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怎么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乐观快乐生活的关系?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风雨,更长不成参天大树,这是人们的共识,比喻一个人只能在磨砺中才能成长,所以孟子才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上在忧患中成长起来的“大树”太多了 ,如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当过和尚,讨过饭的朱元璋,在外逃亡十几年的晋国公子重耳等等。不过,死于安乐的人也不少,如能说出“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昏庸无能的蜀汉后主刘禅,“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他们三个安于享乐,不思进取,都葬送了继承的祖业,自己也没有好下场。

既然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为什么还要乐观快乐生活呢?因为乐观快乐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一个人来说,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应对一生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甚至会面临“山穷水尽”的局面,但我们绝不能放弃,要依靠优越的社会制度,勇于解决问题,保持乐观精神,才能冲过一个又一个险滩,到达成功的彼岸。“莫道浮云终蔽日 ,严冬过尽绽春蕾。”要保持乐观,不在逆境中倒下,才会迎来人生的春天。

快乐生活是人们的普遍追求,因为我们的“中国梦”就是让祖国强大,也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但对个人来说,幸福的生活是靠努力打拼得来的,“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春暖时节,可爱的小燕子辛辛苦苦地构筑香巢,在柳荫花丛下演绎动人的风景,同样,我们也要依靠自己的双手,精心建设自己的家园,有那么一天,风和日丽,美景如画,我们也悠闲地徜徉在花海柳堤,尽情享受劳动的果实,深刻领悟奋斗的意义,此时此刻,即使无缘豪车别墅,不是一样很快乐吗?

在忧患中保持乐观,保持“定力”,努力奋起,迎接光明的到来,享受人生的快乐,向古今“大人物”学习,才能活的充实,对得起上天赋予我们的锦绣年华。

其他网友回答: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是孟子著名篇章中精华的一句,我以为与我们现实生活并不矛盾。

自古以来,人从生到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已成经成为激励无数仁志士,在逆境中奋发,在苦难中站起。成为一代风流。经历挫折,面对忧患,未必是一种灾难,而是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经历磨难的成功人士,远比一帆风顺的姣姣者的幸福感强百倍。

由此看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应是我们现实人生中,鼓舞斗志,催人上进的座佑铭,而不是生在苦难中,只要乐观就要面对死亡的这一说法。不知我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重于执行能力,“乐观快乐的生活”注重于心理建设,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生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译为“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与“温水煮青蛙”的原理颇有相似之处,也有人当做忧国忧民的意思。

乐观是一种抱着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态度。

两者需要注意其中的一个度,取中间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侧面说明人不能一度的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大自然的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就注定着弱者必将被淘汰,所以忧患意识是必需要有的。但也不能过于担心,“杞人忧天”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所以,面对问题,必需要先分析形势,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

“杞人忧天”是过分忧患的代表,但是八国联军侵华也是铁铮铮的事实。忧患意识必需得以惯实,怎么惯实呢?这里我们就要说到实际行动了。“杞人忧天”是忧了,但完全没有做出实际行动,若是当时杞人因忧天而愿意探索,说不一定还会做出一些天体研究的成就呢!所以,忧患意识存在的意义必需是有所行动。

而乐观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讲究的是积极向上,因为人生之事,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过度消沉只会让事态严峻,根本上得不到解决。乐观也是一种心理的强大,可如果思想上乐观了,却没有任何行动。这样的乐观,“温水煮青蛙”,实属一种混吃等死的表现。

综上所述,两者应该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尽人事”,“乐观快乐”中听天命!

其他网友回答:

"智"者无敌。

誰是智者?我吗?不是!

是村夫吗?是也不是!

那是谁?是汝吗?俺不知道!

傻瓜,害怕别人指着鼻子说傻!

好人,也厌奇人掘佳!

瘟疫肆无忌惮了、人人都怕!

做好了自己,却还怕钱不够花!

忽视了道德,好像人人都是老大!

钻进了胡同,才知死角乃差!

忧患重了,不知天涯!

安乐轻了,自明咫尺芳华!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乐观快乐地生活是统一的,不矛盾,但不意味着乐观后面会紧跟忧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浅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同名说理散文。此文先是以舜,孙叔敖等六人的事迹为例,然后讲磨难困苦给人们增加了痛苦,再讲克服磨难痛苦给人们增加了才能,最后得出结论:人和国家都一样,处在忧虑祸患中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消亡。

我们现在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作单句用,意为:人要居安思危,保持一定的忧患意识。

除了此种意思,我认为这篇文章也暗含了孟子对待外在磨难的态度。他强调人面对磨难,困苦等外在环境时的一种态度即不避让,不惧怕,积极乐观地用磨难滋养才能,用才能改造客观外在。

态度属主观范畴,所以,从哲学上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整篇文章阐明的是人在客观外在的磨砺下,主观世界应该怎样作用于外在,而不是简单地要保持忧患意识。

“乐观快乐地生活”浅析

“乐观”的意思是观尽世人世事,仍觉快乐而知足的一种持久性心境,是一种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

从关键词“心境”“态度”等词可以看出乐观快乐属于主观世界。

周海中有一句名言: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需要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

所以,在面对困难和磨砺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乐观快乐的生活”是统一的。因为,它们都主张用主观去作用于客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乐观快乐的生活”的关系

1.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忧患”和“乐观”没有直接联系,我们所认为的联系只是哲学上讲的“习惯性期待”,并不是事情的本质。

哲学家休姆说:一件事情发生后另外一件事情也会发生’的想法,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期待,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期待心理乃是与习惯有关。

举个例子:我喜欢一个人并为他做了很多事,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他一定喜欢我呢?相信很多人都会说不一定,因为,这只是我付出后的期待,喜不喜欢最后由他决定。

同样的道理,有了忧患后,人们只是习惯期待积极乐观的处理办法,但同样也有人采用悲观的态度。反证,积极乐观就一定会有忧患吗?不一定。事实上,乐观的人常常运气好。

2.其次,这个学生过度夸大“忧患”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小视了乐观在主观世界的能动性。

如图所示,人生活在主客观组成的矛盾世界中,带有磨难特性的客观外在仅为人生的一小部分,乐观也是主观精神世界的一小部分。

在同一矛盾体中,乐观和忧患既对立又互相转化。具体表现为磨难膨大来临的时候,更为强大的积极乐观心态,能促使个人做出正确的努力,最后忧患减少心态更为乐观。反之,如果生活中乐观很少,那么忧患就会蚕食乐观。

夸大了外在忧患,忧患就无处不在,心态很难乐观。小视了乐观,外在磨难已经压垮了精神世界。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这两句话表达地是一样地思想。

首先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如果想要更好地发展,一定要具备危机感,而不是整天得过且过。

一 保持危机感可以更好地提升生活品质

以当代大学生为例,很多人考上了大学之后就基本上不学习了,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大学毕业就可以有一份好工作。

而现实却不是这样地,大学毕业之后需要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工作中需要有过硬地本领,才能更好地发展。

而现在很多大学生的现状是,只要保证考试过关,顺利拿到毕业证就可以了,在他们的意识里,有了大学文凭就可以找到更好地工作。

从而在大学里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三年或四年的时光。

而有些大学生就在大学期间不断地锻炼自己,以至于这一部分人,毕业之后就能够有一份理想的工作。

以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我们在太过安稳的环境里容易颓废和堕落,而是要时刻保持危机感,才能有更好地发展。如何理解乐观快乐生活

我觉得乐观快乐生活是一种生活地态度,并不是生活地安稳,当我们遇到困难地时候,保持一种积极乐观地态度,更容易让我们走出困境,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 吸引力法则

一个人是什么样地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和事,积极乐观地生活,可以让我们吸引更多正能量的人。

没有人喜欢和整天愁眉苦脸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反而微笑,积极乐观更容易促进我们与他人的相处。

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要告诉我们要学会时刻保持危机感,而不是整天呆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保持积极乐观地生活,是一种心态,也是我们对生活地态度。

其他网友回答:

它们二者即不对立,也没有太大的联系。前者它的解释意义是,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足以使人萎靡死亡,也就是你在最困难,最低谷的时候,要想活下来,你要思,思则变,在变的同时自己要寻求快乐,要尽量放松你的心情,有一些事情在你努力的同时要看得开,不要钻牛角尖。为什么说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呢,就是说你不愁吃不愁喝的时候,你的毅力,你的腿脚就变得懒惰了,人本身是高级动物,只有你活动你才健康。不要认为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就是健康。那我可以跟你打个赌,每天让你吃饱了就让你在床上躺着,半年不让你下楼,半年以后在让你下楼,看你是什么感觉?那肯定腿是软的,思维是迟钝的,几乎就是废人。你前面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代表任何人。你每天坚持着劳动,变相的说法也就是运动了,虽然没有发大财,但你还是能生活得了,在劳动的同时自己去在劳动中找快乐,而不是一味的报怨。它们二者是不对立的,而是有一些联系。

其他网友回答:

古语通常微言大义,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因为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而导致理解不够透彻。甚至如您的学生所说,感到过于沉重。

实话说,个人认为孟子确实是个少乐而多忧的人孟子的忧乐寄托在万民。但我们凡人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的时候,并无需从治理天下、抚恤万民的角度切入,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忧乐只寄托于一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后两步……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说,“生于忧患”哪里是教人“不能开心”,相反正是要启发人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要开心,不可沉沦。《孟子》原文中,列举了六位经过挫折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来告诉我们,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这一方面是告诉人们,忧患可以锻炼人的心志,安乐则会使人麻痹;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如果你正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要难过,这恰恰是你磨炼心志的机会。

如果参照我们熟悉的现实,可以举出更多政治家、思想家“生于忧患”的例子来。如今,多少高校的知名学者曾坦言“上山下乡”对他们刻骨铭心的磨砺和提升(并非要推崇上山下乡)。沈志华教授甚至在狱中完成了《新经济政策与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他说当时:

“没有纸,我看俄国小说里,革命者坐监狱时就拿牙膏皮写东西,我一试,还真行!

就这样陆陆续续,曲曲折折,一部40万字的著作诞生了。

所以,只要一个人不管在困境中还是顺境中,维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持思考,不忘初心,就符合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诲。每日愁眉苦脸,反倒不利于有效思考。

综上,我们也无需用过于高深的理论来向别人解释这句话,如果非要借用一个哲学家的话,我想到了罗素的比喻:

"一个人的一生,当如江河。开端,是一道细流,夹在两岸间,越岩石,跨瀑布,奔腾而下。时光推演,河面渐宽,两岸渐远,水势渐缓。及至末端,江河融入大海,个性泯然不复,无声无息,无痕无迹,无痛无苦。"

希望与君共勉。

其他网友回答:

有危机意识这不错,错就错在只看到了危机,而不能看到全部的生活!!不用管他,生活会告诉他答案,自己理解了,比任何的人的解答都有用。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我觉得应该是人活在世上的时候要随时保持危机感,面对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就更是如此。打个很简单的比方,现在如今的告诉发展的时代,萌生了很多新时代企业和百亿企业 而这些企业都是在2-3年的时间崛起的,比如现在的抖音,正在用的头条,他们都是完美的预判了这个社会发展的趋势,走在了时代的风口。其实未来发展的机会非常多,5G时代的来临,也会催生更多的新生企业和新模式,作为90后的我们,其实会感到莫名的恐慌,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一不小心你就会发现,你所拥有的技能没法解决未来的事情,未来也许我们就会被时代淘汰,以前是企业跟不上会被淘汰,而如今是人跟不上也会被淘汰。所以这句话时刻就在警醒着我们,对于未来我们做好充分准备,保持危机感。

死于安乐,人的前半生是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去博来更好的生活。生死一直就是因果轮回,人的后半生就是如何平静下来,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包容这个世界的缺点。让我们的心胸更加的开阔。也许我们很多人前半生碌碌无为,到了后半生更是忧虑不断,也许到死去的那一天都还有很多遗憾,这样的人生也许是不完整的。

也许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人生处世的态度,可是放到现在更像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


标签: 死于安乐 关系 生于忧患 忧患意识