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朝为官,都有相互竞争排斥之心。古代的士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世建一翻功业,待到功成名就,能著于春秋时,再激流勇退,致功业于不废。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通过自己对刘备的长期观察,并征求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意见,决定投靠刘备,帮助他建一翻功业。因此自己就于半路,再遇刘备,再加试探。看到刘备骑的是别人所说的妨主的的卢战马,就明确告诉刘备,此马不能骑,等其妨得一主后,方才能骑。刘备就说:“我用先生,本意让我能救万民于水火,怎能教我去害人呢?”刘备一翻话,更让徐庶佩服刘备的仁德,更看到了刘备是值得扶佐之主,因此就打算死心踏地跟随刘备,扶佐刘备,完全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刘备创出一翻功业。诸葛亮是徐庶最要好的朋友,徐庶投靠刘备也不是一天两天,怎会想不到还有才能超过自己的诸葛亮在此未仕?他之所以没有及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就是有自己想拔头筹的思想,如果诸葛亮到来,他焉能自创辉煌?正因为他有些些私心,才没有向刘备荐举诸葛亮。然而事不凑巧,因徐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帮助刘备打败了曹仁。一直认为刘备决非池中之物的曹操,非常忌殚有才能的人扶佐刘备,因此他就用程昱计,要把刘备身边的徐庶赚来。徐庶事母至孝,果然中计,看到老母在曹操处,只好向刘备请辞。刘备难过啊!好不容易有了个有才能的人来帮助自己,今天又要离开自己,刘备又是何等的依依不舍?刘备的真诚打动了徐庶,反正自己要离开刘备了,这份扶佐刘备开创一翻事业的功德,也不妨就留给自己的好友诸葛亮吧。于是徐庶去而复返,就为后人留下了徐庶走马荐诸葛的佳话。
因此,真正欲立大功于天下者,必有不容他人抢功的心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功名利禄心颇重的徐庶,自然也跳不出这个圈子,来个大公无私。刚开始他跟随刘备,没有及时将诸葛亮荐举给刘备,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他网友回答:我是履和斋史话。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样故事情节峰回路转,更引人入胜。其次,在第二时间再举荐诸葛亮,更符合人物性格和故事的真实性。
徐庶早年行侠,曾经杀过人。似乎这点经历不够光彩,徐庶自己从来不提,并且决心弃武从文。
徐庶学习儒学及文韬武略,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一方名士,未来的工作一定是谋士、军师等白领阶层。在对刘备进行一番观察之后,他成功来到刘备团队,做了军师。
很快,徐庶迎来人生第一场战役——曹操大军奔袭新野。刘备哥几个抓狂。徐庶说:“关将军如此如此,张将军如此如此,赵将军如此如此......主公,这样可以吗?”刘备一拍大腿:“妙!”几番较量,刘备团队不仅守住新野,还夺取了樊城。
曹操得知刘备用徐庶为军师之后,在程昱的建议下,先将徐庶的母亲引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以母亲的口吻劝徐庶跳槽。
徐庶是个孝子。见到母亲书信,立即向刘备辞职。
两军对垒之际,突然辞职,而且去投奔敌方,这事轮到谁都是难事。
好在刘备仁义,虽然哭哭啼啼,最后还是答应了徐庶的请求,多给徐庶支取了一个月的工资,嘱咐给老太太卖点点心。
这一切让徐庶看的有点吃惊,这是真的吗?曾经走过江湖的人,不得不多想,要么真仁义,要么有诡计。但是徐庶牵挂老母,顾不了许多。只要他离开刘备,信息传出去,老母就安全了。
战争年代,类似的事件时常发生。当年关云长离开曹操的事仍记忆尤新,过五关斩六将,凶险至极。即使刘备答应,保不齐关羽、张飞还会杀出来。
徐庶为了打消刘备顾虑,承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启程,打马扬鞭而去。不过徐庶走了一程,又返回来,这次是专程举荐诸葛亮的。
之所以“走马荐诸葛”,说明一下问题:
徐庶听说母亲在许昌,着急出发,思维不够缜密。
徐庶出发一段行程,基本确认没有阻拦,而且更加感激于刘备,欲报答刘备。
徐庶再为自己的行程安全加一点筹码,并且牢固彼此的友谊。
徐庶也为诸葛亮出山做了一次成功的广告。
徐庶向刘备面授机宜:诸葛亮不跟我一样这么好说话,你要亲自去请,一次不行两次,必须的,千万千万。
我可是专程为此事回来的呦。
正是因为徐庶翻来覆去地操作,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否则刘备没那么多好脾气,诸葛亮也没那么多机会给他留着。没见庞统开始的处境吗?只做个小县令。
话说徐庶并没有直奔许昌。他走出刘备的势力范围,更觉得刘备是天下最好的领导,于是又转头去了诸葛亮家,告诉诸葛亮:“过几天刘备来请你。”诸葛亮高冷地说:“多事。”
如此,一件创造历史的大事,在悄然间运作。看似闲笔、随性、拖沓,实在有高妙之处。
以上是履和斋史话的观点,欢迎各位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三国演义中的徐庶与历史上的徐庶是不同的,先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徐庶是在司马徽的指引下主动自荐投靠刘备的,成为刘备当时唯一的军师,但是徐庶投靠刘备的时间很短,而且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
徐庶投靠刘备后不久,曹仁就率军攻打刘备,先是曹仁的前锋吕旷和吕翔被徐庶用计打败,分别被赵云与张飞杀死,紧接着曹仁就亲自前来攻打刘备,还摆出了八门金锁阵,徐庶用计谋破解了曹仁的阵法,打败曹仁,又算准了当天晚上曹仁会来劫营,于是又设计大败曹仁,还夺取了樊城。
徐庶
之后,曹操得知是徐庶在背后帮助刘备打仗,于是采用程昱的建议,把徐庶的母亲抓到许昌,然后写了一封信再把徐庶骗到曹营,徐庶当时是有名的大孝子,于是离开刘备到许昌解救自己的母亲,就在徐庶离开刘备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到许昌后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也被曹操强行留下。
从三国演义的情节来看,徐庶很忙,从投靠刘备后,就忙着帮刘备抵御曹军的攻击,又是破阵,又是反劫营,还协助刘备攻城,刘备打了一辈子败仗,第一次知道有个军师原来打仗这么轻松的,于是对徐庶是非常重视。
徐庶救母
从徐庶的角度来看,他原本投靠的是刘表,但刘表胸无大志,于是投靠刘备,才找到了自己可以为之效命的人,徐庶需要的是一个平台,一个可以表现自己才能的平台,然后以个人才能获得地位和身份上的提升,或者能够创造一番事业,这就是徐庶的理想。
徐庶并非不想马上推荐诸葛亮,因为徐庶自己也需要向刘备证明自己的能力,说话才会管用,如何证明能力呢?当然是帮助刘备打胜仗,刘备打了一辈子败仗,在徐庶的帮助下,开始不断地打胜仗,这对刘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徐庶既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又让刘备看到事业翻身的希望。
刘备不希望徐庶走
徐庶只有先证明自己,才能有话语权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况且徐庶与诸葛亮本来就是好友,不要老认为徐庶不想推荐诸葛亮是害怕诸葛亮抢了位置,你这样说就是不懂古人,古人的推荐相于现在开介绍信一样,如果自己都不被认可,怎么能让别人相信你的推荐呢?徐庶只有先向刘备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才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有话语权,别说徐庶与诸葛亮有竞争关系,要知道刘备当时是相当缺乏人才的,就算是两个军师也容得下,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徐庶不担心自己与诸葛亮有竞争,只是需要时间推荐。
再看看正史上,也差不多是这样的记载,只不过,正史上的徐庶没有为刘备做出任何贡献,就在长坂坡之战前后离开刘备向北投靠曹操了,徐庶的理由是自己的母亲被曹操俘虏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徐庶说的话是真的,但是,徐庶在刘备最危急,最需要人才的时候的离开了刘备,投靠了曹操。
徐庶与水镜先生
很难说徐庶离开刘备投靠曹操没有功名之心的原因,从后来的结果看,徐庶在曹宫还是有些发展, 官职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只能算中层官员吧,而在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这是小说中的情节,历史上,徐庶不仅为魏国效力,还上了劝曹丕称帝的劝进表名单中。
历史上的徐庶投靠刘备后不久,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不是没有推荐,这可以从徐庶与刘备的对话中看出来,当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刘备说的是:
你可以和他一起来。
刘备
刘备的意思就是叫徐庶和诸葛亮一样来投靠他,这说明了徐庶是刚刚投靠刘备的,然后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不然刘备的话不会这样说,如果是徐庶投靠了刘备很长时间后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就会说:
你可以把他叫来。
而不是说“你可以和他一起来”,这足以证明徐庶投靠刘备的时间也应该是在公元207年前后,刘备是在公元201年来到荆州投靠刘表的,但直到6年后,徐庶和诸葛亮才相继投靠刘备,要知道公元207年是个很重要的时间表,这一年曹操已经平定了整个北方,接下来,曹操就要对荆州用兵了,如果徐庶和诸葛亮再不投靠刘备,就没有时间了,因为接下来荆州将会大乱,或者荆州要更换主人了。
诸葛亮与刘备
所以这个时间点上,徐庶与诸葛亮没有时间再等下去,一是因为曹操南征荆州已经迫在眉睫,没有时间了,二是因为徐庶与诸葛亮本来就是好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聊天谈事。
所以当前的政治形势迫使徐庶与诸葛亮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先后投靠了刘备,而且这个投靠应该也是两人约定的,由徐庶先投靠刘备,然后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同时荆州名士庞德公、司马徽也曾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圈子中的好友,彼此都认识,这么多人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也让刘备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人才,认为需要自己亲自前往而且还要三顾茅庐才能请得出来,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由来,这个总导演应该是诸葛亮,因为时间上太紧迫了。
其他网友回答:刘备出于创业的需要,也出于改变险惡态势的需要,求贤若渴,急于拜寻贤人。水镜先生司马徽洞若观火,徐庶也洞若观火。但他们对刘备的真诚与才华还需要观察认可。徐庶化名单福去辅佐刘备其实是司马徽和徐庶商量好的去考验刘备的,他不可能一下把诸葛亮说出来。经过一段考验他认可了刘备,是个真主子。但徐庶为了老母已无法再继续辅佐刘备时,才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
其他网友回答: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三国重要谋士,那么,为什么开始不说呢?离开才举荐?
徐庶同诸葛亮同为士族,也为好友,对诸葛亮是非常了解的。
徐庶辅佐刘备也了很多功劳。他认为诸葛亮也是辅佐刘备的,但,诸葛亮什么时间出山,他不知道。徐庶同诸葛亮的师傅水镜先生也很熟。
徐庶也是个人才,曹操也特别欣赏,也想任用。通过了解徐庶是个孝子。曹操三国中奸绝,人称奸雄。知道后,曹操便命人将徐庶的老母亲,请到河南许昌。优待起来,吃得好,穿的好,派人伺候着。然后,派人送信给徐庶。忠孝不能两全,徐庶发誓,不给曹操献一计。这就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临走,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这才有,刘备三顾茅庐请岀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显示治国理念,最高纲领。
诸葛亮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收姜维。累死五丈原。
徐庶不早推荐,那是不到时候。不能说,徐庶有什么想法。
要想知道原因,那就不得不先来说说在《三国演义》这段事情发生的背景和整个过程可从中知道有三点原因。
原因一:急于建功立业徐庶本名福,字元直,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
刘备赴襄阳之会后发现蔡瑁欲害后借故逃跑,之后遇见了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一语道破刘备逃难到此,然后通过与刘备交谈,分析出刘备安无定身,未成大事的原因是左右没有贤人辅佐,之后让其推荐了卧龙先生。
之后刘备去巡卧龙,在正好途中水镜山庄遇见了徐庶,其高歌:“山谷有贤兮,预投明主,明主求贤兮,而不知吾”,之后引刘备来求贤,通过交谈,深感其才能,故拜为军师。
那么问题来了,徐庶怎么就正好出现在水镜山庄刘备巡卧龙的途中呢?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他和司马徽有密交,所以知道刘备此行的目的,赶在刘备请卧龙之前, 故提前来毛遂自荐。所以原因之一是:徐庶急于建功立业心切之故。
原因二:刘备当下所遇问题,徐庶能解决暂不需卧龙在刘备拜徐庶为军师后,曹操派曹仁、李典、吕旷、吕翔四人为先锋率所部兵马三万并攻驻守樊城,以探刘表虚实并进攻新野欲灭刘备。在徐硕的计谋下,张飞轻松斩下了二吕。之后派关张二人领兵去樊城应敌。在遇到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时,虽先失利,后教赵云破阵之法,终破此阵,杀退曹仁。
此时可以说徐庶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当下刘备的困境,咱不需要刘备去请卧龙先生,同时也是迫于当下形势紧急。毕竟徐庶也是刚刚崭露头角,尚有很大的发挥的空间。至于徐庶心里有没有忌惮卧龙之心抢取徐庶的名头,我认为是没有的,要不后面曹操派徐庶来说服刘备降曹操时,完全可以留在刘备帐中的。徐庶和诸葛亮是密友,深知诸葛亮之才能,对于当下的情况,杀鸡焉用牛刀?
原因三:曹操设计留其母,使其心乱如麻,无法留刘备身边曹操欣赏徐庶的才能,想收揽此人,所以设计请了徐庶的目前,然后请徐庶奔向曹营。当徐庶看见老母的来曹相见的家书后,因秉承孝道,悲痛万分,同时心念老母受苦,使其方寸大乱,无心为刘备出谋划策。
同时,刘备仁义,不设计害徐庶母而留徐庶,婉转相留,一路相送,徐庶也是深受感动。因此后知道无法再效力刘备,又不忍刘备堕落,从而此时承诺不设一计,不献一谋,并推荐诸葛亮,并且绕道卧南阳并将举荐诸葛亮之事告之。
所以,以上三点原因才使徐庶会出现走马推荐卧龙先生。
其他网友回答:问答了:为了朋友的安静时光有苦难言。
其他网友回答:徐庶也是个聪明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徐庶的才能很高,尤其在于行军布阵方面,单论带兵其实并不比诸葛亮差。
只不过,诸葛亮是全才,而且主要才能在于治理方面。
诸葛亮最适合的位置是丞相,总揽大权,平衡资源。
但是在用兵方面,诸葛亮善于出奇兵,所谓出奇制胜。
而徐庶善于鏖战,即两军对垒,通过行军布阵取胜。
二人各有千秋,不能比较谁更胜一筹。
当初,徐庶化名单福考验刘备,发现真明主也,所以跟随辅佐刘备。
效果也很好,在徐庶的帮助下,取得接连的胜利。也正是如此,才招来母难。
第二,徐庶也懂天时,但是曾几何时也想逆天改命,想辅佐刘备成就事业。
但是,刘备虽然善于用人,但是谋略不足,且优柔寡断。
这一点是难于成就霸业的。也是给逆天增加了难度。而且,徐庶在遇到刘备的时候,已经快要四十岁了,哪有那么多的时间陪刘备打江山。
所以,一定程度上,徐庶在刘备阵营尝试过之后,也选择放弃了。
不然,完全可以在母亲死后,以为报母仇而背离曹营,完全没有违背道义一说。
之所以不再返回,是衡量利弊。不愿搭上一生。
第三,也是徐庶最聪明的一点。
徐元直走马荐诸葛,并不是只和刘备说隆中有卧龙,他还在去曹营之前亲自去和诸葛亮打过招呼。
这一点聪明在,既让自己保存名誉全身而退,又能侧面满足诸葛亮想要施展宏图大略的心愿,对刘备来说,也除了感激没有怨怼可言。
可谓一箭三雕。
其实,徐庶的做法很符合历史上的人性。
古话说,人不与天斗,人有时候会有点盲目自信,但是在全面了解情况后,会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评估,是否自己真的可以胜任。
刘备的蜀国阵营里,多的是攻城略地的虎将,但是缺乏能坐镇城池的帅才,光有诸葛亮一人或者徐庶一人是无法图霸业的,施展起来总是有被掣肘的感觉。
尤其在蜀汉末期,诸葛丞相不在后,只留姜维一个帅才。必然会走向穷途末路。
徐庶正是发现这一点,才决定不再回到蜀国阵营,因为,最多能三分天下,再往后,太难了,是和天斗,不如早做打算。
诸葛丞相因为一直都恃才而骄,所以从来知命而不信命,甚至妄图逆天改命,终究是没有成功。
总体来说,是徐庶选择了一个对自己最好的结局。
至于他为何一开始不说,完全是因为,如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发现螃蟹好吃,他又怎么会让给别人。
可是,当他发现螃蟹虽然好吃,但是吃起来太麻烦了,那么还是不如不这么麻烦好,所以就让给了别人。这一点也是人的私心,很正常,人性嘛。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正史没说举荐诸葛亮的具体时间,小说设计了“走马荐诸葛”的情节,无非是情节铺垫的需要,如果非要揣测一下虚构的情节,个人也并不赞同用一山不容二虎的狭隘心态去猜测徐庶的心理。彼时徐庶还没怎么开始大展拳脚,就小胜了曹操几回,连程昱都能跟曹操说,这个化名单福的人其实叫徐庶,才能是我的十倍,那徐庶怎么就一定是担心自己被人取代,故意不提诸葛亮呢
个人觉得之所以一开始没提孔明,与其说怕孔明抢了风头,不如说徐庶对自己的才能还是自信的吧。在他看来,辅佐刘备,自己这点能耐目前还够用,杀鸡先用不上牛刀。直到老母扣于曹营,不得不奔母投曹,才出于跟老板的关系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再推荐一个靠谱的人才。说实话这是真的很够意思了,现在能有几个离职了还掏心掏肺为前老板考虑这么周到的人啊
其他网友回答:徐庶之母落到曹操手里,这让徐庶心急如焚,为了报答刘备的善待善用和他走后刘备无所依从的焦虑,他便在骑马跑出好远后又赶紧跑回来,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那他为什么在刚为刘备服务时不向刘备说起诸葛亮呢?我想有以下原因:
1、他非常了解诸葛亮的才能是在自己之上,因为诸葛亮常把自己比做管仲乐毅。
既然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那诸葛亮肯定才堪大用,是具备安帮定国的能力的,既然如此,那诸葛亮对未来的主公的要求肯定是很高的,刘备当时一无所有,诸葛亮能否看上刘备很难说。
而且如果诸葛亮看不上刘备,徐庶却很跟刘备谈起他让刘备想着,到时诸葛亮会怪徐庶多嘴的,以为徐庶小看他了,这样一来,两人的关系会生出间隙,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无所不谈了,这不是徐庶想要的。
2、徐庶自己的处境决定他不愿多事
当时徐庶是漂泊异乡,虽然做着刘备的军师,并没打算长久在刘备处待下去,因为他连真名都不愿告诉刘备。既然自己都还没个稳定的去处,又怎么会愿意连累隐居的好友诸葛亮呢?
3、自古以来,文人相轻,这也让徐庶不愿多事
刘备漂泊不定,徐庶也漂泊不定,再让诸葛亮漂泊不定?况且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徐庶做着刘备的军师,如果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话,两人成为同事后,刘备的态度可能会改变两人的关系。
两人成为同事可能相处的就不如以前那么自然融洽了。这是徐庶不愿看到的。
威海链 » 《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卧龙为什么刚开始他不说呢?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