玉器时代介于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距今有5000多年,在这个历史阶段,就是神农氏、太武氏等氏族联盟走向消亡的时代。那时候他们祭祀都以玉器为主,良渚文化遗迹中就曾大量出现玉器,可见山海经成书应该在5000多年前,并且撰写者也是当时的古人。
那么据此可以推测,《山海经》很有可能是大禹所写。因为大禹的儿子开创夏朝,而夏朝刚好是在新石期时代晚期与青铜器时代初期,中间恰好存在过短暂的玉器时代,与《山海经》中的祭祀描述一致;其次大禹曾经治水天下,东奔西走,见闻广博,若非如此见识,又怎能把《山海经》这样包含地理生物知识的内容写得如此生动,特别是治水故事,简直如同作者亲见,很有可能就是作者真的亲历过治水过程;再加上大禹是氏族首领,他有人力物力去完成这样一部著作,所以,《山海经》是大禹所写的可能性很高。另外,《山海经》的成书也很有可能并非是某一固定时期,而是一部分成书于战国,其它部分则出现于别的时期。
总的来说,即使如今的我们没法彻底搞清楚《山海经》成书于什么年代,其编撰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也不能确定其作者是那些人,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津津乐道和侃侃而谈。尽管其中内容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但《山海经》自身蕴含的价值和对划时代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一老沈一老师已回答得很好了,我想补充一点《三海经》是我国的第一部神话小说。
其他网友回答:千古奇书《山海经》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典书籍。
《山海经》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图书之一,开中国古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此书从内容到表现形式,编书传统之先河。都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值得探索与研讨的神秘论题,留下了不少值得发掘与弘扬的宝贵财富。
《山海经》是伟大的中华文化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珍品,是中外无数读者公认的一部世界奇书。关于这部书的原创作者、成书经过、面世年代及流传与演变状况,可谓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代著家,评论家对原创的古本《山海经》都有过推论和评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归纳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山海经》的原创时代最早可推至大禹之世。所谓"大禹之世",大致可推测至公元前21世纪,也就是中国社会正处于原始部落联盟解体,奴隶制社会兴起的时代。
明代学者杨慎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他在《山海经后序》中,先援引《左传.宣公三年》关于禹铸九鼎,"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的记载,接着明确指出,九鼎图即是《山海经》的古图:"此《山海经》之所由始也⋯⋯鼎之象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著其生,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奇殊汇,骇世惊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虽然在某些细节方面亦有不同论列,但较为统一的意见是,《山海经》的原创为古图,产生于大禹之世,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书焉⋯⋯九鼎即成,以观万国⋯⋯则九鼎之图⋯⋯谓之曰《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独图与经存⋯⋯已今则经存而图亡。"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虽然在某些细节方面亦有不同论列,但较为统一的意见是,《山海经》的原创为古图,产生于大禹之世,先有图,后有文,文为图的解说与补充。
因此,其第一作者当属《山海经》原始图的创作者。可惜的是,在长期的辗转流传过程中,不仅原图的原创作者名已失传,图亦已亡佚不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山海经》母本的创作与面世年代,当在战国至秦汉之际。当代史学家吕子方先生在《读〈山海经〉杂记》中谈到:"屈原宗庙里壁画故事的脚本就是《山海经》,而且主要是《大荒经》。这不仅因为《无问》的内容许多取材于《山海经》,更重要的是,他看了描绘《山海经》的壁画故事才写出了这篇著名作品来的。"这里不仅阐明了《山海经》图所记述的故事与战国时期楚国先王庙壁画上故事的关系,将它们视为几乎是同时代的作品,还提出了屈原《无问》的创作是得益于《山海经》故事激发了灵感这一新的见解。考古学家曾昭谲等也曾明确指出:"沂南画像石中有神话人物、奇禽异兽的计有31幅⋯⋯记录神话人物、禽兽的书,以《山海经》为最完备。
此经原亦有图⋯⋯我们揣测《山海经》原图,有一部分亦为大幅图画或雕刻,有类于今日所见画像石,故经文常云:某某国在某某国东,某某国在某某国北,某人方作某事,似专为记述图画而成文者。"(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著《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拙报告》)这是说《山海经》原图,有一部分当为大幅图画或雕刻,与创始人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的画像石类似,至于经文,则是专为这些古图而作的叙述与补充之文。
其他网友回答:这本奇书流传2000年,作者是谁,至今没有定论。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三星堆古文物在上个世纪被挖掘之后,它震惊了全世界。这些古文明的器具,它的造型和材质甚至整个工艺概念,都似乎独立于与华夏文明之外。它到底来自何方,至今都无从考据。但是现在考古学者与古籍地质专家渐渐研究发现了一个神秘之处,三星堆文明竟然与至少4000多年前《山海经》所载的地貌和生物高度的吻合。
在《山海经》里有关于扶桑之树的记载,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上面还有代表日的金乌存在。这与三星堆所出土的青铜神树构造形象如出一辙。并且在三星堆的其它器物比如"千里眼顺风耳”及大立人,都可以在《山海经》里找到相关记载和对应的形象描述。
扶桑树
青铜神树
根据《中土世界》这本书所载一个观点,它讲述了世界每一个国家文明都是起源于一个核心地区的文明对外扩展,而中国自古就记载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而三星堆文明的出土,让中国文明的起源更是多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他网友回答:
《山海经》何人所作,无法考证了,但流传甚关的是它不是一人成书,而是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集合了大家众多人的口述。神话性强一点的是,当时大禹治水走遍了九洲于是纪录下这些,后来代代相传最后整理成册。
《山海经》的内容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涵盖了地理学、神话、海洋学、医药学、植物学、山系、水文、矿产、民俗、宗教、历史、科学等等。《山海经》的研究从先秦时期就已展开,两千年来大家辈出,硕果累累。个人最喜欢的还是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组诗十三首,以及经典神话学大神袁珂。
《山海经》是一种原生态的神话故事,这个时期正是众多以《山海经》为蓝本的玄幻小说故事时期,如《搜神记》等等,也就是那句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山海经》成为了众多架构世界观的原型、蓝本。
《山海经》中描述了很多远古时期的世界,如原始信封的”图腾“文化,在里面就有展现如:“我高祖少昊, 挚之立也, 凤鸟适至, 故纪于鸟, 为鸟师而鸟名" 。反应了原始人类的生命观,如夸父化身为山河邓林。就像现在地球上很多动植物濒临灭绝,我们没有办法再看到这些动物,《山海经》中有很多远古时期动物的描写,甚至有人兽同体等动物。同时《山海经》中也体现了很多远古人民的精神生活,如和谐共存,里面描述了很多动植物以及人类在一个范围内如何和谐生长。同时很多神话故事反应了人类不屈不亢以及英雄主义的精神,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等。很多故事有着强大的悲剧意识、审美价值与伦理体现、生死感念等等。
其他网友回答:山海经之前是夏帝“禹”与伯“夷”所写。有人说不是禹与夷所写?那么只能说明这类人很无知。无知并不是贬义,此词汇,意为无从之晓之意,及不了解之况之言。山海经相关知识,几小时之后,你就知道是我给你写的啦!古本早失。今本为后世所补之本。山海经成书在四千多年前,此书被后世所修改,成为了一部分带着神话色彩的内容。认真分析阅读及理解,它有不是神话故事,它是集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宗教、民俗、动物、植物、矿物、医药、地质、水利、考古,人类、海洋、科技、文化、军事、战争、祭祀、帝王、封国、氏族史等等相关记述为内容的书籍,号称上古至今之奇书。
山海经.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瑶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翻译:南山经以鹊山最大。其头山名,称为招瑶,耸立在青海高原上。山上多桂树,多金又多玉。山上有草耶,草长的形状就像韭菜,青色而华丽,它的名字称为祝馀yú,吃了不饿。
山上有木耶,木的形状长得如榖gǔ,果实如黑李,华丽四照,它的名字称为迷榖,戴在身上不会迷倒提神醒脑。
山上有兽耶,兽的形状长得如猫头鹰,耳朵白色,俯伏走路像人走,它的名字称为狌狌(声声猫头鹰爱叫)shēng,边吃边走。
丽(麂)江之水出耶,向西流流入海,此域多玉佩,佩戴无瘕疾jiǎ jí。瘕疾—结石
山海经全书共十八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南山经》至《中山经》五篇,合称《五藏山经》,简称《山经》。第二部分,包括《海外经》、《海内经》各四篇及《大荒经》以下五篇,共十三篇,简称《海经》,总称《山海经》,全书三万一千多字。
其他网友回答:《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作者已不可考。它成书大约在战国时代,秦汉时又有增删。书中记述了古代传说中的山川丶道里丶部落丶物产,保存了很多远古的神话人物丶故事传说,对研究古代文化丶历史丶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的神话故事,曲折地反映出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状态,虽然叙述比较简单,但富有浪漫色彩,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山海经》通行的是晋郭璞的注本,清人郝懿行有《山海经笺疏》。
其他网友回答:问题:《山海经》是由谁写出来的?
《山海经》成书时间之早,是我们不可想象的,它关于山海地理形胜及神话怪兽的记载让我们更是大开眼界。当时好像处于一个混沌的世界,那个时候天地苍茫,大河横流,人在宇宙之中,多么渺小。当时各方面都不发达,几乎接近于原始状态,交通简陋,信息闭塞。能够掌握那么多地理资料,除开是能够自由进入档案馆的国家专职人员,其他人绝对不可为之。凭一个人的脑力体力,能够整理这么一份资料,确实很不容易。所以能够拿到第一手资料,又有实地考察经验的人,只有大禹了。
大禹是夏朝第一位天子,他定中国版图为九州,治理山川河岳,历尽千辛万苦,采取疏通措施,使百川归海,人不再为鱼鳖,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了基本保障。这对人类是重大的贡献,但是如果《山海经》也是他所写,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资料,那贡献可就更大了。
对于《山海经》的作者,不少人还认为是伯益、夷坚。据说《山海经》先是口头流传,经西汉刘向、刘歆的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在很多观点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作为参考。个人认为,对《山海经》及其作者的考证和解读,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很羡慕当时的人们征服自然的那种想象力。《山海经》里所写的传说神话和珍奇异兽是后世文学创作的源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这是何等的境界,只有大禹这样跑遍群山大壑,历尽千难万险的人,才有这样战天斗地的意志和想象力,才有这样不怕苦不怕死的牺牲精神。
连隐逸诗人陶渊明都有很著名的《读山海经》的诗篇,并对那些征服自然、自强不息者给以大力赞扬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的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大石头也就在大荒山之中,“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后来变成了一枚“通灵宝玉”系在贾宝玉的脖子上。可见《山海经》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感谢大家选读,欢迎评论交流,转载或分享。
其他网友回答:《山海经》是一部关于中国上古时期地理、天文、植物、矿物、动物、医药、文学、神话等方面的奇书,也可以说在中国没有文字时代的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
它的作者是谁,准确地说无考,即没有明确的作者,因为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是非文字时代的传说,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原始作者是广大的人民。不过《山海经》变成文字,有搜集、整理者。通常认为初编者是大禹及其所臣益,即本书成型于大禹时代。大禹时代尚未文字,大禹与臣子的整理,也只能是口头整理,规范内容。今天流传的《山海经》本子署名刘向、刘歆整理、校订,是可信的,即整理成文字本,是西汉时期的刘向、刘歆父子。
今天流传的《山海经》共18卷,其中《山经》5卷,《海经》5卷,《大荒经》4卷、《海内经》1卷,记录了上古时期的山川风物、奇鸟怪兽、神魔鬼怪、神话故事、矿石植物等,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
《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言简意赅,将古代一位姓氏族首领为民谋福祉寻找水源的壮举描述的很丰满。人操劳死了,还将手化成了桃林。
其他如长股国、无肠国、深目国、聂耳国等等,写的都夸张,可见上古时期人们思维的奔放,想象力出奇,没有想不到的,没有不敢想的。这种想象也是源于先民对于自然状况的一种描述,已经希望改变的愿望。《山海经》的神话故事,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源头,或者说是中国神话故事的一个源头文本。对于先秦的寓言、南北朝的志怪小说,都有很大影响。
《山海经》还是矿物、动物志的书籍,例如:《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就记录了这个地方玉石与黄金的出处,以及动物,因此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地理志。
尽管对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有人认为荒诞不经,但是上古时期的神话,都是富有想象,肆意奔放的,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那个不是这样神奇、壮美的?
威海链 » 《山海经》是谁写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